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现代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就当以其学科特点和功能引导学生体验体育过程的各种情感,锻炼其意志,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多数是以集体形式出现,人和人之间发生着频繁的横向联系。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曾 平

心理现象是人类最常见、最复杂的现象。健康的心理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正确地认识自我,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使两者达到协调统一。对于身处青春发育期的学生,如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教育性、竞赛性、协同性、交往性等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协作精神、自控能力等,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这是体育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教育部在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意见》中指出:当前,应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全面综合发展。作为现代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就当以其学科特点和功能引导学生体验体育过程的各种情感,锻炼其意志,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如何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做法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较好的效果。

1.创设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被压抑的心理就像一把久未开启的锁,如何才能把锁打开呢?这就要求老师给他加点“润滑剂”或“去锈剂”然后选准钥匙对准钥匙孔把他打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看做是启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他要求教师在每个学生中善于发现各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进行教学。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能够不断得到一些成功体验。根据自我效能理论的观点,以前成功的活动可以使个人对今后成功的期望提高,自我效能的增强,内部动机加强。由于主客观原因造成学生体育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害怕做出的身体练习别扭好笑,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不敢参与练习,敷衍了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对基础差的学生应采用降低动作难度,加强个别辅导循循善诱,让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并感到自己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应营造融洽轻松的教学气氛,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并享受体育活动给其身心带来的快乐。教学中采用“让时赛”、“让距赛”、“让分赛”等教学方式、手段,使学生树立敢拼的决心和信心。比如在短跑练习中,设定不同的起跑线,让跑速较快的学生在后面,跑速较慢的学生在前面,同时起跑,一方面可以让跑速较慢的学生获得比别人快的成功体验的,另一方面,让跑速较快的学生在后面追,增加其运动量,又增加了比赛气氛。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成功的信念。又如体操动作的教学中有一些技术动作,尽管教师做了示范,但有的学生心里还犯嘀咕,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这一技术动作。这是不好的自我暗示。教师除启发、鼓励学生要有信心外,还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带头去做练习,当他们成功完成这一技术练习时,能很快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顾虑,增强其完成动作地自信心。

2.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克服自卑感

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学生体能的个别性和气质类型的差异性,致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外的开放性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利用课堂和课外的开放性,交流感情的直接性等有利条件,深入学生体育学习环境中去,了解情况,用诚恳的态度、真挚的热情与学生交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启发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和对待各种问题。如在进行短跑测验时,对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导致跑不快的学生,明确指出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而是身体素质等先天条件限制的原因。促进学生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不足,同时给这些学生制定不同的要求,只要达到这些标准就合格。利用其他优势项目弥补该项的差距。

3.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发展个性品质

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根据青少年学生活泼好动,欲表现自己的特点,作为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给他们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技能形成的练习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并充分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能力。比如课前给同学们交代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让他们自编自导准备徒手操,专门性准备活动的整理运动。在每节课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可让学生轮流领做,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自觉、更认真地上好每节课,同时通过多次的锻炼,克服思想上的紧张心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消除学生闭锁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4.设置情境,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光靠智力不行,光有学习的热情也不够,还得有坚持到底的意志,才能克服更大的困难,使学习取得成功。”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应该利用本身的教育特点,人为地设置“反向”情境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利用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增加练习的数量和强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条件艰苦的环境里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如在气温较高的阳光下,在气温较低的风雪里,坚持在室外上课。身体练习时,不躲太阳、不避风雪。

5.利用游戏,培养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多数是以集体形式出现,人和人之间发生着频繁的横向联系。民主与合作关系,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意识。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应多让他们参加集体竞赛的体育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可以让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帮助。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例如:长跑练习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比赛,规定按照个人到达终点的次序得分,以同组成员得分之和计算团体成绩,这样每个同学都会很注意自己的成绩,力争为集体争光。促使学生加强团结协作同配合、互相支持和鼓励,既培养了学生参与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学生之间变得更融洽。又如,让体育素质较差但责任心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担任裁判,通过他秉公执法,同学也不会轻视他,使这些学生不会因为体育素质教差而有自卑心理。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得到了培养。

6.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局限,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教学活动是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是由硬件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没有了课内压抑的气氛和自卑心理,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活动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的充实有意义,使活动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锻炼,使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外活动时间。

7.课后开展个别咨询,矫正学生的心理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外,还要针对学生中的个别学生差异,以及个别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个别咨询是指以个别谈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其优点是针对性强,可以开门见山,学生有什么问题就问什么问题。只要双方的谈话建立在相互依赖、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学生便可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我们也就可有针对性地帮助,从而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尤其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应给予关心帮助。在课外,我们要积极地和学生多接触,找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状况,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我们要逐一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使他们生活在和谐的氛围中,增加集体凝聚力与向心力,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鼓励他们勇敢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小结: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较好地完成各种学习和发展任务,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