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维护大学生心里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维护大学生心里健康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确认识自我既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主要方法。保持大学生性心理的健康,一直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希望,也是大学生身心同一、健全人格的内在要求。目前,高校普遍认识到心理健康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了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因此,应积极动员学生家长通过各种渠道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让他们在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第五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1世纪需要心理健全的人才。未来的竞争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虽是同龄人中的幸运儿和佼佼者,但身处我国经济转型和教育转轨时期,剧变的社会环境、深入改革的高等教育,使他们必然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种种矛盾、困难、挫折和烦恼。大学生在心理上还未成熟,认识问题、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在处理面临的矛盾和冲突时,往往会因为遇到挫折和障碍,产生忧虑和烦恼,造成心理压抑和心理紧张,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那么,应该如何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呢?

一心理健康自我调节

(一)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心理健康的个人对自我必然持肯定态度,能够明确认识自己的潜能、优点和缺点,并发展自我。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不会自我膨胀,目空一切,也不苛求自己,自怨自艾;即使对自己有不满意的地方,也并不妨碍他感觉较好的一面。无论是来自农村还是来自城市的学生,都应该做一个积极、独立、自尊、自爱、自强的人,不要以各种主客观条件来左右自己,不要产生不平衡的心理。正确认识自我既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主要方法。研究表明,对评价性的自我认识,如人们认为自己的魅力、聪明、忠诚等,并没有完全正确的看法,大部分人自我感觉比真实的要好。有能力区分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是生命的智慧,需要大学生用心去体悟。

(二)用积极心态对待外界事物,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外部环境

积极心态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积极良好的心理可形成乐观的人生态度,能多承受突如其来的打击和变故,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增强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和机体的免疫力。维护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处理交往问题,自觉地适应环境变化。人际交往可以满足人对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受人尊重的需要,从中实现自我价值。因此,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有效的人际沟通技能,对维护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三)坚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即习惯化了的生活。对大学生而言,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作息时间,起居有常,早睡早起,充足睡眠;平衡膳食,坚持吃早餐,保持正常体重;科学用脑,实行时间管理,提高学习效率;劳逸结合,避免用脑过度;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吸烟、不喝酒,选择文明高雅的休闲娱乐方式,愉悦身心。大学生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方式有沉溺于网络、暴饮暴食、晚睡晚起、不运动、抽烟、酗酒等。

(四)正确看待压力

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来自多方面,如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等。要正确看待压力,努力将压力变为动力。要正确处理好学习和就业的关系,学以致用,要学习一门专业,掌握谋生的技能,为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面对就业的压力,大学生应该广泛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分析自己的专业特长,以积极心态应对就业压力,适时调整学习内容和就业目标,完善知识结构,力争熟练地掌握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适应就业的需要。

(五)合理宣泄情绪

在压力来临时,大学生会表现出郁闷、伤心、失意。这时应该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要将自己难过的情绪压抑在强作笑颜之后,也不要以故作活泼来掩饰悲伤的内心。要学会体察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学习正确的情绪宣泄途径,如通过写日记来自我倾诉,进行体育锻炼来消耗身体能量,或在与大自然交往中调整自己的情绪,体验正常的情绪情感。

(六)对青春期和性成熟状态的良好适应

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已经性成熟,但由于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不成熟的矛盾,导致大学生面临很多性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保持大学生性心理的健康,一直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希望,也是大学生身心同一、健全人格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应加强大学生性生理和性心理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要学会调节,可以通过学习、工作、娱乐活动、社交等途径,使得生理能量得到正当释放,来减弱性的生理冲击力。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必要的心理调适技巧,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选修课或专题讲座、报告以及校内外传媒,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各种心理问题,强化自助,寻求帮助,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积极缓解排除心理问题。要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与教育,面向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紧密围绕常见的心理问题分阶段进行教育,让学生从一进校门就能接受系统的心理教育。不仅学习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而且学习一些心理调适、人际交往的方法等,以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有效缓解和消除心理困惑和压力,增强预防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磨炼坚韧不拔的意志。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校报、橱窗、板报等媒体,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在校园内大力营造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

(二)优化大学生的成长环境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个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专门的心理教育,还有赖于整个成长环境的优化。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所,校园文化、校园气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目前,高校普遍认识到心理健康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了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部分高校还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中,使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科学和规范化的轨道。大学生也逐步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始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主动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优美的校园环境、合理的作息安排、丰富的业余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一切都为大学生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与色彩,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家庭环境也会给大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一般来说,家长多年来对儿女的抚养和共同相处使他们对儿女的了解胜于其他人,他们是影响儿女的行为最强有力的因素。因此,应积极动员学生家长通过各种渠道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让他们在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推行民主、平等、开放的家庭教育方式,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一方面,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摒弃家长制,注重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

(三)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负责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并为每一个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也有利于学生自己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把握未来、更好地全面成长和发展。学校通过心理健康调查和测验,掌握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现状和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扰。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心理症状及时给予专业的辅导与治疗,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争取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提高大学生的挫折耐受力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着社会、家长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群体,他们自我定位高,成才愿望非常强烈,但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会面对环境变化和遇到很多困难,很多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容易产生挫败感。挫折会给人的心灵造成痛苦和煎熬,会导致人的紧张、不愉快等情绪反应,对大学生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心理平衡,发展健康的情绪和健全的心理有很大影响。因而正确对待挫折,提高大学生的挫折耐受力,是每个大学生生存与发展必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

挫折耐受力又称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遇到挫折时能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大学生要注重自身意志力的培养,顽强的意志力是提高挫折耐受力的有力保障;同时还可以通过假设和主动体验一些挫折情境来提高自己应对困难的能力。例如,某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人际交往,为了避免在毕业找工作时会因为性格的原因遭遇挫折,教师可以建议他在学习之余多参与社会实践,选择一些与人接触较多,需要较多沟通的工作。如推销员,在最初体验一些小小的挫折之后,尽力调整自己,逐渐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从而在真正择业时就可以将面临的心理挫折降低。

总之,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循序渐进,要联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力量,利用和整合已有的资源和优势,建立一个全方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而最终实现促进个体健康成长的目的。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定会得到迸一步的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