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舆论演变动力的研究

舆论演变动力的研究

时间:2022-0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此,舆论动力学作为社会物理学的一个分支被提到研究日程上来。舆论动力学研究还没引起更多国内学者的关注,对这个舆论前沿问题很少有人涉及。国内最新的舆论演变动力研究成果是2008年1月发表在国外的一篇英文论文[22]。
舆论演变动力的研究_舆论学概论

一、舆论演变动力的研究

考察舆论形成的机制,探索人们意见改变的规律,采用仿真模型的方法研究舆论演变的动力,目前还是一个没有完全建立的领域。德国科隆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迪特瑞赤·斯道夫(Dietrich Stauffer)2005年3月发表了论文社会物理学仿真II:舆论动力学》(Sociophysics SimulationsⅡ:Opinion Dynamics),揭开了西欧舆论动力研究的序幕。这篇论文关注个体在他人的影响下改变意见的几种模型,包括兹奈德(Sznajd)的传教士模型、戴佛昂特(Deffuant)等人的谈判者模型和克劳斯、赫格斯尔曼(Krause,Hegselmann)的机会主义者模型[14]。他于2007年5月又发表了论文《舆论动力学与社会物理学》(Opinion Dynamics and Sociophysics),对舆论演变的动力再次进行了探讨,归纳了意见改变的规则[15]。至此,舆论动力学作为社会物理学的一个分支被提到研究日程上来。

在本书著者看来,舆论演变与形成有两种动力说——“社会变迁的动力”和“共同利益的动力”。“社会的每一微小的变化都伴随着许多旧事物的消亡、新事物的产生,并接连不断发生各种事件,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正是这种变动所产生的许多事实和问题引起人们的思考,发表各种各样的意见,引发各种舆论的出现。”[16]舆论起始于社会变动,社会变迁改变人们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看法,成为舆论演变的根本动力。同时,“舆论并不是神奇、不可思议的力量,也不像伏尔泰所说的是‘世界之王’,它不过是利益相近或相同的人们在政治、经济和其他交往活动中对公众事务发生的意识反射……人们正是为了表达同一‘类’的要求和意愿,受到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支配,才形成共同的意见。”[17]追求或捍卫共同利益,推动公众坚持或接受某种意见,是社会舆论演变的主要动力。

德国不莱梅大学的研究者詹·劳伦兹(Jan Lorenz)做了很多相关研究,建立了多种舆论动力学模型。在这些模型中,人们都持有自己的意见,当接触到他人的意见时,就可能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意见。其关键因素是“有限信任”的理念,即舆论主体调整自己的意见取决于互相间意见的相近,并在意见持续发表过程中不断互相加大影响[18]

人们的意见改变或融合不只是被“有限信任”所支配,也受特定的静态的社会网络所限制。同时能听到几种不同意见的人,无论思想开放还是保守,都比思想单一的人更有批判性,在多种观念并存的社会中更容易达成共识[19]。在群组或个人意见的形成中,不间断的意见表达恰恰容易使一些人妥协,意味着意见是一个在0和1之间的连续值。在每个时间阶段,每个人察觉到适应他的意见,他就可能采纳这种意见,新的意见是在持有者和折中者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在一个开放社区中,意见形成的过程是舆论主体互相作用并因此更新他们信念的过程。舆论演变的动力大体有两种模型,在一种模型中,意见被认为是不连续的,出现离散的变量;在另一种模型中,每个个体在一个预先指定的范围内不断发表意见,意味着参与者在同一个集合里[20]

舆论动力学研究还没引起更多国内学者的关注,对这个舆论前沿问题很少有人涉及。兹奈德(Sznajd)的传教士模型认为,持不同意见的“传教士”单方面向受众传播意见,受众之间不发生意见互动,舆论的转换或改变比较困难。田兴玲等修正了Sznajd的基本模型,认为人们态度的改变有一定的随机性,噪声对舆论演化的影响较大,各种干扰、阻碍成为扭曲舆论内容的因素[21]。在当代媒介发达、信息繁荣的社会,任何人的意见都无法摆脱外界的影响,兹奈德的传教士模型是完全失效的。

国内最新的舆论演变动力研究成果是2008年1月发表在国外的一篇英文论文[22]。蒋洛洛(音译)等学者在该文中研究了受控的局部社会网络中舆论形成的自我肯定效果,分析了一个不平衡的从共识到意见共存的无序状态。舆论主体交互作用的密度和自我肯定的强度容易引起注意,当长期的交互作用是稀疏的,个人通常不坚持他(她)的观点,舆论系统会显示出一个连续的相变。与此相反,自我肯定的高强度和长期交互作用的密度,使舆论系统不易改变,也就不显示出相变。该研究指出,现实生活系统似乎是一个“黑箱”,它的结果可以被观测到,但隐藏的机制是难以察觉的。如果许多个体都持有相同的意见,沉默的螺旋现象就会发生。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坚持他们的意见,尽管这种意见也许和大多数朋友的意见是相反的,这是个人的自我肯定。传统的舆论模型没有考虑个人自我肯定的效果。

这篇论文进一步指出,从一个共识状态到多种意见共存状态的不平衡相变,随着长期交流意见密度的增加,连续的相变不再连续。相变行为的不同是因为长期交流使个人更频繁地改变他们的意见,使舆论系统保持在一个无序状态中。长期固定关系的存在,形成了地区规则,因而阻碍全球共识的形成。自我肯定的心理特征有时可能导致极化决策,在社会关系中,个体之间的互动取决于社会网络的拓扑。在宏观层面,舆论动力受社会结构的影响,而在微观层面,个人的自主意识则发生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