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对外演出贸易现状

中国对外演出贸易现状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中国对外演出贸易现状尽管中国演出产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从对外贸易的角度看,中国演出产业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单一的演出节目类型限制了中国对外演出贸易的发展,使我国的演出产品出口难以形成规模,更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对于发展中国对外演出贸易而言,积极开发多样性的演出产品,形成多元化演出产品的出口格局势在必行。

第一节 中国对外演出贸易现状

尽管中国演出产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从对外贸易的角度看,中国演出产业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演出产品“走出去”与“引进来”之间存在巨大逆差

对于演出贸易而言,顺差或逆差主要表现在实际收益上,而不是表现在数量上。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形象的不断提升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中国演出团体的海外演出数量逐年增多。然而,数量增多的同时,实际收益却并没有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中国演出团体的海外演出很多是交流性的而不是贸易性的,是“送去”而不是被人“买走”。即使就商业性演出而言,中国演出团体的海外演出收益与海外演出团体在中国演出的收益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根据中演公司的数据,2002~2004年,中演公司共接待艺术团198批、6646人次;派出艺术团223批、5466人次。北京市文化局的数据是:2004年北京派出61批演出团体、658人次;引进83批演出团体、1190人次。“进出口”数目大致相当。但是,引进演出几乎全部是商演,而中国派出的队伍多是“友情演出”,就算是商演,出场费也往往只有引进的同级别团体的1/10。

让我们再看看这样一组数字:

2001年,北京紫禁城“三高演唱会,最高票价1600美元,最低价380美元。

2002年,歌剧阿依达》最高票价1800元人民币,最低价180元人民币。

2003年,踢踏舞剧《大河之舞》最高票价1280元人民币,最低价380元人民币。

2004年,舞台剧《猫》最高票价1680元人民币,最低价180元人民币。

2005年11月初,“世界古典乐坛巨擘”柏林爱乐乐团访华演出,在北京最高票价为4800元,最低500元。

源源不断的国外演出,搅热了中国演出市场,在给此起彼伏的演出季、艺术节增加活力的同时,也不禁引发了种种忧虑。国外演出在中国都是在最好的剧场演出,卖出的也是最贵的票价。而中国自己的演出,无论是歌舞、话剧,还是音乐,却往往只能在一些设备环境相对较差的剧场里演出,且门可罗雀。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的一份年度报告显示,2003年,20%的演出创造了上海演出业80%的票房,而这20%几乎都是海外演出团体或个人创造的。

与洋剧目在国内市场频频大获成功相比,中国“出口”海外的演出所占的市场份额却不值一提。作为世界文化大国之一,中国的表演艺术团体和人员数量之众堪称世界之最。然而,目前中国海外商演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却处于弱势地位,所占市场份额甚小。中国目前全部出国商演的年收入不及1亿美元,而加拿大太阳马戏团一年的海外演出收入就达到了这个数目。

一份来自苏州兰韵艺术传播有限公司的统计显示,昆剧《长生殿》、《牡丹亭》的海外演出价码是每场1万美元。该公司董事长陆洪兴说,公司以推广昆剧艺术为主,如果加上外方承担的签证、交通、食宿等费用,应该还算不错了。而国外剧目《悲惨世界》、《音乐之声》在上海演出的单场买断费用大致在5万美元左右,1∶5的悬殊比率,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海外商演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出场费高,宣传费高,场租费高,因此演出商把高成本转嫁到票价上,导致演出的高票价问题。同时,引进演出中,因为与国际演出市场联系不力,中间商多,人为抬高成本现象严重。

最近几年无论是引进还是推介,中国演出市场都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国际演出市场,中国人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已不是一厢情愿的梦想。外国人到中国来的欲望也日渐强烈。有数字显示,近年来引进演出的档次之高、数量之多超过前50年总和。中国演出市场真的开放了!开放的中国市场应该量力消费,“有钱、人傻”,超出消费能力的畸形消费,毕竟不符合国情。在有目的地引进真正一流演出的同时,注重培育和推介本土演出市场,才是合理的发展道路。

二、海外演出节目类型单一,难以形成规模

中国演出团体的海外演出在节目类型上比较单一,主要以杂技等动作类为主,仍未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据驻外使馆和中国对外演出总公司的统计,在数量上,杂技占据了我国所有对外演出项目的30%以上,中国目前与英国和北美地区签订长期合同的7个演出项目,全部是杂技;在经济效益上,其他艺术种类海外商演取得的票房更是“连杂技的零头都不到”。单一的演出节目类型限制了中国对外演出贸易的发展,使我国的演出产品出口难以形成规模,更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对于发展中国对外演出贸易而言,积极开发多样性的演出产品,形成多元化演出产品的出口格局势在必行

三、目标市场单一,输出范围不够广泛

目前,我国演出单位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多靠自行操作或个人联络,输出的渠道十分有限,处于零零星星、小打小闹、各自为政的自发状态;输出范围不够广泛,主要集中在我国港、澳、台地区和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等亚太地区国家。

四、优秀文化贸易公司缺乏,导致海外演出利润极低

中演公司总经理张宇指出,中国目前最缺乏的,并不是高水平的演出队伍或产品,而是像太阳马戏团那样优秀的文化贸易公司。

以《龙狮》为例,目前太阳马戏团每年安排的演出在350场以上,每场票房在10~20万美元之间,而战旗杂技团每年拿到的演出费却只有60多万美元。为什么合作双方收益差距如此巨大?

首先,太阳马戏团投入《龙狮》的前期费用达到2000万美元,承担了巨大的投资风险;其次,太阳马戏团有世界一流的编导队伍,这种艺术创作力量我们无法比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太阳马戏团掌握着商业演出最关键的环节——渠道。正是因为掌握了流通渠道,太阳马戏团可以在任何一个城市首演前3个月就开始运作,到演出开始的时候,它已经把当地政界、媒体方方面面都“做平”了,把前几十场的票都卖完了;而我们就算做同样的演出,成功率也不会太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凭什么和对方讨价还价?

国际市场运作和营销环节的不足,成为制约中国演出产品跨出国门的主要瓶颈之一。中国很多文艺表演团体的许多优秀剧目,因营销不力而陷入“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的怪圈。美国百老汇音乐制作人罗柏·阿佩尔指出,美国的文化产业能取得成功,关键是能把艺术思路与商业思路有机地结合起来。演出业要扩大输出,市场运作也非常重要。韩国流行乐在打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方式。如其政府利用驻华机构和办事处的作用,开展市场调研、开发和宣传;在韩国驻华大使馆设立韩国歌曲视听库;在华举办韩国歌曲比赛,如2002年的“第一届BABY歌曲节”;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设专门播放韩国音乐的“聆听韩国”节目。这一系列举措推进了“韩流”的涌入,仅2000年在中国举办的演唱会就达20多场。而我国演出业还缺乏项目输出从收集信息到策划、包装、宣传、推销等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操作。一些演出进入国际市场主要依靠国外经纪商,中间环节太多,层层“扒皮”现象严重。

五、中国演出产业“走出去”的潜在优势

目前,中国演出产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有很多的缺点与不足。这与中国演出产业刚刚起步,在投融资策略、市场经济运作等方面仍处于摸索阶段有关。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因中国演出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存在问题便妄自菲薄。应该说,中国演出产业“走出去”的前景还是十分广阔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人口基数巨大,经济发展迅速。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表明,2006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国外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将对文化消费产生较大的拉动效应;达到2000美元,其拉动效应将更加明显。据此推之,未来的中国演出市场将有一个庞大的开发空间。

第二,举世公认的中国政府巨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中国政府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方向和推进改革过程的相关配套政策,以及中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于演出产业所提供的巨大政策空间和随之释放出来的巨大市场空间,将在中国演出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前所未有的巨大市场潜力。

第三,国际市场对中国演出产品的巨大需求所形成的潜力。在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和中国文化产生了了解和关注的兴趣,而中国目前高端演出产品的匮乏既是问题,同时也显示了市场的空间与潜力。

第四,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以一定的历史文化为依托。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绵延五千年之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而且,中华文明在历史的发展中从未中断。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优势。在思维方式上,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积淀,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确立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生存理念。在娱乐形式上,在长期的生活中,中国人积累了各种各样的娱乐和休闲方式,其中有很多一直延续至今,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在文化素材上,中华文明留下了很多至今仍有重要开发价值的文化素材。

第五,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很多民族都有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形态和文化传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文化不断碰撞、融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与开放性。这种包容性和开放性为中国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吸引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将本民族文化特色推向世界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全球化时代,各国、各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对话、交往将会日益频繁。由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开放性,不仅使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拒斥变得越来越小,会通融合外来文化变得更加容易,还使本民族的文化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自觉地融入世界文明当中,不断与其他文化相互冲撞、交融,于是,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也就成为可能。而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正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在与其他文化传统的碰撞、交融过程中,中国文化产业势必得到迅速的发展。

第六,从19世纪起,华人开始在世界各地谋生。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华人迅速走向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唐人街、华人区连年延伸扩展。有关数字显示,海外华人的数量正在稳步地增加。2002年美国纽约亚美联盟人口信息中心在对联邦人口调查局提供的数字归类分析后发现,到2001年,全美华人总数已达243万余人,比十年前增加了78.7115万人,增幅为47.8%。仅纽约市华人人口就已超过36万人。澳大利亚统计局公布的2001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在1950万人口中,华人总数为55.6万余人,按祖籍划分,华人已成为英格兰、爱尔兰、意大利、德国之后的第五大族群,汉语也成为澳大利亚除英语之外的第一大外语。加拿大联邦公民暨移民部长柯德尔向国会提交的2002年度报告指出,加拿大2001年吸纳的移民中,来自中国内地的移民仍高居榜首,占新移民总数的16.1%。目前,我们尚无海外华人数量的具体统计数字,但普遍认为海外华人总数已经达到5000万。

绝大多数海外华人都对中国文化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认同感,这也是我国演出产业走向世界的良好外部优势所在。一方面,海外华人本身存在着巨大的对中国文化产品的需求,同时他们也将带动非华人对中国文化产品的消费。另一方面,海外华人既了解国外文化市场的特点,有着各种丰富的海外资源,同时又与国内保持着密切联系,可以通过他们了解国外市场的需求,并通过他们建立与外国市场的联系,从而为我国演出产品“走出去”创造有利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