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集群演变路径的研究

产业集群演变路径的研究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浙江中小产业集群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以专业化产品为主业,多种产业集群形成共存。旅游业早已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也是近几年理论研究的热点。旅游商品作为旅游业“六要素”之一购的对象,是旅游业弹性消费的重要内容,旅游商品产业作为旅游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旅游商品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迫在眉睫,为旅游商品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作理论支撑。
产业集群演变路径的研究_旅游商品产业集群研究

虽然国内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文献不计其数,有关集群演化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但真正聚焦于集群演化路径研究的还不是很多。现有的文献大多是从产业集群演化的宏观角度来进行分析的,对于集群演化的微观机理少有涉及。王雷、高长春(2006)认为,我国产业集群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例如,浙江中小产业集群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以专业化产品为主业,多种产业集群形成共存。它的专业性分工是一个动态的逐渐演进深化的过程,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产品生产的专业化阶段,其次是生产工艺专业化阶段,最后是生产服务专业化阶段[21]; 王缉慈(2001)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指出了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因,她认为,政府的政策扶持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各个时期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22]; 童昕、王缉慈(2002)指出,近年来,随着产业群落的不断演进,一些地区产业群落内部的行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从过去单纯的专业化向相对综合化发展[23]; 盖文启(2002)利用创新网络理论探讨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的机制,解析了产业集群如何实现外部经济性、交易成本降低、竞争优势的获得等,并提出了集群今后发展的趋势和区域政策[24]; 张辉系统地研究了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的转型和升级问题; 王志敏(2007)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及动因[25]; 王晓清、孙捷(2008)揭示了企业的区位选择与产业集群的关系[26]; 叶华光(2009)研究了横向产业集群形成的外部动力机制与内部动力机制[27]; 赵伟(2011)又从贸易成本的角度解释了企业集聚的动因,他认为,集群企业之间通过结成联盟而形成的企业集聚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他们之间的交易成本,促进贸易的开展,而正是这一动因又刺激了集群企业之间结成更强大联盟的积极性。[28]

我国学者吸收了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在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具体实践,从集群的内涵、成因、创新、竞争优势、中小企业集群、集群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产业集群理论逐步成为一个值得重视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重点,对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随着产业集群与全球化经济活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产业集群的创新和升级研究也从关注本地集群内部治理拓展到全球层面。旅游业早已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也是近几年理论研究的热点。旅游商品作为旅游业“六要素”之一购的对象,是旅游业弹性消费的重要内容,旅游商品产业作为旅游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旅游商品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迫在眉睫,为旅游商品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作理论支撑。

[1] 王缉慈.地方产业群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3): 47-54.

[2] 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 曾忠禄.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南开经济研究,1997(1): 69-73.

[4] 徐康宁.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 (11): 22-27.

[5] 刘友金.论集群式创新的组织模式[J].中国科学,2002(2): 71-75.

[6] 王缉慈.中国的地方产业集群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4): 1-4.

[7] 陈雪梅,赵珂.中小企业群形成的方式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2): 68-73.

[8] 刘恒江,陈继祥.基于动力机制的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 2005,25(5): 607-611.

[9] 李文秀.服务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J].学习与探索,2012(5): 83-85.

[10] 陈平.环鄱阳湖区域纺织产业集群发展路径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1(10):134-136.

[11] 欧阳峣,王良健.区域经济学的演变、体系及前沿问题[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12] 赵波.产业集群特征与创新绩效关系实证研究——以陶瓷产业集群为例[J].软科学,2011,25(11): 19-23.

[13] 吴慈生,李洋,邢建军.区域创新系统研究述评[J].标准科学,2009(12):84-89.

[14] 魏守华.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机制以及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10):27-34.

[15] 蔡宁,吴结兵.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资源的结构性整合[J].中国工业经济, 2002(7): 45-50.

[16] 郑健壮,吴晓波.中小企业集群经济持续发展动因[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2(3): 31-33.

[17] 沈正平,刘海军,蒋涛.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究[J].中国软科学,2004 (2): 120-124.

[18] 张仁寿.深化对“浙江模式”的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1999(3): 19-20.

[19] 陈雪梅,赵珂.中小企业群形成的方式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68-73.

[20] 郑风田,唐忠.我国中小企业簇群成长的三维度原则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2(11): 63-69.

[21] 王雷,高长春.小企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路径依赖[J].软科学,2006, 20(5): 109-112.

[22] 王缉慈.集群战略的公共政策及其对中国的意义[J].中外科技信息,2001 (1): 3-6.

[23] 童昕,王缉慈.全球化与本地化: 透视我国个人计算机相关产业集群的空间演变[J].经济地理,2002,22(6): 697-705.

[24] 盖文启.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创新环境[J].学术研究,2002(1): 60-63.

[25] 王志敏.从集聚到集群: 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分析[J].企业经济,2007(2):39-42.

[26] 王晓清,孙捷.江苏省FDI与产业集群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8): 131-133.

[27] 叶华光.横向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9,9(8):19-24.

[28] 赵伟.工业化——产业化集聚与制度演化: 浙江模式再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1,(1): 46-5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