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左侧结肠疼痛伴有肠鸣是怎么回事

左侧结肠疼痛伴有肠鸣是怎么回事

时间:2022-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是以与排便相关的腹部不适或腹痛为主的功能性肠病,往往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与大便性状异常,症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目前认为,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而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则尚未阐明。以腹泻为主者主要应与感染性腹泻、炎症性肠病、吸收不良综合征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鉴别,乳糖不耐受症是常见的腹泻原因,应重点鉴别。

第九节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以与排便相关的腹部不适或腹痛为主的功能性肠病,往往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与大便性状异常,症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在普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有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20%,我国北京一组报道为8.7%。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尚未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认为,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而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则尚未阐明。据认为精神心理障碍是IBS发病的重要因素。

(一)精神因素 许多研究结果均表明本病症状发作与加重与精神因素有关。焦虑、激动、抑郁、恐惧等因素影响植物神经功能,引起结肠运动功能和分泌功能失调。

(二)饮食因素和药物 进食可增加健康人结肠平滑肌收缩的频度和强度,脂类食物对结肠运动功能影响较大,尤其是本病患者更为明显。纤维食物(包括可溶性和不可溶性纤维)可使肠腔扩张和肠蠕动,进食纤维过少可引起肠运动功能紊乱,并与本病有关。有些患者常饮食粗硬、油腻、生冷和对某些食物“过敏”加重或诱发。患者对有损胃肠道黏膜的药剂、润肠剂或轻度泻剂耐受力差,往往易引起复发。

(三)肠道菌群失调 正常人肠道以厌氧菌为主,其中粪杆菌、双歧杆菌、真杆菌为多。需氧菌则以肠杆菌占优势。食物种类可影响正常人肠道菌群中厌氧菌与需氧菌的比例,如麦类食物使厌氧菌减少,需氧菌则增加。因此,临床医生对肠道病人不要轻易用抗生素,以免发生菌群失调。

(四)结肠分泌和吸收功能改变 本病便秘患者液体吸收过度可能与粪渣在结肠内运行过缓有关。本病腹泻患者结肠内前列腺素E2增高,可促进肠黏膜黏液分泌。

(五)肠道感染后遗症 可能因为肠道感染或直肠器质性病变后,使直肠对压力刺激的阀值改变,从而使结肠生理反射亢进减弱、反应性改变的缘故。

(六)其他 如患者可因腹部受凉,吸入凉风寒气而发作或对阴冷、雨湿敏感。此外有提示本病可能有遗传倾向。

二、临床表现

起病隐匿,症状反复发作或慢性迁延,病程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患者常有腹痛、腹胀、肠鸣、腹泻和便秘等症状。

(一)腹痛 大部分IBS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极少睡眠中痛醒者。

(二)腹泻 一般每日3~5次左右,少数严重发作期可达十数次。大便多呈稀糊状,也可为成形软便或稀水样。多带有黏液,部分患者粪质少而黏液量很多,但绝无脓血。排便不干扰睡眠。部分患者腹泻与便秘秘交替发生。

(三)便秘 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呈羊粪状或细杆状,表面可附黏液。

(四)其他消化道症状 多伴胀气或腹胀感,可有排便未尽感、排便窘迫感。部分患者同时有消化不良症状。

(五)全身症状 相当部分患者可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精神症状。

(六)体征 无明显体征,可在相应部分有轻压痛,部分患者可触及腊肠样肠管,直肠指检可感到肛门痉挛、张力较高、可有触痛。

临床分型 根据临床主导症状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混合型或称腹泻便秘交替型。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血、尿、粪便检查 除粪便有的可以见到黏液外,一般无特殊发现。

(二)X线检查 可见钡餐迅速充盈小肠和结肠,小肠通过迅速,时间显著缩短,结肠肝、脾曲可有多量积气,在便秘型患者,可见结肠袋加深或有局限性痉挛,严重病例可见降结肠以下结肠袋消失,结肠腔变细呈直管样索条征,或变细或(和)轻度扩张交替出现。但从无黏膜破坏、溃疡、固定性狭窄和充盈缺损之征象。

(三)纤维结肠镜检查 示部分患者运动亢进,无明显黏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1988年罗马会议曾提出肠易激综合征的定义或诊断标准,此后便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1999年又作了修订,发表了“罗马标准Ⅱ”,加入了时间概念,使临床上更具可操作性;同时,增加了支持IBS诊断的若干条症状。IBS的诊断标准是:在过去的12个月内,至少有12周时间(不必连续)出现腹部不适或疼痛症状,且这些症状具有以下三种特征中的两种:①症状可因排便而缓解;②症状的发生与排便次数改变有关;③症状的发生与大便性状改变有关。支持IBS的症状为:①每周排便<3次;②每日排便>3次;③硬或干结的大便;④稀糖或水样便;⑤排便有紧逼感;⑥便急(需急着如厕);⑦排便不尽感;⑧排黏液便(仍有大便实质);⑨腹部饱胀感。其中以腹泻为主者,有②、④或⑥项的一项或以上,和没有①、③或⑤;以便秘为主者,有①、③或⑤项的一项或以上,和没有②、④或⑥。

因此,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临床特征、用药史以及心理精神史和常规的体检即可诊断大部分IBS,但必须谨慎地排除可能的器质性疾患,诊断作出后还要注意随访,以确保诊断的正确性。一般而言,在仔细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应常规进行全血细胞计数、大便潜血和镜检、肝功能检查、红细胞沉降率(ESR)和乙状结肠镜活检。对年老、症状进展迅速的患者则需要更彻底的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

(二)鉴别诊断 以上腹痛为主者应与消化性溃疡、胃炎、胃癌、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癌等疾病鉴别;以脐周痛为主者应与肠道蛔虫症鉴别;以下腹痛为主者应与泌尿及妇科疾病鉴别;另外还需与血卟啉病、铅中毒等鉴别。以腹泻为主者主要应与感染性腹泻、炎症性肠病、吸收不良综合征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鉴别,乳糖不耐受症是常见的腹泻原因,应重点鉴别。以便秘为主者应与习惯性及药物性便秘、结肠及直肠肿瘤鉴别。

五、处理

治疗主要是积极寻找并祛除促发因素和对症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一)精神心理治疗 本病患者多出现情绪异常,如焦虑、愤怒、抑郁、恐惧,而其个性多为不稳定、敏感、多疑,故精神心理因素的调整是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应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心理治疗,并辅以神经、精神性药物治疗。

1.心理治疗 医生应从社会、心理、行为三方面着手,仔细寻找可能的社会心理刺激因素,耐心解释这些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患者认识调整生活节奏、纠正不良行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使异常的心理状态得以恢复。

暗示治疗常有意想不到的疗效,是IBS治疗中常用的手段之一,而医者的权威性、患者的信任感、先进检查技术也都可产生暗示效果。

催眠疗法、音乐疗法、自我锻炼(如气功)的治疗效果是明显的,使病人处于松弛状态,摆脱不良境遇的影响,如催眠疗法可缓解60%~85%IBS病人的精神和肠道症状,这些方法需病人的高度配合。

2.神经、精神性药物

(1)抗焦虑药:安定2.5~5mg,每日3次;舒乐安定1mg,睡前1次;利眠宁5~10mg,每日3次;三唑仑0.25~0.5mg,睡前1次。除抗焦虑作用外,还具有催眠、肌肉松弛等作用。

(2)抗抑郁药:阿米替林25mg,每日2~3次;多虑平25~50mg,每日3次。此类药还有抗胆碱能作用。

如治疗有效,无明显副作用,应坚持服用2~3周,以后逐渐减量。治疗过程中注意不良反应的出现,根据年龄等具体情况调整药量。

(二)饮食治疗 病人耐受性较差的食物应及早发现,并避免食用,避免产气食物的摄入,如豆类、果糖、乳糖、活性碳、饮料等;根据情况调整食物结构,如增加蛋白质含量可抑制结肠运动;纤维素可缓解病人肠道症状,应适量给予;对便秘型患者可能有治疗作用。

(三)药物治疗

1.药物治疗原则 IBS的治疗应该遵循分级化、个体化、综合治疗的原则。

(1)轻度症状患者:应先使患者明确IBS仅为一种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其可能病因是精神因素或不适当的饮食成分所致。详细研究患者饮食成分与IBS症状之间的可能关系,嘱患者避免敏感食物,减少产气食物,并根据胃肠动力变化特点改变膳食结构。便秘型患者应进食高纤维素的食物,如麦类的或合成纤维素类制品,合成纤维素添加剂如聚卡波非(polycarbophil)、甲基纤维素和车前草制剂,可溶性好,疗效佳。

(2)中度症状患者:治疗方案应个体化。寻找触发症状之可能精神因素、行为因素。让患者认识到IBS为慢性疾患,需各种药物联合使用,综合治疗其综合征。用于治疗的药物有:①促动力药;②止泻药;③解痉药;④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

(3)重度症状患者:此类患者只是部分和生理事件和进食及排便有关,具有显著的日常功能不全,疼痛呈持续性。治疗原则应以神经系统调节为主,单纯作用于肠道的药物大多无效。抗抑郁药被用于消除疼痛,通过抑制疼痛通路,帮助治疗抑郁症状。治疗至少应持续3~4周为一疗程,临床疗效不佳可能是未规律用药或剂量过小。患者应结合心理治疗,除心理咨询外还包括催眠疗法、松弛疗法、认识行为治疗及生物反馈治疗、自知力调整治疗。西方国家有进行中药和(或)针灸治疗的报道,认为有一定疗效。

2.常用药物 用于IBS治疗的药物很多,近几年此类药物发展更是迅速,以下列举已在临床运用的治疗药物。

(1)胃肠解痉药:抗胆碱药物可作为缓解腹痛的短期对症治疗。匹维溴胺(pinaverium bromide)为选择性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的钙拮抗药,对腹痛亦有一定疗效且不良反应少,用法为50mg/次,3次/日。

(2)止泻药:洛哌丁胺(loperamide)或地芬诺酯止泻效果好,适用于腹泻症状较重者,但不宜长期使用。轻症者宜使用吸附止泻药如蒙脱石、药用炭等。

(3)泻药:对便秘型患者酌情使用泻药,但不宜长期使用。一般建议使用作用温和的轻泻剂以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依赖性。常用的有容积性药如欧车前制剂和甲基纤维素,其原理是由于半纤维素或亲水胶体,在肠内不被消化和吸收,而具强大亲水性,在肠腔内吸水膨胀增加肠内容物水分及容积,起到促进肠蠕动、软化大便的作用。渗透性轻泻剂如聚乙二醇、乳果糖或山梨醇等也可选用。

(4)钙通道拮抗药:用于解痉,腹痛症状治疗,如硝苯地平(nifedipine,10mg,3/d)和维拉帕米(verapermil)等,可减弱结肠动力和抑制胃结肠反射,对腹痛和腹泻有一定疗效。而匹维溴胺(pinaverium bromide,50mg,3/d)、奥替溴胺(otilnium bromide,40mg,3/d)对胃肠道相对特异,全身不良反应少。

(5)促动力药:用于便秘症状治疗,如多潘立酮(doperidone,10mg,3/d),是多巴胺受体拮抗药,可促进胃十二指肠排空和减弱胃结肠反射。西沙比利(cisapride,5mg,2~4/d),是一种5-HT4受体激动药,增加肠肌神经节后神经元乙酰胆碱释放,增加LES压力和(或)食管收缩幅度,促进胃排空,增加小肠动力,加速结肠转运。可能机制包括使结肠蠕动的协调性增加、肠道感觉阈值增加。对减轻便秘和消除腹胀有效,但需注意其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其他促动力药如红霉素对IBS症状无明显改善。

(6)抗抑郁药: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10~125mg,1/d),多塞平(doxepin,10~100mg,1/d),阿莫沙平(amoxapine,25~200mgl/d),阿普唑仑(alprazolam,0.25~2.25mg,1/d),硫利达嗪(thioridazine,10~40mg,1/d),曲唑酮(trazadone,50~150mg,1/d),普罗替林(protriptyline,5~15mg,1/d),丙米嗪(imipramine,20~25mg,1/d)。研究表明,抗抑郁药物对控制腹泻和腹痛症状有一定疗效。抗抑郁药因其止痛及抗焦虑效果,被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状态。抗抑郁药包括三环类药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等。两者疗效差异不明显,药物可能通过减弱中枢唤醒系统(central arousal systems)而起效。抗焦虑药如苯二氮卓类和苯巴比妥类对部分患者有效。

(7)近年用于治疗IBS的5-HT受体类药物包括:①5-HT3受体拮抗药,如阿洛斯琼(alosetron,GR-68755),阿扎司琼(azasetron,Y-25130),西兰司琼(cilansetron,KC-9946),多拉司琼(dolasetron,MDL-73147);②5-HT4受体激动药,替加色罗(HTF-919)和prucalopride(RO-93877);③5-HT4受体拮抗药,piboserod(SB-207266A);④5-HT7受体激动药,目前尚无可运用于人体的药物;⑤5-HT1A受体配体,buspirone;⑥5-HT1B/D受体激动药,如舒马替坦(sumathpan)等;⑦5-HT3受体拮抗药昂丹司琼(16mg,3/d)、格雷司琼和阿洛司琼等,减慢结肠转运速度,可减轻腹痛和改善排便有一定作用。

(8)益生素制剂:为一类微生态活菌制剂,具有调节肠道运动,促进营养,抗微生物感染,调节肠道菌群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该制剂服后进入肠道、迅速定植于肠道黏膜,再迅速繁殖形成生物学屏障,分解葡萄糖产生乳酸;使肠道内pH值降低,有效地抑制了致病菌的生长,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恢复和维持肠道内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改善肠道运动功能。

1)乐托尔(lactel):主要为嗜酸乳杆菌及其代谢产物。具有抑菌、抑制肠道致病菌生长,阻止细菌、病毒与肠绒毛粘附的作用。每次1粒。每日3~4次,口服。

2)聚克通:主要成分为乳酸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乳链球菌3种乳酸杆菌组成。每粒胶囊中含乳酸菌活菌2×108个,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抵抗性。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

3)培菲康(bifico):为双歧杆菌、嗜乳酸杆菌和粪链球菌组成的三联活菌胶囊。可使患者在服用抗生素、化疗药物后,肠内菌丛保持平衡,促使肠内细菌丛恢复原状,消除因菌群异常而引起的各种症状,每次2~4粒,每日2~3次,口服。

4)佳士康(gastriferm):主要为活性粪肠球菌。每次1~2粒,每日2次,口服。

此外此类制剂还有:丽珠肠乐(双歧杆菌)、整肠生(乳酸菌)、乳酸菌素、乳酶生等。

(9)其他调节内脏感觉的药物: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阿片肽拮抗剂纳洛酮,阿片类拟似物fedotozine,CCK拮抗剂loxiglumide,α 2-肾上腺受体激动剂clonidine和lidamidine,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类似物leuprolide等,值得追踪它们的研究动态。

(10)消胀剂:二甲基硅油(simethecone)、活性炭临床上常用;一种取自黑豆的商品名为Beano的制剂,活性成分为α-D-半乳糖苷酶(α-D-galactosidases),补充人类肠道没有的这种酶,以减少氨的产生。

2.研究中的药物 这些新药正在临床试验研究阶段。药物机制主要建立在以下两方面:①使外周向大脑的感觉信息的传递程度下降(作用于高敏感肠道);②使大脑对感觉信息的放大作用减弱(作用于高敏感大脑)。

(1)N-(2-chloroethyl)-4-piperidinyl diphenylacetate:正在研究中。机制是通过阻断平滑肌的毒蕈碱受体亚型,避免阻断中枢神经系统的毒蕈碱受体,获得更有效的抑制结肠动力作用,而无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

(2)SB-207266-A:是5-HT4受体拮抗药之一,治疗IBS的机制尚不清楚,猜测该化合物对外周动力的抑制作用起到治疗效果。

(3)替加色罗和prucalopride:是5-HT4受体激动药,均已进入临床试验。研究发现替加色罗可加速口盲肠通过时间,而不改变胃排空时间,有加速结肠转运的趋势,在临床研究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便秘型IBS患者口服替加色罗4~12mg/d,并让患者进行自我症状缓解的评估,证明可以有效改善主要症状。

(4)格拉司琼、昂丹司琼和阿洛司琼等:研究证实5-HT3受体拮抗药格雷司琼(granisetron)降低直肠敏感性。格雷司琼可能通过上胃肠道迷走传入神经受体,降低直肠餐后运动指数。发现阿洛司琼(alosetron)减慢腹泻型IBS或健康对照的结肠转运时间,提高对膨胀刺激的耐受性。另一项研究显示:阿洛司琼显著提高粪便硬度,改变大便频率,改善腹痛和里急后重症状。fedotozine是作用于外周κ-阿片肽受体激动药,具减低内脏敏感性作用,而无传统阿片类制剂中枢副作用。

(四)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1)肝旺脾虚:症见腹痛腹泻,常发生于抑郁、恼怒、情绪紧张之时,泻后痛减,胸胁胀闷,肠鸣,嗳气频作,纳谷欠佳。苔薄,脉弦。治宜抑肝扶脾。方药:痛泻要方加味。白术、白芍、炒防风、党参各9g,陈皮、甘草各6g,茯苓12g,熟薏苡仁15g。

(2)气滞湿阻:症见大便溏薄,圊后尤觉未尽,或粒状便与溏便混杂而下,便秘与腹泻交替,腹中胀痛,泛恶纳少。苔白腻,脉濡或弦。治宜健脾化湿,顺气行滞。方药:五磨饮子合胃苓汤加减。乌药、木香、枳子、苍术各9g,厚朴、陈皮各6g,茯苓、泽泻12g,甘草3g。

(3)脾胃虚弱:症见饮食稍有不慎,即便溏腹泻或完谷不化,腹部隐痛,面色不华,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治宜健脾益胃。方药:参苓白术散为主方。党参、炒扁豆、熟米仁、茯苓各15g,白术10g,莲子肉9g,陈皮6g,砂仁3g(研后下)。

(4)肾阳虚衰:症见泄泻多于黎明之前,腹痛畏寒怕冷,面色白光白,腰膝酸软。舌淡苔薄,脉沉细。治宜温肾健脾。方药:四神丸加味。补骨脂、茯苓各12g,肉豆蔻、白术、附子(先煎)各9g,五味子、炙甘草、炮姜各6g,吴茱萸3g,党参15g。

2.中成药

(1)香砂养胃丸:每次3g,每日3次,适用于脾虚气滞者。

(2)五仁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润肠丸:每次1丸,每日2次。

(4)参苓白术丸:每次9g,每日2次。

(5)四君子丸:每次6~9g,每日2次。

(6)补中益气丸:每次6g,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

(1)方一:补骨脂、炒薏苡仁、山药各12g,荔核、乌药、巴戟天各10g,炒玉片、防风、赤芍、白芍各9g,炒二丑4.5g,小茴香1.5g,生甘草3g(第1剂加大黄3g,后下)。方二:党参15g,当归、白芍各12g,玉片、枳壳、莱菔子、车前子各10g,炒三仙各45g,木香、炙甘草各6g。服药方法:方一服4剂,方二服3剂为一疗程。每次1剂,早、中、晚3次煎服。一般服1~2个疗程。文献报道用本法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37例,临床痊愈18例,好转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3.8%。治愈率为48.65%。

(2)方一:党参、茯苓、炒白术、车前子(包)各20g,炒扁豆、淮山药、炙黄芪各30g,陈皮、炒苡仁各10g,炙甘草、砂仁(后下)各3g。兼脾阳虚者加炮姜4g。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适于脾虚型。方二:炒白术、炒白芍各20g,防风、陈皮、炒苍术、煨木香、炒枳壳各10g,若便秘加当归30g。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适于肝郁型。据报道,应用本法治疗肠易激症候群30例,其中治愈24例(占80.3%),好转5例(豁16.7%),无效1例(豁3.3%),总有效率96.7%。疗程最短5日,最长40日,平均20日。

4.食疗验方 莲子粉粥:莲子去芯及皮,研成粉,同米煮成粥。常食健脾止泻。

5.针灸治疗 腹泻及黏液便者,可取长强、阴陵泉、天枢、阳陵泉等穴;腹痛便秘者,取支沟,天枢为主,配足三里、阴陵泉、气海;脾虚泻者,也可取脾俞、天枢、足三里、大肠俞。耳针可取大肠、小肠、神门、交感等穴位。

六、预防

1.注意精神调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2.解除顾虑,保证充分睡眠时间,以促进内脏功能恢复。

(汲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