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战略性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战略性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 战略性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战略性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是在尼克布鲁克的寡占反应论基础上的新进展。跨国公司之间的多点式竞争可以解释战略性对外直接投资行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投资中的战略性对外直接投资现象更为显著,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竞争性投资愈演愈烈。

第六节 战略性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战略性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是在尼克布鲁克的寡占反应论基础上的新进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投资领域中战略性对外直接投资现象越来越明显,这种投资,不是以传统投资理论所揭示的“合理性”利润动机,而是以所谓的“战略性”动机为依据。

1973年美国学者尼克布鲁克在《寡占反应与跨国公司》一文中,分析了战后美国187家巨型跨国公司进入国外市场的资料,发现大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追随潮流”效应(Bandwagon Effect),表现为一旦寡占市场结构中有一个企业向国外市场扩张,同行业的其他企业为了确保国内外的市场地位,也竞相向国外扩张。尼克布鲁克指出,寡占市场结构是指一个行业由少数几个大企业所构成。这种市场结构的主要竞争特征是大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一家企业的所作所为对其他主要竞争对手马上产生影响,使其他企业必须采取同样的行为,否则就有可能丧失其在原先产业中的平衡地位。因此,寡占结构中的厂商之间具有相互依赖导致的模仿行为,寡占行业中一家厂商所做的事经常很快就被竞争对手模仿。比如,可口可乐在某国投资后不久,百事可乐随后跟进。并且,在集中程度越高的行业,追随潮流现象越明显。尼克布鲁克把这种现象称为“寡占反应”。这种现象不仅仅是美国巨型公司的现象,其他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中也明显呈现出这一“追随潮流”特征。

通过引入多点竞争概念就可以对尼克博克的理论进行拓展。当两个或者更多企业在不同区域、不同国家或者不同行业的市场相遇时,就形成了多点竞争(Multipoint Competition)。经济理论表明,就像棋坛对手为了获胜而互相牵制一样,企业也会力图在不同的市场采取相应的行动,以便互相牵制。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使竞争对手不能在一个市场获得支配地位,然后用在该市场赚取的利润补贴替他市场发动的竞争攻势。以全球九大汽车厂商进军中国市场为例,根据尼克博克的寡占反应理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后一个最大的汽车市场,任何一家汽车寡头在华的投资都会使其他竞争对手做出强烈的反应,从而避免因对手的投资而使自己的竞争地位受到任何的削弱。1997年,通用汽车公司和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共出资15.2亿美元,各占股份50%,建成年产10万辆生产能力的别克轿车生产线,并承诺向中国转让重要技术。同时通用和上汽的合作敦促大众公司向上汽转让先进技术,提高产品的档次。1998年,广州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和日本本田工业株式会社共出资11.4亿人民币,各持50%股份,生产1998型本田雅阁。1999年丰田公司在天津投资生产定价10万元以下的经济型夏利。到2001年年底,全球九大汽车厂商在我国都有大规模的投资,建立了合资汽车制造企业。

“追随潮流”效应不仅在同一国家企业之间发生,在不同国家企业之间亦是如此。跨国公司之间的多点式竞争可以解释战略性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多点式竞争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在不同的地区市场、国家市场或行业中相互竞争。企业试图通过在不同市场上响应对方的行动进行相互牵制,以确保竞争对手不会在某一个市场上获得统治地位,然后利用在那里赚取的利润来贴补在其他市场的竞争,进而获得竞争优势。例如在高技术半导体领域,日本企业要在美国进行直接投资,美国企业亦相应在日本进行直接投资,以防止日本企业在日本市场形成独家垄断而高筑进入壁垒的不利局面。沃特森(Watson)在1982年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列举了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和Texas仪器公司,它们早期分别在日本的计算机主机和半导体工业建立了生产设施,以避免日本制造商垄断其国内市场的局面,结果导致了日本公司,如富士通、日立、NEC等向美国扩张,以增加其经济规模,并与IBM在日本市场上抗衡的行动。凯夫斯(Caves)于1982年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欧洲跨国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美国建立诸多分、子公司,完全是对前期美国在欧洲投资的反应。相互竞争的企业在第三国市场上也是如此,美国企业在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投资生产电子元件,而日本企业毫不示弱,也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建立类似产品的生产线。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投资中的战略性对外直接投资现象更为显著,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竞争性投资愈演愈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