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闻的成因

传闻的成因

时间:2022-0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众对重大事件缺少知情权,是传闻产生的主要原因,公共问题透明的程度与小道消息的兴衰成反比。求知欲、知情欲与想象欲是传闻产生的重要原因,这既是人类的本性,又是人类维护法定权利的心理因素。公共事件的诱发是多数传闻产生的直接原因。
传闻的成因_舆论学概论

一、传闻的成因

第一,社会传闻首先产生于群众知情权的缺乏,社会的透明度决定传闻的传播量。邓小平说过:“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现在党内有很多小道消息,真真假假,这是对长期缺乏政治民主的一种惩罚。有了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小道消息就减少了。”[1]民主匮乏,社情政情不透明,传闻就会盛行。

大众对重大事件缺少知情权,是传闻产生的主要原因,公共问题透明的程度与小道消息的兴衰成反比。很多小道消息涉及社会的重大问题,传播者大多是普通公众,从正式渠道无法获得应当知道的社会情况,他们往往散播随意听来的讯息。比如,2003年“非典”初期,由于人们对这种病情无知,政府的权威部门又不发布正式消息,起初他们传播了很多关于“非典”的传闻,最后证实他们传播的部分情况是真实的。再比如,每一次政策法规出台之前,老百姓都有种种议论,猜测即将出台的政策法规内容,以及能为民众带来何种利益。这些小道消息的出现,是政府对重大政策没有及时发布的结果。

从传闻流动看,传播者显然是为了从对方那里获取某些最关心的内容,比如情况的内幕、结果以及可能导致的对个人的利害。求知欲、知情欲与想象欲是传闻产生的重要原因,这既是人类的本性,又是人类维护法定权利的心理因素。在缺少情节的情况下,传播者以自己的判断虚构某些价值很高的内容进一步扩散,使传言的信息量随之增大。大多数传闻的失真部分不是来自信息源,而是来自传播者的猜测,有的推想一旦符合实际,民众对传闻就更为着迷。

任何不透明的信息都会引起人们的好奇,重要情况一旦发生,一知半解的公众处在一种模糊情境,试图对这一情境作出解释,传闻就会制造出来。传闻的内容一般都有很强的感染力,从众心理推动传闻迅速向外扩散。传闻中的意见最初不易被人们察觉,因而传递信息的早期阶段不会引起太多的议论,因为人们最感兴趣的是故事。但随着加入者的增多,沉默的螺旋法则失效,大家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小道消息的议论,就形成一定规模的舆论。传闻市场和社会心理几乎是一致的,人们心理相似的范围越广,传闻的市场也越大。公众把兴趣和利害作为交流的动机,社会心理融为一体的机遇增大,传闻便在群体间走俏了。

受众到达一定规模时,对传闻了解与否、讨论与否就成为一个人是否时尚或合群的标志,这时,传闻就在特定范围内成为热点。多数公众想做潮流的引领者,愿意和大家有共同的谈资,加入传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便会高涨。有的人对明星的隐私感兴趣,于是到处打听名人的私生活,把打探来的消息写成文字发表在报纸杂志上,吸引读者的眼球,于是名人的绯闻满天飞。这个例子说明,有的传闻是追星潮流的产物,在特定人群中成为热点,标志传闻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心理的支配。

公共事件的诱发是多数传闻产生的直接原因。传闻多由社会危机、不幸事件或突发的重大事件引起,凡公共事件都包含特定的公共因素,关系到社会的整体利益。公众出于对传闻的关切而相互打听、互相传送,尽管有很多隐蔽的因素,但都是由一个直接的事件诱发的。在通常情况下,最初的舆论萌动大都相互转告刚刚发生的事件,反映人们对某一事实的关注。传闻更是如此,这种舆论充满对事实内幕的追问,搞清事实真相对传播者充满吸引力。

社会传闻涉及的事件多带显赫性,直接唤起人们的情感波动,使人产生把事件告诉他人的强烈愿望,一传十,十传百,最终出现一种舆情。人们相互传播激动心弦的消息,不仅仅是为了接受信息,了解最近发生的事件,而且由于所有事实在传播者看来都特别重大,相互传告不久会转变为人们的意见。公共事件和传播者的利益有密切关系,传播者出于维护自身利益,交流传闻变得更加主动。人们如果得不到详细材料,消息来源又不明确,掌握传闻的人便成为其他人注意的对象,在一定时间获得高于群体中其他成员的权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