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征及分布规律与成因

特征及分布规律与成因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有关资料,在较系统阐述其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成矿控制因素,探讨其分布规律与成因。
特征及分布规律与成因_追寻地质梦湖

鲍振襄

(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二四五队,湖南 吉首 416007)[1]

摘 要:湖南的共生与伴生金矿在该省金矿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共生金矿主要分布在湘西、湘东北及湘中,受雪峰弧形隆起带的中、东段和白马山龙山EW向构造岩浆岩带控制。成矿与前寒武系浅变质岩系有关。伴生金矿主要分布湖南地区,受北南向构造带及北北东向构造带或其复合部位控制,成矿与浅成-超浅成中酸性岩浆岩有关。综合地质分析表明,共生金矿的成矿作用是在火山变质岩系富金的矿源层基础上,受区域变质和动力变质作用新产生的韧-脆性剪切带控制,矿床属于火山沉积变质热液型,其成矿时代相当于加里东早期。伴生金矿主要与岩浆活动有关,受岩体及内外接触带控制,矿床属岩浆热液型或接触交代岩浆热液型,其成矿时代主要为燕山期。

关键词:共生/伴生金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成因;湖南

在湖南的金矿类型与储量中,共生与伴生金矿床占有重要位置,矿床所在大地构造位置、含矿层位及产出特征等方面各有其特点。根据有关资料,在较系统阐述其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成矿控制因素,探讨其分布规律与成因。

一、共生金矿床地质特征

共生金矿床占全省金矿储量的24.13%,其分布与成矿等具有区域性特点,矿床主要集中分布于元古宇扬子准地台的江南地轴西缘,即雪峰弧形隆起的中段和东段。矿床中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以显微金和次显微金为主,可见金较少,金矿化较稳定,一般含Au3×10-6~9×10-6,特高含量者少见。金成色高(963.5~995.3),与砷、硫、锑多为正相关。按照有用矿物共生组合可划分为钨 锑 金、锑 金、锑 砷 金、砷 金和钨 金五类,各类矿床主要地质特征综述如下。

(一)钨锑金矿床

以桃源沃溪矿床为代表,位于古佛山复背斜北翼沃溪东西向逆冲断层下盘的韧性剪切断裂带内,赋矿层位为板溪群马底驿组(图1)。矿床平均含Au8.37×10-6、Sb3.11%、WO30.48%,三者均具有单独的工业意义。一般在矿化中心部位富集,沿走向方向东部锑金较富,而西部钨较富;沿倾斜方向,在矿化中心部位的十六棚公,上部白钨矿较富,锑金品位向深部略有增高趋向;在横向上,矿体中心的主脉一般形成钨锑金共生矿体,在其上、下盘的网脉带矿体则主要为钨金共生矿体。

图1 沃溪钨锑金矿地质剖面图

1.白垩系红色砂砾岩;2.五强溪组石英砂岩

3.马底驿组紫红色板岩;4.矿脉及编号

该矿床的自然金,成色高达988.92(5件样品),含银杂质极低(0~0.06%),粒径一般小于0.5μm。大部分为显微金和次显微金,显微金主要赋存于石英、黄铁矿、辉锑矿、白钨矿、闪锌矿和毒砂中;次显微金主要呈机械混入物或微包体及夹层存在于各种硫化物中,少数呈胶体离子吸附在黏土矿物边缘。Au、S相关系数为0.79,Au、Sb相关系数0.51。单矿物分析结果,黄铁矿含Au51.50×10-6~142.60×10-6,辉锑矿含Au62.32×10-6,白钨矿含Au6.89×10-6,石英含Au1.17×10-6伊利石含Au8.34×10-6,其中黄铁矿为主要载金矿物。

(二)锑金矿床

该类矿床在湘西分布较广,如安化竹溪、桃江合心桥、溆浦江溪垅和羊皮帽、新邵龙山等矿床。主要赋存于板溪群五强溪组,次为马底驿组。矿床产于成群成带分布的陡倾斜韧性及脆性剪切断裂带内,多为交错型脉状矿床,矿区及附近常有浅成—超浅成石英斑岩、花岗斑岩及煌斑岩脉出露(图2)。矿石含Au0.20×10-6~20.75× 10-6,含Sb0.34%~22.84%。锑矿体常呈透镜状或扁豆状、脉状产出,品位较高。自然金主要为显微粒状和次显微粒状,粒径一般0.005~0.03mm,多产于石英间隙和黄铁矿(毒砂)及少许辉锑矿中,Au、Sb无明显相关关系,但与As、Sb较相关。

(三)锑砷金矿床

该类矿床以溆浦龙王江矿床为代表,位于淘金坪 龙鼻桥复向斜的洞坪 黑上坡两条北东向逆断层间,赋存于板溪群五强溪组上段板岩、砂质板岩内的递进式韧性剪切断裂带内。矿体呈透镜状、脉状产出,其中锑矿体多包含在金砷矿体内,呈扁豆状产出,含Au 1.9×10-6~12.40×10-6、Sb0.05%~34.14%、As0.09%~1.84%。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含银自然金,约96.8%的金赋存于硫(砷)化物中。主要载金矿物是毒砂,次为黄铁矿和辉锑矿,分别为矿石携金量的49.8%、19.60%和15.1%。自然金多呈不规则粒状、细脉状产在硫(砷)化物的裂隙中或被包裹其中,少数产在石英的裂隙中,Au、As密切相关,相关系数为0.46。

图2 板溪锑(金)矿地质剖面图

1.纹带状板岩;2.石英斑岩脉;

3.含锑(金)石英脉

(四)砷金矿床

代表性矿床为平江黄金洞和杨山庄矿床,产于冷家溪群板岩、砂质板岩及变质砂岩中,受北西西向剪切带控制,成群成组出现。矿体多呈扁豆状及透镜状,含Au3×10-6~10×10-6、As0.3%~10%、S 1%~5%。矿体中毒砂、黄铁矿含量较多,而且共生的硫化物普遍含金。自然金形态主要为麦粒状(占64.59%)、粒状(占33.07%),次为叶片状(占2.32%)和细脉状(占0.42%)。金赋存于:①蚀变板岩与石英脉接触裂隙中;②充填在毒砂、黄铁矿、黄铜矿等矿物颗粒间;③赋存于黄铁矿、毒砂组成的条带中;④充填于黄铁矿、毒砂、黄铜矿连生体内;⑤赋存于车轮矿的包裹体内,粒间金占68.75%,裂隙金占0.78%,包裹金占30.47%。单矿物分析结果,毒砂含Au206×10-6~454.7×10-6,黄铁矿含Au84× 10-6~200×10-6。物相分析表明毒砂为主要含砷矿物,占总砷量的90%~93%;黄铁矿为主要含铁矿物,占总铁量的65%~90%。呈单体与连生体的金占金量的18%~24%,包裹金占75%~80%。

(五)钨金矿床

该矿床仅见于桃源西安溪、鹅鹰岩等矿床(点),属含白钨矿自然金石英脉充填脉状矿体,规模小。矿化赋存于板溪群马底驿组,产于区域断裂旁侧之张剪性断裂中,金矿化极不均匀,多为可见金,部分呈显微状与黄铁矿连生。

二、伴生金矿床地质特征

省内主要伴生金矿床达10处之多,含金量一般为0.3×10-6~1.5×10-6常宁康家湾大型铅锌矿床还可圈出单独的金矿体,长264~675m,厚2.5~7.62m,含Au3.31×10-6~9.43×10-6。伴生金矿多为大中型规模,其中含金铅锌矿,占全省金储量的40.28%,主要是与浅成—超浅成中酸性岩浆岩有关的矽卡岩矿床或高温热液矿床。

(一)含金铜钼钨铋多金属矿床

以桂阳宝山矿床为代表,位于湘南南北向构造带与北北东向构造复合部位。矿床受宝岭倒转背斜和层间破碎带控制。下石炭统大塘阶石磴子段灰岩顶部及测水段底部矽卡岩化地段为矿体主要赋存部位,成矿与隐伏花岗闪长斑岩有关。原生铜矿石含Au0.713×10-6,铜钼钨铋矿体含Au0.27× 10-6。单矿物分析结果,黄铜矿含Au7.73×10-6~24.0×10-6,黄铁矿含Au0.27×10-6~13.19× 10-6。主要为自然金。

(二)含金铅锌矿床

以康家湾矿床为代表,产于康家湾倒转背斜与F22逆冲断层相切的硅化破碎角砾岩内(图3)。金与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密切伴生,矿石含Au3.25×10-6~9.43×10-6、Pb0.97%~10.39%、Zn 0.5%~13.29%。金主要为自然金,少量银金矿、金银矿,其化学成分见表1。其中显微金占99.4%,次显微金占0.6%,粒径多在0.2~1μm之间。有43.68%的金矿物分布在黄铁矿中,40.32%的金矿物分布在闪锌矿中,0.31%的金矿物分布在方铅矿中,15.69%的金矿物分布在石英中[3]。据物相分析,单体金与连生金占6.95%,硫化物中的金占31.0%,硅酸盐石英中的金占16.5%。自然金呈不规则粒状产于黄铁矿、方铅矿中,或闪锌矿、石英的裂隙中,以及矿物的接触处或晶面上。单矿物分析结果,方铅矿含Au0.31×10-6~0.52×10-6,闪锌矿含Au1.15×10-6~1.50×10-6,黄铁矿含Au3.25×10-6~8.39×10-6,石英含Au0.052×10-6。自然金成色为980,银金矿为790,金银矿为450,Au/Ag≈1/3.6。相关分析结果,Au与Pb、Zn、S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5、0.37和0.56。

图3 康家湾铅锌金矿床地质剖面图(据湖南冶金地质二一七队,1972)

1.下白垩统东井组;2.下侏罗统高家田组;3.上二叠统斗岭组;4.下二叠统当冲组;

5.下二叠统栖霞组;6.中上石炭统壶开群组;7.断层及编号;8.硅化破碎带;9.矿体

表1 湖南伴生金的矿物化学成分

注:综合钟东球、湖南省地质勘探二一七队、湖南省地质矿产局四〇二队资料。

(三)含金(银)碲化物 硫化物多金属矿床

以桂阳大坊矿床为代表,位于湘南南北向构造带中段,产于花岗闪长斑岩株与石炭系壶天群和梓门桥组之接触破碎带中,产状与接触带大致吻合(图4),矿体形态沿走向和倾向都为较复杂的透镜状,含Au1.49×10-6、Ag174.579× 10-6、Pb0.87%、Zn0.63%、S6.3%、As3.23%[4]。矿床除产Au、Ag外,共生有用组分有Pb、Zn、S、As等,伴生组分有Te、Cd。主要金银矿物为碲化物,这在含Au、Ag多金属矿床中较为罕见。

金矿物充填在黄铁矿、毒砂的微裂隙中或沉淀在黄铁矿的晶面上,或沿毒砂晶体周边进行交代。毒砂是其主要载金矿物,含Au3.67×10-6~17.89×10-6,次为黄铁矿,含Au 1.13%~4.05%。银主要与方铅矿有关,含Ag高达3465× 10-6,其他硫化物含银较低。Au与Ag、As、Zn相关系数分别为0.56、0.29和0.31。

(四)含金银(斑岩型)多金属矿床

图4 桂阳大坊银金矿体剖面图

1.中上石炭统壶天群;2.下石炭统大塘阶梓门桥组;

3.断裂破碎带;4.花岗闪长斑岩;5.矿体

以浏阳七宝山矿床为代表,该矿床位于永和七宝山 桂竹湾断折带的次级北西西向永和及横山向斜的东端,向斜轴部为中上石炭统壶天群,北翼为下震旦统莲沱组及下石炭统大塘阶组成,南翼受断层破坏致使元古宇冷家溪群推覆于壶天群之上。石英斑岩、花岗斑岩与爆破角砾岩组成复式侵入体侵入于上述地层中。按成矿作用方式可划分出由热液作用形成的充填型矿体和由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的矽卡岩矿体。主矿体环绕爆破角砾岩边缘呈环带状对称分布,表明矿体的赋存空间是受爆破筒边缘裂隙带控制。含金量以接触交代铜铁矿体较高,原矿石含Au0.86×10-6,其中铜精矿含Au4.33×10-6,锌精矿含Au1.63×10-6,黄铁矿含Au0.5×10-6

(五)含金钨锡矿

以湘东邓阜仙钨锡矿床为代表,产于燕山早期花岗岩中的气化 高温热液型黑钨矿 石英脉矿床。赋存于北东东向大断裂旁侧张剪复合裂隙带。上部为锡石 闪锌矿带,中部为黑钨 黄铜矿带,下部为辉铜 白钨矿带。金主要赋存于黄铜矿中,而黄铜矿又经常与黑钨矿、黝锡矿、辉铜矿、闪锌矿、黄铁矿密切共生。

(六)含金镍钼多金属矿床

该类矿床广布于江南地轴西缘的湘西地区,向北延伸至鄂西,位于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岩系底部磷块岩及含磷结核层之上,其下与上震旦统灯影组硅质岩呈假整合接触。以大庸天门山地区最具代表性。其镍钼矿层由镍的硫化物(1%~3%)、硫钼矿集合体(10%~30%)、胶状、球粒状黄铁矿(40%~50%)及磷质、硅质、碳泥质、石英粉砂和白云石组成,另外还有闪锌矿、黄铜矿、黝铜矿、砷黝铜矿、辉钼矿、铜蓝、方铅矿、含银自然金。该地区镍钼矿层等胶状硫化物“碎屑”稠密地或稀疏地沉积在黑色页岩中,构成含金的镍钼硫化物层。金在镍钼矿层中以含银自然金(Ag7%~10.5%,Au85%~93%)的形态出现,颗粒直径为0.01~0.05mm。镍钼层中金的含量一般在0.4×10-6~0.7×10-6之间,而当镍钼与黄铁矿密集组成金属硫化物薄层时,金的含量可达2.49×10-6

此外,“黑土型”金矿也可列入伴生金矿一类。该类矿床属于含金硫化物矿床氧化带。常见的类型有:含金铁帽;含金铁锰帽。金在残留铁锰帽中及次生富集带中含量增高。主要赋存于铁锰矿物及黏土矿物的表面,其次呈不均匀的次显微包裹状及阴离子、络阴离子状态存在。

含金铁帽见于常宁龙王山等地,矿床位于花岗闪长岩与二叠系砂页岩的接触破碎带附近。铁帽具角砾状构造,胶结物为褐铁矿、胶状石英及其他硅质物。物相分析结果[5],自然金占73.28%,硫化物连生金占4.35%,锰矿物连生金占6.36%,铁矿物连生金占5.37%,硅酸盐连生金占6.39%,胶体吸附金占5.12%,呈游离状态的可见金占5.12%。分散金和胶体金主要在褐铁矿和石英中,可见金在褐铁矿和裂隙孔洞中。

含金铁锰帽见于桂阳大坊等矿床。地表向下垂深40m范围内,由于风化淋滤作用产生含金次生富集带,形成含金黑土。单样含金量达36×10-6,平均1.62×10-6,含银较低,单样含银最高310.30× 10-6,平均30.3×10-6。金呈次显微状被黏土矿物晶体边缘吸附,在铁锰矿物中以显微金为主,被针铁矿、软锰矿晶体边缘吸附,或在褐铁矿中呈细分散物集合体产出。

三、矿床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

(一)地层、岩性与矿床分布

湖南省约90%以上的共生金矿床赋存于元古宇板溪群,成矿围岩主要为硅铝质岩石,并且沿含矿地层自然延伸,尤其是含碳凝灰岩、紫红色绢云母板岩、灰绿色砂质板岩、含钙绢云母板岩等围岩,往往构成大中型矿床,但变质砂岩等一类粗碎屑岩成矿条件较差,且矿床规模小,矿化分散。

湘西冷家溪群、板溪群普遍含金,据沃溪、冷家溪和西冲矿床5条剖面样统计(282件样品),金的丰度为4.987×10-9,远高于元古宇以后的沉积岩中金的丰度。由此可见,元古宇地层是湖南省共生金矿床最主要的金源层。

伴生金矿床多赋存于湘南地区石炭系、二叠系,成矿无明显的岩性选择,但矿液对围岩有一定的选择性,赋矿地层无矿源层特征。如水口山矿床1892件石炭系—白垩系(不包括底部岩层)原生晕样品统计,Pb丰度为15×10-6~30×10-6,Cu丰度为16×10-6~30×10-6,低于碳酸盐岩的平均丰度值。

(二)构造的成矿控制作用

湘西共生金矿床主要受雪峰隆起构造控制,在北北东向安化 溆浦 洪江深大断裂(或称湘桂深大断裂北段)两侧沿冷家溪群和板溪群分布,部分分布于湘中白马山 龙山穹隆构造及湘东北的北东向构造内。区内层状、似层状矿床多产于开阔褶皱的翼部之次级褶皱构造、区域主干断裂旁侧的韧性剪切断裂带内,成带出现,成矿具有多层性和一定的侧伏方向。而交错脉状矿床,多产于区域构造变形强烈地带、倒转背斜、区域断裂旁侧的韧性及脆性剪切带、片理化等带中,成群成组出现,成矿具有明显的方向性。

伴生金矿床主要受南北向构造带及北北东向构造带控制,同共生金矿床相比,其形成时代较晚,分布于凹陷区内,多数矿床的分布及其产状形态,受接触带或岩体控制,一般对地层层位无明显的选择作用,无论是石炭系还是二叠系等层位,只要是构造条件(倒转背斜、逆冲断层、推覆构造等)有利均可成矿。

(三)岩浆岩与成矿关系

共生金矿床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不明显。据刘英俊等人的研究[8],由于地壳演化早期不均一地幔的分异,导致优地槽早期的火山喷发作用向地壳表层提供最原始的富金层位。漠滨金矿凝灰质碎屑岩含金量较沃溪钨锑金矿黏土质岩石高3~90倍。也就是说,湘西共生金矿床的初始富集与海底火山喷溢作用有关。此外,溆浦白马山加里东、燕山期复式岩体和紫云山印支、燕山期复式岩体附近的一些金矿床(点),其围岩蚀变和共生矿物组合具偏高温矿床特征;汉寿岩坝桥、醴陵板杉铺加里东期岩体中有脉金和砂金分布;益阳沧水铺印支期岩体中(杨泗庙)有含金石英脉及砂金分布;尤其是安化符竹溪锑金矿及桃江板溪锑(金)矿等,部分矿脉充填于石英斑岩、花岗斑岩等脉旁或其破碎带中。上述表明,共生金矿床不同时代的岩浆岩可与金共生,虽不一定具有成矿专属性,但对金矿的形成均可提供热源,这种岩浆热力导致围岩或矿床中金的活化和迁移。此外,本区基性岩含Au丰度高于酸性岩,两者具一定的成生关系。

据湖南省地矿局区调队的研究,不同时期侵入体中金的丰度大不相同,如加里东期为1.067× 10-9、海西期1.5×10-9、印支期4.4×10-9、燕山早期0.575×10-9,以印支期含金最高,说明岩浆岩本身可以作为成矿物质来源之一。与岩浆作用有关的伴生金矿,表现出明显的专属性,大多与中酸性浅成—超浅成侵入体有关。这些侵入体基本上都是燕山期小侵入体,并常伴有爆破作用。其岩性主要有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等。

(四)金与特征元素的关系

金具有较高的电离势(9.22V)、负电性(2.3)、还原电位(1.42ev)及离子电位0.73(+1)、3.53 (+3),从而决定了金的惰性,它常呈原子状态存在于自然界。而金在地球化学性质方面的亲硫、亲铁性,决定了金在共生或伴生矿床中,以主要组分或伴生组分赋存于某些矿物中。这些矿床不但赋金,而且还形成了一类特定的元素组合(表2)。

表2 湖南省共生与伴生金矿床特征元素组合

自然金多赋存于硫(砷)化物中,尤其是含铁的硫(砷)化物中。而各种硫(砷)化物矿物常常构成金矿床主要的矿物组合。矿床中金的分布与硫(砷)化物密切相关,凡出现硫化物富集地段,往往含金量有所增加。自然金的富集与硫也有密切的关系。

四、矿床成因及成矿时代

(一)成矿地质环境

共生金矿床主要产于江南地轴西缘元古宇浅变质海相火山碎屑岩-碎屑岩系内,这套具复理石 类复理石的火山物质及黏土质的火山 沉积建造厚达2千余米。从板块构造观点来看,矿床主要集中分布于元古宇扬子板块的江南古岛弧西缘,沿安化 溆浦 洪江深大断裂两侧的韧性及脆性剪切带分布。伴生金矿床主要产于华南褶皱系,矿床常局限在区域性大断裂旁侧,产于中—酸性岩体接触带附近或其接触破碎带内,成矿与区域断裂(推覆构造)及岩浆侵入活动有关。

(二)成矿物质来源与同位素

共生金矿床产于具矿源层特征的元古宇浅变质岩系,特别是夹有富含火山碎屑、凝灰质、炭质、硅质的碎屑物质含金丰度较高。表明成矿物质的初始来源可能是通过海底火山喷溢(或海底热泉)而进入海相沉积物中的。而伴生金矿床则与岩浆岩源有关。

(1)硫同位素:区内产于元古宇的共生金矿床硫同位素组成多数以轻硫为特征,硫(砷)化物的δ34S值平均(124件)0.12‰变化范围为-14.5‰~12.3‰,极差26.8‰,离差4.4,其中δ34S值在±5‰的样品占61.38‰,多数在零值附近,反映硫源主要来自硫同位素组成均一化程度较高的地壳深部,但少量样品曾受到围岩物质的混染或埋藏变质作用的影响,出现较大的正值或负值[7]

伴生金矿床δ34S值变化区间是-5‰~7‰,总的变化在1‰左右,而且矿床的δ34S变化更小,表明硫源主要来自深源混熔岩浆的侵入作用,与深部地壳或上地幔有关,并与侵入岩的来源一致。

(2)铅同位素:金矿床铅同位素组成均属正常铅,其中共生金矿床变化范围:206Pb/204Pb为17.845~17.970,207Pb/204Pb为15.564~15.712,208Pb/204Pb为37.474.~38.365;伴生金矿床206Pb/204Pb为18.362~18.900,207Pb/204Pb为15.458~15.998,208Pb/204Pb为38.406~39.649。共生金矿床的铅同位素模式年龄为617.6~526.71Ma,部分为837~687Ma,矿床年龄低于围岩时代(10.63~8.9亿年);伴生金矿床小于200Ma,其中两个峰值为170Ma和80~60Ma,绝大部分在太平洋西岸岛弧铅范围内一个很小区域[8],也正好在华南区与同熔型花岗岩类有关矿床铅的范围内,表明铅的来源较一致。

(三)成矿作用

(1)成矿温度:据沃溪矿床均一法测温结果,主要成矿阶段(白钨矿 石英阶段)和硫化物 自然金石英阶段均一温度为213~259℃,以中温为主;而以水口山为代表的伴生金矿床,闪锌矿的原生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45~315℃,以高温热液为主。

(2)溶液性质:沃溪、西安等矿床包裹体成分绝大多数是水,与金有关的组分类型属Na-Ca-Cl型,并含少量甲烷和微量C2H4、C2H2、F/Cl<1,矿物包裹体盐度平均值(Na Cl,%)为7.5和4.1。伴生金矿床(水口山和康家湾矿床等)以气液包裹体为主,纯液相包裹体次之,均一温度为315~215℃,爆裂温度为390~330℃,组分类型为K-Ca-F型,包裹体含盐度4.95%。坪(黄沙坪)宝(宝山)地区包裹体成分分析结果均为较低盐度的K-Ca-F型溶液,具岩浆水特征。

(3)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湘西沃溪、西安和沧浪坪等矿床20件石英δ18O值变化于15.3‰~19.5‰之间,计算成流体的δ18O值具承袭变质前页岩的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结合5件包裹体δD值(-61‰~-118‰),表明成矿流体是以变质水为主,并有大气循环水加入的混合热液。此外,沃溪矿床δ13C值在-3.39‰~(-7.24‰)之间,平均-5.14‰,相当于初生碳,有类似变质热液的特点,并受变质的原岩性质所制约。

康家湾伴生金矿的δ18O值为8.69‰~18.36‰,平均12.59‰;δ13C值为-3.88‰~(-0.41‰),平均-2.32‰,属无机碳。七宝山岩体δ18O值为4.2‰~12.0‰,平均9.2‰,矿体为4.0‰~13.6‰,平均8.8‰,岩体δ18OH2O为9.52‰~11.8‰,平均10.38‰;矿体δ18OH2O为11.2‰~11.3‰,平均11.2‰。由此可知,同熔型岩浆热水的δ18O值与携带金属物质介质水的δ18O值比较,两者基本一致[10]。水口山和七宝山矿床锶同位素初始值分别为0.70767和0.708。上述资料表明金与伴生硫化物矿床的成矿溶液主要来自岩浆水热液。

(四)矿床成因及成矿时代

综合上述,共生金矿床的成矿作用是在元古宇扬子板块岩浆弧内,在火山 变质岩系为主体而富含金元素的矿源层基础上,受区域变质作用(绿片岩相),在低盐度、中低温度的变质热液条件下发生的,又在应力作用下产生韧性及脆性剪切带,形成扩容空间而聚集成矿,属于火山沉积 变质热液型共生金矿床。伴生金矿床则与岩浆活动有关,成矿主要受岩体及内外接触带控制,矿质主要来自岩浆源,属岩浆热液矿床或接触交代岩浆热液矿床。

根据方铅矿的模式年龄、赋矿层位(元古宇)和板岩的K-Ar同位素年龄,给出本区共生金矿床的成矿年龄是5~6亿年,相当于加里东运动早期(少数略大于8亿年,相当于雪峰期),该运动是本区成矿作用、变质作用和热动力源

伴生金矿的成矿时期基本上与主矿种一致或略晚,和邻省江西一样[11],主要为燕山期。

笔者在成文过程中,参考了湖南冶金地质二三七队、二一七队、二三八队,湖南省地质矿产局四〇二队等单位的有关资料,并得到本队地质工程师覃志平和欧雅兰等的热忱协助,在此表示由衷的谢意。

参考文献

[1]王任衡.湖南的上前寒武系[J].湖南地质,1987,6(4):1-11+13-14.

[2]梁厚锋.共生金矿床及其找矿意义[J].地质与勘探,1986(8):6-10.

[3]林沐松,杨焕杰.水口山矿田康家湾铅锌金矿区金的赋存状态和富集规律[J].湖南有色金属地质,1986(2):41-45.

[4]吴兆祥.湖南某碲化物、硫化物多金属矿床主矿体银金矿化特征[J].黄金,1986(1):4-10.

[5]高学兑.水口山矿田金矿床的特征及找矿前景[J].湖南有色金属地质,1987(1):21-25.

[6]刘英俊,等.湘西桂东一带金矿地球化学研究[J].地球化学,1983(3):229-241.

[7]鲍振襄.湖南西部层控锑矿床[J].矿床地质,1989,8(1):49-60.

[8]金荣龙.湘南地区典型铅锌矿矿物包裹体与同位素研究[J].地质与勘探,1981(9):49-52.

[9]王吾堤.湘南坪宝地区铅锌矿床成矿特征[C]//第二届全国铅锌地质学术会议筹备组.第二届全国铅锌矿地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1982.

[10]陆玉梅,等.七宝山多金属矿床成因模式[J].矿床地质,1984,8(4):53-60.

[11]余志庆,孙永勇.江西省的伴生金矿[J].地质与勘探,1985(9):1-7.

[1]文章来源:《湖南有色金属地质》,1989年。作者简介:鲍振襄(1933—),男,湖北襄阳人,高级工程师,从事金属矿床找矿勘探、综合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