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没有文化妈妈怎么教育上大学儿子

没有文化妈妈怎么教育上大学儿子

时间:2022-04-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设封建主义“和谐社会”夏朝和商朝实行的也是封建制,但是远远没有周朝成熟。只有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上天才会垂青。“家”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父子”,那么,“国”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君臣”。但是,这种和谐的封建制度和宗法文化所蕴含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而“不文明”的秦国,反而因祸得福,成了最后的胜出者。

建设封建主义“和谐社会

夏朝和商朝实行的也是封建制,但是远远没有周朝成熟。原因就在于,有夏商特色的封建主义建设没有同时搞好精神文明建设。而只有在周朝,封建制度和宗法文化才真正结合到了一起,使得周朝在中华大地上存在了七百多年。文化,文化,就是人文教化,说好听一点,就是教育,要让人脱离野蛮,成为“五讲四美”的文明人。说不好听一点,就是管理你的一种手段。教育远远要比管制、压迫有效。用现在的话来说,管理成本要低得多。成本低,收效快,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夏朝和商朝也不能说没有文化。只是他们的文化不够精致,经不起推敲,教育改革没有深入人心,结果被历史淘汰了。就拿商朝来说,他奉行的是一种巫鬼文化。殷人迷信鬼神,相信天命,甚至到了无事不占卜的地步。大到战争是否有利、庄稼何时播种,小到明天是否刮风、出门是否会摔跤,等等,都要占卜。商朝的统治者也正是靠装神弄鬼来愚弄老百姓的。在殷商人看来,人死后灵魂是会上天的。地上的王死了,不叫死,叫“宾天”。他们“宾天”以后,就到了天上的神——“上帝”身边,仍然当他的主子。而老百姓死了以后,灵魂也上天,但上天以后还是老百姓,仍然被“宾帝”管着。如果他们的子孙在地上不听话,他们在天上的日子也不好过。

可是,就是这个大搞迷信的商朝,却没有神明来撑腰,结果被来自西方的周部落给灭了。周部落也同样迷信天命,更敬畏鬼神,但他们却不像殷商那样眼巴巴地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上天上。他们重视人事、以德治国,把商朝的所有部落几乎都拉拢过来了。结果,武王伐纣时,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就打到了朝歌。夺取天下后,周王室更是从殷商的灭亡中吸取了教训。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神永远会保佑他们。只有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上天才会垂青。正因为这样,周公说:“上天只会眷顾那些施行仁政的王朝,它的意志并不是永远不改变的。”(2)敬畏上天是很重要的,但更要重人事。只有尽到了人事,才有资格去祈求上天的赐福。这就是“尽人事而知天命”。

就这样,周王朝抛弃了殷商的鬼神文化,取代它的是道德文化。什么是道德?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要讲“仁”。那什么是“仁”?仁就是爱人,就是要以人为本。但是,爱也不能盲目地爱,否则就是滥爱。爱是要讲究对象的,最主要的是一种血缘伦理的爱。按照人之常情,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兄弟,然后再由己推人,这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要表现在行为上。当儿子的,自然就不能和老子吹胡子瞪眼,拍桌子叫板,而应该讲究礼数。而当父亲的,当然也不能嬉皮笑脸,为老不尊。这就叫“父父子子”。也就是说,父亲应该有父亲的样子,儿子更应该有儿子的样子,地位是万万不能颠倒的。君臣关系也是如此,臣子对君主要死心塌地,而君主对臣子要不时给点小恩小惠。这就是“君君臣臣”。无论是父子,还是君臣,要实现这种和谐的“爱”,必须要订立一些礼法。没有规矩,道德就会被破坏,爱就荡然无存,就不和谐了。(www.guayunfan.com)既然血缘伦理之爱是人之常情,那么,遵循礼制也就是发自内心的了。就这样,周室王朝从血缘伦理入手,建立起来了自己的礼乐文化。这种文化对于巫鬼文化而言,进步可不小。周朝强调的“尊礼”,其实就是重人事,重伦理,重情感,以礼乐教化代替刑法律令,用人情代替恐吓,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为根本。这种脉脉含情,无疑比装神弄鬼、杀人如麻更得人心。老百姓欢喜得很,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教化,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统治,那社会就和谐了。

其实,对周王朝而言,人有没有爱心是次要的,关键是人是不是遵从他们所制定的礼制。因为后者才是统治者所关心的。所以,周公制礼,才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礼就是按照血缘关系划定亲疏关系,再由亲疏关系决定人的政治地位和权力大小。周朝的分封就是按照血缘亲疏远近关系不同而划分的,从而有了三六九等的区别。前面说过,各路诸侯国君有“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像鲁国、齐国、晋国,这些诸侯国国君,不是周天子的儿子,就是周天子的兄弟,政治地位自然就高,被称为“侯”。而秦国,一开始的时候地位很低,也就是个“子”。只不过到了后来,秦国发达了,秦穆公称霸,才被称为“伯”。这对秦国来说已经是了不得的荣誉了。而楚国,这个喜欢自称蛮夷的国家,地位最低,一直被称为“子”,所谓“楚子”指的就是楚国。

所以说,到了周王朝时期,封建这一政治制度才真正找到了和自己相匹配的文化。从此,宗法文化和封建政治组织,互为表里,相互依托,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我们。我们中国人喜欢把“国”和“家”放在一起说,就是“国家”。其实,“国”和“家”的结构是一样的,“家”不过是减缩版的“国”,“国”也不过是加强版的“家”。“家”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父子”,那么,“国”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君臣”。而且,最基本的君臣关系就是由“父子”关系演变来的。从“家”到“国”,就像水的波纹一样,层层散开,最基本的规则不过是把“父父子子”推演为“君君臣臣”。天子下面有国君,国君下面有大夫,大夫下面还有平民和奴隶。一级级的包工头,下级虽然对上级称臣,但在自己的领土范围内却又是老子天下第一,身兼统治者和地主二职。天子有天下,国君有国,大夫有家。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波浪式地从小的范围扩展到更大的范围,把“和谐社会”的要旨从家里一直贯彻到全天下。

宗法文化也好,封建制度也罢,说到底都是一种贵族统治。贵族身份是由出身决定的,是靠血液决定的,而不是靠所谓的能力和品德,是“任人唯亲”,搞裙带关系,而不是“任人唯贤”,像考公务员似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贵族的后代还是贵族,可以继承爵位,分封土地,担任官职,哪怕你再无能。平民的儿子还是平民,奴隶的儿子还是奴隶,哪怕你再有才。而秦国,因为没有接受这种所谓文明的教育,被东方诸侯斥为“蛮夷”。但是,这种和谐的封建制度和宗法文化所蕴含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更是无法克服自身的这些缺陷。而“不文明”的秦国,反而因祸得福,成了最后的胜出者。当然,这是后话。下面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宗法文化的崩溃和封建制度的瓦解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