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帝内经》论咳嗽的成因

《黄帝内经》论咳嗽的成因

时间:2022-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篇对咳嗽的成因、病机、症状、治疗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是论咳的重要文献。指出咳嗽的主要原因,一是外感风寒,一是寒饮由胃达肺。咳仅是肺病的外在表现,咳证虽多,无非肺病。明确告诉我们,咳嗽不仅出现在肺脏疾患,其他脏腑有病累及于肺时,也可发生咳嗽。《内经》论治,详于针刺,略于方药。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

按语:咳本属肺,但引起咳嗽的原因很多,并不止于肺。本篇对咳嗽的成因、病机、症状、治疗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是论咳的重要文献。

(一)咳的成因

本篇说:“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指出咳嗽的主要原因,一是外感风寒,一是寒饮由胃达肺。“此皆聚于胃,关于肺”,说明肺胃为成咳之源,后世则将咳嗽发生的原因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由于感受外邪所致,内伤咳嗽由于脏腑失调而引起。

(二)咳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本篇指出:“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藏各以治时”,“五藏各以其时受病”。咳嗽的发病与季节气候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乘秋则肺先受邪……乘冬则肾先受之”。肺为娇脏,不耐邪侵,四时气候的变化最易通过皮毛、呼吸等途径影响及肺,引起咳嗽,肺气虚衰或素有咳痰的患者,每易在气候剧变或季节交换阶段发病或加重。明确这一点,对于咳嗽的防治有重大意义。

(三)咳的病理

咳与肺的关系:本篇虽有“五藏六府皆令人咳”之说,但特别强调咳与肺的关系最大。喻嘉言说:“咳者,肺之本病也。”汪昂也说:“肺主气,又属金,主声,故咳必由于肺也。”纵然外感内伤均可致咳,但其根本机制都是肺脏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影响了肺气宣散、肃降的功能才能引起咳嗽。咳仅是肺病的外在表现,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咳嗽不止于肺,而不离乎肺。

咳与五脏六腑的关系:本篇提出了“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明确告诉我们,咳嗽不仅出现在肺脏疾患,其他脏腑有病累及于肺时,也可发生咳嗽。诸如脾虚生湿,湿痰上渍于肺;肝火上冲,气逆犯肺;肾虚水泛,水寒射肺;胃寒停饮,饮邪迫肺等,皆为致咳的重要病因。

另一方面,肺脏有病,也可影响他脏,久咳不愈可以并发他脏疾患。本篇也指出“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脾咳不止,则胃受之……肝咳不已,则胆受之。”通过脏腑表里关系,移传于他脏。

(四)咳证的分类

本篇提出了将咳证按照脏腑分类法,分为五脏咳、六腑咳。这里所说的五脏咳、六腑咳,是根据病人在咳的同时兼见五脏六腑的证候而言的。所述各脏的咳状多与经脉循行有关,如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所以心咳的特征为“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足厥阴肝脉“上贯膈,布胁肋”,所以肝咳的特征为“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等。后世医家在“咳论”的基础上,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五)咳的治则

《内经》论治,详于针刺,略于方药。本篇仅从针刺方面,简述了咳嗽的治疗原则,即:“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后世则认为治外感以疏散外邪为主,治内伤以调理脏腑为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