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经络之异同

论经络之异同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手足各有六经,而手六经之络,则惟阳明、少阳之络为最大。二络之下行者,阳明出合谷之次,分络于大食二指;少阳出阳池之次,散络于中名小三指,故起于五指间。此浮络与经脉之不同,故可因之以知其动者为何经之脉也。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络脉所行,乃不经大节,而于经脉不到之处,出入联络,以为流通之用。

《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马元台曰:经脉为里者,如手太阴肺经,自中府至少商,乃直行之经在于里,即所谓经隧也。其支而横者,即如肺经有列缺穴,横行通于手阳明大肠经者为络也。其络之别者为孙,犹有子而又生孙,较之正络为尤盛也。但曰络曰孙,而血脉盛者急责之。急责云者,正以邪气盛者当泻之也。若正气虚者则止饮药以补之耳。

《灵枢·经脉》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当作手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脉之卒然盛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脉之动也。

张景岳曰:经脉深而直行,故手足十二经脉,皆伏行分肉之间,不可得见。其有见者,惟手太阴一经,过于手外踝之上,因其骨露皮浅,故不能隐。下文云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正谓此耳。此外诸脉,凡浮露于外而可见者,皆络脉也。分肉,言肉中之分理也。手足各有六经,而手六经之络,则惟阳明、少阳之络为最大。手阳明之络名偏历,在腕后三寸上侧间,别走太阴;手少阳之络名外关,在臂表腕后二寸两筋间,斜行向内,历阳明、太阴别走厥阴。二络之下行者,阳明出合谷之次,分络于大食二指;少阳出阳池之次,散络于中名小三指,故起于五指间。其上行者,总合于肘中内廉厥阴曲泽之次。凡人手背之露筋者,皆显然可察,俗谓之青筋,此本非筋非脉,即蓄血之大络也。凡浮络之在外者,皆可推此而知耳。卫气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入于经。酒亦水谷之悍气,其慓疾之性亦然。故饮酒者必随卫气先达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则卫气已平,而后营气满,经脉乃盛矣。平,犹潮平也,即盛满之谓。上言饮酒者能致经脉之盛,故脉之平素不甚动,而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经脉之本末而然耳。邪气者,即指酒气而言。酒邪在脉,则浮络者虽不动亦必热也。虽大而不坚,故陷且空也。此浮络与经脉之不同,故可因之以知其动者为何经之脉也。此特举饮酒为言者,正欲见其动与不动,空与不空,而经脉络脉为可辨矣。

《灵枢·经脉》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

张景岳曰:气口者,手太阴肺经也。肺朝百脉,气口为脉之大会,凡十二经脉,深不可见,而其虚实惟于气口可知之,因其无所隐也。若其他浮露在外而可见者,皆络脉而非经也。大节,大关节也。绝道,关道也。凡经脉所行,必由溪谷大节之间。络脉所行,乃不经大节,而于经脉不到之处,出入联络,以为流通之用。然络有大小,大者曰大络,小者曰孙络。大络,犹木之干,行有出入;孙络,犹木之枝,散于肤腠,故其会皆见于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