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镇企业带动了东部沿海发展

乡镇企业带动了东部沿海发展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加速了沿海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要求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进一步加快乡镇企业发展。中国的乡镇企业在中国沿海地区内为初步实现地区均衡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呢?首先我们对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沿海地区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命题进行分析。
乡镇企业带动了东部沿海发展_中国地区差异与地区平衡发展

第一节 乡镇企业带动了东部沿海发展

工业是以城市为发展空间的,乡镇企业的发展扩展了城市的空间,丰富了城市经济的多种形式,我们从以上的数字可以看出,当时乡镇企业的发展事实上促进了沿海地区内部经济的均衡发展。

1984年中央提出的有计划商品经济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我国的经济改革始于1978年的农村改革。到了1984年农村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农业保持了多年4%左右的增长。农村改革的初步成功为推动我国城市工业的改革打下了较好的基础。1978年,中国实行的还是从苏联那里搬过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工业实行的是全民所有制,由国家机构直接经营和管理。而国家直接管理企业和国有企业垄断国家经济的性质,不仅计划工业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刚性需求,而且全民所有制的各种企业都由国家机构直接经营和管理,那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严重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压抑企业的生机和活力。事实上,随着农业的改革开放,农民自主权的逐步扩大,生产资料市场已经开始出现了价格的双轨制,农民已经不愿意按照国家收购价格将棉花等工业原料供给全民所有制企业。全民所有制企业由于得不到国家牌价的原材料供应而处于大量亏损的情况。因此,国家已经无法继续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大包大揽了。由国家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成为改革的重点。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主要涉及:一是企业放权,避免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统统纳入计划,并且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加以实施,忽视经济杠杆市场调节的重要作用;二是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强调按照等价交换的要求和供求关系的变化,调整不合理的比价,该降的降,该升的升;三是发展多种经营形式,全民所有制经济巩固和发展决不应以限制和排斥其他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发展为条件,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领域的生产建设都可以放手依靠集体来办。1984年中央提出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体制和机制保障。同时,由于农村改革的成功,农村率先引入了市场机制,国家无法依靠自身能力保障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原材料供给。全民所有制企业由于受国家机构直接经营管理模式的制约,又无法参与市场竞争,因而不可避免地受到客观存在的市场因素的影响而亏损。乡镇企业正是由于价格的双轨制和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经营困难,完成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原始积累阶段。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加速了沿海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我国乡镇企业的产值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5%、外贸出口的34%、农村社会增加值的67%。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支持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和支持农村,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乡镇企业初创时主要是承接了城市国有经济产业的梯度转移,无论从企业规模和技术力量等方面都处于较弱的水平。所以,当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价格双轨制逐渐消失,国有企业逐步适应市场经济,乡镇企业同样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因而出现效益下降、速度下滑的困难和问题。1998年4月21日,江泽民在江苏考察乡镇企业时发表了《推动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讲话。江泽民指出:乡镇企业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最大的特点是面向市场,最大的优势是机制比较灵活。乡镇企业主要存在的先天不足是技术设备落后、管理比较粗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弱、产品档次低等问题日益暴露出来了。江泽民要求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进一步加快乡镇企业发展。一是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是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提高乡镇企业的质量和效益;三是加快科技进步,加强经营管理,努力提高乡镇企业自身的素质;四是大力开拓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五是加快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乡镇企业管理队伍。江泽民要求有关方面要关心乡镇企业发展,在信贷、出口、市场融资、利用外资、技改项目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在全国乡镇企业面临困难的时候,中央对乡镇企业这一我国亿万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给予充分和明确的肯定,并且决心将乡镇企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整个盘子和序列。随着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乡镇企业这个名词也逐渐淡出或被渐渐地遗忘,但是,乡镇企业对我国走出计划经济的死胡同和促进沿海地区均衡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乡镇企业的发展经历也为我国中、低收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中国的乡镇企业在中国沿海地区内为初步实现地区均衡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加以研究。我们以1978年农村改革到1984年实行城市改革作为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第一阶段;从1984年城市改革到1998年中央将乡镇企业纳入国民经济序列作为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第二阶段;从1998年至今作为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第三阶段。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对乡镇企业发展对东部地区均衡发展影响加以研究。首先我们对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沿海地区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命题进行分析。1978年我国总人口为9.63亿,其中城镇人口1.72亿,城市化率为17.92%;1984年我国总人口为10.44亿,其中城镇人口2.40亿,城市化率为23.01%;1998年我国总人口为12.48亿,其中城镇人口4.16亿,城市化率为33.35%;2011年我国总人口为13.47亿,其中城镇人口6.91亿,城市化率为51.27%。在1978年到1984年的6年中,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年均1.36%,同期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年均5.7%。城镇化年均增长速度高于我国总人口年均增长速度4.34个百分点。在1984年到1998年的14年中,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年均1.28%,同期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年均4.0%。城镇化年均增长速度高于我国总人口年均增长速度2.72个百分点。在1998年到2011年的13年中,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年均0.59%,同期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年均4.0%。城镇化年均增长速度高于我国总人口年均增长速度3.41个百分点。我们前面已经提到2011年我国沿海高收入地区的城镇化率为63.22%,沿江中等收入地区的城镇化率为50.53%,沿陆地边境的低收入地区的城镇化率为41.71%。由此可见,乡镇企业的发展提升了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而城镇化水平是反映一个地区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其次,我们从城镇就业人员结构来看:1978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9 514万人,其中国有企业就业人员7 451万人,占比78.32%;1984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1.28亿人,其中国有企业就业人员8 990万人,占比70.19%;1998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2.16亿人,其中国有企业就业人员9 058万人,占比41.90%;2011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3.59亿人,其中国有企业就业人员6 704万人,占比18.67%。工业是以城市为发展空间的,乡镇企业的发展扩展了城市的空间,丰富了城市经济的多种形式,我们从以上的数字可以看出,当时乡镇企业的发展事实上促进了沿海地区内部经济的均衡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