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媒介事实与舆论意识

媒介事实与舆论意识

时间:2022-0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件与人的关联程度、接近程度不同,也使媒体有不同的舆论意识。很多时候,记者由于客观原因无法看到事实的全部,如他不在事发现场,被采访对象欺骗或面对的信息源不同,可能作出错误的报道,使其舆论意识及其对舆论的引导出现了失误。
媒介事实与舆论意识_舆论学概论

一、媒介事实与舆论意识

除去完全虚构的内容,新闻传媒主要传播的是对真实事件的报道,即使那些虚构的电影、电视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生活事件的集中反映,以现实或历史事实为原型。事实蕴涵媒体意见,成为塑造意见的一种手段。新闻、电视剧、电影等传播内容,只要介绍一定的事实,就能内化为受众的见解,这恰恰是媒体对事实的加工——渗入舆论意识的结果。

新闻界以事实表达自己的态度,构成了媒介事实,这是媒体对现实事件的反映,并加入了媒介的选择或认识而成为拟态事实,往往留下记者加工的痕迹。有些记者用事实作为观点的证明,而严肃、负责的媒介则从事实中获取观点,并对观点进行客观考量,塑造正确的意见,形成正确的舆论意识。一个事件发生后,媒体的主观意识可能与事件的原生倾向有距离,难以立刻提出见解,特别是提出正确的意见。事实的客观性并不代表它的真理性,因为事实在没有被媒体报道之前只是出现于外部世界,真理则是人们对这个事件的正确认识。由于事件对人有利害关系,很多事件发生后在给一部分人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可能对另一部分人有害,让一部分人热烈追捧又引起另一些人的反感。当新闻事实倾向转化为记者和公众的认识时,它的真理性才显露出来,媒体只有按照事实本身的倾向塑造意见,才能把握真理,提出正确的舆论意识。

“9.11”事件发生后,全世界一片反恐之声。直接受害的美国自不必说,对包括欧洲、日本甚至中国在内的世界大部分国家都有一些损害。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国家或一些民众对此并非反感和恐惧,相反他们对恐怖袭击者持赞赏态度,某些阿拉伯国家的媒体就时时在制造恐怖袭击的舆论。根本原因来自事实对他们的利害关系,以及媒体自身的信念和立场,它们塑造的意见不同于大多数国家反对恐怖主义的立场。

事件与人的关联程度、接近程度不同,也使媒体有不同的舆论意识。美国记者杰克·海敦在谈到什么是新闻的时候曾说:“如果在智利发生的飞机失事中死了三个人的话,那就不是新闻。但是,如果在你居住的社区发生了飞机失事,死了三个人的话,那就是新闻了。或者说,如果在智利的飞机失事中丧生的三个人中有一个是本地人的话,那也可能成为新闻。”[24]这段话说明事件与人们的接近性所产生的影响。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事件也许并不能引起你的关注,媒体不报道,不可能对它有了解,即使知道,远方的公众对这一事件的见解自然不同于事件发生当地的人们。国际上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与人们的关联程度(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距离感)影响了媒体对事件的看法,因而也就影响舆论的形成。

事实一旦借助大众媒介传播开来,本身的原生倾向会表现得更加明显,新闻作为记者及媒体的思想反映,附加了记者的主观意识,媒体的倾向性远比事实本身的倾向更显著。所以,不同的受众群对同一条新闻起初都有不同的看法,大都来自媒体的意见塑造。新闻是记者的纪实性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受记者个人的影响。每个记者都有自己的新闻价值观,从不同角度描述事件,通过事实选择强化或弱化事件的某些方面,使呈现在受众眼前的事实就不尽相同了,由此产生了引导舆论的差异。

很多时候,记者由于客观原因无法看到事实的全部,如他不在事发现场,被采访对象欺骗或面对的信息源不同,可能作出错误的报道,使其舆论意识及其对舆论的引导出现了失误。国外的很多媒体都有党派之分,每当有重大的政治事件发生,这些媒体就会支持不同的党派,展开一番唇枪舌剑的论争,出现媒体立场倾向的对立,随之引发舆论的对峙。媒体决策者掌握报道内容的最后“审查”权,不可避免地将媒体的立场融入新闻中,使媒介塑造的意见多带有记者的思想烙印。

除了以上两方面原因外,受众自身因素也使他们对媒介事实产生不同的看法,这是基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差别。正如沃尔特·巴金哈所说:“一个杂货商对外交政策有一整套信念,一个年轻妇女对圣礼有完整的理论,而且他们对各自的信念是毫不怀疑的。”[25]在看待某些公共问题时,大众带着某些固有的倾向,支配他们是否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新闻界的意见。对于一个新闻事件,那些事发现场的目击者也许比记者更了解真相;对一部历史剧,那些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或正好对那段历史深有研究的人肯定比一般记者有更深的见解,这些都制约媒体舆论引导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