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时间:2022-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_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 一、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后,曾仿照苏联的模式建立了中央计划经济的体制。从那时以来的三十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参与对外直接投资和经营的企业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外贸专业公司和省市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

一、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后,曾仿照苏联的模式建立了中央计划经济的体制。但在1978年底,中共召开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从那以后我国就开始了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一)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是经济运作的主体,那时候一方面西方国家对我国经济封锁,我国与国际市场联系较少,另一方面我国强调自力更生,缺乏开放意识。我国企业走到国际市场上去经营的极少。当时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出于以下两种目的:

其一是为了支持进出口贸易而进行的投资。新中国成立初期就遇上朝鲜战争,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海上贸易干扰较多,当时为了使我国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海上运输少受干扰,我国与波兰建立了一家中波轮船公司,这是新中国与波兰的第一家合资企业。我国在香港地区也开设或以直接投资的方式成立了一些境外企业,如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招商局、华润公司、中旅公司等。总的来看,我国当时在境外设立的企业数量少、规模也不大,业务范围比较窄。

其二是为了支持第三世界国家而进行的投资。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一直坚决支持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正义斗争,其中也包括向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使它们尽快地发展国民经济,摆脱贫困。援助的方式有项目建设、技术援助、物资援助和现汇援助等。其中项目建设是主要方式。这种由政府组织的通过无息贷款或干脆是无偿提供的经济援助其实并不是企业在市场的行为,因此还不能把它们看作是通常意义上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不过这些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援助活动,为我国企业日后按市场规则对外直接投资积累了一部分经验。20世纪70年代后期,石油输出国由于石油价格暴涨而积累了大量石油美元,它们纷纷开展大规模的建设项目,国际工程承包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我国开始探索有偿的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活动。1978年成立了我国第一家对外工程承包企业——中国建筑工程公司。当时这种市场化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就经营金额与规模而言还是比较小的。

(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要求实行政企职责分开,企业应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1979年8月13日,国务院提出了15项经济改革措施,其中第十三项明确提出要“出国办企业”,第一次把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国家政策提了出来,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指明了道路。从那时以来的三十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大体而言,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探索起步阶段(1979~1991年)

改革开放初期,一些长期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专业外贸公司和具有对外经济合作经验的企业率先跨出国门到海外投资。这些公司凭借其涉外经验丰富、进出口渠道稳定等优势,开始到国外开设代表处或海外贸易公司。1979年11月,北京市友谊商业服务公司同日本东丸一商事株式会社合资在东京开办了京和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国务院“出国办企业”的经济改革措施实施以来我国第一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980年3月,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中国租船公司同香港环球航运集团合资成立了国际船舶投资公司,其总部设在百慕大,并在香港地区设立了国际船舶代理公司。该公司最初投资额为5000万美元,中方投资占45%,这是当时我国对外投资额最大的一个项目。

这些初期的对外投资项目主要是为贸易服务。我国理论界对跨国经营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还在讨论,有人对社会主义国家应不应该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还有疑问,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初,参与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企业为数不多,兴办海外企业的数量不多,投资的规模也不大。参与对外直接投资和经营的企业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外贸专业公司和省市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从经营的业务范围看,主要集中在贸易、餐饮、承包建筑工程、咨询服务等行业,很少有加工制造业。从地区分布情况看,外贸公司的投资区域在原出口市场集中的地区,以亚洲地区,尤其是港澳地区为主。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则以中东和非洲为主要投资地区。在1979~1986年间,中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为25275万美元,年平均对外直接投资3159.38万美元;兴办境外合资、独资企业277家,平均每年兴办35家。海外投资企业分布在47个国家和地区(见表1—1)。

表1—1     1979~1986年中国非贸易性境外企业及直接投资情况

alt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版。

1987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进行跨国经营试点,许多国内大型企业纷纷开始参与跨国经营。于是我国的对外投资规模明显扩大。仅1987年一年兴办的海外企业就达124家,中方直接投资额为3.5亿美元,是前8年的1.38倍。从1987~1991年,中国政府共批准兴办非贸易性境外企业776家,中方对外直接投资额11.75亿美元。这时期我国理论界的讨论重点已转向如何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纷纷介绍国外企业直接投资的成功经验,介绍典型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财税政策,开始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到促进作用。总体来看,由外贸、外经企业发展到大中型工业企业和综合性金融企业,如首都钢铁总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从投资的业务范围看,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由餐饮、服务等向资源开发、机械制造加工、交通运输等20多个行业扩展。从投资地区分布看,已开始扩展到部分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巴西、日本等都有我国直接投资的企业。

表1—2     1987~1991年中国非贸易性境外企业及直接投资情况

alt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版。

虽然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比前半期有较大的增长,但总的来看,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大,处在探索阶段。

2.调整发展阶段(1992~2000年)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提出我国应当进一步改革开放。在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许多部门、地区和企业都把发展跨国经营提高到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加以规划,这使得我国参与海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类型进一步增加。在此阶段,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领域拓展较快,除经营进出口商品的贸易企业外,资源开发、加工装配、交通运输、工程承包、医疗卫生、旅游、餐饮等方面的对外投资项目增长明显。我国境外投资已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相对集中于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但是,在这一阶段的早期,由于中国的国内经济发展过热,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到海外去投资的企业由于盲目发展而导致效益低下,甚至出现持续亏损,另有一些企业以开展跨国经营为名,大肆抽逃资金。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秩序亟需整顿。在这样的背景下,从1993年开始,国家实行经济结构调整,紧缩银根,以实现经济的软着陆。与此同时,我国的海外投资业务也进入清理与整顿时期,国家主管部门对新设海外企业实行严格的审批登记制度,并对各部门和各地方已开办的海外企业进行重新登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势头开始趋缓。

alt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网站FDI统计数据。

图1—1 1990~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变化

在这一阶段的后期,我国政府通过对以往海外投资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发展海外投资新的战略方针。1997年秋,根据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对战略性资源需求增大的实际情况,中共中央在十五大上提出并确定了“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方针。江泽民主席在1998年中共十五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到国外,主要是到非洲、中亚、中东、中欧、南美等地投资办厂”。新的海外投资战略方针的提出,预示着我国即将进入对外直接投资的新一轮快速发展阶段。

3.迅速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2001年12月,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这对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提供了新的平台。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2002年,中央再次提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要促进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措施,中国企业以更大的步伐向海外转移国内成熟的技术和产业,通过开展境外加工装配,就地生产与销售,或向周边国家与地区销售,带动国产设备、技术、材料与半成品的出口,扩大对外贸易。在这一阶段,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逐年扩大,投资行业更加多元化,投资分布的国家和地区更为广泛。

表1—3     2002~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存量情况 单位:亿美元

注:2002~2005年数据为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2006~2008年为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数据。

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559.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1%。其中,新增股本投资283.6亿美元,占50.7%;当期利润再投资98.9亿美元,占17.7%;其他投资176.6亿美元,占31.6%。截至2008年底,中国8500家境内投资企业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2000家,分布在全球174个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839.7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

表1—4     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分类构成情况

alt

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200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特点

(一)存量规模不断扩大,投资覆盖的国家(地区)不断上升

2008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839.7亿美元,共分布在全球174个国家(地区)。投资存量前20位的国家如表1—5所示:

表1—5     2008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20位的国家

alt

资料来源:《200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

表1—6     2008年底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地区分布

alt

资料来源:根据商务部网站相关资料整理。

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在亚洲地区的投资量最多,所占比重达到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1.4%。而中国企业在亚洲地区直接投资额按数量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香港地区、新加坡、澳门地区、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韩国、印度尼西亚、日本、沙特阿拉伯、越南、缅甸、泰国、柬埔寨。中国企业在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约17.5%,主要分布在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巴西、秘鲁、墨西哥等国家与地区。中国在非洲的直接投资达78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4.2%,主要分布在南非、尼日利亚、赞比亚、苏丹、阿尔及利亚、毛里求斯、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尼日尔、刚果(金)、埃及等国家。中国在欧洲的直接投资为51.3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8%,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联邦、德国、英国、荷兰、法国、瑞典、意大利、卢森堡、西班牙等国家。中国在北美洲的直接投资为36.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0%,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百慕大群岛。中国在大洋洲的直接投资为38.2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1%,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新西兰、马绍尔群岛等国家。

中国企业在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存量还有32.62亿美元。可见亚洲地区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最主要地区。这是因为亚洲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地理相近,文化习俗和需求偏好比较接近,海外华人比较多,信息获得较便利,当地劳动力和投入品价格低廉等投资环境因素在起作用。中国企业亚洲地区投资的主要动机在于寻求低廉的总成本和当地较大的市场空间。拉丁美洲在中国对外投资的区位中排名较前,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在表1—5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对外投资的区位中排名前三位的地区都是国际著名的避税地。中国企业在这三个国际避税地的投资占到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3,可见中国企业具备较强的避税意识。

中国企业在单个国家的直接投资存量排序中美国名列第一,这显然是与巨大的美国市场那里拥有的先进技术以及技术信息获得的便利性有关。中国企业在大洋洲、拉美和非洲的直接投资,有很大的比重是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因而在这些地区进行投资的动机主要是寻求资源。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引起的对外部资源的需求,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是会不断加大的,因此中国由于寻求资源而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量近年来增长迅速。欧洲国家众多、市场广阔,但那里的各国法律不尽相同,市场进入障碍较多,投入成本较高,因此中国企业在那里的投资存量还不太多。鉴于欧洲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且那里欧盟在政治一体化方面也逐渐取得进展,中国企业今后必然会加大在那里的直接投资力度。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多元化

2008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行业分布情况(见表1—7)表明,中国企业在服务业的直接投资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商务服务业的投资占到29.7%,在金融业的投资占到19.9%。这两项就要占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近一半。这既反映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历史上比较集中在服务行业的实际情况,也说明中国企业在服务领域具有较强的对外直接投资能力。中国企业在采矿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量按行业排序是第四位,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12.4%,这反映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对外部资源的需求激增,由此引起我国企业对国外采矿业投资的迅速增加,也反映了我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力提高较快。采矿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我国需要大量进口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项目上,以及铁矿有色金属矿产开采项目上。我国企业在制造业方面的对外直接投资仅占全部对外投资存量的5.3%,这说明我国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能力较弱。

表1—7     2008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行业分布

alt

资料来源:根据商务部网站相关资料整理。

(三)投资主体仍以国有企业为主,但是其他投资主体比重上升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按所有制分类,有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乡镇集体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私营企业等。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集团以及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69.6%,稳居我国对外投资主体存量的首位;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为20.1%,股份有限公司占6.6%,股份合作企业占1.2%,私营企业占1%,外商投资企业占0.8%,集体企业占0.4%,台港澳投资企业占0.1%,其他占0.2%。

从2003年至2008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公报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在投资存量中的比重是一直在下降的。2006年国有企业占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81%,2007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比重为71%。2008年国有企业占对外直接投资比重继续下降,为69.6%。国有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的下降具有重要的含义。贺书锋和郭羽诞(2009)通过2003~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分析时发现,政治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而背后原因就在于国有企业是中国“走出去”战略启动初期的主力军。国有企业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比重中的下降说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开始由政治动员性质向民间资本主动走出去转变。虽然这种转变并不是根本性的,但是也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私营企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它们的市场竞争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我国政府放开对私营企业的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限制,因而我国私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很快。2008年底,广东省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多的省份,其次是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黑龙江、湖南、辽宁等。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拥有较多的科技人员与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在外资企业的竞争与示范效应下,这些地区的企业无论在生产设备还是产品质量,或者在管理与开拓市场的观念与能力方面较早地接受了国际市场上通行的标准与规则,使这里的企业具备了到国外市场去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其内部也会产生出对外直接投资的需要,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的发展经验均证明了这一点。

alt

资料来源:《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

图1—2 2008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各投资主体占有比例

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中,按行政级次分类,有中央部委所属企业、地方政府所属企业,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部委和省级政府所属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数量中,中央部属所属的企业占投资总数的11%,每个项目的投资金额大,投资效益较好。新中国自建立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对国有企业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进行大量投入,三十余年来的改革开放使国有企业获得了更多的活力,因而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国有企业,它们积累了与国际市场打交道的经验,具备了同国外大公司竞争的实力。大中型国有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信息获取、产品与服务、应变能力以及风险的承受能力上,都具有比其他企业更明显的优势,因而具有很强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

(四)投资形式以合资为主,市场进入以新建企业为主

截至1996年底,从我国近2000家海外投资企业的注资情况看,中方投资额占投资的比重仅为47.6%,这表明我国企业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主要是以合资的形式,而且参资比例没有达到50%。据统计,在同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中,合资企业占70%以上,独资企业占20%左右,其他合作方式的企业不足10%。中国海外投资的独资企业绝大多数分布在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一般以中国专业外贸公司建立的海外子公司居多。中国的专业外贸公司由于独立性强,一般都以独资形式在东道国注册。但对于生产性项目来说,经营运行过程中更需要与当地社会的各方面建立联系,以独资形式难以完成跨国经营和取得良好的经济技术效果。因而国内大型生产性公司或集团在东道国采用合资或合作形式较多。有些中国的大型企业利用现代化融资手段在国际市场上筹措资金,作为股份加入合资企业。据统计,在中方的出资额中,有2/3的企业是以技术、设备、无形资产价格入股,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外汇,而且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和国际市场的资金来进行生产运营。

中国的海外投资企业的市场进入方式,以创建新企业为主,购并东道国企业的很少。据统计,中国对外投资企业中创建新企业占80%左右,而购并设立的企业只占20%左右,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对外直接投资采用购并的方式是占绝大多数的。我国采用购并形式少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国缺乏高级国际金融人才以及相关的各种法律、财务、管理高级及专门人才有关。因为购并活动要涉及对被购企业的评估,涉及如何为此融资,还涉及如何对被购并企业的改组或调整。没有对国际市场的深入研究与了解,没有对被购企业的深入了解,贸然收购很可能使母公司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当然,随着我国日益参与经济全球化,我国的国际购并的专业人才也逐渐增多,因此,我国企业的对外购并活动开始逐步增多,前两年中国的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就是一个重大的尝试。该项目对中国联想来说是有助于它在世界电脑市场上确立自己的地位。对我国其他许多打算走向世界市场的大型企业来说,也是极富启示意义的。

三、当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目前阶段,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就总体看还是处在迅速增长的开始阶段。一方面,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很快,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相当多的一部分企业海外投资还处在“试水”阶段,正在不断探索这方面的经验,无法形成规模效益。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企业体制障碍、管理系统和方法缺陷,本土化运作水平低等,也就是说,中国企业缺乏自己的竞争优势,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品牌,缺少对国际市场熟悉的高质量的专门人才。克服这些问题是我国企业进行国际化,进一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关键所在。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可以把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微观方面

1.投资规模较小,品牌知名度低

中国企业在国外直接投资的项目90%是在300万美元以下,远不及发达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规模。而且目前跨国投资的行业范围较窄。相当一部分是集中在家电、机械、轻工和纺织服装行业等。中国企业生产的绝大部分产品的品牌知名度较低,在国外市场上处于低档产品或中档产品的情况。我国企业仅有海尔等少数几个品牌可以算是知名品牌,大多数中国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缺乏品牌竞争力。由于跨国经营经验不足,文化差异因素的存在,相当一部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效益不甚理想。

2.缺乏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等

在以往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只接受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因而对于自主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并不重视,这种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目前我国原国有企业的研发能力。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研发投资大约占其销售额的1%,而世界500强企业2005年在研发上的投资要占到销售额的3%左右,中国企业的研发人员的数量与质量也明显低于国外的跨国企业。中国企业在国外的投资大多数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下游产品,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缺乏核心技术。绝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在国外仅进行贴牌生产,企业不能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因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技术竞争优势。

3.缺乏有效的文化融合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复杂多变的社会文化。中国企业在开展国际化经营时,必然会发生中国员工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员工共事的情况,他们具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言语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行为习惯,这样,在企业日常的组织运营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不同文化的碰撞,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中国在海外直接投资企业在这方面遇到的文化冲突甚至会激化,并影响到企业在当地的业务开展。

4.缺乏国际化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

企业经营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企业家的才能,而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对企业最大的挑战就是人才竞争。国际市场环境变幻莫测,国际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变化都可能给企业经营活动造成风险或带来机遇。这就要求跨国经营的企业家必须具有全球化的眼光,善于以全球的视角定位企业的未来与发展方向,精通国际商务惯例与国际竞争规则,具有丰富的跨国经营管理的经验,在瞬息万变的世界市场上趋利避害,抓住商机。但就目前而言,中国跨国企业中符合上述要求的管理人才的数量十分有限,而且在竞争激烈的国际人才市场上,中国企业对优秀的高端管理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因而缺乏国际化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

(二)宏观方面

1.政策促进体系有待健全和完善

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体系缺乏一个统一的、权威性的宏观协调管理机构。比如,国家计委、财政部、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银行及中央各部门、各地方政府都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实际上呈现多头管理的局面。虽说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以商务部为主,商务部内部没有专门的机构管理此项工作,而是分散在几个下属的司局。各个专业部门从各自管辖权限和部门目标出发,制定出各自的管理办法,缺乏一个权威机构来负责统一协调,这就容易导致管理上的混乱,使管理效率降低。

2.监管调控与制度保障体系有待健全和完善

中国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中的一个特点是国有资产所占比重较大,加上财务制度、经营管理的不规范,极易造成中国海外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流失。有人估算,中国目前约有一半左右的海外企业是零利润或亏损。从数量上看,以国有资产为资本在海外搞投资项目成功的较少,相当一部分是亏本或勉强保本。究其原因,在于我国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对国有资产,特别是对投资于海外的国有资产的监管调控制度,一些国资企业的负责人违反程序进行操作,通常是在其行为已经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之后才得以发现与制止。国家对于到底有多少国有资产被投资于海外企业也缺乏精确的统计。目前在海外的中资企业,一部分是经政府批准成立的,一部分是未经政府批准成立的,因此政府掌握的数据并不一定精确。不少中国企业到海外去投资,是根据各自的信息渠道决策的,使国家难以掌握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精确资料,从而难以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制度保障体系。

3.市场服务体系有待健全和完善

我国正面临企业“走出去”、大力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时期,但我国对企业“走出去”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却显得比较落后。许多企业想要对外投资,但又苦于信息不灵,不知道应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以及有关信息。一个企业在对外投资以前需要了解的信息包罗万象,既包括宏观的国外经济发展趋势,又包括投资目的地的各种情况,如有关那里的法律法规与政策,那里的经济结构、产业发展水平,以及国外的金融外汇市场状况等等。还要了解那里的产品供需状况,合作伙伴的资信等信息。目前我国在向企业提供这些信息方面做得很不够。我国大使馆的商务处可以成为这些信息的来源之一,但非官方的行业协会、商务等也应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不过目前我国的这类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安排退休政府官员的机构,并不能很好地为众多中小企业服务。

总的来看,一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该国的各项政策、该国的科技、该国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国际经济形势变化所产生的机遇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体现。目前我国企业在经历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经历了世界市场风浪的锻炼,已开始具有“走出去”到海外直接投资、在海外市场上开展竞争的能力。虽然作为一个新崛起的发展中大国,仍然缺乏国际化经营的人才与管理体系,我国的企业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品牌,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和汲取其他国家企业在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经验,同时总结自己在这方面的经验,不断增强跨国经营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相信我国的企业一定能成为世界市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竞争力量。

注 释

〔1〕 参见姚曾荫主编:《国际贸易概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 本节所引资料出自(美)查尔斯·W. L. 希尔的《国际商务》,以及网上搜索。

〔3〕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8, U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