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律与律他

自律与律他

时间:2022-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四、自律与律他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谊,而以妄死非名,岂不痛哉!因为他不但对自己狠,对其他人也狠。周武王伐纣成功,大周统一中原后,伯夷和叔齐仍然认为周武王此举是反对自己君王的不义之举。他们因为厌恶周武王的这种行为,甚至不齿于吃周朝的粮食。他们认为周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的暴力行为,不是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十四、自律与律他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谊,而以妄死非名,岂不痛哉!

——《说苑》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意思是说要用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宽泛的标准来要求其他人,也是国人宽厚性情的一种表现。可是,真的能够做到这八个字的人实在是很少,更多的是以下三种人。

第一种人能够做到前者,但是对于他人也一样地以严格的标准来要求,比如海瑞。海瑞是个众所周知的清官,对待自己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家内一贫如洗,吃的蔬菜要靠自己来种。据说海瑞的母亲生日,海瑞买了两斤肉,居然朝野振动,引为奇闻,可以想见海瑞平时过的是怎样贫困的日子。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第五部里面如是描述海瑞:没钱买菜,没关系,自己种;没人干活,没关系,自己干。这是怎么样一种大无畏的对工作和组织负责的精神啊。可是大家为什么都躲着他?

因为他不但对自己狠,对其他人也狠。凡是海瑞在的地方,没人贪污——没人敢贪污。海瑞走了,大伙儿都跟送瘟神似的。没办法,海瑞海青天他就是个神仙,没有七情六欲生老病死,可是其他人不是,身为人,不作奸犯科,好歹也会有点口腹之欲喜欢享受吧,不行,海瑞不让。

海瑞所到之处,众人避之唯恐不及。所以后来的宋神宗很聪明,他“重用”海瑞,给他很高的官职,但是不给他实权——你不是把自己当做无欲无求的神吗,那好,你就在神龛里面好好待着享受香火吧。

海瑞是这样的人,对待自己和他人都苛刻,历史上还有另外的两个人,是兄弟俩,也试图用自己的好恶和善恶观去影响甚至干涉其他人,这俩人其实也挺出名——伯夷和叔齐。

伯夷和叔齐兄弟俩是商末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是长子,叔齐是次子。按照当时的继承制度,应该由伯夷来继承国君之位。老孤竹国国君喜欢叔齐,想立叔齐为太子,但是伯夷并没有过错,因此左右为难。后来,老孤竹国国君死了,叔齐就找到伯夷,对他说:“大哥,父亲去世了,你是长子,理应继承王位。”

但是伯夷不肯,他推辞道:“父亲属意于你,我们还是应该遵从父命。”

两人相持不下,伯夷就逃走了,他以为自己走了,叔齐没办法就会继承王位了,但是没想到叔齐也跑了。孤竹国的两位王子都不肯继承王位,国人只好另外立了一个国君。

这两位王子跑啊跑,居然又遇上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嗯,明白了,谁也没当国君,好,大家志向是一样的,不能因为一个国君的位子破坏我们兄弟情谊!以后大家一块跑!

他们二人听说西伯侯姬昌治下百姓安乐富足,于是商量了一下,准备一起到姬昌的地盘生活。但是商末交通那是相当的不发达,他俩虽然是王子,但是是逃跑的王子,估计也未必能买得起马,想必主要交通工具还是双腿,所以行进速度十分缓慢。

等伯夷和叔齐兄弟到了目的地,西伯侯姬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揭竿而起,要率领各部落讨伐暴君纣王。

这两兄弟听说此事,大吃一惊,打听了武王伐纣的路线,事先在路旁等候。看到周武王车马近了,伯夷和叔齐从路旁出来,拉住周武王的马,劝谏说:“你的父亲刚死,你就妄动干戈,这算是孝顺吗?你是臣子的身份,发动战争的对象却是君王,这算是仁义吗?”

周武王左右看他俩胡说八道,就想杀死他俩。姜太公阻止他们,告诉他们说:“这两个人是有原则的人,不要为难他们,放了他们吧。”于是左右把伯夷和叔齐拉到一边,人马扬长而去。

周武王伐纣成功,大周统一中原后,伯夷和叔齐仍然认为周武王此举是反对自己君王的不义之举。他们因为厌恶周武王的这种行为,甚至不齿于吃周朝的粮食。伯夷和叔齐一同隐居于首阳山,以吃野草为生。

其实可以想见,只以野草为食肯定是吃不饱的,所以他俩很快就要被饿死了。伯夷和叔齐感觉到自己命不久矣,于是写了一首歌,歌词如下:“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不久后,伯夷和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上。

古人经常作歌以明志,比如曹操的《短歌行》系列最后两句都是一样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伯夷和叔齐临死前作的这首歌也是一样的目的。他们借这首歌的歌词来表达自己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对周武王行为的否定。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就是批评周武王的话。他们认为周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的暴力行为,不是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他们这种观点的评价,我个人十分赞同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的观点。毛泽东说,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赞美的是伯夷这样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周武王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个人主义思想的人。

我觉得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伯夷和叔齐首先是对自己国家不负责任的人,作为国君的儿子,前任国君希望能够继承自己王位的人,管理自己国家的子民是他们的责任,但是他们为了一己之私,为了自己所谓的兄弟之谊,置自己的责任于不顾,他们有什么立场来批评周武王呢?按照他们的理论,周武王是方法错误,而他们的思想从根本上就有问题。

而且,他们凭什么以自己的为人处世的标准来要求周武王呢?他们有他们做人的原则,周武王也有自己做人的原则。伯夷和叔齐刚愎自用到认为只有自己的标准才是正确的?与自己的原则相悖的就是错误的。

论语·述而》中有这样一段关于伯夷、叔齐的对话。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这话客观来看并不全面。伯夷和叔齐,说不吃周朝的食物就不吃,最后饿死果然是求仁得仁。但是要说他们没有怨恨,那也是错误的。他们阻拦周武王,认为他师出无名,但是周武王得到了天下人的爱戴,而且打败了纣王,得到了天下,用事实证明他们是错误的。伯夷和叔齐如此自负,自负到认为可以用自己的标准作为天下人的行为标准,结果反而是自己阻拦的人成功得了天下和人心,他们心内又怎么会没有怨恨?

像海瑞和伯夷、叔齐这样的人,以同一标准对待自己和他人,可以用“自以为是”来形容,而有的人就只能用“卑鄙”来形容,他们是对自己的标准宽而对他人的标准严格,比如那个著名的州官田登和他著名的告示。

陆游在他的《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北宋时期太守田登的“事迹”。古代有避讳的传统,一般来说是百姓避皇室的讳,后代避先人讳,而田登这位太守可不一般,他要求全州百姓都避他田登名字的讳。

田登为人蛮横,因为自己名字是“登”,所以不允许州内的百姓在谈话和书写的时候涉及到“登”字,甚至发展到涉及到任何一个与“登”字有关的字都不可以。谁要是触犯了他的规定,便要被扣一个“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抓起来,重则判刑,轻则挨打。

有一年,元宵节即将到来,按规定州城里面要放三天焰火、点三天花灯来庆祝,而州长官照例要贴出告示,让百姓前来观赏焰火和花灯过节。可是这次却难为了写告示的官吏,写“观灯”,就触犯了太守的忌讳,肯定要触霉头的;不写“观灯”,又没法说明事情。到底该怎么写,才能又叙述清楚,又绕开太守的禁忌呢?

到最后,负责写告示的官吏灵机一动,用“火”字代替“灯”字,完成了这个告示,贴出去公示百姓。

百姓看到州府衙门贴出了告示,都纷纷围上来观看,结果一看便都喧嚷起来。原来,告示上写的是:“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不少外地人看了大为吃惊,问清缘由后不禁讥笑道:“现在的世道,真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啊!”

田登由于这个著名的告示而名扬千古,虽然并非“流芳”,然而也因此家喻户晓。按照常理推断,想必“登”这个字,在田登自己的口里是无所谓忌讳与否的,自己的名字自己当然可以随便说,但是州长官大人的名讳,当然不是宵小百姓口中可以随意吐出的,如果说了,自然是要受到惩处的。

遇到像田登这样宽以待己、严以待人的人,或是遇到对待自己和他人一样严格的人,到底是哪种更好些,还真是不好判断。孔子说,过犹不及,大抵就是指这样的事情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