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一节贫的概述及健康教育

第一节贫的概述及健康教育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贫困概述一、贫困的内涵贫困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问题,是一个内涵比较广泛的概念。马尔萨斯对作为贫困之结果的死亡率进行过认真的分析,尤其是对与饥饿相联系的死亡率危机的原因、频率和后果的研究更加细致。朗特里将调查对象分为从最贫困到最富裕的3个组别,他发现,最贫困组别的死亡率是收入最高的工薪阶层的两倍多。在婴儿死亡率方面,最贫困地区的儿童1/4会在12岁之前夭折。
贫困概述_社会保障概论

第一节 贫困概述

一、贫困的内涵

贫困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问题,是一个内涵比较广泛的概念。过去我们对贫困的认识是缺衣少食,没有房住,生病时得不到治疗,不识字而又得不到教育。今天我们对贫困的理解不但包括收入水平低、健康得不到保证、教育匮乏,而且还包括穷人面临的他们所不能控制的不利于自己的脆弱性。贫困的不同方面通过连锁反应相互影响。穷人收入水平低,不能改善自己及家庭其他成员面临风险的脆弱性状况;穷人的健康得不到保证和教育的匮乏,使得自己及家庭其他成员无法享受健康和教育服务,更不用说增加收入了。

(一)收入贫困

收入贫困是用货币收入或消费额来确定贫困程度,它是贫困所包含的一项重要内容。英国学者朗特里(Rowntree)在1899年对英国约克郡贫困状况进行了一项经典研究,他首先对约克市的几乎每一个工人家庭进行了一项家庭调查,收集其收入与支出的信息。然后他计算了一个5口之家,即父母和3个孩子为了维持身体正常功能所需要的每周最低支出的货币数额。最后,他界定的收入贫困是指总收入水平不足以获得“仅仅维持身体正常功能”所需要的最低量生活必需品的货币数量。世界银行从1990年以来就一直统计全球收入贫困的数据,主要包括收入或消费数据、购买力评价数据、各国特定贫困线数据,等等。这些数据的收集和计算基本上还是采用朗特里的以家庭收入和支出计算的基本方法。只不过,今天我们认为的收入贫困就是货币收入和支出不能满足人的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更具体而已。

(二)健康贫困

从健康的方面衡量贫困可以说是从古典经济学家马尔萨斯、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那里开始的,然后经过马克思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现在的健康指标。马尔萨斯对作为贫困之结果的死亡率进行过认真的分析,尤其是对与饥饿相联系的死亡率危机的原因、频率和后果的研究更加细致。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关注过死亡率与贫困的关系。他们的经典著作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对健康贫困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从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出发,总结了在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作用下,必然是“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是贫困、无知、健康不尽如人意和道德堕落的积累”。另外,虽然朗特里主要研究的是收入贫困,但他也非常关注健康贫困问题。朗特里将调查对象分为从最贫困到最富裕的3个组别,他发现,最贫困组别的死亡率是收入最高的工薪阶层的两倍多。在婴儿死亡率方面,最贫困地区的儿童1/4会在12岁之前夭折。以上研究的结论表明,健康问题既是贫困形成的原因,也是贫困的结果。

(三)教育贫困

教育贫困是指受教育程度低的个人或家庭不具有获得各种资源的机会,因而所产生的贫困现象。许多学者在探讨贫困的真正原因时发现,隐性贫困(教育匮乏)往往最易被人忽视,但它在落后地区或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制约着缓解贫困的速度。自1994年埃及开罗人口和发展大会以后,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充分认识到,教育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人们交往的增加越来越大。在我国一些落后地区虽然也建立起了各级相应的教育体系,但仍然存在着对教育的认识不足、教育投入有限、教育基础不牢等现实问题,以及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低、成人识字率不高、辍学率特别是女童的辍学率比较高的现象,这些现象都不断制约着扶贫工作的力度。

(四)脆弱性贫困

从收入和健康的角度看,脆弱性是指一个家庭和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将要经受的收入和健康贫困的风险。脆弱性还意味着面临许多风险(暴力、犯罪、自然灾害和被迫失学等)的可能性。[1]近年来人们已经提出多种反映脆弱性的指标,不过人们现在越来越一致地认为,任何单项的脆弱性指标都不大可能较为理想地反映穷人面临的所有脆弱性。随着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的增加,穷人面临的脆弱性也表现为动态性和多元性。例如,如果政府实施了一项有效的福利计划,那么家庭就不会像原来那样,可以使收入来源多样化或增加家庭资产。同样,如果一个家庭处于一个可靠的相互支持的环境中,可能也不大需要储存较多的食品。因此,仅仅根据家庭资产或家庭收入及其来源而得到的脆弱性指标,也许不能反映家庭所面临的真正风险。脆弱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此测算脆弱性主要应反映收入或消费额的变化,或福利的其他方面,比如健康、教育、住房等的变化。在许多论述风险的研究中,这种变化是通过标准偏差或收入,或消费额的变化系数来测算的。此外,陷入和脱离贫困线人数的多少,也能说明穷人的脆弱性,不过这只是在事后才能了解。

二、贫困的分类

贫困问题和其他社会经济问题一样,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背景、判断衡量标准的差异而表现出较大的不同。一般而言,根据对贫困现象的理解程度和认识程度,贫困可划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

几百年来,人类就贫困而言,给它下的定义可能不下百余种,但是要给这个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十分困难的。它需要经过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时期的修辞刻画才能形成比较规范和科学的表述,当然这并不能成为我们不能定义这一概念的理由。这样世界银行在以“贫困问题”为主体的《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给出了贫困的参照定义:“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这个可参照定义主要在于对最低生活水准的全球估测,即贫困线的下限为275美元,被称为贫困线的上限为370美元(按1985年购买力不变的美元计算人均收入)。虽然这一定义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但它必定对这一具有广泛内涵的社会现象给以刻画和界定,到目前为止是被广泛认可的贫困定义之一。随着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国际上对贫困的界定和研究主要存在两种基本思路,即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发达国家一般比较注重相对贫困问题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更注重绝对贫困问题。

(一)绝对贫困

1.绝对贫困的概念及历史回顾

绝对贫困是从人类的基本需求方面界定的,它表现为连起码的维持生存需要都不能得到满足的状况。维持生存就是延续生命的最低需求,因此低于维持生存的水平就会产生绝对贫困,因为它没有足以延续生命的必需品。这种从人类的基本需求方面来研究贫困的方法最早是英国的朗特里(Rowntree)在1899年研究英国约克郡的贫困时首先采用,他把贫困定义为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不能支付家庭人口基本生存所需的食品、衣着、住房和燃料的最低费用。他所采用的方法是首先确定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可供选择的食品清单,并根据最少必需营养和最小成本标准确定最小食物费用,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生存所必需的衣着、住房和燃料费用。1965年美国社会安全局的经济学家鸥珊斯基(Orshansky)在朗特里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建立了美国的贫困线。鸥珊斯基的方法是:首先按照和朗特里类似的方法确定最低的食品费用,并确定划分穷人和非穷人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然后用最低食品费用除以每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在20世纪60~70年代罗斯在加拿大贫困研究中将收入的70%以上用于食品、衣着和住房的家庭定义为贫困家庭。在20世纪80~90年代美国学者托达罗(Todaro)对绝对贫困有这样的理解,认为绝对贫困是用来说明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包括食品、衣着和居住需要所必需的最低收入水平,以保证人们继续生存下去。也有人把视野扩大到生产领域,认为即使可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如果缺乏进行再生产的条件和手段,也还属于绝对贫困状态。对绝对贫困的判定可以找到生物学的根据,因为一个人要生存下去,必须消耗一定的热量,并且各种营养物质的搭配还要相对平衡。据测算,这个基本热量阈约是2000千卡上下,由于基本消费单位是家庭而非个人,且成年人、老年人与儿童每天所需热量不同,男性和女性每天所需热量不同,为此一般要按一定的“等量比例”将不同年龄、性别的家庭成员换算成以成年人热量为基数的“标准人”。比如,一个13岁的儿童相当于0.7个成年人(林秉东,1999)。

2.绝对贫困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1)贫困线恰恰仅能满足人们维持生存的水平。低于此线,既不能维持生存,更谈不上生活的享受、智能的开发与发展。

(2)绝对贫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无关。而只与受地区气候、环境、家庭收入等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维持基本生存的物质需要量相匹配,因而具有客观的标准。

(3)绝对贫困在其计算和所致的生活模式上都有最严格意义上的规定。可以列出一个人的生活必需品“清单”。这里的人是指“自然人”,而不是指“社会人”。

(二)相对贫困

1.相对贫困的概念和历史回顾

相对贫困是指一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比社会平均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所表现出来的贫困状况,它是根据低收入者与社会其他成员收入的差距来判定贫困的。因此,相对贫困通常是以收入最低的10%或20%的家庭的收入与其他家庭的收入进行比较,并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衡量。自从社会学家采用相对贫困定义以来,润斯曼(Ranciman)认为,个人通常将他(她)自己与其周围的可比的人进行比较,当他或她感到自己的生活不如大多数人时,往往产生被剥夺的感觉,从而认为自己是穷人。英国的阿尔柯克(Alcock)认为:“相对贫困是一种较为主观的标准……一个相对的贫困定义是建立在将穷人的生活水平与其他较为不贫困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相比较的基础上的,通常主要包括对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的总体平均水平的测度。”[2]1969年美国总统收入保障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如果社会认为人们不应挨饿或露宿,它将把贫困定义为缺乏维持生存最少的食品和住房;如果社会感到有责任为所有的人提供生存之外的更多福利,如较好的医疗服务,它就应把防止和治疗疾病所需的资源列入必需品的清单内。应该看社会的大多数成员认为可支配收入低于多少视为相对贫困,它通常表现为政府和执政党根据其政治需要和预算可能性确定的贫困线,它并不能客观反映真实存在的贫困程度。鸥珊斯基和霍布斯邦(Hobsbwn)把相对贫困仅仅视为一种价值判断,认为相对贫困总是一定社会的准则定义,每个人站的角度和个人观点不同,每个人眼中看到的相对贫困是不一样的。可见,相对贫困是基于个人或家庭对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产生的评价,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它与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有更大、更直接的关系。

2.相对贫困包括四个基本要素

(1)贫困是相对的。它是与一定的变化着的参照系相比较而言的,比较的对象是处于相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下的其他社会成员。

(2)贫困是动态的。贫困的标准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变化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3)贫困的不平等性。它描述的是社会不同成员的收入差距和分配的不均等。

(4)贫困的主观性。它依赖于一定的主观价值判断。

在西方,关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以及谁是谁非的争论已经几乎延续了整整一个世纪。其实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这两个概念之间本身就没有很明显的划分界限,只能够反映在不同时间和空间里的贫困深度的大小。如果时间和空间的位置发生变化,贫困标准也要进行相应的修改,基本生存标准将逐渐过渡到社会评判标准。

从贫困的内容来看,贫困是与“落后”或“困难”联系在一起的,这包括“经济、文化”乃至“肉体和精神”各个方面的缺乏,这样它又被分为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往往相伴而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我们一般把由于物质的缺乏称为狭义的贫困,而把包含精神的缺乏产生的贫困称为广义的贫困。很显然,广义的贫困不管在研究内容上还是在研究对象上都比狭义贫困要复杂得多。

(三)狭义贫困

1.狭义贫困的概念

狭义贫困仅仅指物质上的贫困,反映维持生活和生产的最低标准。这种贫困的概念只包括物质生活的贫困,而不包括精神生活的贫困。处于这种贫困状况中的人追求的是物质上的满足,希望得到的是与社会其他成员相等的收入、食品、燃料、衣着、住房及生存环境,他们注重这些东西在量上的满足。

2.狭义贫困的要素

(1)贫困是直观的。可以用一定的实物量作为判断标准,主要反映生活水平而不是生活质量。

(2)贫困是绝对与相对的复合概念。既表现为经济需求量的绝对数量,又表现为这种需求量与社会其他成员的比较及其增长变化情况。

(3)贫困可以用一系列经济指标来衡量,不涉及非经济因素。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首先需要满足的是物质生活,只有当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形成文化和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因此,狭义贫困对不发达国家具有更直接的实际意义。在这些国家,贫困概念更多的是指狭义贫困,反贫困也是以反狭义贫困最为迫切。

(四)广义贫困

1.广义贫困的概念

广义贫困除包括经济意义上的狭义贫困之外,还包括社会方面、环境方面、精神文化方面的贫困,即贫困者享受不到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所应享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他们不仅处于分配的最底层,而且在一个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低下,无权、无力控制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面临着来自社会上有权势群体的压力,受到社会的歧视和不尊重;不仅在经济收入方面被“社会剥夺”,而且在就业、教育、发展机会、健康、生育、精神、自由等个人发展和享受方面的权利也被“社会剥夺”。广义贫困在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表现最为典型。

马尔科姆·吉利斯在其《发展经济学》中对广义贫困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他认为:“贫困不完全是对绝对意义上的生活水平而言的,它的真正基础在心理上。穷人指的是那些自认为是社会中的一部分但又感到被剥夺了与社会中另一部分同享欢乐权利的人(用心理学术语来说是他们的“参照群体”)。由于教育和通信的发展,参照群体也会扩展,在早先,农民至多把自己的地位和村里的头面人物相比较。而现在,他们正越来越向往他们本国城市上层人物的生活标准,甚至开始注意那些富强国家现代化的生活标准,因而这种失落感会越加强烈起来。”可见,广义贫困更多地强调精神贫困,这种精神上的贫困甚至比物质生活的贫困、肉体的贫困更痛苦、更难受,同时也是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一种贫困。

2.广义贫困包含着四个要素

(1)贫困是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的综合表现。衡量物质贫困的标准相对而言容易确定,而衡量精神贫困的标准是难以用具体指标表达的。

(2)贫困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相对的概念。一方面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都是与社会中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相比较而言的;另一方面贫困的标准是随着整个社会生活水平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的。

(3)贫困是继发性的。随着物质贫困的逐渐改善,精神贫困就会逐渐出现,消除精神贫困比消除物质贫困的难度更大。

(4)贫困特别是精神贫困具有较大的隐蔽性,不容易被大多数人发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