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般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文化特征和美学追求

一般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文化特征和美学追求

时间:2022-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图组13-5 《亮剑》从审美趣味来看,一般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通过这类形象的创造,使得大众的审美趣味得到张扬,体现出主导文化对这种大众审美趣味的升华与提纯。在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中,这种趣味得到了提升。

第二节 一般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文化特征和美学追求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不仅自身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其遵循的创作原则还推动了一般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飞跃。随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艺术创作的深入,历史精神和美学精神深入人心,在对革命历史的艺术表现方面,一些剧作家的艺术视野越来越开阔,审美想象越来越丰富。对那些作出重要贡献的革命者群体形象,尤其是那些在革命斗争中的无名英雄应该如何表现,成了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美学开拓的新领域。这便是一般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

带有较强虚构色彩、主体性投入较多的一般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正确处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上,创作出了一批具有美学深度的力作。如《激情燃烧的岁月》、《江山》、《历史的天空》、《亮剑》、《人间正道是沧桑》等。

一、一般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美学趣味的变迁

美学趣味的变迁是一般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一个值得重视的美学现象。审美趣味是立足于主体的审美体验,探讨艺术规律及价值的重要美学范畴。在我国,涉及趣味的理论当推钟嵘的“趣味”说。钟嵘把“趣味”的本质确定为艺术的审美内容,认为“趣味”来自于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奠定了趣味研究的基础。所谓“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显然,一部没有“趣味”味同嚼蜡的作品是难以得到艺术的认同的。“趣味”理论体现了比较成熟的东方审美思想,它贯穿和融会着东方人的审美智慧,在东方艺术审美生态系统中占有相当高的地位。

自新时期电视剧的复苏与发展以来,以革命战争年代为题材的电视剧《历史的天空》、《亮剑》、《狼毒花》,其生动的美学趣味丰富了主旋律的表达方式,显得妙趣横生,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新鲜的艺术经验。

《历史的天空》、《亮剑》、《狼毒花》等电视剧体现出一种大众审美趣味。“大众审美趣味”是从百姓的精神需求和传统审美心理出发,对存活于民间、具有鲜明地域文化色彩的大众普泛精神追求的体认,是广泛存留在百姓生活土壤中的“对生命之乐的一种感知,一种审美感觉上的自足”。从贯穿上述几部电视剧的人物形象的“气韵”来看,它所体现的“趣味”值得作出进一步的美学分析。

img71

img72

图组13-4 《历史的天空》

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突出特点在于其文化的多元状态,在诸多艺术形象的创造中,英雄形象创造的观念变革最为突出。所谓“高大全的英雄”、“有缺点的英雄”、“平民化的英雄”都涉及到这类形象创造的美学命题,但其总体创作趋势是要拉近英雄与大众的距离,即广泛存活于民间的审美趣味的距离。《历史的天空》、《亮剑》、《狼毒花》体现出奋勇杀敌战死疆场的英雄血性,让观众领略到了战争本身所独具的美感。它所体现出的对鬼子野蛮侵略行径的愤怒,对战争中生命被残酷掠杀的呐喊,都极具阳刚之美和英雄气概。这种体现在电视剧中的豪放气势是中国民间传统侠义文化、绿林文化不畏强暴、主持正义的精神内核的继承和延续。一方面,对中国百姓影响深远的英雄情结一直是中国大众审美文化的精华,它经由远古的图腾的语义转化而成为英雄崇拜,在民间审美趣味的形成中占有很重的分量;另一方面,民间流传的英雄形象既是富于伟力和感召力,在伦理道德、人格精神价值方面具备深厚力量的人物,也是作为平民形象化身的英雄。

在电视剧热衷于家长里短、青春偶像、“哈韩”“哈日”的情感抚慰下,表现英雄、呼唤英雄血性、重塑英雄文化就成了电视剧极度缺乏的“维生素”。在当前多元化的审美趣味中,能够抒发百姓情怀、具有阳刚气息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当今时代尽管不再需要除暴安良的侠客,也不再寄希望于某位英雄的振臂一呼,但我们这个社会仍然存在社会的不公平和无处不在的压力与焦虑,因此也就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来释放普遍的社会情绪。《历史的天空》、《亮剑》、《狼毒花》等电视剧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对英雄形象的创造,无疑成为社会情绪宣泄和获取审美自由心境的有效途径。《亮剑》(7)中李云龙身上的“亮剑”精神,是以“明知不敌也要敢于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来加以阐释的,李云龙用他那粗砺的嗓门呼喝着要求他的士兵“只当我们是啸聚山林的好汉”,要求他们成为一群“狼”,成为“让老虎也害怕三分”的“群狼”,“碰到鬼子才是改善生活的时候”,对日本鬼子和汉奸,“伏击、摸营、挖陷阱、打闷棍、绑票都行”。李云龙意志的坚定,性格的桀骜不驯,思维方式的灵活多变,处事的不拘泥于形式,甚至他的离经叛道,都融会了百姓生存的智慧,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者。即便是在自己队伍内部,李云龙也从不吃亏,他不愿与孔捷分享从皇协军那里弄来的军马,从被服厂任上离开时,他还“顺手牵羊”带走200套军服,都体现出李云龙那种中国农民式的精明。这种性格的揭示,充满了易于为大众所接受的民间审美趣味。

img73

img74

图组13-5 《亮剑》

从审美趣味来看,一般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通过这类形象的创造,使得大众的审美趣味得到张扬,体现出主导文化对这种大众审美趣味的升华与提纯。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中国共产党就创造性地提出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倡导文艺的大众化路线和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并以方针、纲领的形式确认下来。其中,最为本质的是要使农民的趣味得到强化和普及,并在不断的理论提升中得到发展。在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中,这种趣味得到了提升。电视剧《亮剑》在李云龙身上体现出的审美趣味就存在一个不断升华与提纯的过程,这种升华是通过典型形象的塑造与一系列事件的描述来完成的。开始,李云龙正面突围并干掉了坂田联队,然而却因抗命被八路军总部送到被服厂当厂长,按照八路军副总指挥的说法,李云龙不论有多大功劳,也不能违反纪律,这是对李云龙桀骜不驯的性格的纠正。在李云龙对士兵尽兴发表“只当我们是啸聚山林的好汉”的战前动员时,赵政委适时地纠正了李云龙的言语不当之处——“八路军怎么是绿林好汉”?在赵刚政委的帮助下,李云龙开始识字,学文化。赵刚政委总是不失时机地纠正李云龙的离经叛道的言论和作风。日寇抓走了李云龙新婚的妻子秀琴,焚烧了独立团所在地赵家峪。李云龙指挥部队攻打平安城并救出自己的老婆。总部对这次战果颇丰的战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因李云龙未经请示进行战斗而功过相抵,电视剧通过旅长的批评来完成对李云龙的进一步修正。这是对李云龙桀骜不驯的性格的再一次纠偏。此外,还有李云龙为魏和尚报仇,挥刀砍杀黑云寨二当家性命被降为一营营长,老师长对李云龙到南京政治学院学习过程中捣乱课堂、顶撞教员、聚众起哄的批评,都可以看做是对李云龙草莽气息的改造。而田雨作为李云龙的妻子,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也实施了对李云龙更为本质和全面的文化改造,这从新婚之夜田雨送情诗以及进城时两人因一幅油画和一架钢琴发生争执可见一斑。通过这一连串的对李云龙行为的否定和对其本人的思想改造,李云龙成为了新中国的将军。

《历史的天空》中的主人公姜大牙也是如此。姜大牙也同样经历了从外到内的改造过程。政治部主任张普景对姜大牙的军阀作风、土匪气息、违纪事件总是坚决要求处理;东方文英几乎做完了姜大牙从一个乡野村夫到文明战士修炼的全部“功课”,姜大牙学写字,学刷牙,学穿着,学礼貌,看书看报,讲究卫生,练习演讲……最终实现了从一个流氓无产者到真正革命者的转变。对于这个形象的提升,电视剧还安排了许多能够让受众体会到对象主体道德力量的生动细节。在电视剧中,姜大牙带领县大队拔掉了鬼子一个小据点,打扫战场时发现里面藏着一个日本小女孩,姜大牙盯着女孩的可怜眼睛说:“对这么小女娃子下手,咱们不也成了他娘的东洋鬼子了吗?”于是找来老乡把这日本小女孩给日本军送了回去。这种艺术处理,是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和伦理规范的,也是符合八路军的革命传统的。因此,对大众审美趣味的提纯是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必然要求。

《狼毒花》(8)中的常发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造过程。开始,常发试图枪毙嫌犯而打倒了副政委兼地委书记甄一然的警卫员,并拘禁了甄一然,以致司令员要枪毙他;后来,常发随甄一然到延安扫盲班学习,同样受到其相好梅子的胞妹夏雨“十分刻薄”的改造;常发还将孙大宝绑在树上殴打,被告到了解放区法庭……常发的种种不合八路军规范的行为都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修理”。最终,常发在甄一然的教育下,从一个土匪司令变成一个真正懂得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八路军战士。

img75

img76

图组13-6 《狼毒花》

这种人物形象和性格的转变,都在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着主导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也蕴涵着对大众审美趣味的提升。它摒弃了大众审美趣味中落后的因素,提炼出其健康、有益、无害的内容,并将这种内容贯穿到主导文化的诠释当中去。因此,电视剧中,观众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八路军不仅是正义之师、英勇之师,还是仁义之师。

《亮剑》、《历史的天空》、《狼毒花》还以性格元素的介入,克服概念化、类型化的弊端,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首先,从主要人物形象的角色身份上来看,就与领袖人物和作为道德楷模的英雄人物有别。《历史的天空》(9)写的姜大牙是蓝桥埠瑞泰米庄朱二爷家的干儿子兼两代伙计。电视剧一开头,就写了镇西头韩染匠家堂侄女韩春云宁可上吊、跳河,也不愿意做姜大牙的新娘子,因为在韩春云眼里,姜大牙自小就是个“泼皮无赖”,打架耍蛮,满口脏话,习气粗野,嫁给他还不如死了的好。《狼毒花》里的常发,是一个因为杀死地主恶霸,做过土匪、国民党地方司令,后来投奔共产党武工队,马背上有酒、有女人的“狼毒花”。《亮剑》中的李云龙尽管是八路军的团长,可也是一身的“痞子气”。这样一群人依照传统的美学规范,当然是有损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的,因为他们粗俗不堪的外在形象还比不上一个普通士兵。然而这些形象何以得到观众的普遍认同?如何看待这种审美文化现象?显然,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趣味变迁,是建立在民间趣味基础上的形象创构,它并不拘泥于形式的整肃,更在意于内容的价值和这种价值的真实。因此,在粗俗的外表下,依然蕴涵有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评价的内容。

其次,为什么粗俗的形式没有导致对主体伦理力量的消解,反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建构?李云龙人物语言很大的一个特点即“俗”;姜大牙也是满口脏话,说话离不开“狗日的”;《狼毒花》的主人公常发也是满嘴“粗口”,开口“老子”“他娘的”“狗日的”等。这类粗俗的语言,客观上造成了审美内容与审美形式的不一致,但在这种外在的语言形式熏陶下的英雄人物又绝非草莽英雄,他们有中国农民式的智慧,为人正直刚烈,不媚上,对百姓有深厚的感情,视死如归,不计生死、压倒一切,个性分明、有血有肉。因此,我们就有必要分析粗俗的语言形式在艺术创作中的合理性。当这种语言符合人物的性格和身份的时候,它是有用的,当一种语言在具体的语境下能够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时,它也是审美的;但当它指向纯粹的生理快感层面,并津津乐道于一种低级趣味时,它就是非审美的了。显然,上述几部电视剧把握了粗俗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达到了有利于形象塑造的审美效果。

二、一般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艺术虚构

一般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人物形象创造主要建立在艺术虚构的基础上。因此,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不同,一般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取材上对于历史事实多取一点因由,或给予历史不同程度的艺术净化,使其符合现实主义注重典型环境和典型形象创造的艺术真实原则。这种虚构文本的出现,进一步解放了这类题材电视剧创作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文本特征在于它所体现的意识形态特性的审美化。自觉地参与当代社会新型意识形态与民族精神价值的建构,正确处理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在艺术表现时代政治理想、满足观众审美需求方面,为电视剧艺术创作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艺术范式。艺术离不开政治,政治也需要艺术。一般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虚构大多是现实主义的艺术虚构,而非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虚构,它的艺术功能和价值取向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基本上是一致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史的天空》、《狼毒花》、《亮剑》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莫不如此。

img77

图13-7 《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般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意识形态内涵也需要审美表达才能寓教于乐。为避免形象的概念化,在内容的审美化方面,更需要注重艺术典型的创造。19世纪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也明确说过:“艺术家的使命就是创造伟大的典型,并将完美的人物提到理想的高度。”(10) 恩格斯指出:“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1) 革命历史题材所蕴涵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本质,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而且对于这种价值的认识,随着历史的推进越来越深入。在中国的革命史上,领袖之于历史的贡献固然重要,但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那些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无名英雄同样令人景仰。因此,要表现千千万万这样的英雄,就需要创作出能体现他们英雄本质和代表他们大多数的典型形象。这种典型形象的塑造,就需要深入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需要以艺术虚构的形式提炼生活,在典型环境中创造符合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典型形象。同时,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使得艺术家对于那段革命历史的认识不断注入新的历史体验和新的审美情感,即需要在现实主义的表现和描述中表达他们的社会理想。为了更为全面、辩证地艺术表现中国革命的历史,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立足于历史精神和美学精神的和谐统一创造生动形象的多样艺术典型,是大势所趋。

思考题:

1.简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文化特征和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2.以电视剧《长征》为例,分析该剧在艺术创作上所取得的突破性成就。

3.以《历史的天空》、《狼毒花》、《亮剑》为例,谈谈该类题材电视剧所体现的多元文化互动以及审美趣味的变迁。

【注释】

(1)鲁迅(署名“苗挺”):《又是“莎士比亚”》,《花边文学》(联华书局1936年版),见《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2月版。

(2)郭沫若:《历史·史剧·现实》,收入《沸羹集》,见《沫若文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3)编剧:王朝柱;导演:宋业明、董亚春;摄像:程生生、张超英;主要演员:唐国强、刘劲、郑祥、王春、郭连文等。

(4)总编剧:邵钧林;编剧:范昕;导演:胡雪桦;主要演员:蒲巴甲、李小璐、任程伟、张先衡、郑晓宁、侯宏澜。

(5)编剧:王朝柱;导演:金韬、唐国强、舒崇福、陆涛;摄像:程生生、于军、梁萌;主要演员:唐国强、刘劲、王伍福、郑强、张世汇、张琳、杨俊勇、郭连文等。

(6)王伟国:《电视剧摄影艺术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编剧:都梁、江奇涛;导演:张前;主要演员:李幼斌、何政军、张光北、童蕾、孙俪。

(8)导演:黄文利;主要演员:于荣光、童蕾、王力可、高明、刘金山、杨光华。

(9)编剧:蒋晓勤、姚远、邓海南;导演:高希希;主要演员:张丰毅、李雪健、李琳。

(10)转引自《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第321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11)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见《马克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6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