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循环论与否定之否定律

循环论与否定之否定律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否定之否定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连着一个过程的,过程的更替要通过否定来实现。因此说,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对于《易经》的循环论,过去曾有一段误解,认为它与辩证法的螺旋式上升说相冲突而加以否定。其实,循环论与螺旋式上升论是相互包含、相互补充的关系。用现代语言来诠释“日新”说的循环律,它就是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律。从六十四卦次序排列中,还可看到否定之否定律。

三、循环论与否定之否定

关于“否定之否定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连着一个过程的,过程的更替要通过否定来实现。在事物发展的长链条中,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因此说,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但否定之否定后的状态并不是原有肯定的状态,而是一种更上层楼后的“扬弃”。用列宁的话说:仿佛是旧东西在高级基础上的回复,是“内容的前进、形式的复归”。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却是迂回曲折的。列宁称之为“螺旋式上升”,毛泽东称之为“波浪式前进”,“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之所以说总趋势是前进的,是因为否定不是“抛弃”,而是“扬弃”,是在肯定一部分的基础上再发展,是集中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成果后的更加完善。而之所以说发展是曲折的,是因为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斗争推动的。否定之否定的浅显例子,如种子到果实再到种子,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易经》(包括经传)中,当然没有出现过“否定之否定”的字样,但其义理却有所显示。笔者以“日新”说之循环论比拟之。

《易·系辞》说:“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日新之谓盛德。”肯定了运动变化的普遍性、过程的连续性及运动变化的永恒性,还指出运动变化的原因是阴阳刚柔的互相推摩。关于运动的形式、趋势、道路、轨迹问题,《易经》指出主要表现为往来反复,往而必复,复而必往,都遵循着循环、往复的轨道。《泰》卦九三爻辞云“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意谓:平地无不化险陂,去者无不重回复,终是循环往复的。何谓“复”?《系辞》认为“穷则变,变则通”,“穷”指事物发展所达到的终极,当事物发展到终极时,就向相反的方向转变。由运动起点发展到终点,又由终点返回于起点,即谓“复”。往复循环之语,在《易传》中还有,如“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易》之为书也,原始反终以为质也”;“‘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其实,每一卦象,代表一物象,都是有始有终、终而复始,都有一个周期。

再从六十四卦序圆周图来看,从《乾》、《坤》起,中间经过几个阶段至《既济》,到一个圆周的终点,但“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既济》卦之后接最末的《未济》卦,终点又是新的起点,意味着另一运动过程的开端。从《乾》、《坤》起至《既济》、《未济》,再从既、未到乾、坤,象征天地万物,如此循环往复、运动若环。

读了《易经》,看了太极图以及六十四卦序圆图,认识到宇宙运动的法则,没有直线,都是转弯成曲线。现代科学也证明,太空的轨道也是环形的。所以万物的成长发展,都是走曲线的。而且,无数个小圆圈构成一个大圆圈,无数个大圆圈又构成一个超大的圆圈。

对于《易经》的循环论,过去曾有一段误解,认为它与辩证法的螺旋式上升说相冲突而加以否定。其实,循环论与螺旋式上升论是相互包含、相互补充的关系。循环观随着易学的发展,早已突破了原地团团转的观念,而成为形式的复归、内容的前进。这一点历代易学家亦多有提示,其中以明清之际的哲学家、思想家王夫之阐述得最为深刻。王夫之以“阳动不停、推陈致新”的观点进而发展“日新”说,把原本的循环论和螺旋式上升论结合起来,使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原本《系辞传》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日月寒暑,循环往复,一般说来,人们所见所想,总以为是老样子、团团转。王夫之则认为,“日日更新,今日之明,非用昨日之明;今岁之寒暑,非用昔岁之气”。他认为日月寒暑循环往复,不是止于原点、原貌、原质,而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日新日日新,送往迎来年年新,每日、每月、每年都有新气象、新变化。循环与螺旋式上升是相通的。而且,在大的循环中,经历着小的螺旋式上升;在大的上升过程中,又容纳了小的循环式运动。用现代语言来诠释“日新”说的循环律,它就是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律。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是言简意赅的,《易经》中的一些词句,恰如中国古典诗歌,由意象致意境,有无虚实相生,从中可引发出包含其中的新深意义来。

以上分别论述了易学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而十翼之一的《序卦传》则按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综合而概括地论述了易学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是一篇极精彩简约的综合性的辩证法论文

我们先看《六十四卦卦名次序歌》,以了解六十四卦的卦名及其排列次序: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序卦》之义,有相因者,有相反者。相反者,极而变者也;相因者,其未至于极者也。总不出此例。”(蔡清《折中》引)按六十四卦卦序排列,若前后相连相反二卦,如乾坤、泰否、剥复、坎离、损益等卦,则反映了对立统一、质量互变的规律,已如前文所分析,此不赘述。

从六十四卦次序排列中,还可看到否定之否定律。如《序卦传》一开头就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接下去说,“需者饮食之道也”。人群需要物质消费以维持生存,而面临饮食问题必然有所争讼,甚至引起争战,因有《讼》、《师》(兵众)二卦,争战不已,物必匮乏,所以要强调象征紧密团结、“亲密比辅”的《比》卦。相互比辅、团结合作、增强力量必然有所畜聚,所以接着是象征“小有畜聚”的《小畜》卦。从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卦到《小畜》卦,这就是一个“有———无———有”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小畜》卦后,《序卦传》接着说:“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故受之以《大有》。”从《履》卦到《泰》卦,这是对事物的肯定过程,从《泰》卦到《否》卦是第一次否定;从《否》卦到《同人》卦、《大有》卦是第二次否定,也就是否定之否定。于是,又回到了上下沟通、精神物质更富有(《大有》)的状态。

卦序中这样一个接一个的小圆圈,构成了六十四卦的大圆圈、大循环。从《乾》、《坤》起至《既济》到一圆周终止,终点又是新的起点,所以接着是《未济》,意味着开始新的循环。天地万物就是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已!

《序卦传》反映的是各卦之间的流转关系,充满了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的变化流转关系,是一个流动的、相续的概念体系。真可谓周流六虚、变动不居而循环往复。宇宙本体不正是如此处于流变之中吗?

在两千多年前的人类轴心期时代,中国已创建了易学辩证逻辑的完整体系,总结出了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最基本的规律、规则,这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成就,这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和人文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北大教授冯友兰先生说,《周易》是一部辩证的“宇宙代数学”;有的说,《易经》是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易经》本身并不是专讲自然科学的著作,可是它的确为古代科学家提供了研究自然、认识自然的精湛的思想武器。16世纪以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于西方,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科学家自幼学习《易经》,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学家们不曾掌握的一把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金钥匙。

中国特色的易学辩证法思想体系引起了世界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的惊奇和重视。如莱布尼兹说:我的功绩在于解释了周易符号的二进制功能。莱布尼兹发现二进制原理后,二十几年没敢发表,后来看到邵雍的六十四卦次序图后,发现与二进制相通,所以有了发表的勇气和信心。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发现太极图竟是量子力学互补性原理、并协原理的形象说明,并最终选定太极图作为他的族徽图案。美国当代物理学家卡普拉认为,卦象符号具有通过变化产生动态模式的观念,与现代物理中的S矩阵理论最为接近。提出相对论观点的近代科学家爱因斯坦,对中国古代的一些发明创造亦感到“惊奇”。如根据易学理论发明的小小的罗盘,不仅包含了指南针,而且包括了后来发明的时钟,罗盘就是一个时空盘,天干与地支等代表的就是时空符号,所以相对论观点,其实在易学的思想中就已经体现了。

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在他自传中写道:我所创造的正反合辩证逻辑定律正是得自《易经》的启发,并且在他的《哲学讲演录》上赞叹“《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据说,这位西方哲学家后来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完全学透中国的《易经》!

易学辩证法不仅解决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问题,还包括了人生价值论、道德观。只有把价值论纳入辩证法体系,才能体现辩证法对人类文明的导向的功能,也才能体现辩证法对主客体辩证关系准则把握,事实上,世界观、认识论和人生价值观、道德观也互相有机联系,构成一个整体。

易学辩证法提出“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价值理想,以追求人生真善美为目的。《易·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说卦传》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乾》、《坤》二卦,《易·大象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易经》对人生价值观、道德观总的提示和要求,就是要“效天法地,道济天下”。在这个总原则、总规范下,其内涵可深入展开。

综观《易经》全书,每一卦均有相应导人向善的文句:六十四卦中约有二十九卦论及君子的德行修养;而《易·系辞下》特举九卦,再三论述道德修养的要求与方法。足见易学论人生道德修养于自身、社会、人类之重要,以及如何修养的要领。现看这“三陈九卦”的译文:

《周易》的兴起,大概在殷商之末的中古时代吧?创作《周易》的人,大概心怀忧患吧?因此,《履》卦(说明小心履礼),是树立道德的初基;《谦》卦(说明行为谦虚),是施行道德的柯柄;《复》卦(说明回复正途),是遵循道德的根本;《恒》卦(说明守正有恒),是巩固道德的前提;《损》卦(说明自损不善),是修美道德的途径;《益》卦(说明施益于人),是充裕道德的方法;《困》卦(说明遭困守操),是检验道德的准绳;《井》卦(说明井养不穷),是居守道德的处所;《巽》卦(说明因顺申命),是展示道德的规范。

《履》卦,教人和顺小心而行走到目的地;《谦》卦,教人要谦虚才能被尊崇而光大其德;《复》卦,教人针对微小的征兆辨析事物的善恶(及早回复正道);《恒》卦,教人在正邪相杂的环境中恒永守德而不厌倦;《损》卦,教人先为自损之难而后成获益之易;《益》卦,教人施益于人长久充裕己德而不虚设其益;《困》卦,教人在困穷时守正而求得亨通;《井》卦,教人居得安适的处所而能广为迁施惠泽;《巽》卦,教人顺势称扬号令而不自我显露。

《履》卦的道理可以用来和顺小心地行走,《谦》卦的道理可以用来控制礼节,《复》卦的道理可以用来自我省知得失,《恒》卦的道理可以用来始终不移地纯一守德,《损》卦的道理可以用来自损不善,远离祸害,《益》卦的道理可以用来益人益己、广兴福利,《困》卦的道理可以用来处困守操,不怨天尤人,《井》卦的道理可以用来广养万物、辨明道义,《巽》卦的道理可以用来顺势利导、行使权力。

仔细体会起来,这层层深入地论述道德修养的重要及其价值意义之中,也充满了辩证法。

《易经》(包括经传)确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易学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旋律和中华文明的聚焦点!

“易道”即“易学”,也即“易学辩证法”。所谓“易道主干”,也即“易学辩证法主干”。易学辩证法是宇宙生命的本体理念与生成结构,是开物成务、彰往察来、弥纶三才的大规律、大法则,是天人同构、时空合一、中正和合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易学辩证法构成了中华文化最稳定、最本质的内核,决定了中华文化的面貌、特征和总体走向,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促成了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审美意识和风俗习惯。发扬易学辩证法的思想力量,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强大的“软实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