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区教育扶贫工程

山区教育扶贫工程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山村扶贫教育,圆了山里娃的求学梦。北冶小学、中石殿小学、元氏七中,这三个相互没有关联的学校间有着一个共同的名称——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学校。这是从根本上实现山区群众脱贫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一项重大惠民工程,更是深山区群众摆脱几辈子贫穷断穷根的重大举措。在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帮助下,胡志丛独自一人走出大山,来到赞皇二中读书。2013年,郝昭昭离开贫困的小山村到山区教育扶贫工程
山区教育扶贫工程_打通山里娃的命运之路_跨越:幸福石家庄逐梦之路

山村扶贫教育,圆了山里娃的求学梦。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西部太行山,沉睡了一宿的平山县北冶乡北冶小学的校园沸腾起来。

学校北面的宿舍里,来自北冶乡39个村的600名深山区的孩子已经起床洗漱完毕,三三两两向食堂走去。一旁崭新的四层教学楼内,早有勤奋的学生开始了晨读,充满阳光和希望的一天开始了!

“谁在最需要的时候轻轻拍着我肩膀;谁在最快乐的时候愿意和我分享……”平山县岗南镇中石殿小学温暖宽敞的教室里,11岁的山里娃史梦迪哼唱起转学后课堂上学的第一首歌曲。来中石殿小学就读前,史梦迪就读于深山村小学,因为缺乏专业教师,已经10岁的她和她的小同学们没有上过一节音乐课。

当她完整地唱出这人生中学会的第一首歌曲时,她说她有了一个梦想:长大了做个歌唱家!

元氏七中实验室里,初二女生姚雨萌通过显微镜在仔细地观察着眼前洋葱的细胞结构,自从告别杨家塞村深山里的家,就免费吃住在了学校里,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设施让她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姚雨萌早就暗暗下了决心,考一所好一点的大学,找一个好一点的工作,再把贫穷的爹妈接出深山来。

……

北冶小学、中石殿小学、元氏七中,这三个相互没有关联的学校间有着一个共同的名称——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学校。

为从根本上解决深山区群众脱贫问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11年,石家庄市委、市政府胸怀全局、审时度势,在认真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了山区教育扶贫工程。

这是从根本上实现山区群众脱贫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一项重大惠民工程,更是深山区群众摆脱几辈子贫穷断穷根的重大举措。

从低矮的旧砖房到明亮的大教室,从扬尘的土操场到标准的塑胶跑道,从一个教师教着三四个不同年级的孩子到语数外音体美全科教师精细教学,5年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的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合力攻坚,82所山区教育扶贫项目学校先后拔地而起,4.9万山里娃走出大山拥有了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学环境,从此开始一步步改变着自己的人生轨迹。

走出深山受教育 全家有了新奔头

每个人都有拥有梦想和追逐梦想的权利,即使是生活在道路崎岖、经济落后的深山。然而现实中,贫穷的大山阻隔着梦想的萌芽,世代的愚昧凋零着希望的升腾。石家庄地跨太行山地和华北平原两大地貌单元,东部平原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较好,西部地处太行山中段的山区县经济相对落后,虽然不属于《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确定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但至今仍有国家级贫困县4个。

在西部山区相对贫困落后的6个县集中了45个乡镇60多万人口。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群众生活条件较差,一直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地区,也是教育发展的薄弱地区。

山区孩子吃上了免费午餐

前些年,国家、省市先后实施了综合扶贫、产业和项目扶贫、移民搬迁等多种扶贫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均未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

针对这一多年未解决的问题,市委、市政府领导开始了多次实地调研,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瑞彬就曾三次赴赞皇县、井陉县深山区。

问题的症结最终找到了:之所以长期贫困,主要在于山区群众受教育程度低,缺乏脱贫致富技能,没有能力和勇气下山打工和创业,无法走出祖辈居住的大山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山区学校布局不够合理,教学点多、规模小,学校基础设施差、教学功能不完备,教师队伍结构失衡,孩子上学难、升学难、中途辍学多。

要从根本上促进人口脱贫,就必须让山区的孩子下山读书就业,引导家长融入城镇,以一人带一家,让山区群众生活能有个奔头。

2011年,市委、市政府郑重启动“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在保留山区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260个教学点,用于安置难以转移的低学段儿童继续就读外,计划利用2至3年时间,在赞皇、灵寿、元氏、行唐、井陉、平山6个山区县,新建6所城区寄宿制初中,新、改扩建50所中心乡镇(学区)寄宿制小学,将深山区几万名中小学生全部免费安置到新、改扩建的寄宿制学校就读(2015年又将26所学校列入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学校,总数达到82所)。同时扩大山区6县职业教育规模,增设适合山区孩子学习的专业技术课程,让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全部免费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市委的一个长远目标是,力争用20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引导山区贫困群众走出大山,到城镇安家置业。

一组数据可以见证市委市政府的决心:几年来已经累计投入经费9.08亿元,其中建设投资7.64亿元,征地投资1.44亿元,市本级投入3.04亿元。

转移安置新学校 要用知识改命运

从2011年到2016年,一晃五年过去了。“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最初设定的建设56所项目学校的目标早已完成,新改扩建的6所中学和50所中心小学累计转移安置山区学生49035人,其中小学生34970名、初中生14065名。另外的26所新规划项目学校的建成,更是使深山区45个乡镇的学生全部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15岁的胡志丛家住赞皇深山区,从她的家到县城大约要走15公里的路程,其中包括一段很长的山路。胡志丛的家很穷,全家五口人就靠3分土地来养活。

在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帮助下,胡志丛独自一人走出大山,来到赞皇二中读书。

胡志丛接受了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村里教师一个人带着三四个科目,自己的专业科目教不精,别的科目还一知半解,二中的老师们使我对很多知识有了新的认识。”

我市为项目学校教师新建了周转房,有效解决了教师的实际困难。还统筹市区优质学校与项目学校进行一对一结对,由优质学校特级教师、省市级名师、省市级骨干培训教师、教研员等组成的名师团队,每月到山区学校培训各科中小学教师。

山区的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

良好的学习环境使胡志丛的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开阔的视野也让她迸发出了从未有过的想法:我要好好读书,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走出大山过上城里人的好生活。

不懈努力促成绩 良好教学出硕果

持有同样想法的还有下槐镇留命沟村15岁的郝昭昭。留命沟村地处平山县深山区,离县城25公里。和很多的深山区家庭一样,郝昭昭的家中也不富裕,尤其是妈妈生病以后,经济更拮据。为了贴补家用,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地里的农活儿主要靠年迈的爷爷奶奶。

2013年,郝昭昭离开贫困的小山村到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学校平山二中免费就读。

良好的学习教育环境激发了山区孩子们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心,奋发努力的学习态度让深山学子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2年至2015年,我市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涉及的4所项目学校共毕业深山区学生1843名,其中1225名学生考入普高,其余618名学生全部到职业高中就读。

仅从2015年中考来看,除平山二中、陉山中学由于建成较晚,还未有毕业生外,初中1325名深山区毕业生参加了中考,升入普通高中的775人中进入市直属重点高中87人,县内高中656人,县外高中32人,占到毕业生总数的58.5%。剩下的全部升入职业高中。这其中,赞皇二中上重点分数线以上的考生有68人,上线率10.53%,二中学子王向朋以600分居全县第一。而赞皇全县前五名中,赞皇二中竟然占了四名。

一切免费为护航 无缝教育求成才

贫穷是大山孩子的软肋,良好的读书环境是大山孩子的渴望。

山区的孩子们课间在操场上快乐地玩耍

为了让每个深山区的孩子都能够到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学校读书生活,针对山区孩子部分家庭经济比较贫困的实际,市委、市政府在国家贫困寄宿生补助比例23%的基础上,将对深山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助扩大到了100%,补助标准也相应增加。

为了保障深山区小学生毕业后能够全部到项目初中接受优质的免费教育,我市出台《关于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小学对口直升项目初中工作的通知》,凡山区6县深山区45个乡镇6年级在籍在册小学生均具有对口直升资格,各学校初一新生的招生录取及学籍由市教育局统一进行管理,山区项目初中不再接收就近划片学生和择校生

行唐县北河志和寄宿制小学的学生们在环境优美的校园里学习绘画

为确保学生初中毕业后,能够全部接受免费高中段教育,市政府、市财政局还联合出台《深山区学生免费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实施意见》,由市、县两级政府设立高中阶段免费教育专项资金,保障山区学生全面实现免费上高中。

孩子教育安顿好 父母致富心也安

井陉县南寺掌村64岁的村民王东海虽然没有外出打工,但自从孙子到了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学校测鱼小学读书后,他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儿子、儿媳妇外出打工后,孙子的教育任务就落到我肩上。俺哪有文化啊,根本管不了孩子。”如今,这一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孙子进入了测鱼小学,吃住在校,什么都不用自己去管,每次考试的成绩明显要比过去进步了。“儿子儿媳妇打电话说,他们现在在外面安心多了。”

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实施后,深山区的孩子们读书有人管,吃饭有人管,而且还不用花钱,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轻装上阵外出打工致富。

截至目前,已有13500名学生家长进城务工、创业致富,家庭经济收入全面提升,家庭状况显著改善。

而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环境也深深吸引了深山区的学子们,一些过去到县城或者民办学校读书的孩子们开始陆续回流,回流人数达到了1765人。

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成为石家庄连续入选“中国十大幸福城市”的幸福密码之一,创造了教育扶贫的“石家庄模式”,得到了中央领导和国家级媒体的高度关注和认可。最近,河北省山区教育扶贫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我市探索出的经验模式进一步向全省推广;此前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作出重要批示:“石家庄市山区教育扶贫工程一举三得,值得推广”;而在2013年12月,我市“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案例获得第三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奖。2015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平山调研,专门听取我市山区教育扶贫工程专题汇报,对我市以教育扶贫带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中央级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更是先后对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多次报道。

河北省赞皇县许亭联办小学

昨日深山小学童今朝乡镇寄宿生(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一线见闻)

本报记者 赵梓斌

刚刚开始的新学期,对于许亭联办小学四年级的武坤杰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从这学期开始,他在寄宿制小学里开始了全新的学习生活,再也不必像从前走山路上学了。

武坤杰的家住在河北赞皇县岭根底村,他之前就读的学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武坤杰的爸爸武素辰告诉记者:“村里的孩子们上一、二年级基本都在村里的教学点,三年级以上大多要到乡镇中心小学。”从家到中心小学有七八里山路,由于学校不能住宿,也没有食堂,武坤杰每天要往返四趟。武素辰说:“孩子路上遭罪,家长心里也不放心。”更让武素辰担忧的是教学质量。他说,村里的教学点只有一个老师,中心小学的师资力量也很紧张。

像武坤杰这样受困于山区县教育现状的孩子,在石家庄市大约有6万名,集中分布在赞皇等6个山区县。为了让山里的娃娃们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今年以来,石家庄市启动了“下山扶贫教育工程”,在两三年内,每年投入6000万元,在赞皇、元氏、行唐、灵寿、井陉、平山6个山区县,新建6所城区寄宿制初中,新、改扩建50所中心乡镇(学区)寄宿制小学,将深山区学生全部安排到寄宿制学校就读。

许亭联办小学就是工程启动以来一所新改建的寄宿制小学。许亭联办小学校长曹磊告诉记者:“学校由原来的许亭中学改建而成,这次接收了200多名小学生,主要来自周边的岭根底、黑石、尖山等12个山村。”武坤杰带记者参观了自己的宿舍,8个人一间,有电扇、有暖气,每人还有一个储物柜。

语文老师杜素莎是武坤杰的班主任,她也是这学期刚刚来到许亭联办小学。在新学校里,杜素莎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她说,有一篇课文叫《桂林山水》,以前她只能通过描述来介绍桂林山水,这学期她通过幻灯片和一些音像资料,让学生边看边学,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

曹校长告诉记者:“许亭联办小学这学期和杜老师一起来的共有14名新老师,学历平均水平在专科以上,师资力量大幅提升,对孩子的全面发展非常有利。”

石家庄市教育局局长韩保来介绍,“今后,将有越来越多的山区学生通过‘下山扶贫教育工程’圆‘进城读书梦’。”

《人民日报》(2011年9月12日1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