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时间:2022-05-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林清是一名重点中学高一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很好,不管是理科还是文科,几乎每次考试都能考到前几名,所以老师非常喜欢他,经常在班级同学面前表扬他。所有这些与学习有关的,但又涉及学生心理的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之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林清是一名重点中学高一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很好,不管是理科还是文科,几乎每次考试都能考到前几名,所以老师非常喜欢他,经常在班级同学面前表扬他。林清也觉得自己很优秀,总觉得自己与一般的同学不同,将来是要做大事的。圣诞节到了,班里组织联欢晚会,大家都兴高采烈、兴致勃勃地准备节目,林清一向都不屑于参加这种活动,觉得很无聊,没多大意义,但这次圣诞节是大家在高中过的第一个圣诞节,大家平时学习都很紧张,班主任老师也希望大家能借此机会放松一下。林清是一个很听话的学生,既然老师也这么热衷,所以他也就参与其中。圣诞节那天,每位同学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晚会上的节目精彩纷呈,有小品、舞蹈、相声等,林清的节目是独唱。轮到林清时,他自信满满地上了台,因为以往在任何的学科竞赛中,林清总能得到名次,所以他觉得唱歌而已,并不是件难事。可是林清唱着唱着就跑调了,同学们听出了林清的跑调,哄堂大笑,连班主任老师也忍俊不禁,林清无法忍受,愤而离场。尽管后来班主任老师找到林清,也安慰了他几句,但是林清并没有从那件事中走出来,“唱歌跑调”事件对他产生了很大的打击,他开始对自我产生了怀疑,怎么会连唱歌都会跑调呢?大家一定会在心理嘲笑我,以后我怎么在同学面前出现呢?原来我什么都不是,连唱歌都会跑调,这些想法一直都萦绕在林清的脑海中,久久得不到答案。慢慢地,林清变得越来越不自信,甚至他以往引以为傲的学习成绩,也逐渐开始下滑,不到半年的时间,他的成绩从全年级第一下滑到了班级的第30名,老师和家长都焦急万分,不断地劝林清要努力学习,父母甚至用尽了各种方法,林清自己也很着急,但是学习成绩却一直都上不去,原本那个目空一切的林清变成了沉默寡言、极为自卑的学生。

为何“唱歌跑调”事件会对林清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学校教育除了传授学生知识,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之外,还需要做什么?

学校教育如何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什么?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知识传授是否存在冲突?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及内容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说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很神秘,其实任何教育都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在以往的教育活动中,总是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只不过有的老师比较关注,而有的老师则容易忽视。那么什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呢?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指导,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健全心理,开发学生潜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发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涵盖的内容非常广,绝不是学生有了心理问题对其进行咨询那么简单。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记者问其中一位获奖者:“你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些什么呢?”获奖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记者发现,这位获奖者的回答代表了到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他们一致认为,对他们终身有用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的习惯。(4)

那么良好的习惯与心理健康有何关系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呢?也许你看了下面的内容,就会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人的心理总是体现在人的日常活动中,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涵盖的范围也涉及学生各方面的活动,以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学习辅导

如果说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那么学习则是学龄期儿童的主要活动,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可以这么说,学习活动占据了中小学生绝大多数的时间,也是这个年龄阶段儿童最主要的任务,同时也是这个时代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可能你会说,学生的学习有任课老师管着,他们的学业成绩往往跟自己的努力程度以及老师的讲授方法等有密切的关系,但学生有没有掌握知识,学业成绩是否良好真的只跟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讲授方法有关吗?有的学生学习非常努力,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但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有的学生平时不爱学习,不管老师和家长怎么努力,就是不爱学习,这又该怎么办?有的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很好,但一到考试就发挥失常,这又是怎么回事?所有这些与学习有关的,但又涉及学生心理的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之一。所以,学习辅导是指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激发自己的学习动机,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过程。学习辅导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中,其具体又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习方法辅导。一直以来,教育者都认同在传授知识时应该传授学生“渔”而不是“鱼”,尤其是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学生在学校中所学知识并不足以应付其将来的工作和生活,而大部分知识是其踏入社会后不断自学的,因而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则有助于其将来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美国心理学家赫伯特.格乔伊曾说过:“未来的文盲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同时,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还有助于提高其学习的效率,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当然有关学习方法的研究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学者们提出的学习方法有100多种,但这些方法对不同的学生而言并非都是有效的,如何才能帮学生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呢?那就要帮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来了解自己的认知风格,也就是说在思维活动过程中信息加工的方式,只有在此基础上找到的学习方法才是恰当有效的。

②学习习惯辅导。习惯可以说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不需要别人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所谓“习惯成自然”,而学习习惯则是学习方法经常化的行为表现。当然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比如课前的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复习、及时完成作业等,这些属于好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研究表明,学生成绩的好坏与其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显著相关,因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其学习成绩而言,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学习习惯也是人的修养和人格的体现和流露,在学习上的良好习惯常常会迁移到个体的其他方面,进而影响其一生的发展,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也可以从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这也是为什么上面提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会认为,对其一生的成就影响最大的还是幼儿园老师帮他们建立的良好习惯。

③学习动机辅导。任何的学习行为都是在学习动机的驱动下产生的。几乎所有的教育家们都认同,学习动机在学习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学习动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导向相应的学习目标,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正是因为学习动机的调节作用,使学生能抵御各种外界的诱惑。比如11岁的小童回到家,发现爷爷正在看电视,而且正是自己喜欢看的,但小童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他知道每天回到家应该先写作业,才能保证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成绩,尽管小童知道先做作业可能会错过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但在学习动机的驱动下,仍然走到自己的房间,开始认真地写作业。当然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并不是完全成正比的,也就是说,并不是学习动机越强烈,学习效果就越好,耶尔克斯-多德逊定律表明,适度(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最有益。培养学生适度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其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出最好的效果。当然学习动机也有内外之分,而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则更有利于维持其学习行为。

(2)人格辅导

健全人格的培养往往是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儿童过程中容易忽视的内容,但却是一个人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内容。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对学业成绩的重视往往会使老师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比如有的学生总是用攻击的方式来与同学交往;有的学生上课的时候老爱恶作剧,扰乱课堂秩序;有的学生非常害羞,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经常在课堂上大发脾气;有的学生开始早恋;有的学生经常与老师和父母顶撞等等,所有的这些学生的问题,如果老师只用简单的批评教育,似乎并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也容易造成对学生的伤害,严重的还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阴影,影响到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在中小学期间,对学生进行恰当的人格辅导将有利于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当然,人格的辅导也是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内容之一。人格辅导是指教育工作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指导学生更好地处理自己的生活、学习,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促进他们的人格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人格辅导的范围很广,涉及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自我意识辅导。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我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自我意识是个体人格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也是用于衡量个体的人格发展是否成熟的重要指标。而在中小学期间,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都处于发展变化的时期,如果他们不能妥善处理遇到的问题,就会影响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比如在本小节开头的案例中,林清遇到的挫折就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进而导致他对自我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影响了他人格的健康发展。因而自我意识的发展可以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具体来讲,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调节作用,同时自我意识中的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能力也制约着人格发展的方向,因为正确的自我评价能使中小学生很好地把握自己的优缺点,而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则有助于中小学生控制好自己人格发展的方向。比如一个易怒的学生在自己的房间里贴了一个大大的“忍”字,以提醒自己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防止自己的人格发展出现不良的倾向。此外,自我意识的发展也可以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当个体对自我有清晰的认识,往往就能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从而达到自我实现。而针对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指导则侧重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水平,教会学生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追求自我的完善,同时帮助学生解决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困扰。

②情绪辅导。情绪情感反映了个体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的程度,如果需要得到满足,则产生积极的情绪。如果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则产生消极的情绪。众所周知,消极的情绪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而恰当的表达我们的情绪以及调节好自己的情绪都有助于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更好地适应社会。中小学期间,学生的情绪正处于快速发展中,但由于其自控能力的水平不高,极容易出现各种情绪问题(比如考试焦虑、自卑、暴躁易怒等),因而很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情绪辅导,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情绪能力。情绪指导是指利用心理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学会情绪表达的规则、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在具体的情境中推测他人的情绪,同时还学会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来提高自己情绪能力。比如帮助学生在考试之前应对考试焦虑来协助他们在考场上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让学生学会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降低自己的不良情绪,同时也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来缓解因为考试不利而带来的不良情绪等等,这些都属于情绪辅导的内容。

③人际关系辅导。人的心理发展离不开社会活动,而人际交往是社会活动的重要形式,离开了人际交往,人的心理不可能健康地发展。而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能满足人的很多需求。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与人交往获得更多的信息,英国学者萧伯纳曾形象地比喻:“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往,那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往,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我们通过与他人交往还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中小学生可以通过他人的反馈和评价不断修正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同时与人交往也能给我们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你,认识你,扩大自己的交际面,满足自我归属的需要。而且中小学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断的社会化,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倾向,学会与人平等相处,养成遵守法律及道德规范的习惯,从而成为一名社会化的人。但中小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不少的人际交往的困扰,比如现在的独生子女降低了与中小学生同伴交往的频率。而现代化的快节奏的生活也降低了人与人直接交往的频率。很多中小学生存在强烈的交往意识,但缺乏交往的技巧,有时会因为不良的交往方式而造成糟糕的人际关系。学校开展的人际交往辅导则是运用有关心理咨询的理论、技术和手段来指导、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和活动,以此改进学生的人际关系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推动学生人格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青春期辅导。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第二个转折期,在我国,儿童的青春期大概为12—18岁。青春期的少年因为身体外形和体内机能都将发生急剧的变化,尤其是性器官与性机能的迅速发育成熟,这都可能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在青少年发育之前提前让他们了解性知识,坦然接受自己第二性征的出现;形成正确的性道德意识;学会正确地与异性交往;帮助他们正确应对情绪问题;顺利度过青春期的危机;避免很多因为青春期的到来而带来的困扰(如亲子冲突、性别角色混乱等),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青春期辅导来尽可能地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青春期。青春期辅导就是以青春期的青少年为辅导对象,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针对青春期青少年特殊的发展特点,开展的一系列辅导教育活动。

(3)生涯辅导

每个人在其一生中总会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而具体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很多学生可能到大学毕业也不太清楚。工作是一个成年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工作是否顺利、能否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会极大地影响到其对生活的态度,当然也会影响到其对生活的满意度。因而非常有必要在学校教育期间就对其进行生涯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以便在升学就业过程中能准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从而从事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辅导就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辅导方案,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目标,了解相关职业的具体要求,学会正确地自我指导。一般来说,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涯规划做得越早就越有利于其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作出更好的安排,中小学生即使还在接受基础教育,但也有很多选择的机会,在中小学期间所进行的生涯辅导主要指的是升学和就业的辅导。

①升学辅导。升学是学生学习过程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往往是个体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因为我国实行9年义务教育,因而升学辅导更多地是针对中学生而言的。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各方面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其世界观、人生观都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升学中的选择往往充满困惑。而有时错误的选择则会影响到个体的将来的学习,甚至还会影响其将来个人的发展前途。升学辅导就是针对中学生所面临的升学问题而展开的辅导教育活动。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对自己的正确定位,不盲目制定过高的目标,让他们学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相关学校的具体情况及要求,了解相关的升学途径,学会填报志愿的技巧和策略;同时还帮助学生调整升学考试的心态,端正对升学考试的态度等。

②就业辅导。就业一直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兴的职业不断产生,而随着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很多老的职业正在逐渐消失,很多工作岗位都在不断的调整之中。个人步入社会后,即使已经获得了工作岗位,也存在不断跳槽的可能,因为一方面个体在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可能原来的工作岗位非常适合自己,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个体需要不断地学习以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在庞大的就业大军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就业心理,而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又存在很多典型的心理特点,比如功利心理、从众心理、求闲心理、依赖心理等,针对学生的这些求职心理,给予恰当的辅导,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目标,从而减少他们在求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困扰,这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4)生活辅导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但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其他的生活。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小学生都有自己能够支配的零花钱和压岁钱,而且数额正在逐渐递增,日常的消费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很多中小学生则在消费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盲目追求名牌,不断攀比,过度消费,同学之间过度的馈赠等,如何指导中小学生合理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钱,这已经成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之一。中小学生正处于朝气蓬勃的成长时期,精力充沛,富有活力,兴趣广泛,是求知欲和好奇心特别旺盛的时期,他们可以利用闲暇时间来获得各种需要的满足,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补充课内所学的知识,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获得各方面能力的进步和发展,可以促进他们其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但如果空闲时间利用不当,他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长时间上网打游戏,造成网络成瘾;长时间看电视,造成视力低下等等,这些都需要学校老师和家长通过不断的辅导教育,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帮助他们学会采用正确的休闲方式。总体来说,生活辅导主要涉及消费和休闲这两个方面。

①消费辅导。消费是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青少年学生也是如此。据调查,青少年学生的消费主要集中在节日馈赠、生日宴请和假日聚会游玩等方面。他们已经成为很多商家的目标顾客群,有些商家为了促进消费,铺天盖地做广告,有时甚至不惜采用虚假广告来吸引青少年消费者。因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帮助学生学会了解商品的种类和价格,识别假冒伪劣商品,学会合理的消费,克服盲目攀比的消费心理。

②休闲辅导。很多中小学生非常渴望能有休闲的时间,比如盼望假期的到来,但是一旦假期真的来临,他们就又变得不知所措,不知道要做什么。一方面是因为不管教育怎么改革,中小学生始终要面临中考和高考,在这样的竞争面前,父母总是希望中小学生能利用休闲时间进行补习。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学生习惯了父母为他们做决定,所以即使当他们拥有选择权力的时候,也不知如何选择,大多数的中小学生在休闲时间,除了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基本上的时间都待在家里,所有的这些原因都导致了中小学生休闲能力的下降。而休闲辅导旨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休闲观念和态度,获得必备的休闲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会选择安排有益的休闲活动方式,从而使自己获得充实而丰富的休闲生活,发展自己的才能和个性。比如指导学生在闲暇时间安排适当的阅读活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开展动手动脑的科技、劳作活动等。

二、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职业流动极为频繁,社会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化,所有这些都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1997年秋,世界精神病协会年会在北京召开,与会的专家提出,人类已经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进入“精神病时代”,可见心理疾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胡云霞等人对福建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发现,冲动倾向的检出率为12.84%,恐怖倾向的检出率为10.62%。天津市安定医院所做的调查发现,天津市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病率为13%~26%,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情感障碍、抑郁、焦虑、品行障碍、多动障碍等。2009年佛山市的一项调查发现,佛山市6. 3%的中小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而且高中生比初中生和小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偏差。2008年大庆市一项针对2万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发现,大庆市有14. 9%的中小学生为高度焦虑,检出率最高的为身体症状,其次为学习焦虑,其中女生的高焦虑者所占比率(16. 2%)高于男生(13.5%)。杭州市的一项调查也证实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障碍有较大的上升趋势。教育部公布的我国目前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占总体学生的23. 3%,中科院心理所调查得出的数据为28. 8%,虽然不同的研究者采用的测量工具各不相同,缺乏严格的可比性,但从已有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令人担忧。

而大量有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存在,势必对学生个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都会造成很多不利的影响。某初二女生在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中发挥失常,没有取得名次,从此一蹶不振,对自我的认识产生了严重的偏差,最终导致人际交往的障碍。某某小学3年级的学生,因为一次考试没有得第一名,在不断的自责中选择了自杀。曾经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也让我们看到了学生不良心理造成的巨大危害,其实这些学生如果能在酿成大错之前得到关注,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恰当的疏导,让他们用恰当的方式解决面临的困境,那么这样的恶性事件就会减少,可见在中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三、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广泛掀起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潮。而且对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1.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当今世界竞争的基点已经从军事竞争、经济竞争转向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而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据核心地位和起关键作用的是人的心理素质。美国学者戴尔.卡耐基调查了世界许多名人之后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换句话说,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普遍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并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当代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这样特殊的家庭容易导致其在学习、生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形下,对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了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2.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新时期社会对当代学生提出的要求。如果学生没有健康的心理,尤其是在性格方面存在缺陷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也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健康的心理有助于促进智力的协调发展,同时良好的心理、愉快的情绪状态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但如果学生意志力薄弱、自卑、情绪状态不佳,势必导致中小学生学业成绩的低下,同时还会产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难。人的心理与生理是相通的,如果中小学生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状态中,往往就会使中小学生的免疫力下降,产生各种身体的疾病,而且不良的心理状态如果持续时间太长,也可能会导致中小学生出现自残和自杀以及伤害他人等不良行为。另一方面,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本身就是一种美,如果心理状态不良,则很难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当然也就很难培养其真正的内在美。此外,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助于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和劳动习惯,积极主动地在劳动中磨炼自己,培养自己良好的意志特征。因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小学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学校管理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学校的管理是为了保证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保护学生的安全,使学生能够安全、健康、快乐地成长,但如果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这势必会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更多的困扰,比如学生情绪控制能力差,扰乱课堂秩序,就会给正常的教学工作带来影响;比如学生攻击倾向严重,这可能会造成较多学生的不安全感等。而如果相当数量的心理健康状态不佳的学生进入社会,就可能会造成更多的社会问题:比如一个报复心极强的人,可能通过危害公共安全来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伤害很多无辜的人,同时也可能会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不良的影响。因而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维护学校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5)

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得到了各级教育部门的关注,各级各类学校也纷纷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但在具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任何的教育活动一样,都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为基础。不同的学生在能力、性格、兴趣、家庭背景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个别差异。这种个别差异不仅表现在同一种心理机能在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有不同的特点,而且即使在相同的年龄阶段,同一种心理机能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因而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学生的年龄特点。正如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高体重有很大的差异,其心理的发展水平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思维表现出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因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也应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尽可能多以图片活动为主。小学的高年级阶段,由于知识的不断积累,概念规则的掌握促进了其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到了初高中阶段,抽象逻辑思维更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因而可以通过讲授讨论的方式让他们掌握一些寓意更深的知识。同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应与之相一致。小学低年级学生,更多应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小学的教育环境为主。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应更多地以人际辅导为主。而到了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更多地放在青春期的辅导方面,高中阶段则需关注他们的升学就业的辅导。

(2)学生的个性特点。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片树叶,也没有一模一样的两个人,不同的个体因为先天遗传因素的不同,再加上后天生活环境、教育条件和个人经历的不同,从而造就了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旨在消除学生独特的个性特点和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而是引导学生身上的这种独特性和差异性在积极的方向上得到充分的张扬和完美体现,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比如有的学生自尊心很强,所以老师直接的批评可能就会让他伤心很久,而对于那些大大咧咧的学生来说,老师的批评则不能起到任何的劝诫和警示作用。所以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需了解不同学生的独特个性特点,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学生的表现特点。不同的学生,其擅长的方面可能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好;有的学生则跑步跑得很快;有的学生唱歌非常动听;有的学生心地善良,经常帮助同学;有的学生极为细心,经常能发现其他同学发现不了的细节问题;有的学生善于出谋划策,而有的学生则执行能力很强……但现在大多数的学校都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这对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同时也可能会给很多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困扰。因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寻找各种机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

(4)学生所处的时代特点。当代的中小学生大多数都为独生子女,他们身上具有非独生子女身上所没有的特点,比如他们比较自信、渴望友谊、乐于与人交往、兴趣广泛等优点,但也可能存在一些人格缺陷,比如依赖心强、自我中心倾向比较严重、学习兴趣缺乏等。此外,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中小学生的发育时间都提前,但其心理的发展并没有随着生理的成熟而成熟,从而造成身心发展的不一致,产生很多的矛盾和冲突。此外,由于社会的多元化,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个人的出路和选择的机会也随之增多,多数青少年在面对纷繁复杂的选择面前往往容易感到困惑,因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需与时俱进,立足于当代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主体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中小学生是心理发展的主体,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学生缺乏主动和自觉精神,那么不管老师设计的课程有多么的好,安排的活动有多么的有趣,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不管开展何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首先以学生为出发点,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从满足学生的正确需要入手。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曾经说过:“任何方法如果不是以儿童现有的需要为基础的,那么它就不会达到目的。”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围绕学生的实际问题来进行,符合学生需要的,学生就会接受和追求。所以老师在教育中选择的事例、安排的活动都应该是学生关心和熟悉的,都是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只有如此,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尽可能为中小学生提供和创造条件,使他们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角。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不同的是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老师知识的灌输,而是一个他助—互助—自助的过程,学生自助才是目的,而老师只是起协助的作用,因而在设计相应的教育活动时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活动过程中要使学生能够真诚地倾吐自己的心声,发表看法,宣泄情绪,探索方法。老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应更多地使用鼓励和商量的方法,而非命令和灌输,只有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取得良好的成效。

(3)尽其所能,全面了解学生。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还要了解当代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比如他们最崇拜的歌星、影星、最关心的话题等。教师只有清晰地了解学生的这些喜好,才能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赢得学生的信任,被学生认同,学生才会真正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他们才会认真考虑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考虑进一步的真正接纳。

3.民主、平等的原则

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也即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学生的权利,承认学生的独立性,承认学生与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尽管教师与学生在角色地位上是不同的,所处的位置也是不同的,但由于双方人格上的平等,学生与教师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不能居高临下地进行说教,多与学生谈心,和学生交朋友,使学生愿意接近老师,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同时也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不采用强制的手段去逼迫学生接受教育和训练,更不能用命令、训斥和体罚等方式对待学生,否则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老师与学生之间也容易出现对立现象。总之教师必须改变学科教学中那种权威型的形象,弯下腰来做学生的朋友,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安全感,愿意与老师坦诚相见。为了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独特的价值和潜能。每个学生都有其个人独有的价值,即使对于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而言,我们也要坚持这样的看法。很多咨询实践表明,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往往不能接受自己,看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所以老师的接受和尊重常常能使他们认真全面地看待自己,从而接受自己和尊重自己。

(2)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每个学生都拥有为自己做决定的权利,而且大多数的学生都具备选择的能力,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权利。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不强迫学生选择什么,而是向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和建议,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问题,并帮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3)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学生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有热情外向的,也有腼腆内向的;有彬彬有礼的,也有言语粗鲁的;有的滔滔不绝的,也有词不达意的,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我们都应以真诚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不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讽刺和挖苦,不揭学生的短处,更不会将学生的秘密泄露出去。当然这并不代表放任学生的错误,为了赢得学生的信任而一味迁就。相反,对待学生的错误应及时指出,用适当的方式,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健康地成长。

4.发展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预防、发展和矫治的功能,最主要的目标在于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增长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以中小学生的成长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如何适应学校的生活,如何更好地与同伴相处,如何解决青春期的危机,怎么缓解自己的消极情绪等。学校的大多数学生并不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但却可能会遇到成长的困惑,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预防和发展上,帮助中小学生提前了解相关知识,学会应对的方法,从而降低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所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学生。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遵循一定的规律,但是却存在个体差异,就像不同的学生,其身高快速增长的时间并不完全一致,其心理水平的发展也不尽相同。对于某些学生的暂时落后,我们应秉承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他们,更多地给予他们机会,帮助他们快速地发展。同时,某些学生即使暂时存在一些人格上的问题,也不能用“有色”眼光看他们,应更多地看到他们的潜在能力,相信他们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唯有如此,才能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价值。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些被老师放弃的学生,由于得到正确的引导,反而成为优秀学生的案例,这充分体现了用发展观点来对待学生的积极作用。

(2)心理健康教育应尽早开展。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提出过“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表明教育应走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前面,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走在中小学生发展的前面。比如在儿童上小学之前,对其进行幼小衔接的教育,那么儿童上小学时,就可能不会产生幼小衔接的问题。而在学生进入青春期之前,就传授他们相关的知识,让他们提前了解学生进入青春期以后,心理上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让他们提前做好准备,那么当学生进入青春期时,面对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就不会紧张,从而能更有效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同时,对于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应尽早开展相应的辅导工作,中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而即使暂时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也可以通过短期正确的辅导进行有效的改善。对于处于不良环境中的学生,应及早关注,防止其演变成严重的心理问题。总之,尽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5.全体老师积极参与原则

以往大多数人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任务,实际上,正确的做法应是全体老师都能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因为中小学生的人格、价值观等方面都没有完全定型,而与学生接触比较频繁的老师往往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任课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不懂得心理健康的知识,用简单粗暴方法对待学生,甚至有的老师自身存在人格缺陷,这都将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此外,班主任老师和学科教学老师对学生了解得越深,越容易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因而只有全体老师都参与其中,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发挥作用。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任何的教育都有其相应的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能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方向,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也能较好地评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心理健康是文明现代人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而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具体的目标:第一,以预防为主,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促使全体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了保证中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不止针对学生本身,更要面向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和家长。第二,关注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处理学生的心理困扰问题。学校即使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并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不会出现心理困扰,因而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则能关注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状况,也能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地处理,从而避免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