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今我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背景

当今我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背景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彻底战胜德、日、意法西斯侵略国而告终。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浩劫,战争中各国总共有近亿人丧失生命,财产损失也是空前巨大。各国政治家在战争中也在思考如何重建战后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防止世界战争惨祸的再次发生。当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德国在欧洲扩张时,“国联”并不能给侵略国以制裁。联合国可以对违反联合国宪章的行为进行谴责,并可通过决议对违反联合国宪章的行为实行制裁。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有利于经济全球化

国际投资与世界贸易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世界贸易的发展取决于世界生产力发展水平那样,国际投资的发展同样取决于世界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世界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时,世界各国经济的联系主要通过国际贸易来体现,但在世界生产力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的时期,即所谓生产全球化的时期,世界各国经济的联系更多地通过国际投资来体现。而且,国际投资的数量、规模与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际贸易的数量、规模与增长速度。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首先是促使资产阶级去开拓商品市场,寻找原材料来源市场,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又进一步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在全球范围配置生产力,于是资本输出成为资本主义发展较高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这个生产全球化的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又进一步发展为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的阶段。即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已不能通过商品市场、原材料市场的全球化来获得满足,它进一步要求把一件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根据其在产品价值链中的地位,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配置,从而使产品的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来实现的。在这个阶段,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已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来料加工、来样加工、补偿贸易等各种贸易形式的发展都是与跨国公司的活动密切相关的。而部门内贸易理论则是这种现象在国际贸易理论上的反映。

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这种大发展,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是密切相关的。在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通过建立本国殖民地来为本国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空间的,当时的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有远远超过本国领土的殖民地,它们在自己的殖民地上建立一系列有利于本国资产阶级活动的制度,同时又防范别国势力渗透到自己的殖民地来。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已把世界瓜分完毕,而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又使一些后起而又有较强实力的帝国主义国家不满足于自己分得的相对较小的殖民地,于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要求根据实力重新瓜分世界的冲突开始尖锐起来,这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奥匈帝国的失败而告结束,但并没有结束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自己的殖民地来为本国生产力寻找发展空间的思路。当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的时候,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与势力范围的矛盾又尖锐起来。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因战败而被剥夺全部海外殖民地的德国,在希特勒法西斯主义蛊惑人心的种族主义和“生存空间”理论下,希望用战争来扩大自己的殖民地。日本、意大利则要求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那里夺取殖民地或势力范围。日本就希望把美、英、法等国家的势力从中国和东亚排挤出去,建立由日本独霸的所谓“大东亚共荣圈”。意大利则希望在非洲从英国、法国的势力范围里抢到更多的地盘。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由这些帝国主义扩张殖民地的局部战争,最终演变成席卷全球几乎所有主要国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彻底战胜德、日、意法西斯侵略国而告终。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浩劫,战争中各国总共有近亿人丧失生命,财产损失也是空前巨大。各国政治家在战争中也在思考如何重建战后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防止世界战争惨祸的再次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的时候,主要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政治领导人已决定在战后要建立“联合国”组织,以“维持世界和平,反对侵略”为其主要宗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也曾组织过国际组织“国联”来维持世界和平,但这个“国联”只是一个国际讲坛,对成员国缺乏约束力。当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德国在欧洲扩张时,“国联”并不能给侵略国以制裁。而日本、德国则以退出“国联”作为回答,其余国家对之无可奈何。在吸取了当年“国联”不成功的经验之后,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争端与事务方面具有更大的权威性。联合国可以对违反联合国宪章的行为进行谴责,并可通过决议对违反联合国宪章的行为实行制裁。对一些争端地区可以派出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以稳定那里的局势。虽然联合国中各成员国的实际影响力并不相同,在许多问题上美国能给联合国事务以很大的影响,但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努力,联合国在维持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在不断增强,总的来看,联合国这个组织对世界和平起着正面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继续。从时间上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仅相隔二十年。如果考虑到日本侵华战争,则两次大战相隔时间不到二十年。从战争的根本原因看,都是帝国主义国家延用老的殖民主义思维,试图扩大自己的殖民地与势力范围,用武力重新瓜分世界。特别是后起帝国主义国家德国、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认识到,采用老殖民主义手法,用军事力量通过战争来重新瓜分世界已不现实。而美国则凭借自己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本土没有战争,相反却在战争中充当反法西斯交战国的“兵工厂”,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优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希望为本国的资本寻找更广阔的市场,因而极力渗透到原英、法的殖民地中去。社会主义的苏联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承担了歼灭法西斯德国大部分军事力量的重任,因此在战后的东欧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一种政治上的压力,同时也鼓励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主势力的增加。亚洲的朝鲜、越南获得了独立,特别是中国革命在1949年获得了胜利,占世界人口近1/4的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给世界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独立解放运动以极大的鼓舞。于是,原先的殖民地体系开始土崩瓦解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民族独立运动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法国还维持着庞大的殖民地,那么战后,这些殖民地纷纷独立,寻求国家独立和自主发展经济的道路。应当说,这种殖民地体系的瓦解也是符合美国资本在全球的扩张的。因为“非殖民地化”实际上意味着原英、法、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都向美国资本“门户开放”了。美国跨国公司第一次感到可以那么自由地到原欧洲各国的殖民地去拓展自己的市场。另一方面,德国、日本的垄断资本也从战败中得到了教训,即它们不可能通过战争抢夺殖民地的方式来为自己赢得所谓的“生存空间”或“共荣圈”,而应当在一个和平而开放的世界上,通过竞争来获得经济发展的机会。而英、法等欧洲老牌殖民地国家,由于它们的实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严重削弱,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去维持原来的殖民地统治已力不从心。它们在战后的几个国家的民族独立战争中都遭到了可耻的失败,于是这些老牌殖民帝国的垄断资本也不得不接受非殖民地化的现实,只能在一个开放的世界市场上去进行经济竞争。

除了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由联合国来管理之外,主要反法西斯同盟国对战后的经济秩序也作了比较周到的考虑。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世界市场被各国的殖民地体系所严重分割,各帝国主义国家都希望在自己主导的殖民地体系中去发展经济,,因此各国资本在世界市场上的活动空间其实是有限的。到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这种情况就更为明显了。英国拉拢自己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搞一个“英联邦帝国特惠贸易区”,在这英联邦内搞低关税,对外则搞高关税,防止别国商品进入,其他国家也纷纷采用高关税壁垒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在货币方面,各殖民帝国纷纷搞自己的势力范围,什么英镑区、法郎区、美元区、日元区等等,都希望扩大本国货币在国际上的影响。为了保护本国的贸易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经济危机期间,资本主义国家还实行“以邻为壑”的政策,搞竞争性货币贬值,尽可能地把生产过剩的危机向邻国转嫁。结果是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没能在这样的环境下获益。据统计,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二十年里,全球国际贸易量的年增长率远比世界生产的年增长率低,这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未曾有过的现象。

因此,主要反法西斯盟国在对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规划上,认为应当建立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和自由贸易制度。以美国、英国为主的经济学家提出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这种美元与黄金挂钩,每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国际货币基金则对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的成员国提供帮助。这个国际货币制度安排,克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各国“以邻为壑”,竞争性货币贬值的情况,极大地促进了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布雷顿森林会议决定成立“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O),即世界银行,为各国战后重建提供资金援助。对战后各国经济复兴起了很大作用。后来世界银行除了“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之外,又在1956年成立了“国际金融公司”(IFC),1960年成立了“国际开发协会”(IDA),进一步发展成为“世界银行集团”。对战后新独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持,其中包含了一部分优惠的无息贷款,毫无疑问,世界银行在帮助各国经济复兴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促进了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在提到促进战后国际贸易大发展的时候,不能不提到“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及以后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所起的巨大的促进作用。有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国实行经济歧视与提高关税,促使各国之间关系紧张并最终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事实,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极力利用其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大力提倡自由贸易,以便为美国输出商品,占领更大的世界市场份额。1946年2月,在美国的提议下,召开了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召开“世界贸易和就业会议”的决议草案,开始筹建国际贸易组织,并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在美国的积极推动下,美、英等23个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双边关税减让协议,在1947年11月哈瓦那召开的世界贸易与就业会议上通过了《国际贸易组织宪章》。考虑到这个国际贸易组织宪章中的一些规定与美国国内立法有矛盾,国际贸易组织在短时期内可能难以成立,该组织筹备工作的各国代表与专家决定把已经签署的关税减让协议与国际贸易组织宪章中有关商业政策的那部分合并成一个“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把它作为一项过渡的协议,并签署临时适用议定书,并注明待到国际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之后,就用国际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定替代关贸总协定

虽然国际贸易组织没能很快地正式成立,但在关贸总协定临时生效的四十几年时间里,它对世界贸易的发展仍然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关贸总协定实际上逐渐发展成一个“准国际经济组织”,具有一般国际经济组织的架构和工作班子,它在联合国框架内也享受了国际经济组织的待遇,在协调各国开展贸易自由化谈判方面的作用不断加强。通过组织八个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使世界各国的平均关税水平大幅度下降。全体缔约方的平均关税水平从关贸总协定成立前的平均40%左右,下降到发达国家为4%左右,发展中国家为12%左右。其次,也对各缔约方的非关税措施进行约束,使贸易壁垒大大减少,使国际贸易得以迅速发展。自英国工业革命发生以来,如果以十年或二三十年为单位来考察世界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或世界出口量年均增长率,那么,1948年关贸总协定生效以后的这几十年内,世界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或世界出口量年均增长率要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高〔1〕

在关贸总协定举行的第八个多边贸易谈判,即乌拉圭回合的时候,在美国的主导下,除了在货物贸易上进一步推进自由贸易化,如决定取消沿用多年的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配额制度,把以前游离于关贸总协定管理范围之外的农产品贸易开始纳入到多边贸易框架中等之外,还把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也纳入到多边贸易框架之内。并直接导致了多边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在1995年1月1日正式建立。在世贸组织的框架下,成员国之间的纪律性加强了,以前许多允许成员国可以选择性参加的国际贸易方面的协定现在基本上是必须参加了,而且建立了贸易政策的审议制度,对WTO成员的贸易政策与法规要定期审议,以便及时纠正违背WTO规则的现象,对成员之间的贸易争端也建立了更为具体而严格的解决机制,以保证贸易争端得到公正而又及时的解决。可以说,世界贸易组织为经济全球化建立了更大的制度空间,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总体而言,以联合国组织为主的国际政治秩序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及世界贸易组织(之前是关贸总协定)这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为基本框架的国际经济秩序,则为经济全球化与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有一定数量的原先比较落后的欧洲国家或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和平的经济发展,特别是通过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进入到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行列。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在那时候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能成功地跻身于发达国家的行列。

二、科技革命对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正如邓小平所强调的那样,当今世界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各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越来越多地依赖技术进步。科技革命和技术进步加快了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的与物质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在通信技术、信息处理和运输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发展。

任何商业活动都离不开通信技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计算机、微处理器的开发,是信息技术中最重要的创新之一。它实现了复杂计算的高功率、低成本,大大增加了个人和企业所能处理的信息量,提高了企业运行的效率。微处理器也成为许多电信技术新发展的基础。如卫星、光纤和无线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使全球通信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这些通信技术依靠计算机微处理器,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编码、传输和解码,以实现低成本的远距离通信,使全球的通信成本大大下降,减少了协调与控制全球生产的成本,促进了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发展。据调查,1930~1990年间,从纽约至伦敦打3分钟电话的成本,从244.65美元下降至3.32美元,到1998年则进一步降为36美分。而现在,在互联网上实现免费的可视电话也不再使人感到惊讶了。

在电子计算机领域存在着一种从英特尔的创始人高登·摩尔的名字命名的“摩尔定律”的现象。即每过18个月,计算机微处理器的技术功率将翻一番,而其生产成本将减少一半。这使得以前曾经十分昂贵的计算机产品以很快的速度降低价格,同时其运算能力却急剧提高,使计算机的使用很快在社会上得到普及运用。网络通信技术以及光纤技术的发展,大大拓展了互联网的使用范围,据统计,1990年时,连接互联网的使用者不到100万人,至1995年这一数字上升至5000万人,2002年进一步发展为65500万人了。而2008年11月的数据表明,全球互联网的使用者已超过15亿人。

由于互联网已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的信息支柱,因此,现在的企业不分大小,都可以借助互联网去获取所需经济信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并将其业务活动向全球扩张。因而,通过网上交易实现的国际贸易量激增,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开发了自己的电子商务系统,利用互联网来开拓市场。美国的亚马逊网络书店利用互联网在极短的时期内获得了大量客户,已成为电子商务领域中的一个经典案例。由于电子商务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基础上的一种新的交易技术,这为许多创新者提供了机会。曾是英语教师的马云与另外一些年轻人于1999年在中国的杭州市创办了阿里巴巴网站,为中小型制造商提供了一个销售产品的贸易平台,仅仅几年时间,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已成为全球领先的B2B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通过旗下三个网上交易市场连接世界各地的买家和卖家,其国际交易市场(alibaba.com)集中服务全球进出口商,中国交易市场(alibaba.com.cn)集中服务于中国大陆本土的贸易商,而日本交易市场(alibaba.com.jp)通过合资企业经营,主要促进日本的外销及内销。三个交易市场形成了一个拥有来自2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4000万名注册用户。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于2007年11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集资额达17亿美元,仅次于2004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互联网股份谷歌所创下的首次公开发售纪录。阿里巴巴网络公司的例子说明,互联网技术为发展中国广大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运输技术也发生了若干重大创新,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建造超级货轮、集装箱运输方式,以及商用大型喷气式客机的出现。

超级货轮是指排水量在几万吨、十几万吨,以至于三四十万吨的大型货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排水量超过万吨已被称为巨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设计技术和建造技术的进步,建造十几万吨以及几十万吨的货轮已不再困难。以前各国的钢铁企业大多建在巨大的铁矿附近,以节省巨量铁矿石的运输费用。由于海轮运输要比铁路运输更经济,而且轮船越大,其单位重量的运输成本越低,因此,当人们能造出几万吨至十几万吨大型矿物运输专用轮船以后,人们发觉依赖从遥远地方运来的铁矿临海港建造大型钢铁企业在经济上可能更为有利。这样做不但在生产成本上能降低,而且也有利于钢铁产品的外运销售。日本在战后非常成功地依赖海运进口煤炭、铁矿重建了自己的钢铁工业,并把自己的钢铁产品销往全球各地,以致昔日世界钢铁生产第一大国的美国也大量从日本进口钢铁。由于大型货轮的出现,人们在石油运输上采用几十万吨的专用油船,使石油的运输成本大幅度下降,促使了世界各国更多地依赖进口能源。随着战后发达国家的恢复重建以及一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世界的矿产品与原材料的贸易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得到了发展。

集装箱运输方面的出现使一般货物的远距离运输成本大幅度下降。集装箱没有出现以前,装卸货物是高度劳动密集型的,搬运转换时间长、成本高,而且当搬运工人从船上卸货并重新装到另一种运输工具上时,还容易损坏货物。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运输行业对集装箱化的推广以及条形码扫描系统的应用,使活动港口的整个装卸过程大大简化,仓储的管理效率也大大提高。以前要数百名装卸工人完成的工作量,现在只在几个人就可以完成了。集装箱运输方式实现货物从“门到门”的运输,极大地方便了货主,因而当今世界上的货物运输除了矿产品等大宗原材料或不适合集装箱方式运输的货物外,基本上都采用集装箱方式进行运输。这不但更新了运输方式,也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量的增长。1920~1990年间,美国进出口每吨货物平均海运与入港费从95美元下降到29美元(以1990年不变美元计)。由于采用集装箱运输方式,美国每吨英里的铁路货运成本从1985年的3.03美分下降到2000年的2.3美分。

大型商用喷气式飞机的出现使空运的成本大大降低。在此以前,人们远距离出行主要依赖铁路与轮船。乘飞机旅行只能是极少数政要或富豪的专利。但大型喷气式客机的低廉而高效舒适的服务很快使寻常百姓也能把飞机作为自己出行的工具。现在发达国家远距离旅行的人们更多地选择飞机而不是轮船和火车,而且空运成本的降低促进了信息行业乃至于其他行业的全球化生产,在1955年至1999年期间,美国每吨英里的空运平均费用下降超过80%,因此,在1965年空运只占美国贸易价值的7%,至2000年,这一比例已上升为28%。人们在全球各地生产零部件,然后再空运到某地装配成产品销售已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了〔2〕

由于运输成本的下降,有利于企业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在全球范围内采购原材料和分布自己的生产基地,同时也使企业能把自己的产品运到以往难以达到的遥远市场去销售。这就大大促进了市场全球化和生产全球化的发展。

三、当代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关系日益密切,国际贸易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生产力的发展又会提出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促进了国际投资。国际投资则进一步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加快了生产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又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可以说,国际投资的数量、规模与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际贸易的数量、规模与增长速度。在国际经济关系的实践中,国际商品贸易的扩大常常会带来国际投资的机会,而国际投资的增加又会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资料,2008年世界商品贸易总额为15.775万亿美元,世界服务总额为7.2万亿美元。尽管2008年由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了经济衰退,使国际贸易的增长势头明显放缓,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整个时期来看,或者从最近二三十年的时期来看,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仍然比较快。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8年世界投资报告》,2007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比上一年增加了30%,达到18330亿美元,远远超过2000年所创造的14110亿美元的历史记录,反映出世界很多地方的经济呈现出强劲增长的势头。2007年,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东南欧及独联体中的转型期经济体这三大类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均呈现增长趋势。虽然2007年下半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的经济受到重创,这些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因此受到影响,但就2007年而言,发达国家吸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量仍比上一年增长33%,达到12480亿美元,要占到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量的2/3。按国别来看,美国是吸收对外直接投资量最大的国家,其次是英国、法国、加拿大、荷兰。在发展中国家,2007年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量比2006年增加21%,达到5000亿美元。最不发达的国家,2007年所吸收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创历史纪录,达到130亿美元。同时,发展中国家继续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来源,2007年发展中国家流出的对外直接投资达到2530亿美元,这主要是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一些跨国公司对外扩张所致。东南欧及独联体国家2007年所吸收的对外直接投资比2006年大幅上涨50%,达到860亿美元。而该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也呈飞速上升之势,2007年达到510亿美元,比2006年的两倍还多。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中,接受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最多的三个国家或地区分别是中国、中国香港和俄罗斯联邦。在2007年的世界对外直接投资中,将近90%是以企业购并的形式支出,金额达16370亿美元,而新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仅1960亿美元〔3〕

在东亚、东南亚、南亚及大洋洲2007年流入的外资达到249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18%,这个外资流入量要占到全球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及转型经济国家所吸收的外资的2/5。这个地区的购并交易也比较活跃,2007年这方面的交易额达到82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3%,其中75%的购并交易集中在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及印度这五个国家或地区。

流入东亚地区的外资2007年达到1570亿美元,其中流入中国的外资达到840亿美元。流入中国的外资主要在服务业、高技术行业以及高附加值行业。外商在中国投资的研发中心在2004年还只有700个,到2008年就已超过1200个了。跨国公司把地区总部设在北京、上海这两个城市的在2007年就已超过220家。这一方面反映了跨国公司在华战略的转变,即以前主要是把中国看作是低成本的生产基地,现在转为把中国看作是一个巨大的竞争性市场,以及高素质劳动力集聚的地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政府的发展政策更强调吸引高质量的外资。得益于香港经济与中国内地经济更紧密的联系以及众多跨国公司把地区总部设在香港,2007年流入中国香港的外资达到60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国家与地区对外直接投资也开始增加,在2007年,东亚、南亚、东南亚流出资本1500亿美元,已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的外资来源,并增强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南南合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东亚、东南亚、南亚的资本,专门到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地设立招商引资机构。现在中国正迅速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某些最不发达的非洲国家的主要投资国。印度已成为英国的主要投资国之一,马来西亚与菲律宾则在2007年第一次资本输出超过输入。中国香港在2007年对外直接投资流出530亿美元,中国大陆流出对外直接投资220亿美元,居发展中地区的首位与第二位。中国的国有大企业如宝钢、中石油正在积极地寻求在海外开发原料来源,中国的民营企业如华为、正泰等公司也在逐步走向国际市场,中国企业“走出去”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跨国公司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呈不断上升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贸易自由化也有进一步的发展。虽然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使贸易保护主义有一定程度的抬头,但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所显示的那样,虽然在经济衰退时期贸易保护主义会局部抬头,但这并没有改变贸易自由化总的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国打贸易战的结果是各国均受到伤害,各国政府不会忘记这种前车之鉴。另外,当今世界贸易组织的纪律也确实对各国构成了行为制约,毕竟各国都在这种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下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谁也不愿意脱离这个世界贸易组织,因此从总体上看,世界贸易组织仍然在有效地维护和促进世界贸易的自由化。最近一轮的多哈回合就是为促进世界贸易进一步自由化的新努力。

世界各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十分重视利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发展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对发达国家来说,它们更注重发展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以及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它们的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进一步降低,第三产业的比重会继续提高,它们会把相对来说是低附加值的产业或某产品的加工程序转移到低成本国家或地区去,在这个过程中跨国公司起着重要作用。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自己的生产和销售系统,因而当前跨国公司的并购活动一浪高过一浪,而且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并购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利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积极改善本国投资环境,努力承接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相对来说是劳动密集的零部件生产或加工工序,这在东亚、东南亚及南亚各国和地区表现得特别明显。这也是为什么这一地区是吸收外来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地区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世界范围的产业转移及加工工序的转移是多层次的、连续的与动态的。当发达国家把一部分产业转入到某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后,如果承接这些产业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政策措施得当,就有可能使本地经济快速发展,这样一来,这些发展中国家与地区本身也会产生调整自己产业结构的要求,它们会把那些劳动密集的低附加值产业进一步向不发达国家转移,自己逐步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例如,当年亚洲“四小龙”曾依靠承接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使自己的经济得以高速发展,然后它们就把相当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又转移到中国沿海各地或东南亚各国。现在,中国沿海各地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同样又面临着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发展,我国经济经历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生产能力的极大提高,我国市场上的供给显得相对过剩,需求则发展滞后。国民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不高、产业层次低、竞争力不强、服务业的比重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即使与一般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服务业比重也是偏低的。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高技术产业规模过小,制约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也制约了高新技术的进一步产业化。我国沿海地区经过二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后,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已经开始失去,传统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同类出口产品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强,当前,在经济危机发生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市场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壁垒也有所加强,这就迫使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这里的不少企业已经认识到,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把一部分在当地失去竞争力的产业转移出去,对外投资已成为这些企业的必然选择。

根据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国家十分及时地提出了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想。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毫无疑问,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正是我国通过国际市场来实现国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优化的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