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海外投资带动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

以海外投资带动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以海外投资带动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近年来,宁波市外向型企业在以海外投资带动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成功之路,尤其是宁波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的发展处于全国领先的水平。而宁波市的情况是民营企业是宁波市经济和对外直接投资的中坚力量,宁波境外直接投资中民营企业约占90%。

第一节 以海外投资带动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

近年来,宁波市外向型企业在以海外投资带动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成功之路,尤其是宁波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的发展处于全国领先的水平。2010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和浙江万里学院有关人员联合组成的国情调研课题组对宁波市多家海外投资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的企业包括:雅戈尔、裕人针织机械集团公司、银亿集团、纺织服装协会等。在充分调研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本项研究报告,本报告的特点之一是既包含对宁波企业海外投资情况微观角度的考察,也包括宏观层面的分析。报告分为五个部分,即:一、宁波企业海外投资的现状和主要特征;二、宁波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类型与通过投资获得的经营优势(企业案例研究);三、宁波市发展海外投资的主要经验和特有优势;四、海外投资带动宁波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五、当前宁波企业海外投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六、进一步促进宁波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的对策措施。

一、宁波企业海外投资的现状和主要特征

(一)从历年累计海外直接投资总量角度分析

从宁波市历年累计海外直接投资总额的角度看。第一,总量方面,截至2010年9月底,宁波市对外直接投资家数达到1225家,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额15.32亿美元,海外投资企业数量超过深圳、厦门、青岛、广州、大连、杭州等城市,在浙江省全省和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均居第一位,海外投资的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第二,从累计海外投资总量的行业类别分析:生产性企业所占的比重最大,在累计对外投资总额中的比重达到34.9%。其次是贸易性企业和工程房地产企业,所占比重分别是19%和13.8%。值得注意的是,从历年累计投资情况看,宁波市的研发和资源开发型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和所占比重还比较小,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额分别只有3186.1和9879.3万美元,在对外投资累计总额中的比重仅占2.1%和6.4%,而这两种类型的对外投资正是我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和政府大力支持和鼓励的。第三,从投资的项目规模角度分析:宁波市外经贸统计部门将海外投资规模从20万到3千万美元依次分别为8个组别。从统计数据情况分析,总投资额在3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占海外投资累计量的比重最大,占到33.4%;1千万到3千万美元之间的项目占海外投资累计总量的比重为13.3%;5百万到1千万美元的项目占17.9%,其他依次类推基本呈现投资额度越小在投资存量总额中所占比重越低的趋势。

(二)从2010年前三季度海外投资最新情况的角度分析

从2010年最新的海外直接投资流量角度看:

首先,2010年以来宁波市海外直接投资额增长十分迅猛。2010年1—9月宁波市海外直接投资额达到4.69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63.7%,2010年前三季度海外直接投资额达到2010年以前累计海外直接投资额的44%。2010年1—9月宁波市新批境外企业157家,其中的构成情况是:贸易性企业76家,经贸办事处29家,生产性企业26家,资源开发6家,工程房地产企业3家,物流企业10家,综合性企业1家,研发企业5家,其他1家。

其次,宁波企业海外投资的产业布局近来发生了明显变化和提升。将宁波市2010年前三季度的对外投资流量与历年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相对照,从企业类别对比的角度分析,可以发现其海外投资的产业布局发生了以下重要变化。即:生产性企业所占的比重有显著下降;资源开发企业、工程房地产企业、物流企业所占的比重明显上升;另外,研发企业海外投资的增长幅度很大。这说明宁波市的对外投资发展正逐渐摆脱对生产性企业的依赖,海外资源开发、海外工程建设、国际物流、海外研发基地建设等行业快速发展,其增速明显快于传统行业。生产性企业在2010年1—9月份的对外投资流量中仍处于最主要位置,但在投资总额中的比重只占23.4%,与历年累计额中所占34.9%的比重相比有明显下降。资源开发企业、工程房地产企业、物流企业在2010年1—9月的海外投资流量中所占比重分别为7.9%、21.2%、20.4%;而这三类企业在历年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额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6.4%、13.8%、8.6%,可以看出,2010年以来这三类企业的投资比重明显上升。另外,2010年1—9月宁波市研发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488万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34.5%,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

在境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方面,2010年1—9月完成营业额8.1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2%。新外派的劳务人数达1575人,期末在外劳务合作人数达4416人,比上年同期增长23.1%。

(三)民营企业是海外投资的中坚力量

从全国的总体情况来看,由政府主导的国有大型企业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在“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方面十分落后。而宁波市的情况是民营企业是宁波市经济和对外直接投资的中坚力量,宁波境外直接投资中民营企业约占90%。

具体看全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情况:从全国总体情况看,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一部分大企业目前已初步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政府行为对企业的影响极大,投资行为具有不成熟、不典型的特征。与之相对比,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额很少,开展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落后较多。目前,中国共有中小企业4000多万家,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其就业人数占城镇就业的75%,占外贸出口的60%和超过45%的税收收入,创造了全国70%的新增工业产值和55%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中国经济增长、市场繁荣、扩大就业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但在“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方面,截至2009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国有企业占71%,民营企业仅占29%,其中私营企业只占1.2%。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中央企业占78.5%,地方企业仅占21.5%。说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还主要依赖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而民营企业、以上数据作为中国市场经济最活跃的市场主体,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能力还很弱,还不具备成熟的国际竞争力。另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发达国家不同,很多项目并非是完全独立意义的企业行为,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力量自发形成的私人部门投资才是最有效率的,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很多是国家为了整体经济的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以提高企业竞争力,进而提高本国综合实力的结果。

反观宁波的具体情况,民营企业是宁波经济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宁波经济的中坚力量,在宁波市的对外投资中也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2009年底,宁波市的民营工业经济企业单位数、从业人员以及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13327家、206.0万人和6210.5亿元,分别占全部工业经济96.3%、73.4%和60.2%。民营工业经济主导着宁波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宁波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宁波民营企业创造的GDP约占全市总量的80%。宁波境外投资中民营企业约占90%。宁波市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使他们具备了走出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而且对外投资的热情不断高涨,越来越多的宁波民营企业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民营经济具有明晰的产权、灵活的经营、快速的反应、基础良好的技术创新,这一切使他们在国际化道路上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宁波对外投资的主体也逐步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向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过渡;从原来的单体小企业发展到有上亿乃至百亿资产的雅戈尔、裕人、银亿、吉利、韵升等大型民营企业。民营机制在跨国并购中的优势:第一,民营企业市场化程度高,在海外投资并购中,被国际公认为具有市场主体的优势,能减少对外投资中的法律障碍,降低政治风险,提高成功率。第二,民营企业的管理机制灵活,投资决策果断,有较强的风险意识,规避市场风险的灵活性较高。第三,民营企业大都成长于竞争性行业,有丰富的国内市场竞争的历练,且近年来不少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

表3-1 宁波市2010年1—9月和历年累计对外直接投资综合情况

img12

二、按总投资规模(万美元)分

img13

数据来源:根据宁波市对外经济贸易经济合作局发布的数据整理计算

img14

图3-1 宁波市历年累计海外投资总额的企业类别分析

img15

图3-2 宁波市2010年1—9月海外投资流量的企业类别分析

二、宁波企业海外投资主要类型与通过投资获得的经营优势(企业案例研究)

本课题组实地走访多家宁波对外投资企业,将其典型案例做了系统梳理和总结。现归纳为五种主要类型,而每种类型有其各自的竞争优势。(一)以获取国外先进技术优势或研发平台为主要动因。(二)以获取海外资源、能源供给为主要动因。(三)以获取品牌价值优势为主要动因的海外投资。(四)以获取海外市场和营销渠道优势为主要动因。(五)以获取低成本优势为主要动因。在实际投资过程中,一项海外投资项目可能是为了追求上述两种或多种优势。海外投资行为是一个综合体。如比较有代表性的宁波裕人收购瑞士事坦格,既为了获取对方的领先技术,又为获取对方的品牌价值。再如吉利全面收购沃尔沃,所获得的价值包括:沃尔沃轿车品牌,2000多个全球经销商、供应商体系,研发人才,沃尔沃的知识产权等。

img16

图3-3 宁波市历年累计海外投资总额的项目投资规模结构分析

(一)以获取国外先进技术优势或研发平台为主要动因的海外投资

技术寻求型海外投资,即学习型海外投资属于逆优势的投资行为,是以技术获取为导向的,其主要目的是从长期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利用反向技术外溢效应,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培育和创造自身的竞争优势。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到国外投资建厂,可以更深入了解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在发达国家购并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专业人才和在国内难以获得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技术寻求型企业的海外投资以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为主,以充分利用其技术研发外溢效应和聚集效应。在海外投资的区位选择上以北美、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为主。具体手段包括建立境外研发机构、充分利用东道国研发人才、通过跨国并购获得新技术等。典型案例如:宁波裕人针织机械收购瑞士事坦格、吉利收购沃尔沃等。

案例一:宁波裕人收购瑞士事坦格

1.概况

宁波市裕人针织机械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8月,专业生产针织机械,电脑针织横机,2009年实现销售8.9亿元,2009年底企业总资产50955万元,所有者权益27324万元,有职工2300人,在国内主要省市设立了40多家代理商和服务中心;在国外近20个国家、地区建立了销售网点。

2010年6月,裕人针织机械有限公司成功收购国际上第三大电脑横机制造商瑞士事坦格集团及其旗下的意大利时尚设计中心和事坦格上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共3家企业,其净资产达2248.3万欧元。目前,已正式进入正常运行阶段。在该项收购中,收购方宁波裕人针织机械有限公司最看重的是被收购企业的精华部分——技术研发中心。

瑞士事坦格集团公司已有60年的电脑横机等针织机的制造历史,是当今世界第三大电脑横机制造商,但由于2009年的金融危机,事坦格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迫切希望有实力的公司注入资金或进行并购。从2009年5月到2010年6月,经历了长达一年多的收购历程,先后和事坦格集团、意大利ITEMA集团在上海、慈溪、瑞士、意大利进行了交流谈判,2009年12月22日,双方达成实质性意向协议,2010年1—3月进入对被收购企业的初审和评估阶段;2010年4月至6月,完成收购签约、公司重组和规划阶段。目前,该项目正式进入运行阶段。收购后,裕人集团利用事坦格的技术、全球营销网络和裕人集团国内本土生产的价格优势,实施对外扩张、业内兼并,并初步完成国际战略布局。

2.通过跨国并购,宁波裕人获得的主要收获

(1)获取国外先进技术。裕人集团所处的电脑横机领域是高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超过2000种的技术产品,制造的复杂性不亚于生产一辆汽车。电脑横机在国外已经发展30余年,事坦格公司在电脑横机领域以高端技术闻名于世,尤其是在嵌花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上独树一帜,是其他所有电脑横机制造商难以超越的。不管在发展历史上、还是在科技背景上,裕人集团都落后国外一大截。在高技术密集型的行业里,技术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瑞士的紧密机械加工技术与工艺对提升裕人产品有着巨大价值。收购完成后,裕人集团抽调了瑞士的研发队伍到裕人的国内工厂来交流,帮助国内工厂获得这些高新技术,从而使裕人在技术领域实现快速提升。收购瑞士事坦格将极大地提高裕人集团的技术研发水平,可以利用现有的高端技术,加快研发步伐。

(2)获得品牌价值,实现优势互补。瑞士事坦格集团以技术见长,品牌具有优势,国际市场具有良好的渠道,但在生产规模和成本价格上处于劣势,在中国市场,由于文化理解能力不同,销售、售后服务都面临较大困难,在国内能够利用的资源也很有限。宁波裕人作为本土企业,在中国市场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制造成本、生产规模具有绝对优势,市场占有率超过50%,拥有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和本行业全球最为完善、规模最大的售后服务队伍,能够为所有客户提供全天候的贴身服务。但中国横机产业缺乏世界级品牌,而短期是塑造不了的,需要时间积累,需要用心栽培,国外的很多企业在这方面有优势。他们起步早,有品牌经营意识,已在全球市场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在横机领域,事坦格至少可以排在全球前三位,通过收购,裕人获得了事坦格的商标所有权,他们还将进一步地发展这个品牌,扩大行业的影响力。收购成功后,裕人集团正在建立以瑞士研发基地为主的国际化研发平台,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赶上甚至超过德国斯托尔、日本岛精的技术水平。在国内进行规模生产,实现国际高技术与国内低价格的最佳结合,同时充分利用裕人国内市场的各项优势,大幅度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3)完成战略布局,钳制两大国际品牌。目前,德国斯托尔、日本岛精在技术水平和制造工艺上还有较大优势,国产横机仅仅依靠价格竞争还不能完全控制整个市场,必须在技术上提高并超过,才能真正成为市场的领导者。收购瑞士事坦格公司能够帮助宁波裕人在价格取胜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取胜,真正实现价格和技术双赢的局面,形成高端以事坦格品牌压制,低端以裕人挤压的局面,达到钳制两大品牌的目的。期望在不远的将来,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对电脑横机行业的整合。

3.宁波裕人在跨国并购后实现技术吸收和品牌强化方面的措施

收购国际同行最关键的风险是能不能充分对其现有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对其品牌进行巩固和强化。在技术消化吸收方面可能会存在文化差异、技术水平差异和接受能力的问题。宁波裕人已在技术对接方面作了合理安排。一、原来的事坦格集团大部分人员保持不变,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不变,基本不对事坦格公司产生实质性影响。二、利用事坦格上海公司吸收和培养技术管理人员,扩大中层技术管理队伍,实现事坦格自源性人才再生。事坦格公司自身的生产经营除规模扩大之外,不发生任何改变。三、宁波裕人已经培养了一批双语的技术管理人才,具有接受国外专家指导的能力。在收购后,裕人公司以科研合作的形式与瑞士事坦格集团开展技术交流,吸收并利用分公司的技术。四、在品牌维护方面,事坦格品牌自成一体地独立经营,保持其原有的管理和品质,与裕人产品分层次经营,满足不同需求。同时,通过利用裕人发达的售后服务体系和现有的供应、融资等本土资源,事坦格品牌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以获取海外资源、能源为主要动因的海外投资

2009年初以来,宁波市一批实力型企业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各类资源价格暴跌的良好机遇,积极开展境外资源开发,使宁波市海外资源、能源类海外投资的步伐明显加快,其中不仅有铜矿、铁矿、镍矿等的开采,还有石材开采及加工、木材砍伐及加工、远洋捕捞等。2009年,宁波市新批准境外资源开发项目8个,超过历年批准总数。这些项目分布在亚洲的菲律宾(铁、镍、金、铜等金属矿)、非洲的利比里亚(木材砍伐)、尼日利亚(石材开采),非洲的加蓬(多种金属矿开采)、南美的阿根廷(矿产开发及销售),亚洲的老挝(铁矿勘探及开发)、蒙古(煤矿开采),大洋洲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木材砍伐)。资源寻求型企业的海外投资主要是对一些自然资源、能源丰富、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包括:东南亚、中东地区和南美、非洲国家等。

案例二:宁波银亿集团在菲律宾、印尼的矿业投资

宁波银亿集团有限公司以房地产开发和资源类工业为支柱产业,兼有物业管理、物流仓储、建材商城和五星级酒店等产业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公司自1994年创建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奋斗,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一个项目公司迅速崛起,目前拥有40多家子公司,总资产230多亿元,年创利税20多亿元。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132亿元,居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第424位,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第127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82位,浙江省百强企业第36位,宁波市百强企业第7位,连续15年被评为“AAA”级资信企业。资源类工业是银亿集团近几年来全力打造的第二个支柱产业,以矿产开发、煤和煤化工、镍冶炼、石油化工为发展重点,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自主创新,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并且在菲律宾、印尼建设海外矿产集团。

该公司原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目前矿产项目成为该公司重点突破的产业,是其新的增长点,该公司的海外矿产投资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而中国东盟自贸区协议的签订和实施给该公司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是其海外矿业投资的催化剂。目前银亿集团海外矿产开发项目已比较成型,并进入项目运营阶段。2007年银亿进出口公司开办宁波在菲律宾首家境外贸易公司,从事矿产开采和贸易。从2009年起,银亿集团启动海外矿产资源基地建设,银亿菲律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辖勘矿公司、贸易公司、矿业公司等12家企业,目前已控制20几个矿权,铁、锰等矿产地质储量5000万吨以上,其中:铁矿3000万吨、锰矿1000万吨、铬矿250万吨、铜矿100万吨、金矿100吨,以及数亿吨砂矿资源。未来3—5年将再收购50个以上的矿权,并在印尼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形成集资源勘探、开采、矿产品贸易为一体的大型海外矿产集团,年销售收入将达到500亿元以上。同时,银亿还在广西北部湾开发区投资83亿元设立了冶炼这些矿产的高科技企业——广西银亿科技矿冶有限公司,形成了采矿、冶炼一条龙的产业链体系,全方位分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带来的新商机。根据计划,银亿将以资本为纽带,形成一个以东盟为矿产基地,以广西为冶炼基地的工业板块。

案例三:宁波矿业投资控股公司在非洲的矿业投资

宁波矿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矿业为主要投资方向的专业投资公司。公司成立以来,坚定不移地走矿业资源投资的发展道路,致力于打造国内、海外两个平台,并将中远期的资本运作纳入公司计划,以传统的矿业能源行业为基石,结合资本市场的力量,整合各种有利资源,借鉴国际大型矿业投资公司的营运模式,走新型的矿业投资发展之路。作为以矿业为主要方向的专业投资公司,宁波矿业将传统矿业行业的经验与先进的金融资本运营理念有机结合,利用严谨的投资准则和切实的操作方式,通过国内和海外的业务平台和实体的无缝连接及渠道构建,长短结合,挖掘产业的潜在价值,实现最优化投资方案组合及项目效益最大化。基于矿业行业国内、海外两个市场的经验,基于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大型实业、金融集团的战略合作,使宁波矿业能够成为灵活、专业、兼具国际化、本土化双重优势的资源投资企业。

在海外的矿业投资过程中,宁波矿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加蓬为起点,努力拓展加蓬周边的西部非洲国家的矿产领域乃至整个非洲。经营方式是以风险勘探为起点,矿山开发为基础,以国内矿石市场为目标,实现非洲与国内市场的互补。在投资非洲的过程中,为融入当地社会尽心尽力。他们在加蓬的项目开发中,在未出效益的情况下,就给矿区所在城市中小学校购置黑板、足球、书包、电脑。他们还为残疾人基金会捐1亿中非法郎(约合150万元人民币),为投资所在国的国庆活动赠送衣服、帽子、杯子各5万件,还帮助当地修路等。同时,他们对于当地法律和文化的研究也绝不马虎,确保做到其投资行为符合投资国的矿业法、土地法等相关法律。

(三)以获取品牌价值优势为主要动因的海外投资

此类海外投资,宁波市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有:永发集团收购欧洲保险箱品牌、吉利收购沃尔沃等。

案例四:吉利收购沃尔沃

吉利全面收购沃尔沃,首先得到的是Volvo这个品牌。与北汽收购萨博不能使用品牌不同,吉利收购清单包括沃尔沃品牌。虽然没有奔驰、宝马知名度高,但Volvo仍然是全球知名的豪华车品牌。同时,与其他濒临破产被收购的品牌价值相比,沃尔沃拥有百年历史,具有丰富的产品线和高端的品牌形象,沃尔沃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一直为外界好评。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使“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的梦想,以“吉利驾驭沃尔沃走遍全世界”的形式得以实现。

作为中国发展最快的汽车制造商之一,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于2010年8月2日宣布,完成对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2010年3月28日,吉利签署股权收购协议,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其中2亿美元以票据方式支付,其余以现金方式支付。由于沃尔沃轿车公司总部位于瑞典,又是福特汽车的全资子公司,因此吉利收购沃尔沃要通过欧盟和美国政府的审批。7月6日,欧盟通过了对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项目的反垄断审查;在此之前,该交易通过了美国政府的相关审查;7月26日,我国商务部也正式批复核准了这一收购项目。鉴于海外营业收入超过30%就可以被认定为跨国公司,而目前沃尔沃轿车海外营收远高于吉利,因此,随着这场收购的尘埃落定,吉利成为我国第一家汽车跨国公司。

案例五:永发集团收购欧、美保险箱品牌

永发集团收购欧洲和美国保险箱品牌是2009—2010年度浙商海外并购十大案例之一。在海外并购中,宁波永发集团有限公司十分重视品牌效应,先后收购了美国Safewell和Ex—cellence等多个保险箱行业的知名品牌,对德国一个保险箱百年品牌的收购也已顺利完成。宁波永发集团有限公司始创于1988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集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生产实体安防和金融产品的企业。拥有首批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行业唯一一家中国保险箱行业标志性品牌的荣誉。通过打好海外“收购牌”,宁波永发集团迅速提升海外市场的业绩。三年时间里,永发已在法国、德国、土耳其、美国、俄罗斯、埃塞俄比亚等国家收购了9家保险箱相关企业,相继设立了28个海外分公司,并在越南建立了生产基地。永发也由此成长为国内外保险箱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永发2009年在法国收购的是一家保险箱电子商务企业,该企业也是欧洲最大的保险箱电子商务平台企业。由于保险箱电子商务运行技术和运转系统在国内还很薄弱,收购这家法国的保险箱电子商务企业,对永发提早一步开展保险箱电子商务以及拓展欧美市场帮助很大。

(四)以获取海外市场和营销渠道优势为主要动因的海外投资

海外市场和营销渠道寻求型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有:并购下游企业获得海外销售渠道;以设计和管理的本土化开发适合当地市场的产品等。海外市场和营销渠道寻求型企业对外投资一部分基于规避贸易壁垒、关税等,集中于高贸易保护国家。宁波企业此类海外投资行为的典型代表是雅戈尔集团收购美国KELLWOOD公司旗下的新马集团。

案例六:雅戈尔集团收购美国KELLWOOD公司旗下的新马集团

1.雅戈尔集团概况

雅戈尔集团创建于1979年,经过30多年的发展,逐步确立了以品牌服装、地产开发、股权投资三大板块为主的多元并进,专业化发展的经营格局。集团现拥有净资产近200亿元,员工60000余人,是中国服装行业的龙头企业,连续七年稳居中国服装行业销售和利润总额双百强排行榜首位。主打产品雅戈尔衬衫连续十三年获市场综合占有率第一位,西服连续八年保持市场综合占有率第一位,西服、衬衫、西裤、夹克、领带和T恤为中国名牌产品。目前,雅戈尔在国内已建成了从棉花种植到纺织、成衣、营销一体化的垂直产业链。形成年产衬衫5000万件、西服200万套、休闲服、西裤等其他服饰共3000万件的生产能力。在全国设立了100多家分公司,开设了300余家自营专卖店,2000余个商业网点,形成了强大的生产营销能力。2008年雅戈尔成功收购了美国KELLWOOD公司旗下的新马集团,迈出了国际化发展的坚实一步。

2.雅戈尔集团对新马集团的收购与整合

2008年,美国经济受次贷危机影响出现衰退迹象,美国服装业巨头KELLWOOD公司下属的新马公司当年利润出现较大下滑。KELLWOOD公司实施业务重组,意欲剥离男装部门,雅戈尔获悉后立即主动出击,在最短时间内达成收购意向,整个并购过程历时仅半年,最终以1.2亿美元低于净资产的价格,成功收购有50多年历史、世界最大的衬衫制造商之一的新马公司。由于新马公司核心业务有为POLO、Calvin Klein等20多个国际知名品牌代工ODM业务,并拥有Nautica、Perry Ellis等五个授权许可品牌,同时拥有在意大利、纽约、香港等地的设计团队和资深的国际化管理团队,谙熟国际品牌的设计理念和管理理念,使雅戈尔迅速获得国际化运营阶段亟需的设计、管理、渠道资源,国际竞争能力大大增强。

对雅戈尔而言,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并非把产品卖到国外市场,而是指资源配置的全球化,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即充分利用、合理配置全球资源,生产出成本最低、质量最高的产品。雅戈尔的海外并购正是基于这一出发点,对既有的资源重新整合配置。并购完成后适逢美国金融危机加剧,逐步波及实体经济,在这种严峻的市场经济形势下,雅戈尔借助产业链的资源优势和新马公司在美国完整的销售、服务资源,重新整合客户和市场。2009年上半年,相继获得PerryEilles和Nautica在美国西服产品的代理权,在为雅戈尔西服厂带来数量稳定的业务订单的同时,也为新马美国公司带来500万美元的销售增长。

同时通过转移生产基地,大幅降低成本:关闭了在香港的工厂,结束了多年的OPA生产模式,缩减深圳基地产能,转移订单到总部生产基地;成立重庆新马公司,利用雅戈尔重庆生产基地的现有规模设施,形成规模生产能力;整合新马的针织成衣业务,与雅戈尔日中纺针织业务合并;在研发、生产、销售及物流服务等方面实现一体化管理。短短数月,生产效率和销售业绩均大幅提高,每月产量已超过100万件,并在短期内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绩超乎预期。

整合研发设计资源。重新组合配置雅戈尔及新马公司在香港、意大利、美国等地的设计资源,目前通过新马公司的市场引导,雅戈尔衬衫公司成功开发了DP衬衫,继而开发了DP裤子等雅戈尔系列精品服装,DP产品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并得到了国内消费者的高度青睐,为雅戈尔的国内市场向纵深化发展奠定了基础。雅戈尔服饰也首度参展北美最大的服饰博览会,并开始进入主流商业渠道。

3.通过跨国并购,雅戈尔在国际化新格局中发展壮大

(1)境外并购使雅戈尔得以实现“内部”资源的国际化。国际化不仅要求企业在品牌、供应链、营销网络上的外部条件,更要实现从管理、人力资源等“内部”国际化,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国际化血统的企业。只有实现经营理念、运作模式、营运标准、流行时尚和市场网络的“国际化”,才能在新的格局中做大做强。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雅戈尔已经确立了衬衫、西服等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并逐渐构建了国际市场的销售通道及与世界纺织服装巨头的战略合作关系。ODM等具有高附加值的外贸交易模式也为雅戈尔在国际服装市场建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和企业信誉度,这些都为企业的海外市场扩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运作模式、营运标准、人才资源等国际化的“内在”条件却很难依靠自身的蜕变实现。海外并购使雅戈尔内外并举的渐进国际化方式成为可能。并购新马公司以后,衬衫的海外年销量将达到4500万件,衬衫生产能力从1500万件/年扩大到5000万件/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男装生产企业之一,同时带动前道面料企业同步发展,色织面料产量从4000万米/年快速递增到8000万米/年;通过客户结构的重新调整,一方面加强与国际知名品牌的战略合作,另一方面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更重要的是推动雅戈尔以全球视野来实施产业布局,引发内生性的国际化变革。目前雅戈尔正在筹建一个全新的国际运营标准生产中心,在管理、技术上接轨国际化标准,逐步由国内技术标准制定者向国际标准制定者转变,在承接全球产业转移中逐步掌控国际市场技术标准话语权。

(2)境外并购进一步加速了雅戈尔国际化进程。境外并购使雅戈尔缩短了建立国际品牌所需的资源和人才要素的时间。首先,是对全球男装领域的横向整合,在经过近30年的产业积累后,已具备了成为全球先进服装制造基地的先决条件,走向国际化的基础业已成熟;其次,雅戈尔拓展海外市场亟需的服装设计开发、海外营销网络、国际化管理人才稀缺的矛盾日渐突出,已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必须通过海外并购完成人才储备;同时雅戈尔的产业链需要整体拉动与提升,以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企业国际化的内生性需求,是雅戈尔实施境外并购的主要动因,也是走向国际化的必然途径。

(3)境外并购使雅戈尔得以整合和提升产业链。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也不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产业链之间的竞争。纵观世界工业企业的发展历史莫不如此,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仍将主导经济发展。雅戈尔目前已形成了从棉花种植到成衣制造及终端销售的一条完善的垂直产业链,形成了核心竞争能力,但仍需增强关键环节的实力,进一步提高产业链的协同能力,发挥产业链的合力。新马集团拥有从纺织到品牌管理等多环节的产业管理能力,尤其是其多个设计中心、遍布全美的销售渠道和国际化运营能力更与雅戈尔互补。并购完成使雅戈尔集团的服装产业链具备更加强大的优势,为今后的产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顺利整合新马业务后,雅戈尔集团已成为一家拥有60000员工,年产成衣8000万件,销售额超过12亿美元的世界级企业。同时凭借分布于意大利、纽约、上海、香港等地的设计开发中心和遍布美国的行销网络,以及一支具有国际化水准的品牌管理团队,极大地推动了产业链的整体提升。

(4)境外并购使雅戈尔在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方面找到有效路径。近年来,受纺织品贸易壁垒、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提高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国纺织服装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作为中国服装行业的龙头企业,雅戈尔积极寻求对应之策,以境外并购为契机,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品牌价值。新马集团除了在国内有3个生产基地外,还拥有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地的生产基地以及良好的国际化管理经验,有效地利用新马集团的这些全球产业分布使雅戈尔在化解贸易壁垒、平衡产能、压缩成本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新马集团拥有20多个国际品牌的ODM业务,五个授权许可经营的国际品牌,为雅戈尔产品结构的优化和提升,进一步承接国际高端业务,迅速实现产品风格国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5)境外并购使雅戈尔的海外业务开始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国家竞争力直接地被中国制造的工业革命所牵动,但是并没有产生统一的工业文明和工业文化。这也是中国制造的重要出路,也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原因。境外收购可以极大地缩短“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时间,缩短转型时期的学习过程,逐渐在核心技术的商业化和原创经济模式方面有所突破。雅戈尔在国际化进程中的探索是一次有益的嫁接尝试。尽管中国企业拥有制造优势,但制造优势只是阶段性优势,这个优势正在不断削弱。中国企业必须从制造型企业向创造型企业转型,积极参与全球范围的产业整合,利用并购增强竞争能力,逐渐将中国文化的特质融入品牌创建中,实现跨越式发展。雅戈尔的国际化探索也将激励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跨国竞争,为实现中国品牌的跨国梦想而不懈努力。

案例七:美邦纺织收购美国两家无缝内衣企业

2009年3月12日,浙江美邦纺织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全球化的协作效应,利用美国的渠道、营销优势,收购了陷入财务危机的两家美国无缝内衣公司,并购完成后,“美邦纺织”这家创办于2003年的民营企业,一跃成为该行业全球最大的跨国集团。美邦纺织与两家美国公司的合作开始于2008年10月。由于2009年我国对美纺织品服装出口配额全部取消,美邦纺织与两家美国公司签订了为其贴牌加工的意向性协议。然而由于金融危机的蔓延,2008年11月,两家美国公司贷款银行陷入财务危机,因此只得宣布取消采购计划。美邦纺织借机买下这两家公司的所有股权。自此以后,来自美国的订单在美邦纺织的生产计划已安排到2010年。2009年3月3日,总投资6.5亿元的“美邦纺织”技改扩建项目在浙江诸暨奠基。项目设计年产值1亿美元,是原有产能的两倍,可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

(五)以获取低成本优势为主要动因的海外投资

低成本和市场寻求型企业主要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利用海外廉价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实行“迂回式”的间接出口将工业制成品出口到发达国家市场,或当地销售,投资领域应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成本寻求型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有:投资东道国要素禀赋优、成本低的行业,获取成本优势;投资自由贸易区内的低要素成本国家,合理规避关税成本等。

案例八: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在尼日利亚、苏丹建设生产基地

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在20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走出去”拓展西非市场。当时船用柴油机和柴油发电机组市场严重萎缩,企业的处境十分艰难,而“走出去”则让企业恢复生机。当时,中策集团将发电机组销售到了尼日利亚、苏丹等非洲国家。与此前简单销售产品不同的是,中策还负责产品的安装、调试、维护等工作,以工程承包的方式拓展市场。在站稳脚跟后,中策又与尼日利亚李氏机构合作,在尼日利亚投资建设工业园区,把自己的生产基地直接建到非洲。2008年12月,中策集团在尼日利亚成立了中策(西非)有限公司,重点负责尼日利亚中策工业园区的建设工作。该园区总投资6至10亿美元,占地面积6.6平方公里,位于尼日利亚奥贡州,距市区约30公里,距拉各斯APAPA港及TINCAN港约50公里,交通方便,再加上当地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非常适合工业发展。据悉,这是宁波企业在非洲的第一个工业园区。中策将在该园区设立柴油机、发电机、机械制造、船舶修造、电气等工厂,实现非洲本土化生产、销售,增强竞争优势。中策集团领导认为,“走出去”为中策带来了发展机遇,如果当初中策不“走出去”,企业面临的将是倒闭的危险。

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在非洲建立生产基地,追求低成本优势的原因有:第一,非洲的油、气、煤、锡、铁等资源丰富,价格低廉,这是机械工业的”粮食”;第二,非洲经济刚刚开始发展,但电力严重紧缺,市场需求非常吻合中策集团的产品出口。通过在尼日利亚建立生产基地,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成本大大降低,这是宁波市低成本寻求型海外投资的一个成功典型案例。

三、宁波市发展海外投资的经验和特有优势

为什么宁波市的海外投资事业发展能够全国领先?与全国的总体情况相对比,为什么民营企业能够成为宁波市对外直接投资的中坚力量?本部分就主要分析宁波市发展海外投资的主要经验和特有优势。

(一)不断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率先实施对外经贸便利化工作规程,为企业提供特色服务

宁波市海外投资事业的快速发展首先离不开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配套政策和高效便利的服务。近几年来,为进一步加大对境外投资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宁波市对外经贸主管部门制定和实施了多项政策措施和法规,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并在全国率先出台对外经贸便利化工作规程,为企业提供各种特色服务。近几年宁波市实施的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政策包括:《宁波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办法》,《宁波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办法的通知》,《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宁波市外派劳务人员出国审批手续和办理护照实施细则》等。2009年初,面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宁波市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外贸环境促进宁波外贸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拓市场促调整保增长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这一系列积极政策措施为宁波企业的对外投资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为宁波企业加快对外直接投资步伐提供了新契机。

在率先出台外经贸便利化工作规程方面,2009年宁波市出台浙江省首份《外贸便利化工作规程》,2010年9月和11月,又分别出台了全国首份《外资工作便利化规程》和《外经工作便利化规程》。这些规程对宁波涉及外资、外经业务审批部门的服务职责、审批程序、时限和便利措施作了具体规定,部分审批时限缩至国家规定的一半。宁波市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外经贸便利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与此同时,宁波市政府主管部门还为广大外经贸企业推出了“千方百计”等特色服务产品。宁波外经贸局编印了《宁波企业开拓市场100招》等十本“100”系列服务手册,相继推出了宁波外贸企业解决用工难30招、走出去36计、规避汇率风险18招、服务外包业态20类、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十大经典案例等等。

(二)海外“宁波帮”(甬商)为宁波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了特有的人文和商业网络优势

在促进宁波企业的海外投资的优势资源中,有一支重要力量是海外“宁波帮”。遍布全球的海外甬商网络,为促进宁波企业“走出去”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宁波帮”是我国传统“十大商帮”中唯一存留至今的商帮。“宁波帮”,是宁波商人在开展商事活动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群体称谓。1984年,因邓小平的一句“要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壮语,“宁波帮”举世闻名。“宁波帮”曾有过“成就了上海和香港”的辉煌,诞生了包玉刚、邵逸夫、董浩云、曹光彪、纺织巨头香港南丰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廷骅、美国原副州长吴仙标、美国华人作家於梨华、日本孙氏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忠利等大批巨商大贾,在香港的十大富豪中,“宁波帮”曾占有三席。而今日越来越多的宁波本土企业正在崛起,大批甬企纷纷“走出去”。

20世纪中叶以来,“宁波帮”的重心逐渐移向海外。据有关资料统计,现有海外宁波籍人士3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6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不少是工商巨头、科技名人、社团首领和社会名流,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社会名望,而且经济实力雄厚,拥有可观的资金和产业,还拥有遍布世界的商业销售网络和大批掌握现代化科技、生产、工艺和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宁波帮”不仅以其卓越的商业才能著称于世,亦以其丰厚的人文精神引领着时代潮流。海外“宁波帮”竭力为家乡介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信息,多方联络、促进家乡与国外开展技术劳务合作、工程承包等国际经济技术交往,为宁波对外投资做出了积极贡献。

海外甬商熟悉中国国情,学习的知识东西合璧,既了解西方的商业规则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也深谙中国企业经营之道,能够把西方的国际化规则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他们有放眼全球的国际化眼光,有创业或在国外企业成功实践的经验,是宁波企业连接世界的纽带和桥梁之一。随着海外甬商数量不断增加,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国际影响的扩大,海外甬商已成为宁波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人才资源。

从全球商业网络的角度看,海外甬商融入了居住国社会,有的独立投资经营,有的是当地企业的管理层人员,是东道国经济中的重要力量,在海外建立了良好的人脉关系和商业联系。在遍布全球的华商之间,存在着一个以宗亲关系、乡土关系和行业关系串联而成的华人商际网络。这种甬商网络包括金融网络、贸易网络、财团网络等,像互联网一样遍布全球,能够迅速反应并提供多元化选择。广泛的甬商网络能帮助中国海外投资企业有效避开政策限制或地区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分散风险;及时引进技术,直接参与新型产业及上游产品的销售;拓展营销渠道,适时、有效地占领市场;融通资金,联结成具有广泛覆盖面的贸易金融网络;熟悉国际商业惯例,法律法规、财务税收制度等。海外甬商在东道国创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宁波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宝贵财富。海外甬商为支持国内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条件,已成为是一支启发宁波企业更快、更大程度地融入全球商业社会的力量。

(三)领先的外贸发展水平为宁波海外投资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对外贸易和海外投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是海外投资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地区往往是先有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经营者充分了解国外市场、法律环境、人文环境之后,才能较大规模的发展海外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说,宁波领先全国的对外贸易水平,为宁波海外投资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根据海关统计数据,2010年宁波市全年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分别为829亿美元、519.7亿美元和进口309.4亿美元。宁波市外贸综合竞争力继续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2010年宁波的进出口增长水平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五个计划单列市中,宁波的进出口规模继续保持第二位,仅次于深圳,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增幅均居计划单列市首位。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宁波的进出口、出口和进口规模分别排名第三位、第二位和第三位,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保持外贸领跑态势。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使宁波外贸企业有能力走出国门,去海外开拓市场,寻求更大利润和市场。

(四)新一轮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加快了宁波市对外投资速度

上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是发达国家通过将夕阳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发展中国家通过承接转移的产业,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在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以及我国台湾、新加坡等新兴经济体实现一定成熟度的工业化以后,全球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制造业由新型市场经济国家向周边欠发达和低成本国家转移,在中国尤其反映在由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柬埔寨、尼泊尔、老挝、越南、塔吉克斯坦等国家转移,目前这一趋势初现端倪,并不断加速发展。这种产业转移也有避开贸易壁垒的因素。

在宁波,中小型民营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角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宁波现有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家电、纺织服装、文具、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提高,加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宁波经济赖以保持高速增长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正被逐步削弱。为了保持宁波外向型经济的活力,增加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宁波的一些企业开始走出国门,以转移过剩的生产能力、调整产业结构、获取境外自然资源和先进技术、突破贸易壁垒等。

近年来宁波市境外实业型投资稳步发展,一般而言,境外实业型投资企业多采取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主要集中在技术成熟和生产能力过剩的纺织服装、家电、轻工、机械等行业,主要向生产成本比宁波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如在柬埔寨、塔吉克斯坦、尼泊尔、老挝、越南、墨西哥、泰国等建立海外生产加工基地,并合理利用原产地规则,有效绕过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规避贸易倾销,同时又开拓了国际市场,带动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出口,通过对外投资和出口进一步加快了宁波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变宁波外贸增长方式,实现原产地多元化。

(五)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决定了宁波市目前应处于对外投资的加速增长期

近年来,宁波对外直接投资额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其中2009年和2010年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31.1%和31.7%。根据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邓宁的实证分析以及国际经验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GDP水平的提高,一国的净对外投资具有阶段性的规律。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均GDP低于400美元,由于经济落后,外资流入和对外投资都很少或几乎没有;第二阶段,人均GDP为400—1500美元,外资不断流入并开始有少量的对外直接投资,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为负数,且绝对值不断增大;第三阶段,人均GDP为2000—4000美元,企业对外投资额大幅上升,增速超过外资流入的增速。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仍为负数但绝对值不断变小;第四阶段,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对外投资流出量超过流入量,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为正且呈增大趋势。我国的人均GDP水平在2009年末达到3680美元,正处于上述分析中的第三阶段,即对外投资处于快速成长时期。宁波市2009年GDP总量达到2346亿元,人均GDP达到13414美元。实际情况是全国和宁波市对外投资额的增速在近3年来也确实快于外资流入增速。从宏观经济环境看,我国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的需求日趋明显。国际贸易争端频发导致中国企业出口前景不稳定,从出口转向对外投资便成为一些企业的现实选择。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使得对外投资成本下降,也刺激了企业对外投资的积极性。

四、海外投资带动宁波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

近年来,宁波企业海外投资的快速发展,对促进宁波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海外投资具有贸易创造和带动作用,宁波市对外贸易在与境外投资的良性互动过程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贸易发展方式不断改善,由以前单纯依赖数量增长,向以结构、质量、效益的全面提升转变。2010年宁波市外贸进出口总额829.1亿美元,同比增长36.3%,每个宁波人平均做了1.5万美元的外贸业务。海外投资带动宁波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带动宁波出口商品结构改善,带动服务贸易出口,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首先,海外投资的快速发展带动宁波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推动了出口产品科技水平提升。从出口商品结构看,以前宁波的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以日用消费品等生活资料为主。而企业通过海外直接投资,在东道国建厂生产,带动了国内相关的机械设备、中间产品、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即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生产资料、设备的出口。这表现在近年来宁波市机电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2010年宁波市机电产品出口比2009年增长38.4%,占宁波市出口总额的56.5%,拉动当年宁波市出口增长21.1个百分点。其中,塑料制品、半导体器件、汽车零件、钢材、轴承和集装箱出口比2009年分别增长42.9%、246.6%、48.6%、90.5%、53.7%和1347.9%。而同期宁波市服装、纺织等传统产品出口比上年分别增长18.8%和20.4%,增幅相对较小,远低于上述机电产品。2010年,宁波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2009年增长26.3%,占出口总额的10.7%,这些都与宁波企业海外投资的快速发展紧密相连。

其次,海外投资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服务贸易出口。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服务逐渐成为多数产品增值的主要来源,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提高地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国际分工逐步细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服务贸易发展速度逐渐超越货物贸易。在宁波市,海外直接投资以及服务业的“走出去”,带动了宁波服务贸易的出口,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和出口比重大大增加,推动了出口结构转变,即由以前主要依靠商品出口,向商品出口和服务出口并重的转换。在服务外包方面,2010年宁波市承接服务外包业务总额65.4亿元,同比增长40.6%;其中,离岸服务外包业务额2.72亿美元,同比增长66.4%。新增服务外包从业企业126家,新增从业人员5343人。再如,2010年宁波市境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10亿美元,增长13.2%;2010年外派劳务1664人,2010年底在外劳务4257人。

再次,宁波企业“走出去”发展海外投资,推动了宁波当地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目前,服装、家电、轻工等行业作为宁波的优势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但在国内市场已普遍出现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通过对外投资,在国外投资建厂,将此类行业转移到国外,不仅带动宁波的设备、原材料以及半成品的出口,同时通过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宁波能够集中现有的资源发展高科技产业。另一方面,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向国外输出宁波相对充裕的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使宁波市和东道国的各种资源要素相互结合,宁波企业可以获得国内匮乏的各类资源,在国际间实现资源和要素的合理流动与配置,促进产业比较优势的发挥,实现宁波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二)通过境外投资获取海外能源、资源供给,促进进口增长和贸易平衡

当前,能源、资源成为制约我国以及宁波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而贸易顺差问题也被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所广泛诟病,成为其给人民币升值施压的重要依据。通过发展能源、资源类的海外投资,不仅可以从国外输入宁波当地和我国稀缺的各种能源和自然资源,获得海外能源资源供给保障,而且还可以促进进口增长和贸易平衡,一举两得、一箭双雕,这为宁波市转变外经贸发展方式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能源,仅仅依靠传统的国际贸易渠道获得是远远不够的。由于我国目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高投入、高耗能产业加大了环境资源压力,部分资源的短缺约束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也制约了企业的快速成长。长此以往,经济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突破资源约束,发展海外投资成为宁波跨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2009年,宁波市新批准境外资源开发项目8个,超过历年批准总数。2010年又新批境外资源开发企业6家,并且以大中型企业为主。2010年宁波市进口额达309.37亿美元,同比增长39.6%。进口规模、增速分别居全国计划单列市第二和第一,超额完成宁波市“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2010年进口240亿美元的指标。进口的快速增长与宁波企业“走出去”加大获取海外资源供应有着密切联系。宁波企业在能源、资源领域海外投资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国内资源供给和促进贸易平衡都做出积极贡献。

(三)通过海外投资规避国外贸易保护,突破“两反两保”等贸易壁垒

近年来,我国面临严峻的贸易摩擦形势。2010年我国遭遇贸易摩擦64起,涉案金额约70亿美元。我国已经连续14年位居全球遭受贸易调查的首位。此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当今国际贸易中最为隐蔽、最难对付的贸易壁垒形式,也是宁波外贸出口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宁波市作为外贸大市,年度外贸额已突破800亿美元大关,主要出口商品以家纺服装、家电电子、轻工文具、日用消费品等产品为主,这个贸易结构特点也使宁波市成为国际贸易争端的“重灾区”。宁波市纺织、轻工、化工、机电、食品等行业受到国外“两反两保”等贸易保护措施的“牵连”较多,出口商品遭到限制的种类愈来愈广。据宁波检验检疫部门测算,宁波每年因国际贸易壁垒直接和间接减少出口数十亿美元。近年来,宁波企业通过“走出去”设立海外企业,从而避开国外贸易保护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如:宁波京甬进出口公司在萨摩亚开办工厂避开配额限制,使羊绒制品绕道进入美国市场;还有上文提到的美邦纺织收购美国两家无缝内衣企业等。海外设厂可以使企业接近当地消费市场,了解目标市场需求,更明确当地市场对某一行业在技术标准等各方面的要求,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改进生产,避开贸易壁垒。目前,海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宁波外向型企业规避国际贸易摩擦和各种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

(四)通过海外投资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在国际价值链中获取更大利益份额,使外贸发展方式由单纯依赖数量增长向以质量、效益的全面提升转变

在赴境外投资的热潮中,很大一部分宁波企业通过“走出去”获取了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宁波裕人集团收购瑞士事坦格公司,吉利收购沃尔沃等。这使得宁波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以向价值链的高端转移,在国际价值链中获取更大利益份额,使外贸发展方式由单纯依赖数量增长到以质量、效益的全面提升转变。以前宁波制造业出口产品中相当一部分属于加工贸易或贴牌生产,只赚取少量加工费,处于产品价值链底端。部分先进的宁波企业从长远发展考虑,通过海外投资建厂,在国际上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创造出一系列新的附加值,从而获得国际价值链中更多的利益。宁波企业跨国投资,获取国外先进技术的主要途径有:第一,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和高技术合资企业,通过吸纳国际高技术研究人员,利用当地技术基础条件开展研发,掌握技术发展的最新国际动态,研发生产适应国际高端市场的产品,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第二,通过跨国收购或兼并等方式直接获取先进技术。通过对东道国具有先进技术的企业进行并购或合作获取其现有技术和专利。第三,通过“走出去”的国外子公司向国内传递先进技术,提高国内母公司的技术水平,再加上国内同行业间的技术溢出效应,提高宁波本地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通过以上这些途径,宁波“走出去”企业获取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带动了宁波相关产业的技术提高,从而推动宁波出口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促进了外贸发展方式的良性转变。

五、宁波企业对外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宁波市的对外投资虽然取得快速发展,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宁波的对外投资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海外投资水平仍处初级阶段,投资项目规模偏小,从企业数量看仍以境外营销型企业为主,出口带动能力较弱

宁波企业目前的海外投资大多还处在贸易公司、境外办事处等初级阶段,多数的海外投资项目规模偏小。从投资规模来看,按照宁波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局的统计和调研数据,截至2010年4月,累计1161家境外投资企业中,投资在2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有729家,占比为62.79%;而投资在300万美元以上的仅有63家。而且境外投资项目从企业数目看,以境外贸易公司为主,在全部1161家境外投资企业中,宁波市累计设立境外营销型企业892家(包括境外贸易性公司375家,境外经贸办事处517家),占比达到76.83%。(宁波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做的统计调查是按照企业户数计算比例,而本报告的第一部分是按照投资资金数量计算比例。)这类以收集外贸信息、服务外贸为主要功能的境外投资处于国际价值链低端,它们的存在有效地缩短了企业的对外贸易链,但却无法提升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相比之下,海外生产型企业、海外并购、境外资源开发等更高级别的海外投资形式,在宁波企业中还较少。在总计1161家境外企业中,生产企业仅有100家,境外加工贸易企业89家,境外资源开发企业18家,境外工程公司、研发中心62家。成功的海外投资应具有很强的出口带动力,但宁波市的海外投资的带动效应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也需要海外投资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向资源开发型和研发收购方向发展。

(二)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不强,不善于运用国际法律和通行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防范和应对各种跨国经营风险的能力较弱

一些宁波企业照搬国内经营模式,不善于处理跨文化融合、管理融合等问题,与当地工会、媒体、社区及非政府组织沟通联络的能力有待加强。部分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没有严格遵守国外的竞争秩序。加上国际化经验不足,一些企业在海外投资决策前对投资环境、政治风险、市场风险、文化差异等认识不足,对投资国家的法律、法规不甚了解,一些企业很少与我国驻外使领馆商务处沟通,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这些都增加了海外投资的风险。

(三)缺乏跨国经营管理优秀人才

跨国经营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且要有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宁波市在经济快速增长中,国际型经营人才匮乏的问题已经显现。在对外投资逐步扩大过程中,训练有素、熟悉市场、精通国际化经营的人才的短缺越来越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障碍,并将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制约宁波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

(四)经营分散,难以较好地利用当地资源和优质要素

大部分宁波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对外投资各自为政、孤军奋战,彼此缺少横向的联系与合作,呈分散化个体经营的模式,无法在资本、技术、市场、信息以及生产等资源上实现共享与互补。宁波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贸易型企业远多于实体企业,这种贸易型企业是由外贸公司为了发展贸易业务在海外建立分公司设立的,一般规模很小,难以发挥影响力,其功能是联系客户,催缴货款,监督发货等,真正意义上获取资源,占领市场,利用当地优势生产要素型的对外投资屈指可数。

(五)企业海外发展战略不够清晰、缺少详尽的国际市场调查和论证

很多宁波企业对国家和省市外经贸部门鼓励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方针和政策了解不全面,缺乏明确的海外发展规划,跨国经营短期行为较多;缺乏周密思考,战略上盲动。部分宁波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没有足够的实力做充分的市场调查和论证,而一些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常会有政令式决策的倾向。

(六)缺乏权威的对外投资信息和咨询服务体系,中介和行业协会的作用有待加强

目前宁波市有关海外投资市场的信息和相关服务不能满足企业跨国经营的需要,企业也缺乏获取国际市场信息的快捷、有效的渠道,很多急于走出国门的企业只能通过企业与东道国企业的进出口贸易交往、短暂的商务考察、国内相关企业的业务往来,甚至是国外亲友的介绍等获得相关信息。因此对东道国的信息了解不多,比较零散,不能对所要投资的项目和东道国的各种情况进行深入、全面、系统的了解,投资决策有盲目性。宁波大部分企业缺乏国际化经营管理的经验,因此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确实有很大的困难。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和贸易投资促进机构理应承担起向企业提供各种支持的义务,包括提供各种对外投资所需的信息。然而,相关的行业协会平时只负责国内的一些日常工作,应对国际复杂多变形势的能力不强,业务水平偏低,没有起到桥梁纽带作用。而且各协会和中介组织间各自为战,疏于交流合作,相关部门向企业提供的海外市场信息有的零零星星,没有完整性与权威性;有的及时性差,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企业快速、高效获取信息的愿望难以实现,容易贻误时机。

六、促进宁波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的对策措施

(一)宏观层面:政府需完善对外投资的政策促进体系

1.现阶段有关“走出去”的政策应以放松、搞活为主,推进对外投资审批备案程序的便利化,放宽审批权限

宁波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从整体上看,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投资规模还不大,远小于实际利用外资额;在投资与合作方式上,仍以传统方式为主。企业走出去在许多方面都缺乏经验,缺乏人才。因此,为了进一步支持企业走出去,应鼓励企业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在政策制定上,现阶段应以打破不合理的条条框框、束缚企业手脚的政策为主;有些看不准的海外投资,是由于实践还不够、总结经验还不够,因此不必忙于出台约束规范的政策,应当继续观察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允许企业犯一些错误、鼓励企业自己总结经验,纠正错误,在此基础上再出台规范的政策。政府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深化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改善行政审批制度,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在相关生产设备和商品出口的通关、检验检疫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便利。政府主管部门之间宜加强协调沟通,对于重点的海外投资项目,建立审批快速通道,缩短对外投资合作项目的审批时间,放宽海外投资项目的核准权限。

2.对不同类型企业有针对性地制定对外投资鼓励政策

对不同类型的对外投资项目应区别对待: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项目都应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对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项目,除少数大项目以外,一般项目原则上不需审批,备案即可。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技术改造和研发等环节的支持力度,扩大能够发挥我国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的对外投资,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在全球整合资源链,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开发技术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置换,以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和全球品牌影响力,打入国际主流市场。鼓励企业开展跨国并购,有效提高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国际化经营水平。针对能源类企业,应支持其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推动在资源富集地区进行能源资源开发、农业项目综合开发和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能源、资源供应保障。

3.加强对宁波“走出去”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首先,宁波市外经贸管理部门和政策性银行研究应拟定相关政策,给予重点项目的海外投资企业和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贷款利率和保险费率方面适当的优惠,或提高贷款的政策性贴息率和延长贴息期限。加强金融政策扶持,在贷款、保险、担保、用汇、退税等方面对海外投资企业尽可能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取消不必要的管制,提高用汇和汇出的便利化程度;加快外汇市场产品开发,方便企业规避汇率、利率等风险;鼓励国内金融机构设立和发展境外机构,充分利用区域性金融平台,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

其次,推进银企合作和金融创新。第一,积极推动海外投资企业、国际承包工程企业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合作,推动银行参与对外投资企业、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建立银行与企业间相关信息的共享体系,银行根据对企业的资信评级给予相应的授信额度。在额度范围内,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如免保函抵押金、免担保贷款等。对一些特大项目,可由某一家银行牵头,组织银团贷款,或由银行和企业组成联合体对外投标,提前介入项目,对项目共同管理,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第二,积极借鉴和推行发达国家所采用的项目融资和项目担保的经验,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允许海外投资企业以项目本身权益做担保。鼓励银行提供适合对外投资和对外工程承包的金融新产品,对于符合国家支持条件的大型工程项目进行项目国内外融资试点,在贷款担保、简化手续、换汇用汇等方面给予更加便利的政策。

4.积极推进境外实业型投资,大力发展境外经贸合作基地

充分发挥宁波市块状经济的特色优势,大力推动轻纺、模具等加工业务向境外转移,支持纺织服装、家电制造和海水养殖等行业的优势企业到东盟、非洲、拉美、东欧等国家和地区建立生产基地。鼓励企业设立境外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研发型投资企业,利用境外能源原料、海外科技智力资源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经营实力和综合竞争力。通过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可以有效释放中国已经形成的充足生产能力,规避贸易壁垒,带动相关产品的出口。大力推进境外实业型投资,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兴办各具特色的境外经贸合作基地(加工贸易园区)。要进一步引导企业积极扩大参与境外经济合作区的投资,切实发挥其作用,从政策、资金、配套服务等方面鼓励企业更多的参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并以经贸合作区为基地,扩大对外投资规模、范围和力度。

5.对境外资源、能源开发企业给予重点的政策支持

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能源、资源供应紧张的形势,所以要加大对境外资源、能源开发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宁波市发改委、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宁波市分行等单位应就宁波企业向境外投资资源、能源、矿业重点项目,明确给予鼓励和信贷支持。鼓励宁波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通过投资寻求更多原材料资源来增加储备。发改委和进出口银行应共同建立境外投资信贷支持机制,并根据境外投资发展规划,进出口银行在每年出口信贷计划中,专门安排一定规模的信贷资金,用以支持鼓励境外投资重点资源、能源项目,境外资源、能源投资项目贷款享受中国进出口银行出口信贷优惠利率。重点支持境外投资的项目包括:能弥补国内资源相对不足的境外资源、能源开发类项目;能带动国内技术、产品、设备等出口和劳务输出境外,生产型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能利用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的境外研发中心项目;能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快开拓国际市场的境外企业收购和兼并项目。

对境外能源、资源开发项目,允许使用政府境外投资专项贷款的比例应进一步提高。鼓励国内商业银行与资源、能源企业在境外资源开发利用上进行更紧密的合作,如由银行和国内资源、能源公司共同组建境外资源开发投资公司。允许各类基金以及保险资金向境外能源、资源开发项目投资,推进能源企业通过债券、上市等多元化方式融资手段,为境外能源、资源投资提供更宽阔的资金来源。

6.完善国际化经营的人才培养和引进体系

宁波企业开展境外投资需要一大批既通晓国际惯例与规则,又具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国际化人才。如何培养、留住并吸引一大批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战略思维及世界水准的优秀人才,是宁波人才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完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具有很强的迫切性。海外投资业务的政府主管职能部门应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企业重点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把培训列入工作计划,实施人才培养和发展战略,构建和完善对外投资人才的培养支持体系。聘请有关专家和有丰富实际操作经验的经营人才介绍境外投资相关政策、法规、注意事项、东道国的法律、文化差异等,为企业的跨国经营储备人才。

(二)中观层面:进一步发挥好行业协会的作用

1.充分发挥商会、协会作用,构建完善的对外投资信息和咨询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宁波市有关商会、行业协会和咨询机构的作用,形成全国和全球网络,建设对外投资合作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为企业的境外投资提供高效的境外安全信息、风险预警、投资环境等信息服务,以及人才、法律、财务等相关方面的咨询服务。相关海外投资企业协会要加强与国外商会的交流和合作,掌握最新的国际市场动态,将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给企业,要利用网络媒体宣传和定期举办各类境外投资培训等方法,使企业及时了解最新的政策和对外投资的信息,引导企业深入了解东道国的政治形势、法律政策、文化习俗。同时要组织企业多参加境外投资环境介绍会、境外展览等活动,让企业能有机会与东道国企业直接接触,及时了解东道国的相关政策。

2.加强行业内部协调,形成合力,增强行业集体对外竞争能力

目前宁波企业以及大部分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多是各自为战,削弱了竞争力,企业实业太分散,很难形成集体意志和行动,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打垮,也很容易受到国际企业巨头的钳制、竞争和挤压。宁波应建立和完善海外投资企业协会的职能,加强境外投资企业的联络,建立企业间的协调机制,走联合之路,可以优势互补,规避风险。建议建立整体对外的海外矿业资源开发协调机制。由行业协会牵头建立权威的协调机构,从整体利益出发,统一协调同行业的海外投资行为。引导企业在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组织下,统一行动,形成合力。行业协会应引导和鼓励企业差别化经营,形成合理分工与合作体系,开展产业间和区域间合作,形成产业集群,避免恶性竞争。加快对外投资企业的联合、重组、改制步伐,尽快形成一批专业特点突出、技术实力雄厚、国际竞争力强的海外投资大企业集团。

(三)微观层面:培育和壮大企业自身的国际化能力

1.企业要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增强海外投资风险控制能力

传统投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总结和创新对外投资与合作的方式,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对外投资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现代企业的国际化有其不同的特征和路径选择,很难完全套用现有的国际化理论和模式。由于战略目标、市场选择、市场进入方式以及行业选择对跨国经营成败会有重大影响,所以企业要不断创新海外投资模式。企业可以设立境外加工厂,利用东道国的最惠国待遇,选择境外开设工厂,有效避开贸易壁垒,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开展并购业务,借助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购境外公司、研发中心,将外部资源转化为自身的生产力,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宁波的外贸企业还可以在境外设立贸易公司,通过直接投资进入目标市场,发展外贸业务,拓展国际市场。宁波能源资源企业海外投资的手段可以包括:参股海外石油、资源企业,获得“权益油”;积极参与海外油田的钻井、炼油等工程技术环节;用提供外国优惠贷款等,换取能源、资源供给等。

在增强海外投资风险控制能力方面,企业应做好对投资东道国政治、经济形势的评估,有必要的应借助大型国际投资咨询公司的专业力量。企业应在投资前对投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政局稳定情况和对外国投资的优惠政策进行综合评估。境外企业设立后,也应要求海外经理人员及时提供当地各种政策动向的情报,并由专门机构进行分析。评估工作专业性强,如果企业实力有限,就要注意发挥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的作用。

形成完善的治理管理结构是境外企业应对经营风险的前提条件。很多跨国公司在境外企业的董事会中采用引入当地债权银行的代表做独立董事的办法,来加强对海外子公司的监督,这值得宁波海外投资企业学习。另外,企业要规范境外企业财务工作。加强境外财务管理,有必要采用国际化的财务管理模式。如加强全球现金管理系统的建设,使跨国经营的企业实现全球现金管理系统功能的网络化,这样可以控制境外几乎所有的代理账户,使资金安全、规模优势和流转效率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2.企业自身要加快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并在投资东道国积极实施人才本土化

培养和引进业务技能突出、通晓外语以及国外文化的经营管理人员是宁波企业海外投资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宁波海外投资企业而言,要在国际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使国际化顺利开展并最终获胜,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应拥有熟悉国际惯例与规则,同时又具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国际化人才队伍,未来宁波海外投资企业能否发展壮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首先,宁波海外投资企业应努力挖掘内在潜力培养自己所需的国际化人才,并努力引进国际化人才。企业应制定自己的海外培养高级经营管理类人才、专业人才的制度,定期选送员工到国外学习和锻炼,适应国际化经营环境。在引进国际化人才方面,采取措施,积极创造海外留学人才回流的宽松环境和创业条件,引导人才回流。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国际化人才快速成长的选人、用人机制,制定能充分体现国际化人才价值的薪酬机制。

其次,要注意在投资东道国积极实施人才本土化,以当地人才优势的充分发挥带动我国对外投资的快速发展。东道国人才具有熟悉当地生产经营环境、了解当地市场的消费文化、消费需求、生活习惯,善于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交流沟通等优势。在东道国实施人才本土化策略,大量聘用熟悉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风土人情的适用人才,一方面能使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更好地符合东道国企业行为规范,更快地拓展东道国目标市场;另一方面也能减少东道国政府和民众对企业的防范抵触情绪,缩短跨国公司与本地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增强当地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