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案例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案例

时间:2022-11-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威尔斯认为,从技术而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落后,但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同样具备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这种竞争优势主要是指生产的低成本,同时这种低生产成本是与母国的市场特征紧密相连的。小规模技术理论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提高发展中国家“走出去”的信心,指导发展中国家进行“走出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发展迅速,尤其是8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很多学者研究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形成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如下。

一、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邓宁针对折中理论缺乏动态分析的严重缺陷,提出了投资发展阶段性理论,[4]即从动态的角度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邓宁主要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在1967-1978年间67个国家的直接投资流量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他认为,一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和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该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的高低。他根据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小分为四个阶段,认为不同的国家处于不同的阶段,而在不同的阶段,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也不同。

第一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400美元。邓宁认为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缺乏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所以除了进出口贸易外,几乎没有对外直接投资,只有少量的外资进入。

第二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2500美元之间。在这一阶段的国家,区位优势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能力仍然有限,较多实施的是进口替代战略,对外直接投资仍然为负。

第三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500~4750美元之间。在这一阶段的国家,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明显增加,但仍然相对薄弱,某些具备能力的部门对外直接投资大大增加,但由于这一阶段吸引外资较多,所以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净对外直接投资仍然是负值。

第四阶段,人均GDP在5000美元以上。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所有权优势明显,内部化能力增强,并且在国外能找到区位优势,所以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见表1-2。

表1-2 经济发展阶段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

img3

续表

资料来源:沈桂龙:《中国FDI绩效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47页。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和延伸。根据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一般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如香港地区和新加坡,位于投资发展前列,其人均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高;第二种是如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主要推行出口导向政策、产业结构多样化、政府对投资和工业化进行干预;第三种是如阿根廷、巴西等国,推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并且由政府高度控制的国家。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其划分的第二、三、四阶段,而后三个阶段正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产生、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邓宁的投资周期理论,从企业优势的微观基础出发进行宏观分析,主要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作了解释,说明了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段时间内会发生变化,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

二、小规模技术理论

1983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L.T.Wells)在《第三世界跨国企业》[5]一书中提出“小规模技术理论”。威尔斯认为,从技术而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落后,但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同样具备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这种竞争优势主要是指生产的低成本,同时这种低生产成本是与母国的市场特征紧密相连的。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主要拥有三个方面的比较优势:

一是拥有小规模生产技术的优势。即专门为小市场需要服务的优势。不同的年龄、收入、教育及爱好等导致市场需求差异化,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只可以满足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一个市场中总有些规模较小的市场需求得不到满足,如低收入国家制成品市场的需求量相对有限,大规模的生产技术无法从这种小市场中获取规模收益而忽视了部分需求,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正好可以利用这种市场空当,获得竞争优势。一般来讲,这种小规模技术特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在生产上有很大的灵活性,也较适合小批量生产。

二是就地取材和同种族的优势使得发展中国家在民族产品的海外生产上更具优势。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很多都是颇具其文化特色的民族产品,可以利用母国的当地资源在生产成本上占有优势。

三是接近市场优势和低价产品营销战略优势。物美价廉是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占领海外市场的秘密武器。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往往在海外寻求更加便宜的劳动力,也更倾向于用较少的广告支出获得更大的销售效果。

另外,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由于世界市场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即使那些技术不如发达国家先进、经营和生产规模均不够大的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也有很强的经济动力。小规模技术理论摒弃了那种只有依赖垄断的技术优势才可以对外直接投资的传统观点,把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与这些国家本身的市场特征结合起来,指出即使对于那些技术不那么先进、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也不够大的小企业,仍然有较强的动力和空间参与对外直接投资。小规模技术理论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提高发展中国家“走出去”的信心,指导发展中国家进行“走出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该理论还很难解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也没办法解释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日趋增长的现象。

三、技术地方化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拉奥(Sanjaya Lall)在对印度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及投资动机进行深入研究以后,提出用技术地方化理论来解释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拉奥认为,即使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技术特征表现为规模小、使用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这种技术的形成仍然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6]从而形成自己特定的技术优势。拉奥认为以下四个条件使发展中国家企业能够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独特优势:

一是发展中国家技术知识当地化是在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环境中进行的,这种环境与一国的要素价格及其质量相联系。

二是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产品适合于他们自身的经济和需求。只要当地企业对进口的技术和产品进行一定的改造,使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地或邻国市场需要,就会形成竞争优势。

三是发展中国家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来自其生产过程和产品与当地的供给条件、需求条件的紧密结合,而且来自创新活动中所产生的技术在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

四是在产品特征上,发展中国家企业仍然能够开发出与名牌产品不同的消费品,特别是在市场大、存在差别化时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

与小规模技术理论相比,技术地方化理论更加强调企业技术引进的再生过程,即发展中国家对外国技术的改进、消化和吸收不只是一种被动的模仿和复制,而是技术的改进和创新,也正是这种改进和创新给企业带来了新的竞争优势。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描述是比较粗的,它把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的注意力引向微观层面,以证明落后的国家企业也可以利用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生产和经营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