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时间:2022-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只有746.5亿美元,这与贸易大国的身份极不相称。加上目前国内对中国吸引外资直接投资的研究很多,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刘美珍

摘 要: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中国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步伐,本文通过解读历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的数据,并综合分析商务部,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网站公布的信息,研究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与投资规模、投资区域分布、投资行业、投资境内主体、投资方式这五方面的现状,结果表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起步低、发展快,已经处于邓宁投资发展周期论中的第三阶段;投资国家聚集度高;投资行业进一步多样化,但商贸服务业投资是主要部分;投资主体仍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投资方式中,跨国并购逐渐成为主要形式。

关键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一、引言

从2001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呈现大进大出的繁荣景象。一方面,2005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突破了100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经历了由高速增长阶段向平稳增长阶段的转变。2011年,在全球经济低迷、欧债危机不断深化、国际投资环境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境内投资者对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的339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实现直接投资600.7亿美元,同比增长1.8%。进入2012年,中国海外投资的活动愈加活跃,截止到八月底,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的2708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76.8亿美元,同比增长39.4%。

另一方面,中国吸收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2011年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是1160.11亿美元,稳居发展中国家之首。而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只有746.5亿美元,这与贸易大国的身份极不相称。加上目前国内对中国吸引外资直接投资的研究很多,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因此了解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规模、增速、投资区位和产业选择等方面呈现的鲜明特点,并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为今后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和中国政府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出谋划策具有重大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在本文的撰写中,利用了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一国的国际投资与人均GNP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把经济发展阶段与国内外企业的竞争优势相联系。邓宁根据人均GNP的大小划分了四个发展阶段,并分析了各个阶段对应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表2.1)。另外还参考了以下学者的观点:赵晓晨(2000)指出,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贸易性企业和生产性企业相结合,多种投资方式、多个投资领域、多个目标市场、多元投资主体的综合型发展模式。冯鹏程、仲鑫(2009)总结出中国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规模较小、近年增速较快、产业结构低层化和区位选择结构过分集中等特点。朱华(2012)运用2010年的数据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主要是租赁和商业服务,投资目的是为了投资控股,而且国有企业是海外投资的主体。张晶(2012)的研究表明制造业所占流量比例增大,亚洲占中国海外投资的主导地位,跨国并购是最重要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本文综合了上述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运用最新的统计数据和新的分析方法,阐述当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的新特征。

表1 经济发展的阶段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①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一)投资总量分析:起步低,发展快,处于投资发展周期论中的第三阶段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也经历了由快速发展转型到平稳发展阶段。但是由于起点太低、与发达国家的ODI和中国引进的外资相比差距很大。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1.69万亿美元,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占全球当年流量的4.4%,占当年存量的2%。

如图1所示,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主要国家排行中位居第六,虽然是发展中国家的首位,但与美国、日本、法国的差距还是很大。

图1 2011年中国与全球主要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对比图[1]

另外,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大幅流动。从2002年到2011年,外商直接投资由527.43亿美元增至1160.11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是9.15%;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总额起步比较低,2002年仅为27亿美元,2005年才突破100亿美元,达到了122.61亿美元,但是其发展势头很好,2011年就达到了746.5亿美元,2002~2011年的平均年增长率是44.61%。

再者,中国资本市场面临大进大出的现象,但总体进大于出。如图2所示,从1985~1993年,ODI与FDI的差额一直很小,但是经历了1994年的税收体制改革后,差距迅速拉大,并且在2004年达到波谷-551.32亿美元。然而在世界经济格局动荡不安,经历全球金融危机的2009年,中国外资市场却“独领风骚”:两者的差额竟然缩小为近十年来的最低点-335.03亿美元。最后近两年持续低迷的全球经济,导致两者之差在2011年底拉大到-413.61亿美元。

图2 中国历年对外直接投资与外商直接投资差额③

更重要的是,结合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分析图2可以得知:从2004年以后,ODI与FDI的差距总体在缩小,而且ODI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FDI的增长速度(2004~2011年,ODI的平均年增长速度是45.16%,FDI对应的速度是9.71%),符合进入第三阶段的条件。然而2004年中国人均GNP是1488.88美元,小于邓宁要求的2000美元。由此可知,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忽视了中国发展的特殊性。忽视了不同国家市场结构的非均衡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提前进入了第三阶段,2011年,中国人均GNP是4610美元,因此虽然国际经济变幻莫测,我们仍有理由对中国经济发展保持积极态度。

(二)投资区域分析:国家聚集度高,对香港的投资将近六成

表2 2008~2010年中国ODI流量主要国家地区的构成

数据来源:对2008~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数据的整理计算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海外投资的地域分布呈现出较大的不平衡性,对于香港投资比例虽然呈缩小态势,但2010年对于香港的直接投资仍然占55.96%、澳大利亚占8.89%、英属维尔京群岛占5.08%、卢森堡占4.66%、开曼群岛占2.47%,对上述九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占到总投资的84.24%,出现这么高的国家聚集度的原因有三方面:(1)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企业的ODI在刘易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的指导下,更青睐于向中国香港等离中国大陆近的区域投资。(2)通过“返程投资”的方式同时以“外资”的特殊身份同时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和避税区优惠的税收政策。(3)随着国家竞争的白炽化,加上来自发达国家日益深化的保护主义,一直以廉价劳动力、低端技术著称的中国产业和企业进入发达国家境内的风险愈大,成本愈高。

(三)投资行业分析:产业分布广泛,投资重点由制造业转为服务业

图3 2009~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构成[2]

从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占比由2008年42.70%锐减到2010年的6.77%。依据图3,2010年主导产业的流量总额及其占比依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02.8亿美元,44%)、金融业(86.3亿美元,12.54%)、批发和零售业(67.3亿美元,9.78%)、采矿业(57.1亿美元,8.3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6.6亿美元,8.22%),这五个行业占到总投资的80.84%。

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控股权,对于并不从事具体的对外经营业务活动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44%的投资,说明我国企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避税、“中转”等策略型投资。

(四)投资主体分析:地区发展不平衡,海外投资以国企为主导

首先,国企的海外投资能力远远高于民企。在我国进行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所有境内投资者中,就投资存量分布而言,中央企业占的比重由2008年的81.3%下降为2010年的77%,2008年中央企业的投资主体是5.6%,通过比较,不难看出央企的规模远远大于地方企业。这种差距很大部分来源于国有企业在财税政策性支持、国别产业导向政策、保险政策支持等方面,获得的帮助多于民营企业。

而且,从2011年中国非金融类跨国公司的排名(按ODI存量)来看,前30 位(除了联想排第25位,华为排第27位[3])全是大型国有企业。这也佐证了国企是海外投资经营的主力军这一事实。

其次,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程度较低。2011年中国贸促会调查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占企业员工总数、总资产和销售额的三个比例显示:在10%以下的分别是65.4%、54.2%和42.9%,而在50%以上的分别是6.4%、7.1%和15.0%[4]。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1)我国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占公司整体资产、员工和业务量较低的比例表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指数低。(2)和国内业务相比,海外业务以较少比例的员工和资产却能取得较高比例的销售,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企业市场寻求型的战略目标。

最后,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海外投资比例很不平衡。2011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按省市区排序情况表[5]显示:浙江、山东、广东和上海是主要海外投资省份(城市),这四个地方共投资960816万美元,占总投资的47.32%;中部六省共投资294065万美元,占总投资的14.48%[6]。地区的不平衡发展大大制约了国内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进一步深化。

(五)海外投资方式分析:跨国并购领域集中,但目前投资方式仍以新建为主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领域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从图4可以看出:受欧债危机的影响,从2010年到2011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金额和所占比重呈现低速下滑态势。2010年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为297亿美元,同比增长54.7%,占流量总额的43.2%。并购领域涉及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专业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2011年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为272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36.4%,并购领域以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为主。

图4 历年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ODI及其占当年总ODI流量总额的比重

而且,中国贸促会2011年组织调查撰写的海外投资报告显示:参与调查的企业在“最近设立的海外分支机构”中有69.6%属独立新建项目,20.3%为合资新建项目,而兼并收购项目仅占10.1%,这些数据体现了目前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形式仍以新建为主。

另外,中国企业对于欧美国家和非洲国家投资目的不同。对于欧美的投资是以利用当地先进的技术优势开展研发活动和利用外资身份优势在国内进行投资为主;而对于非洲国家的投资是为了避开主要出口目的国的贸易壁垒(非洲对欧美等国家出口没有贸易壁垒)和利用当地成本优势生产母公司的产品。

表3 2007~2012年中国ODI 流量构成比例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数据和商务部网站[7]

最后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的海外投资并不是以短期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更加强调对股权的控制。新增股本投资和其他投资占了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和获得受资企业特殊资产的速度远远快于当期利润再投资,该比重的不断增加,表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逐渐与世界接轨。

四、结论

根据本文的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目前的状况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大,但是与引进的外资数额相比差距甚大,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三阶段;海外投资的流向集中在中国香港等离中国大陆较近的区域;投资的行业广泛,但是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和采矿业;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程度较低,地域差异很大,国企的海外投资能力明显高于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比较集中,但是新建仍然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冯鹏程,仲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点及趋势展望[J].理论研究,2009年第10期

[2]刘宏,汪段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特点研究: 2008~2009.[J].国际金融,2010.Vol.26No.12

[3]朱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新格局和新特点[J].跨国经营,IEC,NO.1,2012

[4]商务部2007~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R]

[5]赵晓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类型及特点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0年第6期

[6]章昌裕,任思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和产业选择分析[J].管理现代化,2012年第3期

[7]赵囡囡,卢近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1 年12月

[8]郑春霞.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注释】

[1]资料来源: UNCTAD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库。

[2]数据来源于2008年和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数据的整理。

[3]数据来源于商务部网站。

[4]依据2012年4月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公布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报告。

[5]数据来源于商务部网站。

[6]按省市排序的表中都是地方企业,不含中央企业。

[7]由于在撰写本文之前,无法得知2011年和2012年新增股本投资和其他投资单独的数据,所以才把这两项合并成一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