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周
【摘要】突破传统思维,创造教学环境,发展大学生个性,体育本身是一热门学科,学生在体育课上应当是主动积极的。然而,我们现在的体育课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课堂气氛沉闷,统得过死等现象还普遍存在。体育健康课程应该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不仅必须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必须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把学生个性、潜能、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的培养和发展成为当前课程教学发展的主流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 个性发展 体育课程 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国内外教育界日益重视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经济发达国家都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从日本国的体育教学观的发展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中小学体育课采用兵式操这种强制性的训练,学生绝对服从教师。战后进行了改革,采用田径、体操、球类等运动项目,重视传授系统的体育知识、技巧,重视增强学生体力。而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体育教学中,在强调增强学生体力的同时,提出“使学生爱好体育”,尝到参加体育的乐趣,通过体育“树立愉快明朗的生活态度”。总之,使学生由受教师支配而被动地搞体育转为主动地参与体育。从1977年日本文部省重新修订的大纲看,体育教学目的,任务的提法改变了,大纲内容也进一步得以精选,体育课由过去拘束性强、格调单一而改变为只提出目标和最基本的内容,其具体的组织教法都发挥各校和教师的创造性。在高中还增加了选修内容等。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美国、西德,乃至苏联和民主德国等都很重视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在我国,由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只强调“万能”的思想教育而忽视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因材施教,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在教材、教法和负荷安排上,较普遍地出现了“一刀切”的统得过死的倾向。
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基本素质,成为社会有用之材,“以人为本”的教育。个性一般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其形成主要受人体先天禀赋,客观环境,受教育后的内化过程等因素影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高校体育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大学生个性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营造具有创新特色的教学环境,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健康活泼地发展。
1.个性的定义及特点
个性的特征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曾对个性下了定义:“决定了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和动力组织。”因此个性的本质特征为:第一,个性的整体性,即个性是全面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种因素,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二,个性的独特性,即个性的差异性。个性不是芸芸众生的品质,而是活生生的各不相同的人格;第三,个性的多面性,即个性是由生物因素、心理,社会经验和人性倾向等结构组成的;第四,个性的动力性,这是由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推导出来的特性,即个性是人体的一个内在的动力因素,即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动。个性这个概念是中性的,与世界观、思想品质、道德规范不同,它不包含社会的伦理价值标准。人的个性是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的,比如一个人的性格中活泼好动与沉静之分;气质有外露与内向之别;情感有奔放与细腻之异;智力中有的记忆力强,有的观察力强;待人接物中有的豪爽热情,有的幽默含蓄,这些都是很难分出优劣来的。个性没有优劣之分,但存在着成熟、完整、自由等程度上的差别。
2.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
体育课作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本体感受为主要形式,以增进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它关注的不仅是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要通过体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一般是指发展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1)强化自我意识,调动主体能动性
在体育教学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其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培养和发展创造理想的体育环境。在教学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激发其自我活动的能动性,并给予充分信任和尊重,提供更多的自由,让学生被动参加体育活动变为主动追求。学生都有荣誉感和好胜心,可多组织比赛教学,增加激烈性和趣味性,根据学生性别、体质、技能、技术等差异,采取“让时赛”、“让距赛”、“让分赛”等方式,刺激其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
(2)合理运用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根据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变化分析,体育课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和娱乐教育还要进行挫折教育。当前,据统计国内大学生自杀有增无减,这说明心理挫折教育亟待加强。体育课有其独特条件,因为不良的心理刺激在运动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例如,学生在众人面前失误、摔倒、出丑等失态的刺激,反复出现,加之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例如,2003年在吉林大学举行了一次“人文与科学融合的轮滑观摩课”,大家在讨论中一致认为学生在运动中多次摔倒、失态和失败,有利于提高他们抗挫折的能力。在体育活动中胜利与失败、成功与挫折是经常出现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渗入心理训练。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其身心状态能经受胜利、失败、挫折、反复等顺境与逆境的不同承受力,达到能自我调控程度。
如对体质、技术差的学生,要鼓励和帮助其树立信心,不能经常叫出来以错误的示范进行“表演”;要主动热情接近他们,特别是学习新动作时要耐心指导,必要时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尝到自己进步的喜悦,使之产生学习新技术的信心。
(3)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
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与实施中,要建立师生间的良好关系,应选用生动有趣,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教材,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美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体育训练中磨炼自己性格。如,可根据女生对美追求强烈的特点,选择艺术体操、舞蹈、健美操等教材,让他们在配有音乐的体操房中练习。同时,要合理选择有利于发展身体和肌肉的练习,增强协调韧性。尊重学生的需要来设置课程和教学,可以达到良好效果,如一个人要想学习武术的防身技术,那他在学习动作的时候,就不会感到动作的枯燥,或害怕持续的操练会流汗、会疲劳。也就是说,虽然学习有困难但一旦成为他的需要,就没有什么困难可言。由于内在驱动具有自己直接需要的学习,他会保持着高度地学习注意。即使有与当前的活动不相符合的心理定势,他也会去调节。
课程和教学的设置需要根据学生选课的情况来随机调整。到底有哪些因素影响学生的选课呢?从学生的价值观看,一般来讲,年轻男性偏重于强、健、力的课程;女性偏重于美、健、柔的课程。还有一些潜在的互动因素会影响学生的选课人数,一是校际的比赛,二是良好的场馆设施。校际的比赛促进了人与人的互动效验;良好的场馆也即更多的室内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场地,可能会增加互动的氛围和效果,进而影响学生选修体育的情况。
(4)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参与理念
21世纪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存、学会生存”。学会认知与做事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发展学习的能力,并将学会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起到学习和终身受益的目的。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应把握时代的脉搏,更新教学观念,树立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正确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重视教与学双方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内涵的扩展和延伸,是终身教育发展的必然。高校体育应顺应教育发展的潮流,紧扣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与意识进行教学改革,让体育教学能继续提供他们自己所需要的练身习惯、观念和技能。任何脱离该指导思想之外的改革,都有违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体育健康课程教学应该根植于个体兴趣,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具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扭转高校体育“大而杂”与片面地追求传播知识数量的局面。因为合格人才的标准不仅仅在拥有知识的多少,而在于能否应用,在于能否有利于智力和思维的拓展,能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因而,在体育健康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将学生学习的需要、动机、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挥创造空间,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状况,尽量让学生自己决定和体验活动的形式,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让学生选择一、二种感兴趣的项目系统地学习,有助于消化和吸收所学的内容,有助于习惯的养成。让学生的体育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养成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是体育教学的真髓。
(5)课程设置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形成身体健康目标观
由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以及教育对象的不同教育背景而导致的不均衡发展现实因素,需要课程的改革应走多样化的道路。学校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完美结合将成为21世纪课程发展的主要价值目标。体育健康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体育健康课程要全面发展与健康有关的各种体能,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能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的营养食品,形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体育健康课程应持多元价值标准,体现学校所在地区的特点,因地制宜选择课程内容,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需要中小学课程改革走多样化的道路。
从宏观来看,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地区差别很大,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过去那种全国学校体育统一标准的模式,必将打破,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从微观上来看,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其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即便是同一所学校,如前所述,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很大。因此,现代学校体育的多样性是其选择性的必然要求,没有多样性也就没有选择性。多样性要在统一的基本前提下,要明确多种多样教材的目的;多样化不等同于地方化,也不等同于数量化,多样化教材必须与差异性、层次性结合在一起,即多种多样的教材必须是各具特色的,相互之间的在编制风格和适应对象上都具有明显的区分;多样化还必须和课程教材的可选择性结合起来,使不同特色的学校甚至不同个性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独立地、自主地、不受干扰地对各种课程教材做出合理的选择,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发展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实现,学生健康目标才可得以实现。
3.小结
我们今天倡导的体育健康课程教学主张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强调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因而应从大学生对体育健康的认识能力、身体运动能力、科学锻炼能力、体育适应能力、健康评价能力出发选择内容,其内容应面向大学生的整个生活与科学世界,体育健康课程教学应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使体育健康理念影响终身,培养其健康的个性特点,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1]刘昕.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学校体育改革的启示[J].中国学校体育,2001(6).
[2]吴志超等.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J].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3]毛振明.体育教学模式论[J].体育科学,1998(6).
[4]叶子良.学习模式探微[J].教育研究,1993(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