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基层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关于基层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认为,对基层公安机关而言,社会化的方向、多元化的手段、专业化的支撑、法制化的保障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要素。公安机关开展社会管理创新,不管是打击违法犯罪,还是公共管理服务,都要落实专业化的支撑。
关于基层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_浙江公安机关加强和创新 社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李静光[1]

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能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序的生活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因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类问题集中显现,日趋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日益繁重的公安工作任务与警力不足的矛盾已成为困扰基层公安机关的普遍性问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积极响应党中央有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号召,深入推进公安管理创新,可以说是公安机关的一次新的思想解放和警务革命。

一、关于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的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表现。正确的思想认识是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的先决条件,对公安机关而言,创新社会管理首先要厘清警务创新目标是什么、公安做什么、需要怎么做等问题。

(一)公安社会管理创新要有明确的目标

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公安工作涉及社会管理的诸多方面。当前,公安工作存在“无限职能、无限责任、无限考核、无限目标、无限改革”的现状,严重束缚着公安管理效能的提升。单纯依靠公安自我改革完善,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治安管理需求。因此,公安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朝着“借势借力借资源、共享共赢共和谐”的目标努力,才能解决警力不足与日益增长的社会治安需求之间的矛盾,才能改变广大群众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管理热情缺失的现状,才能推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形成。

(二)公安社会管理创新要有准确的定位

社会管理创新旨在惠及社会、惠及大众,对公安机关而言,也是一次降压减负的历史机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作为党委政府重要职能部门的政法部门,公安机关应当围绕维稳大局,立足岗位职能,积极发挥主动介入、防患未然的职能作用;作为社会治安的主管部门,公安机关应当更好地承担责任,扮演好引导、参与、组织的角色,尤其是在争取党政重视、团结相关部门等方面,主动放低姿态,为各部门广泛参与社会管理营造环境;作为直面群众的基层部门,公安机关应当发挥扎根基层、深入群众的优势,积极搭建管理部门与广大群众交流互动的平台,推动基层群防群治工作全面开展。

(三)公安社会管理创新要有坚定的决心

社会管理创新不是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而是需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受到各类复杂因素的影响,短期内还可能增加公安机关的工作量。同时,社会管理创新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顺水推舟,而是需要破解难题、迎难而上,可以说很多创新改革将遇到的阻力绝不会小、困难也绝不会少,如果没有坚定的决心和毅力,创新的社会管理工作很可能会流于形式、无疾而终。因此,开展社会管理创新,不能停留在形式,局限于载体,满足于内容,而更应该注重内涵和长效,大胆放手去开拓创新,持之以恒地逐步推进,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关于公安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要素

公安管理工作面广量大,创新社会管理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也很多。笔者认为,对基层公安机关而言,社会化的方向、多元化的手段、专业化的支撑、法制化的保障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要素。

(一)把握社会化的方向

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政府部门只是社会管理的一个组织者或牵头人,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最根本的还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近年来,随着社会分工不断细化,政府职能不断增加,行政权力不断扩张,社会治安管理职责越来越多地落到了政府部门特别是公安机关头上,诸如职责范围外的社会服务性工作、辖区商业性质的大型活动安全保卫、基层各类矛盾纠纷的调解和处置,等等。需要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把市场能够自行调节、社会能够自己管理、群众能够自己处理的事情推向市场和社区,将一些不属于公安机关职能的管理任务还之于民、还之于社会,使公安机关更加专注于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二)采取多元化的手段

孟建柱部长指出“要更加注重统筹社会资源,探索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机制”。一方面,要关注管理主体多元化。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在于推动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必须树立相互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实现社会管理主体“百花齐放”,避免公安机关陷入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要关注群众需求多元化。随着社会加快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群众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对社会管理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单一的社会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已不适应、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多元化的需求产生多元化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多元化的手段予以应对。不能从单方面着手,而是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创新社会管理,充分发挥各个层次人员的作用、中介组织的职能,促进各种管理手段的整合。

(三)落实专业化的支撑

专业化是提升社会管理效能的有效途径。在社会管理中,精干的专业队伍比庞杂的业余队伍更能产生社会管理效益。专业化不仅仅只是针对公安机关,而是针对所有参与社会管理的部门和组织,不仅仅包括专业的职能队伍,也包括规范的管理流程和明确的责任分工,其具体表现在管理队伍的高素质、管理技能的高水平和管理运作的高效能。公安机关开展社会管理创新,不管是打击违法犯罪,还是公共管理服务,都要落实专业化的支撑。一是以专业化队伍和力量为支撑,精确有力地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专业高效地服务广大群众;二是以专业化技术和手段为支撑,优质高效提供公安管理服务,科学有效防范各类案件发生。三是以专业化组织和指导为支撑,推动基层群防群治力量做大做强,推进社区巡防、企业安防等群防群治工作。

(四)加强法制化的保障

社会管理创新不是无休止的折腾,而是有规律、有规则的资源重组和力量整合。有序的社会组织管理、合理的社会责任分担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求,必须以规章制度的形式予以保障,否则极易陷入组织无序、管理混乱的状态。同时,社会管理创新也不是想当然的自由发挥,如近期杭州某派出所向“发廊女”家属发信“挽救”女孩、江苏宿迁某地实名曝光交通违法行为人及其住址、四川成都某派出所给辖区汽车轮胎放气进行防盗等创新举措都遭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质疑,导致警务创新成了涉警负面舆情。因此,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既要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又要科学评估,谨慎推进,特别是要用制度来规范管理创新、用机制来保障管理创新,用法律来巩固管理创新,避免以创新否定创新,陷入来回折腾的被动局面。

三、关于公安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想法

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在于机制创新。当前形势下,公安社会管理创新尤其要结合岗位实际,积极探索借势借力借资源的方法和载体,不断推动形成社会化管理的工作机制。

(一)突出公安引导、市场运作,创新治安管理机制

改变大包大揽的管理模式,牢固树立“小政府、大社会”和“有限责任政府”的理念,逐步推进治安管理工作的社会化、市场化。一是培育发展保安服务业。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积极推行治安管理市场化运作,做大做强做专保安服务行业,充分利用经济手段,根据“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由公安机关负责指导和帮助,引导保安服务公司拓展活动安全保卫、场所治安管理、社区安全防范等业务,将部分行政管理职能交由市场来承担。二是引导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积极引导典当寄售、旅馆住宿、废旧金属、歌舞娱乐等行业建立行业协会,指导协会健全规章制度,依法进行自治管理,并通过组织开展业务培训、以会代训、召开行风监督员座谈会等形式和载体,指导行业协会有效管理、规范运作,充分调动行业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促进行业从“要我管”向“我要管”转变。三是充分利用市场开发运作。从市场化的角度对部分治安管理工作进行系统开发,如推进小区封闭式管理,由物业公司进行安全防范承包,落实门卫值守、治安巡逻、安装监控报警装置等管理措施,实行居民小区治安有偿服务;公安机关则发挥科学指导、技术支持、检查督促的作用,确保“承包方”透明规范操作,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突出警民互动、警务前移,创新群防群治机制

延续近年来奥运安保、世博安保等重大安保活动好的做法,积极寻求利益的共同体和共赢的结合点,搭建密切联系、交流合作的平台,构筑警民互动、齐抓共管的群防群治体系。一是依托法律法规,分解落实责任。充分利用《人民调解法》、《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等法律法规,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推动各社会组织、单位落实治安责任和义务;探索推广执法与调解对接的做法,在基层派出所设立由司法、社区等部门组织人员参与的矛盾纠纷调解室,加强“老娘舅”、“和事佬”队伍的建设和培育,完善社会大调解工作机制。二是设计专门载体,整合社区资源。以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深化“平安村(社区)”创建活动,整合、壮大治保会、调解会、内保会、治安志愿者等基层群众组织,深入开展社会治安大巡防活动,推广多户联防、邻里守望等好的做法,建立健全以社区(驻村)民警、保安为核心,治保组织为骨干,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治安防控网络,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三是推动警务前移,优化公安服务。推广民警、保安24小时值守的中心警务室建设,提高农村见警率和城区管事率,通过警力下沉来优化服务,减少基层矛盾纠纷。加大网上公安局、网上警务室建设力度,丰富网上办事内容,积极创新警民互动和群众互动的载体平台,拓宽警民及群众之间相互交流的渠道,促进融洽警民关系,推动群众和谐相处。

(三)突出信息主导、警务合作,创新打击犯罪机制

加强信息互通,深化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县(市、区)公安机关的交流沟通,积极探索常态化、共赢式的区域合作框架,重点围绕打击、防范流窜型犯罪开展深入合作,建立健全协作配合、联勤联动工作机制,实现工作互动、信息互通、警力互援。一是加强信息共享,推进部门合作。围绕警用地理信息平台建设、执法信息化建设等工作,积极推动建立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全面整合政法、金融、电信、工商、社保、民政、信访、交通等社会管理部门作的信息资源,建立健全相关部门参与的情报会商制度,推动信息研判预警成果落地,形成信息主导的部门工作合力。二是加强信息研判,提升合作效能。积极发挥部门联席会议的作用,依托信息研判开展实战会商,建立完善多角度侦查、多手段打击、多部门联动的打击犯罪机制,实现粗放型大行动向精准型小动作转变,防止犯罪活动滋长衍生、相互关联。特别是要加强与交通、民政、城管等职能部门的协作交流,深化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对治安复杂区域和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杜绝治安问题交织作用、加速恶化。

(四)突出科技主导、社会联动,创新社会防控机制

借助已有的或将有的科技手段,推动社会治安防范机制由人防为主、各自为战向科技主导、社会联动转变。整合全市视频监控探头资源,建立以市级监控中心为中枢的社会治安动态监控网络,全面弥补特殊时间段、特殊区域防范力量不足的漏洞。深化视频监控系统应用,充分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在监控人流车流、发现违法犯罪方面的优势,精确指导大巡防等工作的开展,使全市群防群治力量得到科学调度、合理利用。在保密的前提下,加强视频监控系统信息资源的共享,扩大视频监控设施运用范围,积极向市容管理、交通管理、消防管理、排污监管等领域拓展,最大限度地提升视频监控系统利用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新思路新方法,结合视频监控、区域报警等科技手段应用,以社区(村)为单位,建立快速高效的社会联防应急机制,实现人为组织向科技指令拓展,推动群防群治工作从简单化、被动型向科技化、自发型转变。

[1]李静光:浙江省海宁市公安局民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