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

国内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

时间:2022-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展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非内部化理论主要讨论的是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和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行为。[9]他们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是涉及两个主体的双向行为,即投资方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与受资方的吸引投资行为。一是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效应的研究。

第三节 国内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

一、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研究

(一)国内较系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随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展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由于研究尚处于探索之中,取得的成果较少,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直接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非内部化理论、优势互补理论、四维分析模型理论。

1.畅直接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原外经贸部国际经济合作研究所何其三研究员提出直接诱发要素组合理论。[7]他认为,任何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生,都是由直接和间接诱发要素组合诱发产生的。直接诱发因素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包括资源、资本、技术和管理等,间接诱发要素主要包括投资国的间接诱发要素、东道国的间接诱发要素和世界性的诱发要素。投资国的间接诱发要素是指投资国政府鼓励投资政策和法规、政局的稳定与否以及与东道国的协议与合作关系。东道国的间接诱发要素是指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世界性诱发要素,是指经济生活国际化和经济一体化、区域化、集团化,世界经济危机和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汇率变动,国际法规和世界性战争、不可抗力等。

该理论考察了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诱发要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行为,但该理论只讨论对外直接投资的诱发要素,并没有涉及决定性的因素。

2.畅非内部化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袁钢明研究员提出非内部化理论。[8]他提出,投资厂商并不是严格按照内部化利益来选择投资形式及控制方式,也不把各种形式的内部化控制作为直接投资最优或必要的手段。投资者选择弱控制或无控制直接投资,是因为投资者追求某些利益,如为了尽快地进入东道国市场,尽可能地扩大市场销售份额,利用技术扩散效益等,效果比采用强控制的内部化投资好。非内部化理论主要讨论的是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和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行为。

3.畅优势互补理论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朱玉杰和曾道先教授提出优势互补理论。[9]他们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是涉及两个主体的双向行为,即投资方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与受资方的吸引投资行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是投资方和受资方双方的互补和利用,形成的国际直接投资竞争优势,称为静态系统;国际直接投资有效发生的对象是投资的外部环境保证互补优势转换为可以实现的竞争优势,称为环境系统。国际直接投资的核心就是竞争优势的全面互补和协调,是静态、动态和环境三个系统的统一。与其他理论相比,优势互补理论比较抽象,缺乏具体的分析。

4.畅四维分析模型

中山大学的毛蕴诗教授提出了四维分析模型。[10]他认为跨国公司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决策时必然包括五个要素:产业选择、技术选择、区位选择、时机选择和方式选择。同时投资决策受到四个方面力量的作用,即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目标、企业所面临的国际与投资目标国的环境、企业所在母国的环境和企业的内部环境的力量作用。所以根据四维分析模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分为主动型、诱发型和迫动型。该理论对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有较强的解释力,但由于作用力分别在四个方向,进行分析时比较散,较难进行综合的分析。

(二)国内对外直接投资的观点

除了上一节所述的四个较为系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外,国内其他学者也都从各个角度对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了理论研究。笔者在系统阅读所掌握的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文献后,做了一定的归纳。

1.畅关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研究

认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主要有六个方面,即寻求资源开发、带动出口贸易、开拓国外市场、规避贸易壁垒、获取高新技术以及建设对外窗口。鲁桐[11]认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是贸易替代、资源寻求、技术获取和战略资产寻求等。江小娟[12]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是我国需要更多地参与国外自然资源的开发;需要利用国外的科技资源;需要通过对外投资带动出口;需要更好地贴近国外的市场;需要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王林生等[13]则提出国家利益的驱动是对外直接投资发生的宏观动因;企业利益的驱动是对外直接投资发生的微观动因。我国企业主要是寻求广阔的市场、开发经营资源、追求更高的投资效率、利用国外的资金等。

2.畅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研究

孙建中[14]概括了中国所具有的综合优势:一是投资动机的多极化;二是差别优势的多元化;三是发展空间的多角化。宋亚非[15]认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为:适应不同投资需要的综合规模优势;成熟技术和传统产品的优势;低廉产品成本的竞争优势;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人才优势;种族纽带优势和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鲁桐提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优势:一是后发优势;二是成本优势;三是市场优势;四是适应性技术优势。

3.畅关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研究

钟山[16]分析了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模式主要有:技术开发型,即母国市场与东道国技术优势整合的模式;资源开发型,即母国市场与东道国自然资源整合的模式;境外加工装配型,即母国自然资源与东道国加工、市场优势整合的模式;技术投资型,即相对技术优势与东道国自然资源整合的模式。司岩[17]把中国跨国经营模式概括为:创国际品牌战略模式、贴牌生产战略模式、混合品牌战略模式、加入全球制造网战略模式以及与跨国公司结盟的战略模式。

4.畅关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效应的研究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效应主要表现在对母国经济发展产生的效应,包括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以及对贸易的影响。一是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效应的研究。国内学者大多数是基于我国国家层面研究对外直接投资效应,近几年,也有少数学者基于产业层面或省级层面。姜明[18]提出:要改变我国低水平的产能过剩问题,就要加快对外直接投资步伐,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喻世友和莫扬[19]从跨国公司与母国的角度,认为垂直型投资对母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有较大的拉动效应,并指出跨国公司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提防母国产业的空心化现象。陈继勇[20]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从优化资源配置、获得先进的技术、引入竞争机制、发挥后发优势和产业关联五个方面促进投资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汪琦[21]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的影响有正反两方面。正面影响主要有资源补缺效应、传统产业转移效应、新兴产业促长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投资收益效应;负面影响则包括失业效应、重合产业国际竞争效应和国际收支恶化效应。

从实证分析来看,赵红伟[22]在分析了辽宁省的对外直接投资对省内产业结构的影响后,指出辽宁省资源开发类企业和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辽宁省产业结构的调整。聂晖[23]研究指出,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我国产业结构随之调整,但我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进程还远远落后于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速度。赵伟和江东[24]进行了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产业升级的机理分析,从产业转移、产业关联和产业内竞争三个方面阐释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的产业升级效应,并以钱纳里的“标准结构”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检验模型,对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升级效应进行实证检验,从而得出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典型地区的产业升级有正效应的结论。

二是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进步效应的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投资战略的实施,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技术进步作用的研究。赵伟等[25]主要从研发成本分摊、海外研发成果的反馈、逆向技术转移以及外围技术研发剥离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技术进步的作用机理。刘明霞和王学军[26]根据2003-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主要原因是各地区的吸收能力的大小不同。邹玉娟和陈漓高[27]白洁[28]、谢申祥等[29]、刘伟全[30]等研究均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进步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王谦等[31]的研究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可能会通过技术集群吸收机制、海外市场竞争机制、研发资源共享机制和技术双向交流机制实现逆向技术溢出。

三是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应的研究。在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上,可以从东道国角度来研究外国资金的流入对于东道国进出口的影响,也可以从母国角度,研究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母国进出口的影响。笔者主要从母国角度阐述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近几年,国内学者以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的研究主要有:项本武[32]从宏观层面采用合成数据回归方法,通过引力模型对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可以促进中国对东道国的出口,但同时也抑制了从东道国的进口。张如庆和徐松[33]利用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检验等方法,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进出口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进口和出口均与对外直接投资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进口和出口分别是对外直接投资变化的原因,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进口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没有长期稳定关系。邱黎黎[34]通过研究,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贸易规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长期正向的关系。王英和刘思峰[35]则提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出口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出口增长,并且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增加1%,出口额就会增加0畅131%;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对出口也存在推动效应,而对外直接投资的积累对于出口的促进作用则相对更大,而且对外直接投资还促进了出口结构的优化。陈传兴和杨雅婷[36]从行业视角对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贸易规模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运用物理学中的灰色系统理论分析我国不同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之间的相关性,提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总体上呈正相关性,其中采矿业、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的正相关性较大。周昕和牛蕊[37]利用2003-2009年中国对40个国家的投资面板数据,通过引力模型对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既存在着互补关系,也存在着替代关系。陈愉瑜[38]通过时间序列分析了中国1982-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结构效应,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滞后二期对货物贸易结构的变化有积极影响;然后通过对2006-2010年间的七个具体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结构效应进行面板数据分析,证实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对这些行业的进口贸易结构变化影响更加显著,但由于数据的原因仅通过了KAO检验。两种检验结果说明,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无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还是流量都具有一定的贸易结构效应。

5.畅关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研究

国内对海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风险的分类;二是风险测度;三是预警机制的建立。学者一般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涉及一个国家的政治、社会、法律、宗教、经济、金融、外债等多个方面,表现为战争、政变、冲突、汇率波动、自然灾害等,对海外企业国际商务活动的影响有可能采取罚没、收归国有、禁止出入境、废除债务、毁约或强行终止合同、汇率损失、人员安全等。

一是在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分类上,王继红[39]从风险产生的来源与可能性出发,对企业涉外投资风险从做大的风险、跨业经营的风险、异地发展的风险、过度造名的风险、轻视市场的风险五个方面进行了思考。杨申燕和姚艳虹[40]研究了跨国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人为风险及其管理。李嫣和谢文昕[41]把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的风险分为财务风险、品牌风险和文化融合风险。于文华[42]分析了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风险,张琦[43]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其中政治风险包括政府干预、民族主义风险、政策变动风险、恐怖主义风险和地缘政治风险;管理风险包括效率风险和跨文化风险。田泽[44]则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面临的风险是多种多样的,有经济风险、金融风险、市场风险、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管理整合风险和文化风险等等。而政治风险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面临的最大风险。目前全球的金融危机更是加大了政治风险程度,呈现出新的形式和特点。

二是关于风险预警机制的研究。风险管理的手段之一就是构建风险预警机制。刘红霞[45]借助多元线性回归及逻辑回归模型,从动态的视角出发,运用COX模型对境外投资的风险进行动态预警构建。王洪波和宋国良[46]着重研究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预警机制,建立了有效评估和应对海外投资风险的预警体系。朱冬辉[47]则围绕现代企业投资风险管理中的识别、评价和管理战略等问题开展研究,提出了衡量和评价风险的标准和方法。王玉晶和李晓娣[48]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系统地从东道国政治环境、宏观经济情况、文化环境、行业景气和竞争情况、与利益相关者关系、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财务情况七个方面构建了跨国企业危机预警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学者开始研究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石中心[49]将风险分为管理风险、竞争风险、资金风险和政治风险。其中管理风险又分为政府管理风险和企业管理风险。宣国良等[50]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国家风险分为社会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两大类。而随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不断发展,国内学者对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研究也逐渐深入,陈建棵[51]、宋常[52]认为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可以分为政治风险和外汇风险。吴声功[53]将企业对外投资风险划分成商业风险、政治风险和文化风险,并提出文化风险也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风险之一。周郁鹏[54]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从风险来源上来讲,可以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从企业控制能力方面来讲,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财务风险等。目前国内被引用较多的是赵曙明[55]的分类办法,即根据风险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将企业面临的国际风险划分为政治风险、外汇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和技术风险六大类。

二、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

对于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内学者也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比较多的集中在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优势和动机分析,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战略、投资方式的选择以及政策扶持等。

1.畅关于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研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主张重点发展大型跨国公司,培育一批具有发展前途的大型企业集团。也有学者推荐重点发展中小型企业及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卢进勇指出:“走出去”的主体的确定,不是根据企业的所有制性质,而是看企业是否具有比较竞争优势。

2.畅关于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动机研究。程惠芳[56]分析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认为企业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获取海外市场信息,扩展新的经营领域、开拓国际市场以及实行全球化的经营战略。宣鸿翔[57]认为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主要是寻求国外市场、自然资源、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衣长军[58]提出,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可概括为获取较高利润,分散企业经营风险。

3.畅关于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研究。笔者从小规模技术理论的角度出发,阐述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具有适合当地市场的生产技术,从而也具有了在同类型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而相对于欠发达国家企业而言,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则具有先进生产技术,因此具有竞争优势。王耀中[59]分析了民营企业的优势:具有确定的排他性产权安排;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对称结构,产权结构派生的外部性较小,交易费用低,它与市场经济具有天然耦合的属性,能够促进效率。周英[60]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所有权优势:开发劳动与技术密集复合型产品的技术优势;直接交易的营销优势;低成本的管理优势;没有包袱、有充分自主性、灵活善变、市场化程度高的独特优势。鲁桐等[61]认为中国民营企业具有的竞争优势主要是:产品质量、良好的信誉和顾客关系、工艺水平、生产运行和管理能力。

4.畅关于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长模式研究。很多学者研究了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运作模式、成长模式及管理模式。李亚[62]概括了三种:先难后易的海尔模式、先易后难的TCL模式、集群发展的浙江模式。范爱军[63]提出了融入华商网络“走出去”的模式,具体的方式是:与当地华商建立合资或合作企业;与海外华商结成企业联盟;联合海外华商共同投资于潜在市场;与海外华商企业建立外包关系。

5.畅关于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研究。邓建勇和邓仕燕[64]认为我国民营企业要“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必须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才能有效地开展海外投资活动,并提高我国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一要重视自身信誉的塑造,并推进制度改革;二要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产品、市场创新力度,培育品牌和名牌,实施名牌战略;三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改善外部环境。欧阳峣(2006)在分析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成长的体制背景、经营机制和产业特征的优势后,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比较,提出了“大国综合优势”和“演练拓展型”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王夏阳和陈宏辉[65]、任会中[66]、蔡宁和杨旭[67]、赵伟等学者均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我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问题。

三、简要评价

通过对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虽然当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构建主要还是基于发达国家的企业国际化的实践。但国内外学者也比较系统和深入地研究了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尤其是近10年来,国内学者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和探讨,但较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劣势分析以及宏观政策建议上,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宁波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系统性研究更少。虽然在浙江省,宁波民营企业不占优势,但宁波外向型经济发达,近几年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数量一直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已经“走出去”的民营企业有较多的经验和教训,值得研究和探讨。

【注释】

[1]Hymer,S.H.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Cambridge :MIT Press,1976 :67-74.

[2]Buckley,P.J.and M.Casson.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London :Macmillan,1976 :24-28.

[3]Dunning,J.H.Explaining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Support of the Eclectr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in :Kuma,K.and M.G.MaLeod(ed.).Multinational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Lexington,Mass.:D.C.Heath and Company,1981.

[4]Dunning,J.H.The Investment Development Cycle and 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in :Khan,K.M.(ed.).Multinationals of the South :New Actors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London :Frances Pinter,1986 :46-56.

[5]刘易斯·威尔斯:《第三世界跨国企业》,叶刚、杨宇光译,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29-35页。

[6]Lall,S.The New Multinationals :The Spread of Third World Enterprises,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1983.

[7]何其三:《投资要素组合论———关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探讨》,《国际经济合作》1990年第1期。

[8]袁钢明:《跨国投资与中国》,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

[9]朱玉杰、曾道先、聂小刚:《国际直接投资的优势互补理论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10]毛蕴诗:《对外直接投资过程论———对外直接投资的四维分析模型及其应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11]鲁桐:《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12]江小娟:《吸引外资、对外投资和中国的全面小康目标》,《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1期。

[13]王林生、范黎波:《跨国经营理论与战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孙建中:《资本国际化运营》,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宋亚非:《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及优势分析》,《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6]钟山:《中国式跨国公司成长路径选择与制度安排》,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司岩:《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实证与战略》,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18]姜明:《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亚太经济》1999年第5期,第48-49页。

[19]喻世友、莫扬:《跨国公司与母国产业升级的经济分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1-5页。

[20]陈继勇:《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03-312页。

[21]汪琦:《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及其传导机制》,《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5期,第73-77页。

[22]赵红伟:《对外直接投资对辽宁产业结构的优化效应分析》,2006年沈阳工业大学学位论文

[23]聂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分析》,2009年湖南大学学位论文。

[24]赵伟、江东:《ODI与中国产业升级:机理分析与尝试性实证》,《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25]赵伟、古广东、何元庆:《外向FDI与中国技术进步:机理分析与尝试性实证》,《管理世界》2006年第7期。

[26]刘明霞、王学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

[27]邹玉娟、陈漓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提升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28]白洁:《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经验检验》,《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8期。

[29]谢申祥、王孝松、张宇:《对外直接投资、人力资本与我国技术水平的提升》,《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11期。

[30]刘伟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国内技术进步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研发费用和专利授权数据的分析》,《当代财经》2010年第5期。

[31]王谦、高军:《我国创造性资产获取型跨国并购的理论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第9期。

[32]项本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24期,第29 —32页。

[33]张如庆、徐松:《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对外贸易相互影响的传导路径》,《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84-88页。

[34]邱黎黎:《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东道国和母国的视角》,《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50-54页。

[35]王英、刘思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一个实证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第1期。

[36]陈传兴、杨雅婷:《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分析》,《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10期。

[37]周昕、牛蕊:《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及其贸易效应———基于面板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国际经贸探索》2012年第5期。

[38]陈愉瑜:《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结构效应》,《统计研究》2012年第9期。

[39]王继红:《关于企业投资风险的理性思考》,《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40]杨申燕、姚艳虹:《跨国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人为风险及其管理》,《国际贸易问题》2000年第10期。

[41]李嫣、谢文昕:《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及战略选择》,《企业活力》2007年第2期。

[42]于文华:《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风险及其应对措施》,《特区经济》2008年第8期。

[43]张琦:《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识别与防范》,《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第4期。

[44]田泽:《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与对策》,《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第10期。

[45]刘红霞:《中国境外投资风险及其防范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46]王洪波、宋国良:《风险预警机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出版。

[47]朱冬辉:《企业投资风险管理若干问题的研究》,《南方金融》2001年第7期。

[48]王玉晶、李晓娣:《跨国经营企业危机预警系统构建》,《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第12期。

[49]石中心:《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和对策》,《广东金融》1994年第8期。

[50]宣国良、杨建一、郝葆华:《跨国投资国家风险的计算机辅助决策评价系统》,《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1995年第3期。

[51]陈建棵:《跨国公司投资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2]宋常:《跨国理财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3]吴声功:《浅议国际投资风险的概念、类型及其评估》,《经济师》2001年第8期。

[54]周郁鹏:《企业对外投资风险与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今日科技》2004年第2期。

[55]赵曙明等:《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6]程惠芳:《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2-54页。

[57]宣鸿翔:《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动机及战略构想》,《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第116-118页。

[58]衣长军:《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研究》,《科技和产业》2010年第2期。

[59]王耀中:《民营经济与对外贸易》,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0]周英:《论我国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2003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

[61]鲁桐、李朝明:《温州民营企业国际化》,《世界经济》2003年第5期。

[62]李亚等:《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63]范爱军、王建:《融入华商网络———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的一条捷径》,《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1期。

[64]邓建勇、邓仕燕:《关于我国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思考》,http://money.163.com/06/2050/10/296JEVCH00251HA7.html。

[65]王夏阳、陈宏辉:《基于资源基础与网络能力的中小企业国际化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6期。

[66]任会中:《浙江民营企业跨国经营问题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02年第4期。

[67]蔡宁、杨旭:《小企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济管理》2002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