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卫泾论随地之宜

卫泾论随地之宜

时间:2022-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宁宗嘉定八年,知福州时,卫泾上《知福州日上庙堂论楮币利害札子》,表白了他的救楮思想。他认为这不是称提之过,而操控不当、失误过错造成的恶果。卫泾对当时救楮,提出自己的意见,一是财货本流通之物,“或流或止,随地之宜。民间欲藏,不待强之而后藏也”。

三、卫泾论随地之宜

卫泾(?—1226),字倩叔,号后乐居士,嘉兴化亭人,徙居平江昆山。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第一,宁宗开禧(1205—1207)间,累迁御史中丞、参与谋杀韩侂胄,除签制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为丞相忌,罢知潭州。与朱熹善。著有《后乐集》。

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知福州时,卫泾上《知福州日上庙堂论楮币利害札子》(80),表白了他的救楮思想。基于对纸币的承认和肯定,他认为只要政府不滥发行,有发行准备,就可能实现畅行无阻。他以纸币最初行使西蜀为例,指出东南会子与之多寡不同,轻重不无少异,同样可以行使。

他回顾南宋纸币贬值的过程,从乾道间决行之,孝宗尽发内帑钱银,置场收换,到光宗绍熙以来,用度滋多,展界添印,渐至宁宗开禧年间,既启兵衅,费耗无涯,现行会子通计一亿四千万之谱,其弊极矣。宁宗嘉定初(1208)用新会子按1比2兑换第十二、三界会子,最初效果尚可,军民不以为病。只是豪宗富室藏楮者,骤见折阅(贬损),下至中产更相附和,不肯藏蓄。“得官会者惟恐用之不早,遂至散溢于外,无少异于未曾收换之时。视之稍轻,价亦随减,此本人情之常。若上下坚忍,徐徐经理,未必不能渐复其旧。缘官司称提太急,民间反以为疑,虽施行多端,措置百计,令愈急而民愈疑。”他指出:“且所为称提,犹权衡之于物也。‘权与物均而生衡’,言权与物均齐而衡所以平。今会犹权,钱犹物也。既会多而钱少,是权重而物轻,势已至此,何术称提而使之平乎(81)?”

在卫泾看来,由于豪门富室和中产人家唯恐纸币贬值,使自己的利益受损,而不肯收藏纸币,纸币就像烫手的山芋,到了手上赶紧抛出,唯恐抛之不及,这本是人情所致,可以理解。只要上下沉着应对,按步就班地治理,未必不能使纸币平稳,市场正常,只是由于主管机构称提太急,反引起百姓生疑,加上政出多门、多变,使百姓更加疑惑,以致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他认为这不是称提之过,而操控不当、失误过错造成的恶果。

卫泾对当时救楮,提出自己的意见,一是财货本流通之物,“或流或止,随地之宜。民间欲藏,不待强之而后藏也”。行政强迫,“以户籍等第藏会”,收于一时,过后又复加损。所以他主张:“惟斟酌轻重,相度缓急,随时量力,扶助维持,优游宽舒,使民由之而不知,待其久而自定,毋谋效于目前可也。”不缓不急,从容不迫,在平和中消除疑虑,“守中半之制而持之以久,严减价之禁而行之以宽,执此而行,始终如一。若稍觉流通,则姑从其便”。他不以为新会子按一比二兑换旧会的作法是失信于民,也不认为是对百姓利益的侵害,他以为“其功不在于收换,乃在于换引之后,三十年不出泛料而后通行”。不相信没有银钱做准备的纸币能正常行使作用。“无钱银,纯是会子,何以使人?何以集事?”这种理想状态,在现代都难以做到,何况古人。二是“若夫培植国计,撙节用度,经费之外,痛加裁抑,日积月累,稍有盈余,暗销会子之数”。正是第一条建议的深化和具体化。他反对不惜以官钱兑换会子的意见,认为“殊不思官钱有限,会子无穷。……非区区兑便所可遽回也。……抑不知数年之后,诸路州郡见钱净尽,将何以为继乎?”在古代,这一救楮方案与政府发行纸币的初衷相悖,政府难以接受,更不可能付诸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