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战略选择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战略选择

时间:2022-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即产业由一些国家转移到另一些国家的现象,主要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投资来实现。图8-10 2003—2009年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情况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整理。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即产业由一些国家转移到另一些国家的现象,主要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投资来实现。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际产业转移的内容和形式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国际产业转移已经不局限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发生了产业转移,甚至跨国公司内部也会发生产业转移现象;产业转移主要是将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转移,而不是将整个产业转移;产业转移的目的,注重整个产业在全球的优势整合以寻求全球竞争优势,而并不局限于衰退产业的转移和加速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产业现状

自从2002年出现快速增长以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呈现出多元化格局,从2009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数据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制造业等六大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的91.7%(参见图8- 9)。

图8-9 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行业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2009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服务业发展迅速,比重不断提高。长期以来,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由于对外开放时间晚,开放程度低,很多行业长期处于垄断经营状态,导致服务业缺乏竞争,效率低下,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是很强,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也很慢。但是随着市场准入的逐步放开,我国的服务业发展十分迅速,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也逐步加大。以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为例,2003年,商务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额为2.8亿美元,占当年的比重为9.7%,批发和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额为3.6亿美元,占当年的比重为12.4%。2009年,商务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204.7亿美元,占当年的比重为36.2%,批发和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额为61.4亿美元,占当年的比重为10.8%,发展势头十分迅猛。

(2)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波动较大。2003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整体呈上升态势,但过程中波动较大。这主要是世界范围内的产能过剩导致制造业竞争激烈,市场环境不断变化造成的(参见图8- 10)。

图8-10 2003—2009年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整理。

(3)资源开发行业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将不断加强。我国的石油、铁矿和林业等自然资源尽管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匮乏,很多重要资源严重依赖进口。这些重要资源长期依赖进口给我国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安全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性。我国政府和企业已经认识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稳定重要资源的长期供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的资源开发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南美、非洲、大洋洲等地区。由于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地位,世界各国都在全力争取资源的开发权,竞争十分激烈。对于中国来说,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布局资源产业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对外投资的重点。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分布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高技术产业投资偏低。目前,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等行业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领域。与这些产业相比,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能更有效地实现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目标。我国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着规模较小、过于偏重初级产品产业、对高技术产业的投资偏低等现象,不符合全球价值链切片原理的要求,也不利于通过专业分工的细化推进国际分工的高端化和全球资源整合,更不利于提高通过反向技术溢出促进产业核心竞争力目标实现的效果。因此,要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在未来的国际产业链条中占据高端位置,就应该进一步加强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产业的投资,争取在高端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其次,我国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较慢。金融业是经济运行的核心产业,国际金融运作对一国经济的外部环境有重要影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化起步较晚,国际经营的经验相对欠缺。只有通过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在国际市场上与实力雄厚的跨国金融企业开展合作与竞争,才能够尽快提高我国的金融业发展水平,为我国金融和经济的长期发展服务。2009年末,我国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只有459.9亿美元,占对外直接存量比重为18.7%,投资规模应该进一步扩大。

再次,我国服务业对外投资产业层次有待提高。最近几年,我国的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较快,总的看来是符合国际产业转移的规律的。但是,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的服务业中,劳动密集型仍占主导地位,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比重很低。我国服务业的对外投资主要集中于低层次的贸易、旅游、餐饮等传统第三产业,虽然可以帮助国内企业扩大出口、收集国际市场信息,但是技术水平不高,在参与国际分工和利用他国资源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不大。

总体而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过分偏重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相对忽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偏重资源开发业和初级制造业的投资,忽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偏重对国内连锁效应较弱的产业投资,而忽视对国内连锁效应强的产业投资。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3]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战略

从国际分工模式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窥视出不同历史时期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即:与产业间分工为主的时期相对应的是禀赋优势的充分利用,与产业内分工占主要地位的时期相对应的是支持规模经济效应充分发挥的专一化产品能力的强化,与产品内分工占主导地位时期相对应的是产品价值链战略环节能力的不断提升;而技术进步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则贯穿于国际分工模式变迁的整个过程,也是影响一国产业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

当前,国际分工已深化到产品内分工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因此我国对外产业直接投资战略应该在充分考虑国情的前提下,遵循这一阶段国际产业发展规律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对外贸易发展所必需的产业竞争能力的提升。

1.中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采矿业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等。该行业是各相关产业部门活动的上游环节,在工业化进程中,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全球布局,对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如果仅从贸易视角考虑,该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合理的投资战略有利于稳定相关行业上游投入品的供给和价格,由价格效应形成的成本优势则会通过价值链传递给下游环节,进而提高产品出口的竞争能力。

我国自然资源虽然总量比较丰富,但是人均资源匮乏,很多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煤、油、天然气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资源需求不断上升,资源紧张的态势正日益凸显,很多重要的资源越来越依赖进口,资源相对不足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威胁。与此同时,大型跨国矿业企业在国际矿业市场的控制力越来越强。近几年,一些跨国矿业公司加速并购,在铜、铝、锌、镍等产业领域中形成了新的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的矿业巨头,进一步控制了全球优质资源储量、产能和市场份额,提高了全球矿业集中度。2007年世界前50名的跨国矿业公司产值占全球矿业总产值的59.01%。这些具有垄断力量的矿业跨国公司通过控制资源的供给,掌控了资源的国际价格,给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增加了越来越多的不稳定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也加快了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通过对外投资掌握资源的生产,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资源供给。2009年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133.4亿美元,投资存量405.8亿美元,占全部对外投资存量的16.5%,主要集中于石油、天然气开发和金属矿采选。除三大石油公司外,中国有色集团、五矿集团、中信集团、中国铝业公司等企业也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实施了一批金属矿产项目。

对于中国采矿业,既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也要继续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力度,稳定资源供给。

首先,加快对外投资步伐,布局世界重要的战略资源。国际金融危机给国际采矿业带来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受危机冲击,很多行业进行了调整,使得2000年以后不断扩张的国际资源供应从供不应求转向了供过于求,很多资源的价格不断下降,矿产资源的价格也开始下降,降低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另一方面,很多跨国采矿业巨头的经营受到了影响,给国际采矿业的并购整合带来了新的机遇。

其次,丰富和完善投资方式,提高资源寻求效果。由于采矿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很多国家对外资进入采矿业有着严格的要求,简单的直接设立公司的方式很容易受到东道国行政力量的干预,而并购等方式可能会更容易成功。从公司性质来说,除了设立独资公司以外,以合资、合作等方式进行风险勘探和资源开发,更容易化解来自各方的阻力。

再次,扩大投资矿产品的结构,推进矿产品开发多元化发展。采掘业对外直接投资不仅要重点发展石油、铁矿、铜矿等近期比较热点的矿产资源,还应该未雨绸缪,提前布局,加强对锌矿、镍矿等重要工业用资源的控制,保证未来的矿产供应。以锌为例,中国是全球锌生产、消费大国,但是由于国内需求激增,中国锌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估计,如果不考虑发现新的锌矿资源,按照当前的产量水平,目前正在运营的锌矿资源将在不到10年内耗尽。因此,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提前控制部分国际锌矿资源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选择

2009年末,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135.9亿美元,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5.5%,主要分布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医药制造业等行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制造业实力的快速提升,我国制造业结构也发生深刻变化,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由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单一向工业基础显著加强、技术水平稳步提高、门类逐渐齐全的重大转变。

目前,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制造成本较低上,但是在人均产出水平、自主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明显差距,总的来说,中国制造业仍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下游。因此,制造业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竞争,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扩展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只有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抓住机遇、突破国界的局限,把视野和目标从国内扩展到全球,才能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使我国的制造业企业长远、持续地发展。

首先,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协调、引导,促进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市场的外部需求严重萎缩,这也使得困扰多年的经济结构调整显得更加紧迫。很多制造业行业都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能够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扩展到世界范围,拓宽我国的政策空间,降低调整成本。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对制造业对外投资的宏观引导和协调,避免在对外投资中企业间的无序竞争;另一方面,应该放松在外汇管理、海外投资审批等方面的控制,并建立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防范机制,在政策上支持制造业企业通过“走出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优化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不断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与通过吸引国际直接投资,吸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相比,对外直接投资在吸收先进技术方面具有更强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我国的一些制造业企业拥有一定技术经济实力、一定投资规模、有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已经通过并购等形式直接获取相关行业的核心技术,还有一些企业开始在技术先进的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中心,整合当地科研资源,为企业的技术发展提供动力。华为科技在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等世界级研发中心建立了新的研发机构,海尔也在以色列、首尔、东京等地设立了研发中心,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

再次,推进产品的国际化、本地化,提高海外市场开拓能力。与出口贸易相比,对外直接投资不仅能有效地规避一些贸易壁垒和非贸易壁垒,直接进入目标市场;还能够快速适应市场要求,提高市场占有能力。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消费特点,有时即使在具有技术优势的情况下,也很难迅速扩大目标市场占有率。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可以通过推进产品的国际化和本地化增强其市场适应能力,而且通过并购还可以获取品牌和市场渠道,快速地提升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

3.中国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选择

2009年末,中国金融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459.9亿美元,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18.7%。其中,银行业存量达到365.95亿美元,占金融业存量的79.6%。

现代经济中,金融业由于对社会各经济体提供资金服务而处于核心地位,金融业的稳定和发展对一国的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和中国金融企业“走出去”是中国金融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必然要求。根据WTO协议,在中国加入WTO五年后,即2006年1月1日以后,在中国银行市场向外资开放的同时,外国金融市场也向中国银行业敞开大门,我国银行业由此获得了WTO其他成员市场的准入资格,为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发展扫清了政策障碍

2007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使得很多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遭受重创,而这为中国金融业的对外投资提供了机遇。2007年8月14日,国家开发银行以22亿欧元获得英国巴克莱银行3.1%的股权,并同巴克莱银行一道参与欧洲最大银行并购案——荷兰银行并购;2007年初,民生银行收购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2007年10月22日,中信证券收购贝尔斯登6%的股权。不仅中国的金融业通过投资在积极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国的金融企业在业务上也逐步开始进行扩展。中国银行在英国的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和格拉斯哥设有营业网点,一直以来,中国银行在英国的业务一向以华人市场为主。2009年8月,中国银行开始尝试进入欧洲放贷市场,向英国客户按照信用危机以前的条件提供购房贷款

目前,中国金融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时候,也面临着很多困难,主要体现在:金融业对外投资会受到所在国监管当局的严格审查,要面临很多隐含的政治因素造成的交易成本;中国的金融业还缺乏国际竞争的管理能力和经验;中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国际业务监管经验也需要进一步提高。总的来说,中国金融业的对外投资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1)稳步发展,强化内功。由于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时间比较晚,在国际市场竞争经验方面与国际上知名的金融机构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中国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关键不在于“速度”而在于“稳”,在于内功的修炼。中国金融业在通过并购等方式进行对外投资时,面临的最现实也是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定价问题。由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金融系统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对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的定价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风险性很大。国际金融交易的资产规模都比较大,一旦失败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中国金融业应该逐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慢慢地积累经验,不宜盲目地扩大规模。

(2)优化投资布局,为其他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支持。目前,我国内地金融业的对外投资过于偏重于香港地区和欧盟,截至2009年末,对香港地区的金融业投资存量为400亿美元,占金融业对外投资的87%;投入欧盟的金融业存量为10.59亿美元,占金融业对外投资的2.3%;投入美国的金融业存量比重为4.56亿美元,占金融业对外投资的1%。因此,在金融业对外投资十分不平衡的情况下,金融企业为我国海外企业提供服务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对其他行业企业的支持有待进一步加强。针对上述形势,中国银行业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应以服务于“走出去”的企业为基本出发点,将那些中国企业投资比较密集的国家和地区作为海外布点的主要地区。

(3)加强监管,降低金融业跨国经营的风险。金融业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金融业的国际经营承担着比国内经营更大、更多的风险,一旦经营不善将产生巨大损失。金融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金融业存在着不断扩展、不断创新的内在动力,风险也会随之提高,如果监管不力,就会严重的危及整个经济的稳定,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就是前车之鉴。金融监管部门要对金融业的跨国投资和经营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4.中国商务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选择

2005年以来,中国商务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快速增长,年投资流量保持在40亿美元以上规模。2009年,中国商务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204.7亿美元,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36.2%;2009年末,中国商务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729.5亿美元,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29.7%,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高的行业。按照国际惯例中大商务的概念,商务服务业不仅包括我国统计口径上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即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业知识产权服务、职业中介服务、市场管理以及其他商务服务,还包括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4]。从流向看,流向香港和澳大利亚的商务服务业所占比重较高,而在欧盟、东盟、俄罗斯联邦的商务服务业存量所占比重较低。

商务服务业是重要的商务促进载体,具有较高的成长性、聚集性和辐射性,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扩大出口、增加就业、创造产值与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其他产业活动的效率和水平,由于商务服务业直接为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交易活动提供支持,促进商品流通和服务交换,有着很强的“乘数效应”,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商务服务业对外投资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商务服务业为其他产业提供法律、咨询、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促进了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研发的重要性,并到国外科技发达的地区设立研发机构以提高资产寻求效果,进而推动了研发性商务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总的来说,我国的商务服务业对外投资还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加强:

(1)加强对外投资的引导和协调,促进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在国家层面建立协调机制,强化对商务服务业对外投资的管理和调控职能。拟订行业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加快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商务服务机构。要建立一整套机制顺畅的政策支持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商务服务业对外投资的发展壮大。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向企业及时提供相关行业及市场信息等公共服务。目前,我国的公共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落后,公共信息网络不发达,信息流通存在障碍,公共信息资源由个别部门独占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商务服务机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低,更多地依赖社会关系和非正规渠道,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都无法得到保障,制约了商务服务业对外投资的进一步发展。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公共信息平台服务功能,能有力地推进我国商务服务业对外投资的步伐。

(2)强化研发机构的专业化投资,提升研发服务业自主创新和资产寻求的能力。研发产业可以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对推动我国经济由以生产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向创新研发导向的产业模式转变有重大意义。我国的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在科技发达地区设立研发机构,如海尔集团已经在美国、欧洲等地设立了研发中心。为应对21世纪知识经济转型与全球化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我们应当继续加强研发方面的对外投资,抓住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推动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上升。

(3)加强自主品牌培养,提高商务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终端竞争的商务服务业市场竞争的特征,而品牌则是终端竞争的重要支点,因此要提高我国商务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加强自主品牌的培养。目前,我国商务服务业内的国内品牌很少,国际知名品牌更少,由此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以管理咨询业为例,美国有兰德、麦肯锡公司等国际品牌,德国有罗兰·贝格咨询公司,而中国还没有一家国内公认的知名管理咨询公司,更不要说世界级的管理咨询公司。商务服务业内的品牌具有重大价值,超越企业实体和产品以外,与产品知名度、认同度、美誉度、消费者忠诚度等紧密相关,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品牌化发展是我国商务服务业增值和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通过对外投资促进商务服务业品牌化发展,促进企业从服务质量、服务方式、服务技术、服务文化、服务信誉等多方面不断改进提高,打造国际知名商务服务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