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是与非

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是与非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是与非 ——施和金教授访谈录受访者简介:施和金,1944年生,江苏丹阳人。自《戏说乾隆》开播以来,戏说历史的风气遍布荧屏。对历史中人物的记载,往往是粗线条的。现在搞历史研究的人基本上不看历史题材的电视剧。

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是与非
——施和金教授访谈录

受访者简介:

施和金,1944年生,江苏丹阳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专业,后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曾任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有《中国历史地理》、《历史教育学新编》、《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等专著,点校《方舆揽胜》、《读史方舆纪要》。自1980年以来,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代表作有:《隋唐地理志考辨》、《试论杨守敬的历史地理学成就与地位》、《明史地理志补校考》、《论枙读史方舆纪要枛的军事价值》、《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等。

采访时间:2004年10月

采访地点:南京

采访人:孔洪刚

历史题材电视剧存在诸多问题

记:施教授,先请您谈谈对历史题材电视剧总体上的印象。

施:总的感觉,电视剧正规的、正经的比较少,戏说的、胡编乱造的比较多。

首先是剧本内容方面。自《戏说乾隆》开播以来,戏说历史的风气遍布荧屏。有些电视剧虽然名称不叫“戏说”,但是内容与戏说没有什么区别,如《九岁县太爷》等。还有的借历史上某人之名,虚构出一些情节与人物,似乎在叙说历史,其实与历史毫无关系,如《康熙微服私访记》。还有一些电视剧更是胡编乱造,哗众取宠,甚至歪曲事实、随心所欲,如《铁齿铜牙纪晓岚》、《唐伯虎与秋香》。

其次,内容比较规范的电视剧,也存在其他的问题。反映三大战役、长征、进军大西南、解放大西北等的电视剧比较规范。《一代廉吏于成龙》属于清官片,拍得比较好,但宣传不够,影响不大。《刘铭传》本来不错,但其中加了爱情故事作为佐料,也觉得别扭。《海瑞》的片子影响大,但拍得不太好,情节上处理不太妥当,效果反而不好。特别是后半部,将海瑞塑造成脱离了人间水土的人物。

对历史中人物的记载,往往是粗线条的。历史剧的制作,离不开整体构架真实的基础上的细节补充。这个细节,足可见剧本作者的艺术修养,但有一点,电视剧叙事必须为主题服务,而主题是不能脱离开历史真实与日常经验的。

记:这像是宏观架构上论从史出,微观上以论代史,是不是一个宏观、微观真实的问题?

施:电视剧的叙事是特别细节化的,具体到剧中人物的心理、情感、动作,而且故事情节越曲折,越能吸引观众,这样一来,势必要求剧作者与导演对故事、人物对白等进行一个把握,这个把握,会因为个人的风格而有所不同,但必须要服务于历史粗线条的真实。换句话说,叙事元素、手法的运用,必须服务于历史整体的真实。

记:能不能以曾经引起轰动的《走向共和》为例,谈谈历史剧如何处理整体与细节的真实问题?

施:该片的主题是我们怎么样由封建制走向了共和制,很好的一个题材。因而,具体人物、情节都应该服从这一主题,用历史事实说话,不要标新立异。但遗憾的是,该片美化了李鸿章,将他塑造成了一个正面人物。在我看来,历史上的李鸿章,只有在办洋务、推行留学生制度方面值得肯定。该片也丑化了孙中山,在电视剧中,孙中山不仅性格急躁,而且上蹿下跳,跳梁小丑一般,其形象与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相去甚远。孙中山的孙女也批评该片参与剧本写作的是文学家,而不是历史学家。

记:近年来也播出了不少反贪片,请您谈谈对反贪片的看法。

施:包公的片子多是台湾制作的,过于舞台戏剧化,令人感觉到不真实。大陆更多拍的是现代反贪片,往往过分渲染贪官的种种恶行,使人看不到战胜腐败的光明前景。

记:除了这种内容倾向上值得商榷的电视剧外,还有些电视剧闹出了笑话,张冠李戴,历史常识缺乏的情况也不少见。

施:其实就是一个细节与常识的把握问题。在我看来,历史剧以及其他类型的电视剧中,出现了很多常识上的问题,这样的例子很多。

《康熙微服私访记》中,说两江总督管辖江苏、浙江,总督府在杭州,这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两江总督初辖江南、江西,后江南分为江苏、安徽,所以所辖变为三省,总督府在南京而不在杭州。

近日播出的《共度好时光》,女婿给岳父送礼物,说的是送《清史稿》,结果只拿出一本,后来岳父说《清史稿》有好几卷,怎么只有一本。其实《清史稿》共有48册,529卷,说明编辑对该书不了解。以前还有一部电视剧,镜头中出现了某大官家有一书柜,放二十四史的,其中《宋史》只占一小格。其实二十四史中《宋史》量是最大的,说明制作者对二十四史不了解。

如果说上面举的例子是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的话,那么还有的就纯粹是常识性错误了。有一部电视剧《爸爸叫红旗》,中间一女主人公父亲去世,保险公司营业部主任慰问她说:“对家父的去世表示慰问,请向家母问好。”称呼别人的父母应为令尊、令堂,称呼自己的父母才叫家父、家母。这种常识性错误,令人啼笑皆非。

记:一个学史的民族,应该是一个未来更有作为的民族。怎样看待近几年的历史剧热产生的一些现象与问题?它会有什么消极后果?

施:可怕的是历史已经被商业化了,已被一些人用来作为挣钱的工具。媒体上现在的历史剧,大多数被制片人炒作为商业片,什么能赚钱就搞什么,什么形式赚钱就搞什么形式,于是虚构情节、胡编乱造、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种种手段,万般花样,到最后离真实的历史越来越遥远,历史的警示和教育作用也荡然无存。现在搞历史研究的人基本上不看历史题材的电视剧。

尽管江泽民同志多次号召干部要学习历史,《光明日报》也两次发表田昌五的《论学史》,最近胡锦涛等政治局委员们又请史学家齐世荣、钱乘旦专门讲历史课,但学史的人仍不多,历史在社会上并不吃香,史学工作者很多仍然处于清贫之中,这很令人担忧。学好历史、铭记历史经验与教训,对于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对领导者尤其如此。所以加强历史教育,不但在学校要进行,在社会上也要开展。媒体也应该注意相关问题。

历史题材电视剧期待良性发展

记:刚才其实谈到了历史剧的一些问题,如胡编乱造、商业主义盛行、常识性错误多等,针对于此,您有什么具体建议吗?

施:首先,应该增加正面的、比较规范的、能展现我国悠久传统文化的历史类题材。前一段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媒体报道说希拉克总统对东方文化很是痴迷,不但是青铜器的专家,还对中国古典诗词格外青睐。在一次私人聚会上,希拉克向朋友们表示,他有个心愿,就是完成一部关于中国唐代“诗仙”李白的电影剧本。我们意识不到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与人文底蕴,反而拍了大量庸俗的片子,如宫廷戏太多,争权夺利的情节太多,不利于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清朝的戏太多,“万岁”、“奴才”之声不绝于耳,广告上皇帝唯我独尊的形象屡屡展现。其他朝代的题材太少,这样就形成不了完整的历史概念。所有这些,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不太正常。我们历史悠久,可以选择的题材很多,可以是事件,如唐代为什么强大,安史之乱的经验教训;也可以是人物,如诸葛亮、唐太宗、魏徵、包拯、海瑞、文天祥、史可法、岳飞等;近代史上也有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题材与人物;反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优秀人物也很重要。

第二,历史剧一定要有历史顾问,至少应该保证不出常识性错误。很多人是从大众传媒那里学习历史的点点滴滴的,不正确的历史或者常识上的错误,会使很多人错误地学习历史知识,不能正确地把握历史规律。

第三,凡虚构情节的应注明并非历史真实。否则,真假不分。

第四,历史类题材的电视剧、专题片,不管什么形式与内容,总要鼓励人们向前看,要扬善弃恶,使人从中受到教育。

记:具体而言,怎样尽力避免重大历史知识错误与常识性的错误?

施:就是要请教专家把关。不管是涉及历史上重大人物、重大事件,还是一些细节上的问题,都应该请教有关专家。现在专家参与媒体的越来越多,电视剧制作单位也应该有意识地建立专家资源库,尽量杜绝电视剧生产中产生的各方面的错误。

日常生活中的媒体接触与思考

记:施教授,您平时接触媒体的情况是什么样的?能给我们描述一下吗?

施:我晚上休息比较早,第二天5点多起床,看的是中央电视台的《早新闻》,中午看的是《新闻30分》,晚上看《新闻联播》,总之比较关注新闻。报纸方面,看的是《扬子晚报》,还订了一份你们上海出的《报刊文摘》,以前还订阅《光明日报》,但现在学术量减少,不订了。

记:您对南京媒体的评价如何?

施:我先说说报纸。《新华日报》最近有所变化,刊载大量照片,减少文字数量,比以前活跃,吸引了不少读者。《扬子晚报》信息量大,但有些低俗的内容,广告越来越多,其中有很多医药类广告。《金陵晚报》、《现代快报》等报纸内容与《扬子晚报》相近,另外这类报纸中的有些信息,感觉不真实,似乎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

记:您接触的外地报纸呢?

施:《报刊文摘》每周二期到三期,汇集了各种消息,政治、经济、医药、文化等,还有短篇小说。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了解到各地、各类信息,比较符合我的需要。感觉上海的报纸《文汇报》、《新民晚报》算是比较干净的,《羊城晚报》也不错。

记:《南京零距离》是南京比较出名的一档电视节目,您对它的印象如何?

施:是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一档节目,它的主持人叫孟非。节目有比较好的文化内涵,比较深入基层,因为是江苏卫视的节目,所以在全省有很大的影响。《南京零距离》可以给我们带来借鉴。主持人孟非对有些问题大胆评论,但基本点没有超出国家的方针、政策。《南京零距离》这样的民生新闻栏目,很受观众的认可。

在南京还有一个与它有意竞争的栏目,是南京电视台“直播南京”的《东升工作室》,文化内涵虽然不如《南京零距离》,但它接受百姓投诉,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更深入基层。

记:您比较关注的是哪些新闻?

施:比较关注对腐败性案件的报道。

记:记者也容易搞腐败,如“有偿新闻”、“有偿不新闻”等,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施:这其实是一个记者如何处理义与利的问题。要如实报道,不增减,这是记者的第一准则。义与利,不是绝对的,记者也要生活,如果是为了工作,吃顿便餐是可以理解的。

记:在美国,各新闻机构规定不一,有的不准接受任何东西,也有少数媒体规定了可以接受的最高额度,比如10美元。

施:关键是要有一个度。

关于国际报道

记:近些年,国际形势风云突变,大的事件层出不穷。对我国的国际新闻报道,您怎么看?

施:我国的国际报道,首先是与国家的外交政策、对事件的态度分不开的。

记:伊拉克战争报道中,央视请了国防大学的张召忠现场解说,您有什么印象?

施:我看了这次报道,可惜专家的预言完全落空了。张教授在节目中说,美军将可能陷入伊拉克战争的泥潭中,遭遇游击战等非常规战争的折磨,没有想到的是,很快美军就攻入了巴格达,赶跑了萨达姆。专家在做媒体嘉宾时,一定要出言谨慎,尽量不要预测,要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

记:对日报道在媒体上也是时有所闻,请您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感受。

施:首先,我们受日本伤害很深,媒体中流露出的民族情绪并不奇怪。其次,与德国不同,日本政府一直不肯正视历史问题。与德国总理在集中营向被侵略国人民道歉的虔诚态度不同,在靖国神社参拜、教科书等问题上,日本政府的态度一直令人气愤。因此,我并不认为报道时反映一些民族情绪有什么不妥。

媒体应全面反映农村情况

记:我国还有70%以上的人口属于农村,您能不能谈谈农村的媒体状况。

施:对农村的关注,还是比以前多了。

在关注农村媒体状况之前,首先是要关注农村发生的变化。好的方面是,农民的负担减轻了,农民收入有所增加,可以进城打工,子女也可以在城里受到教育。不好的一方面是,农村的基层干部问题严重,对中央法令不太学习,贯彻不够,工作方式简单粗暴,党支部活动很少,有些党员不交党费,土地被占用,给农民的补偿也不够等。最近又出来一个情况,前一段大量占用农业用地,中央不是要求各地复耕吗?就是要在某个时间内将耕地恢复到原有水平,有些地方就填塞河沟、池塘,达到耕地面积。很可笑,这样一来,排水问题怎么办?

农村面临的问题非常复杂,而媒体更多报道的是农村的成绩,负面的东西很少,不全面。应该公布出来,三农问题的解决才有希望。

记:怎么样报道才能既契合农村实际情况,又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施:简单说,就是要把宣传中央方针、政策,与反映人们利益结合起来,上情下达,下情上报。我们的党离不开群众,党的政策也反映了民心、民意。80年代,农村经济发展比较快,同时也是科技热、信息热刚起步时,那时候农民有强烈的信息需求,记者也满怀热情为农民服务。如《中国农民报》每天收到农民来信、来稿700多件,报社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个别的问题直接回信答复,还定期刊出《读者来信》,还有不定期的内部刊物《来信选编》,送中央、国务院有关部委以及各省市领导参考,并深入农村,体验生活,调查研究,向群众学习,听取群众意见。加上各级党报的郊区版、农村版,全国涉农传媒蔚为大观。但现在的涉农媒体往往不能反映民心、民意,不能及时反映群众的呼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