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论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论

时间:2024-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成为全党全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举措,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3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价值导向枟决定枠中进一步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论

李华林 赖怡佳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摘 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而且是对其理论成果的巩固和发展。它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价值导向,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客观要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

关键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联系

自党的十七大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再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枟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枠(以下简称枟决定枠)。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成为全党全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举措,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需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其理论成果进行巩固和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概要性探析。

1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是毛泽东1938年10月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枟论新阶段枠的政治报告中提出的。他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1]从毛泽东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至今已有七十余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演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个组成部分。这些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族传统、道德等特点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理论成就和经验总结,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体系。

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尤其是最新成果为指导,正如枟决定枠中所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

2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巩固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高度概括和综合的理论结晶,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巩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一是弘扬这些总体性理论;二是深入把握并宣传这些理论的精神实质;三是丰富和发展这些理论的内涵与外延。

弘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总体性理论成果,就要利用各种方法和形式宣传这些理论成就,以繁荣发展先进文化为契机进一步建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作为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深入把握并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神实质,就要在全党全社会深入开展学习这些理论成果的活动,让各级党政干部、青年学生、普通百姓等群体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其内在本质,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觉悟,坚定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内涵和外延,就要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各个方面,探究理论成果的多方面内涵和多种表现形式,如价值观念、先进精神、思想意识等,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因此,在现今国际国内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巩固和发展。

3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价值导向

枟决定枠中进一步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要树立共同理想,要以民族精神和改革精神为强大的精神支撑,要以荣辱观为具体价值表现,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价值导向。

马克思主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就始终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实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必须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继续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我们分析和解决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的坚实理论基础,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信念目标。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各个领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扎实开展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全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了共同理想的信念目标,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有了共同的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有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会越走越宽阔。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支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仅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民族精神,而且要以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为立足点,积极*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同时,结合时代要求,放眼世界,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本土文化,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提供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表现。马克思在枟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枛导言枠中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4]。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进而外化为人民群众的行为自觉,即自觉的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要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典范,是用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的、有着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充分体现中国历史文化思想的马克思主义。[5]文化在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毛泽东思想体系中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枠枟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枠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枠枟新民主主义论枠等经典篇目中无不体现着中国特有的文化气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文化理论的直接来源可以认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新民主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主题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了20世纪中国新文化的现实状况。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本方针,大大促进了中国文化的新发展。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产生更是先进文化的反映,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对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升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分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强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大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6],“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7]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努力建设我国的先进文化,使它在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中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8]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9]反过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又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综上所述,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的今天,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客观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5 中国共产党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导

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主要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文化建设,代表着工人、农民等最广大的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领导者和主要建设者。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后,党的领导人一直强调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领导和建设,并在文化建设方面坚持贯彻落实“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大大促进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及其两大理论成果的形成,与新民主主义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二者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确立和成熟的。

纵观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文化作为生产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已经非常明显。随着当今世界各国文明不断交叉与融合,改革开放不断扩展与深入,国内理论界和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指导思想多元化的主张时有表现,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受到挑战;二是一些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所曲解和怀疑;三是有些党员甚至是党的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高,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此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体制还不够健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对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贡献率还有一定差距。这种种问题都说明:我们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正如枟决定枠中明确强调的——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真正运用于中国实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就是最好的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把这些理论与全党全社会的各个领域相结合,在全社会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全国各族人民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全国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统一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推手;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契机。但是,二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才能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发挥出巨大合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持。

6 以人为本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出发点和落脚点

枟决定枠中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实质上说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为人民服务,要维护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利益,要以人为本。一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要继续推进文化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建设,同时加强多种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拓展和创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例如“创先争优”活动、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的开发与弘扬、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等都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人们在了解知识的同时接受正面的文化熏陶,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从而塑造高尚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让人民共享文化改革与发展成果。面对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成为重要抉择,让文化软实力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催生国民经济新的更高的增长点,从而让人民共同享受文化带来的利益。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一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是指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具体化”的过程,其实质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要尊重中华民族的传统和特色,要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理解和掌握,要成为人民有效的思想武器。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引导人民积极主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二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其根本在于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是为人民谋福利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焕发出巨大力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走群众路线,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人民生产、生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切实转化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过程。三是满足人民发展需求。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0]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需要为本,就是要把握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了解人民自身发展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现代化各项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谋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版,534.

[2]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0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16.

[5]朱志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48.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4.

[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0.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10-25:(01).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