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长篇电视剧的文化蕴含和分类学美学特征

长篇电视剧的文化蕴含和分类学美学特征

时间:2022-08-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部电视剧要是“连续”到9集以上直到更多,那它长篇剧的文化蕴含和分类学的美学特征就更为丰富也更为鲜明了。对于长篇电视连续剧来说,除了电视剧的社会本质、艺术文本的美学本质它都应有尽有之外,可以说,它区别于短篇和中篇电视剧的最本质的一个特征就是“长”。

第三节 长篇电视剧文化蕴含和分类学美学特征

我所任教的中国传媒大学有一位2004级博士生正在撰写的博士论文是《论电视剧的连续性》。这所谓的“连续性”,在中篇电视剧里当然也有表现,而对于篇幅9集以上的长篇电视剧来说,怕是表现得更为充分了。一部电视剧要是“连续”到9集以上直到更多,那它长篇剧的文化蕴含和分类学的美学特征就更为丰富也更为鲜明了。

我在上一节说到的20集的《孙中山》,制作方是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编剧张笑天,导演沈好放,主演赵文瑄、朱媛媛、梁冠华、王馥荔、奚美娟等。这部电视剧记述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从1895年第一次武装起义到1925年北上病逝于北京的近30年的革命生涯。这部戏“以史诗般的传记手法,歌颂了孙中山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他的理想和信念吸引着黄兴、廖仲恺、胡汉民何香凝、宋霭龄等众多革命志士奋斗不息。孙中山先生与老友宋嘉树之间的那种不同寻常的友情,与兄长孙眉、二子孙科、侄子孙昌之间的亲情,与原配夫人卢慕贞和亲密朋友陈粹芬女士之间感人肺腑的故事,特别是他与宋庆龄女士曲折委婉、荡气回肠的爱情经历,更令人久久难忘。”(36)正如全剧结束语所说:“照耀苦难深重的东方大国的一颗巨星陨落了。作为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带着他的满足和未竟事业的遗憾,在耗尽了最后一滴心血后走了;然而他的品格,他的思想,他所开拓的事业,确是永垂不朽的。他一生为中国登于富强之域,拯救人民水火而高举着火炬,永远照耀万代。”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文学剧本封底题词说“追寻伟人的光辉足迹,领略领袖的人格魅力”,应该就是这部戏的题旨。这样的内容和题旨,是由如下的20个大的段落展开的叙事来实现的,即:

第1集《创立兴中会》;第2集《伦敦蒙难》;第3集《组建同盟会》;第4集《愈挫愈奋》;第5集《血染黄花岗》;第6集《辛亥风云》;第7集《紧急回国》;第8集《临时大总统》;第9集《艰难的较量》;第10集《会晤袁世凯》第11集《不屈不挠》;第12集《宋氏姐妹》;第13集《领袖之爱》;第14集《为共和而战》第15集《老友宋嘉树》第16集《南下护法》;第17集《突出重围》;第18集《国共合作》;第19集《描绘蓝图》;第20集《抱病北上》。

这样的架式和气派,远非中篇电视剧所能比拟,更不说短篇电视剧了。再说,还有同样以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为叙事对象的59集的《走向共和》,就更不能相比了。

还有那更长的电视剧,集数所展示的面貌就更要让你刮目相看(37)

于是,有人因此指出,电影的优势在于空间,而电视剧的优势则在于时间。这有它一定的道理。

对于长篇电视连续剧来说,除了电视剧的社会本质、艺术文本的美学本质它都应有尽有之外,可以说,它区别于短篇和中篇电视剧的最本质的一个特征就是“长”。

比照我在本章“小引”里说到过的“长篇小说”和“多幕剧”的文本特征,我们不难理解“长篇电视剧”的这个“长”的特征是什么。那就是,《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Ⅱ》卷“小说”条目的“释文”阐释“小说的分类”说的,“长篇小说指篇幅长、描写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反映比较广阔的社会历史画面的作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印行的《文学理论》说的“长篇小说的头一个特点,是它能艺术地概括广阔的社会生活……由于容纳的生活内容宽广和题材的重大,长篇往往在复杂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之中来展现社会生活,显示人物性格,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创造众多的人物形象,塑造典型,也是长篇小说所独有的长处……情节复杂,也是长篇小说的特点……通常,长篇采取单线、双线或多线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长篇结构之难,在于使人物、情节、环境的组合达到统一、完整、均匀。”再就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多幕剧”条目的“释文”说的,“在全剧演出过程中,大幕启闭两次以上者,即称多幕剧”。

跟这种长篇小说和多幕剧相似,可以说,长篇电视剧的“长”,至少具有外部关联和内部构成这么两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它“长”,就“长”到可以提供给你尽可能大的篇幅,尽可能多的镜头,直到大到无边,多到无限,来满足你包蕴社会生活信息、阐释社会生活道理、宣泄爱憎好恶情感的需要。换句话说,只要你电视剧的创作者们说得有意义,说得好看好听,也只要你会说,说得大家喜欢看喜欢听,你想说多少就能让你说多少。

二是,它“长”,就“长”到你讲述这社会人生故事的叙事策略跟着发生许许多多的变化。你把握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氛围等叙事对象进戏就会复杂得多,叙事结构和时空、线索、顺序、段落、视角、节奏等结构元素在戏组合方式也会复杂得多,还有叙事模式在戏、叙事语言说戏、叙事风格在戏得多。其中的叙事语言,尤其因为篇幅之“长”而可以受益无穷,比如,在语言的语法和修辞上会有了无限大的空间,有了游刃有余的余地。

恰恰就是长篇电视剧的这种“长”,正好从外部关联和内部构成两个方面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景观,一种景象,特别是融会在这景观、景象之中的一种“气象”。什么是“气象”?《辞海》释义有二:一是,“大气中冷、热、干、湿、风、云、雨、雪、霜、雾、雷、电、光象的等各种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统称”。二是,“‘景象’;光景。”《辞海》举例,有朱熹孟子章句序说》提到,“且如冰与水精,非不光,比之玉,自是有温润含蓄气象”。我在这里说长篇电视剧的“气象”,我认定的是,我们看到的长篇电视剧包孕了种种的冷、热、干、湿、风、云、雨、雪、霜、雾、雷、电、光象,包孕了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态的景观,显然“如冰与水精,非不光,比之玉,自是有温润含蓄气象”。由此,我还认同,由这景观还表现出来,它自有一种气血和气候,一种气质和气节,自有一种气势,一种气韵,一种气概,一种气魄。看优秀的长篇电视剧,我们可以感受到,那镜头,还有镜头和镜头之间,竟都是精血和风骨,志气和节操,气派和声势,神气和韵味!

前面我说到了长篇剧《希望的田野》和《美丽的田野》,它无疑让我们感受到了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的风起云涌的大气象。这种气象肯定是《葛掌柜》一类的中篇电视剧文本的空间和长度所无法呈现的。其实,何止是农村题材的《希望的田野》和《美丽的田野》如此呢?要是都说,真的是不胜枚举,一言难尽。

我还想说到46集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太平天国》的“气象”,堪称非凡。这部电视剧播出时和播出后,我写了8篇剧评文章,另外还写了3篇有关这部电视剧批评的文章(38),大致上可以说是我领略到这种气象后的一些感慨。

电视剧《太平天国》全过程、全方位而且形象、生动地展示了150多年前太平天国革命的历史,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它用电视剧艺术作品和历史事实互证,足以让世人确信,太平天国的将土们,无论革命成功,还是革命失败,都是中华民族历史应该铭记的英雄,荧屏上用太平天国英雄的热血伴着热泪所铸定的正是那浩浩的乾坤。

首先,如同我在本书第二章第一节里说过的,电视剧《太平天国》充分表现了它的英雄礼赞的品格。在太平天国的愤怒的烈火还在熊熊燃烧的时候,1853年6月14日,马克思就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了《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就太平天国的农民战争做出了一个伟大的论断:“‘对立统一’是否就是这样一个万应的原则,这一点可以从中国革命对文明世界很可能发生的影响中得到明显的例证。”不久,1857年6月5日,恩格斯又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了《波斯和中国》一文,就太平天国的农民战争做出了一个伟大的预言:“有一点是毫无疑义的。那就是古老中国的末日正在迅速到来……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作垂死的挣扎,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中国的历史,亚洲的历史,世界的历史,都已经证实了这些伟大的论断和预言。

电视剧《太平天国》又有一种难以释怀的国殇情结。历史已经表明,面对当时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如果太平天国领导集团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杜绝腐败,保持团结,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军事路线、方针和政策,战略和策略,并且联合遍布全国的各种反清武装力量,持续地歼灭清军,他们是有可能夺取全国性的胜利的。然而,太平天国还是错失了一次大好的历史机遇,还是失败了,而且主要是被自己打败了。虽然败得极其悲壮,却也败得极其惨烈,叫人极其震惊,极其痛惜,也叫人在痛定思痛之后要极其认真地去总结它惨痛而又宝贵的教训。现在,46集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承担了这样的使命,肩负了这样的责任,再一次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这种悲壮和惨烈,这种震惊和痛惜,阐释了这种惨痛而宝贵的教训。看电视剧作这样的展示、演绎和阐释,不禁让人想起了伟大诗人屈原的著名诗篇《国殇》。(39)我以为,电视剧《太平天国》也具有这样的“国殇”情结,而且,这情结,浓得化不开。有了这样的“国殇”情结,再加上它对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斗争及其英雄们热情“礼赞”的品格,这部电视剧就创造了十分重要、非常可贵而又极其丰富的审美价值了。为此,电视剧特别对天京陷落的悲壮而又惨烈的情景作了充分的展示,对那让人震惊和痛惜的失败的结局作了充分的演绎。这一大段戏里,当以洪秀全遗言、傅善祥与天国同寿和洪宣娇率众姐妹引爆自焚的壮烈牺牲最为感人。尤其是,当着轰然一声巨响之后,大火吞没了洪宣娇和众姐妹的时候,电视剧《太平天国》的创作者们,正是在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伟大事业举行庄重的葬礼!像是火中的凤凰在涅槃、飞升,电视剧是在昭告世人,天国必将复生!一个半世纪过去了,在“复生”了天国政治经济平等理想的今天,电视剧《太平天国》回眸历史,重现当年起义的英雄儿女们壮烈捐躯、陷于失败的一幕幕悲剧,真是不胜感慨之至!现在看来,全剧重心放在“天京之变”,而以一曲《风中泪》作结,这“国殇”情结,正是要总结太平天国失败的历史教训的。看完全剧,当我们耳畔还萦回着那如诉如泣、苍凉深情的一曲《风中泪》的时候,我们的灵魂不能不为之震颤,也不得不为之动情乃至动容了——“能共那苦中苦,/难共那甜中甜。/能过那生生死死般般险,/难过那花花绿绿重重关。/不问那千秋大业为何毁一旦,/只叹那剑上血还是那么咸!/风中泪还是那么酸!这正是全剧对于天国兴亡系于自身的深刻的历史反思!正是舒解自己的“国殇”情结,电视剧《太平天国》用形象艺术地进行了这种反思。全剧的艺术演绎让我们看到了,这反思之一是,定都天京之后,太平天国军事战略指挥失误。反思之二是,和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在军事上没有能力与水平从实践中总结、形成一套在劣势装备下战胜敌人的正确战略战术一样,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他们也因历史的、阶级的局限而没有能力和水平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政策,因而陷入孤立,难免走向败亡。反思之三是,拜上帝教功能转化,皇权意识必然导致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众多成员的腐败。这是电视剧大力揭示的一个方面。反思之四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皇权意识引发的权力斗争导致了严重的分裂和内耗。这是全剧演绎的重点。值得注意的是,电视剧《太平天国》作这样的反思,还突破一般的阶级、历史局限的反思,深入到人性的弱点上来了。比如,定都天京以后,洪秀全的热衷皇权,帝王梦幻,沉溺女色,猜忌多疑,工于心计,擅长权术;杨秀清的权欲熏心,自恃功高,不知自忌,飞扬跋扈,结党营私,心狠手辣;韦昌辉的见风使舵,隐忍韬晦,杀人如麻;石达开的圆滑世故,气量狭小,胸挟私利,英雄末路;以至于,后期的李秀成的种种人性弱点,性格悲剧……剧中都有翔实、具体、生动、形象的表现。应该说,这样的反思是不同寻常的。因为,电视剧告诉了观众,太平天国的失败,和这些领导者人性的弱点也是有关的。

我一再说明,就像文学是人学一样,电视剧艺术无疑也是人的艺术。不把镜头对准人,不在画面上描摹人的性格,展示人的命运,为人作艺术造型,电视剧就不会是艺术。事实上,一部电视剧作品必定要通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去表现主题,表现策划人及编导演和其他造型艺术工作者对生活的评价,表现他们对生活进行艺术审美的功力,表现他们叙事抒情的水平和境界,表现他们的美学品位和艺术风格。实践证明,人们评判一部电视剧思想艺术成就的高低和大小,有一个重要的尺度就是剧中人物的塑造。应该说,长篇电视剧在这方面特别擅长。现在,看46集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也不例外。我讲过了,这部大型历史题材电视剧,刻画了洪秀全等16个栩栩如生的主要人物,56个血肉丰满的比较重要的人物,还有二百多名有特色的人物。其中,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英雄儿女群像的塑造最为成功。这一艺术形象系列,足以显示全剧在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获得的巨大成就和高超水平。这,绝对是只有这样的长篇电视剧才有能力做到的。

我说电视剧《太平天国》成功地塑造了150年前那场农民革命战争中以洪秀全为首的英雄儿女的群像,指的是如下五层意义上的思想艺术成就,即:这部戏,倾全力为英雄造像,为英雄造群像,为英雄造各具鲜明个性的群像,为英雄造各具复杂性格和命运的群像,为英雄造富含电视剧美学特征的群像。

先说为英雄造像。看剧中洪秀全在永安封王建制自封天王,定都天京后身着龙袍当上了君临天下半壁江山的万岁,当了万岁后,洪秀全的种种作为,似乎和封建帝王没有两样,人们还能相信,他是农民起义的领袖,太平天国造反的英雄吗?洪秀全如此,在电视剧里,日趋腐败的杨秀清、韦昌辉,还有走向分裂的石达开,以及其他一些王侯丞相将领的种种负面描写,似乎也都如此,也都让人疑窦丛生,他们这些人,还称得上是农民起义的英雄吗?然而,看完全剧,令人又深信不疑的是,《太平天国》一剧的创作者,的确是在为英雄造像,真是把洪秀全、杨秀清他们当作英雄人物来精心加以塑造的。在电视剧书写的太平天国运动的英雄谱上,理所当然地列名其中的英雄们是: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陈玉成、李秀成、洪宣娇、苏三娘、傅善祥、曾晚妹、石益阳、曾水养、谭绍光、洪仁轩……电视剧《太平天国》为这些英雄造像,表现在:一是,洪秀全和冯云山提出的政治经济平等的“小天堂”革命理想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可能出现的一种解放社会生产力、推动历史前进的先进的思想,反对封建、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先进的思想,为中国广大农民谋利益的先进的思想,也是一种能够发动、组织和团结广大农民群众投入反清斗争的先进思想,开创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现代化的先进思想,有了这样先进的思想,洪秀全、冯云山和他们的战友们足以成为当时的中国人崇拜和追随的偶像,今天的中国人追怀和尊崇的先哲。二是,这些英雄把自己的理想付诸革命实践,发动了、组织了、领导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的也是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也是世界史上发动民众空前之多、会聚英才空前之众、斗争规模空前之大、扩展疆域空前之广、动摇封建王朝空前之强烈、留给后世启迪影响空前之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那是对现存的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的正义的抗争,对现实社会实施的剧烈的变革。他们历时14年,征战18省,不仅要破坏不公正的旧世界,而且还试图废除两千年来的土地和财产的私有制,力图建设一个“新天新地新人新世界”,建立一个“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并且试图“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列强的生产力,推行法治,建设现代化强国,以“与番人(列强)并雄”。这是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最先进的文化思想,代表了当时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实践。即使这个实践后来夭折,英雄的壮举全都失败,他们也足以成为当时的中国人景仰和赞扬的俊杰,今天的中国人纪念和讴歌的先驱。三是,这些英雄,在把理想付诸实践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崇高的精神,伟岸的人格,优秀的品质,非凡的才气。电视剧中,当孤军北伐的主将林凤祥率部决战清军僧格林沁所部清军,败走大运河中,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之时,只见画面上英雄群雕高耸入云,忽听得悲壮的《军歌》嘹亮声起:“是我天,是我地。/是我兄,是我弟。/血肉躯,浩然气!/大同世界太平旗!”这军歌,应该就是英雄们精神、人格、品质、才气的高度概括和结晶。这精神、人格、品质和才气,主要表现在:对于太平天国革命理想的忠贞信仰和执着追求;对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无限忠诚和无怨无悔的革命行动;在革命战争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在战场上英勇牺牲、刑场上英勇就义的大无畏的革命气度和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为太平天国运动而将个人儿女之情溶于王朝大业利益的自我牺牲精神和自律能力;在太平天国战争和建设中表现出来的非凡的胆识和才能;面对天国失败的结局而慷慨赴难凛然正气却又信仰不灭的坚定信念……这是一种英雄的伟大的魅力四射的人格,有了这样的人格魅力,这些英雄足以成为当时的中国人尊敬和效法的楷模,今天的中国人铭记和赞誉的先贤,以至于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优秀的精神文化传统。

再说为英雄造群像。除了领导集团中名位的顺序当以洪秀全为首,《太平天国》这部电视剧,在诸多王朝英雄儿女的人物形象中,你是无法指认出传统和习惯意义上的“男一号”、“女一号”来的。这不奇怪,因为,全剧人物造型,是在为这些英雄塑造群像,远离了以往历史剧为一个人树碑立传的老套。这是因为,以洪秀全为领袖的这些英雄人物,原来就是一个战斗群体。剧中的龙寮岭复仇之师就是一个象征。(40)围绕着洪秀全,这群像中,有冯云山的擅于文韬,萧朝贵的长于武略,或者杨秀清、石达开的足智多谋,文武兼备;有林凤祥、罗大纲的义胆忠心,也有陈玉成、李秀成的力挽狂澜;有洪宣娇的战地巾帼,也有傅善祥的朝廷栋梁,还有苏三娘、曾晚妹、石益阳的智勇双全;有老一辈的英雄曾水养一门忠烈,也有后起之秀的谭绍光的一身赤诚;有众英雄的征战杀伐,也有众太平之花的忠贞情爱……以至于,危巢之下断无完卵,待到天国悲歌唱响,他们相携共赴国难,虽方式不同,情景各异,也都遥相呼应,似有一种力量在主宰着他们共同的行为。看全剧,你会觉得,在这群像之中,众英雄的真、善、美,都是互补的,共生的,无一能够生生剥离、游移在外的。哪怕是石达开分兵出走,英雄末路,也都作为天朝覆亡的悲剧的一部分,在塑造着这英雄群像的一个方面。

当然,为这英雄塑造群像,电视剧是在致力于塑造其中的成员各具鲜明个性的群像,而使这群像之中的每一个人,都各显光彩,各具神色,而不呆板和单调。我说个性,指的就是性格。在艺术领域里,性格几乎是人物或形象的同义词语,性格和人物或形象是二而一的,是人物形象最本质的特征。刻画或者描摹了性格,就塑造了人物,把握或者驾驭了性格,形象在内心就活跃起来。所以,电视剧的创作者,在剧中塑造人物,创造形象,理所当然地要致力于性格的刻画和把握。而性格,其实就是一个人对待周围现实的一种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这也就是恩格斯在1859年5月18日《致斐·拉萨尔》信里说的,“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性格是他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心理态势,一旦形成又相对稳定,但都是个性化的。个性化既然是性格特点,当然也就成了艺术家们孜孜以求的了。要是在洪秀全、杨秀清等英雄群像中不去努力刻画他们个性化的性格,也就是恩格斯在上述那封信里说到的,不去“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那么,《太平天国》这部电视剧对英雄群像的塑造,或者说,对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就不是成功的了。现在看来,这部电视剧的编导演还是非常注意刻画群像中各个英雄人物独具的鲜明个性的。比如,洪秀全和冯云山,都是广东花县客家人,也是同学,还都颇有才学而考场失意然后当了穷苦塾师。一起创立了拜上帝会之后,洪秀全进入了高高在上的教主角色,回家制作宣传论文,冯云山则留在了广西桂平紫荆山,挑泥挖土,充当苦工,向附近各山烧炭工人、矿工及农民宣传新教。结果,洪秀全的功名之心膨胀为皇权思想,以至用尽心机擅权专制,定都天京之后,从朝政到后宫,言谈举止处处表现为改朝换代帝王的特征。而冯云山,则更显得以民众利益和天国大业为重,淡泊名利权势,排位在杨秀清之后也心态平和,临终前,还其言也善,力陈守江山更难之真理,劝诫洪秀全注意防止领导集团内讧,为日后各王的权势之争敲响了警钟。又比如,当着杨秀清居功自傲,权逼天王,两王之争的狼烟烽起的时候,剧中表现的是,杨秀清凭着首义之时领导群众积聚的实力,凭着南北征战建功立业的地位,还凭着天京定都后总理天朝大政的实力,步步向着洪秀全的权势进逼。这个人家居桂平县平隘山客家山乡,世代以烧炭种山为业,幼年丧去父母,于流荡生涯中交结了许多两广江湖上的豪客。识字不多,却也足智多谋,除了假托天父附体临凡,一般都是阳谋而少有阴谋诡计。他和洪秀全斗法,多的是咄咄逼人、肆无忌惮的飞扬跋扈,而洪秀全对此,又是派出奸细坐探打进东殿,又是百般隐忍直到忍辱负重愿受杖责,处处显得是引蛇出洞,用尽了诡诈的权术,最后引发了事变还借刀杀人。而且,诛杨之后,为了杀韦,还要伪装为杨平反昭雪,两王的作为,何其不同!再比如,同是富绅出身的韦昌辉和石达开也不一样。在杨秀清面前,韦表面上趋炎附势,骨子里却深藏杀机,石则不卑不亢,敬而远之。洪秀全要诛杨,韦昌辉摩拳擦掌,杀东王府人如麻,石达开则城府颇深,托病而按兵不动,为的是不愿手上沾染弟兄们的血。一个凶狠残忍,一个仁义慈善。再如洪宣娇的刚毅与傅善祥的柔顺,曾晚妹的褊狭与石益阳的豁达,林凤祥的隐忍和罗大纲的不屈,陈玉成的大度与李秀成的狭隘……也都个个性格鲜明。

特别值得称赞的是,电视剧《太平天国》为这些英雄儿女塑造各具鲜明个性的群像,还十分注意他们性格和命运的复杂性。我们看看洪宣娇、苏三娘、傅善祥这几位女英雄,就该对此表示钦佩了。(41)洪宣娇、苏三娘、傅善祥的性格和命运的复杂性,真可以让我们体会到,鲁迅在谈到《红楼梦》的人物描写时说到的“于人则并陈美恶,美恶并举”的重要意义了。黑格尔曾说,个性人物是“生气灌注”的人物。他的意思是,具有个性的人物有着强烈的生命活力,生活在现实世界,像真实的人物一样思考,一样行动。这就使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有了丰富性、复杂性,有了生气。要是只把个性化的人物理解为简单的象征性符号,或者是毫无生机的偶像了,那就窒息了人物形象的活力,将人物形象推向死亡了。《太平天国》按照这样的艺术规律塑造出来的英雄人物形象,就是“圆活”的而非“扁平”的了。

最后就是,电视剧《太平天国》为英雄塑造群像,还十分注意于使这群像富含电视剧的美学特征。由于电视剧是经由电视屏幕上演剧去进行审美的一种艺术,《太平天国》在塑造这些英雄群像人物时,除了设计各种戏剧冲突,设置各种戏剧情节,设定一个叙事视角和结构线索,并设定各种戏剧场景,让演员用足了各种戏剧动作和戏剧语言去表演,去塑造人物,还用足了电视剧文本的美学特征去为人物造像。比如,由于电视剧人物形象借光电信号记录下来,信息高度集中,一个镜头就可以在一瞬间完成整个叙述过程,而不必像文学那样需要长长的一段文字才能说清楚。这样大量的信息,又几乎是一个短时间里集中地整体地输出的,诉诸观众感官的,给观众带来强烈刺激的。这种动态的直观形象性,为观众感知人物言谈举止的蕴含提供了便利。傅善祥与天国同寿的那场戏,就把她临终前的所有事业、人生的感慨淋漓尽致地和盘托出了。比起文字描述来,这画面给观众的视听感官带来的冲击要强烈得多。这样的例子,在剧中,可以说信手拈来,俯拾皆是。又比如,由于电视剧以视听符号系统为其“语言”物质载体,线条、形状、色彩、光线、影调等构图元素和画面构建上的主体、陪体、环境、空白等元素,还有各种声音元素,以及景别摄法等等因素,都会在各种造型艺术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中,运用它们创造出来各种各样的画面或画面组合,而赋予人物以“造型”的电视剧美学特征,《太平天国》一剧,这样精彩的人物造型也很多,其精彩者也往往令人感悟顿生,感慨良多,久久难以忘怀。像大峒山复仇之师那场戏,远景、全景、中景、近景以至特写多有变化,推拉摇移镜头穿行于其间,只见画面上,漫山遍野都是身着白色丧服的太平军将士,在乌云翻滚的苍天之下,伴着隆隆的炮声,冲杀过来,悲壮的音乐烘托出一派肃杀之气,再看冲锋在前的洪秀全和首义诸王、各位将领,观众获得的就是对于人物的一种“通感”式的审美认知了。

另外,46集的《太平天国》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尽可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还用艺术形象无可辩驳地揭示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正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电视剧作这样的深刻揭示,是让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剧中形象,即自我画像,来展开的。这深刻的揭示,首先是在于,电视剧形象地告诉人们,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都是在清朝反动统治者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败退失利显得力不从心的困危局势下出山以效犬马之劳的。看曾、左、李这样先后投靠清朝反动统治者,分明是为挽救清军的败局而效忠于他们的主子,而决心与太平天国农民革命为敌。电视剧《太平天国》对曾、左、李刽子手面目的深刻揭示,还表现在,形象地告诉人们,他们出山之后,对清朝反动统治可以忠心耿耿,乃至以死效忠,对太平天国的起义将士则血腥屠杀,直到杀人如麻,也毫不手软。它还形象地告诉人们,这些号称“大儒”的人,对自己所标榜的“大本大源”,还有他们自己的诠释,都有其虚伪的一面。其心理,都十分阴暗。

多年来,创作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作家、艺术家们,当然,不包括那些对历史胡闹、随心所欲地戏说用以谋取私利的人,总是尴尬无比,艰难地游行在历史与艺术之间,却常常不容易得到历史与艺术两界人士的共同认可,更不用说一致好评了。46集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其实也经历过这一类的风波。(42)

应该说,作为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太平天国》致力于历史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取得的成就是可喜的,令人信服的。

这里,首先有一个关于历史学、历史题材电视剧艺术的观念的问题。

电视剧艺术是一种借助于在屏幕上演剧去对生活进行审美的艺术,它所呈现的,本来就是经由创作者认识、体悟现实生活之后虚构的一个艺术的生活的世界。一切涉及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艺术作品,都只能是艺术地演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不可能是重复和再现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问题只是,为什么来演绎?根据什么去演绎?朝什么方向去演绎?用什么方法去演绎?演绎的结果怎么样?其间的规律是什么?既然,电视剧《太平天国》只是艺术地演绎太平天国的历史,人们就不能要求它人人、事事一个个、一件件都是确已有之的信史,而不能虚构。无疑,人们要求于它的,只能是历史与艺术的正确结合,只能是这种正确的结合所追求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和谐统一。据此以考察电视剧《太平天国》,在致力于历史和艺术的尽可能完美的结合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尽可能和谐的统一上,我认为,如下的成就和经验是相当宝贵,值得珍视的。这成就和经验,我把它概括为三个必要的尊重,三种合理的虚构。就电视剧《太平天国》而言,这三个必要的尊重,我指的是,一要尊重历史的大事,二要尊重历史的结论,三要尊重国人看待这一历史大事及其合乎逻辑的发展结论的民族感情。这种尊重,意味着必须严肃地、尽可能地忠于历史,而不能有根本性的或者重大的篡改、扭曲、修正、戏说,或者污蔑、亵渎、嘲弄、调侃。这三种合理的虚构是:一、尽可能合理地围绕着人物作艺术虚构;二、尽可能合理地围绕着情节作艺术虚构;三、尽可能合理地对环境、氛围作艺术虚构。三个必要的尊重的实质,乃是电视剧《太平天国》忠于太平天国史实,把史实溶为了全剧的神髓。当着电视剧要用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和形象系列,用爱憎分明的艺术情感和情感体系,去艺术地演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在上述三个必要的尊重的前提下,以及它所允许的范围中和幅度内,经由艺术创作,去创造性地丰富这些形象,丰富这种感情,以求得全剧的思想成为有艺术感染力的思想,求得全剧的艺术成为有思想震撼力的艺术,进行三种合理的虚构,或者说,在三个方面所作的合理的虚构的时候,就使得全剧历史主义地丰富了题材题旨,丰富了人物形象,丰富了故事情节,美化了场景氛围,文化蕴含、美学品格都进一步升华,感人魅力、思想启迪也都进一步强化。有了这种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和谐统一,《太平天国》一剧就在史实溶入神髓之时,用史剧艺术唱出了历史的分外妖娆!这,应该是所有历史题材电视剧,乃至所有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可以借鉴的宝贵创作经验,或者说,可以借鉴的一条艺术创作的必由之路。

由于篇幅长达46集,《太平天国》还有充足的余裕引吭高歌一曲豪放而又悲壮的“天国悲歌”。可以说,在四十多年的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历史上,《太平天国》的高水平、高格调的悲剧审美艺术,真的是前无古人,还没有什么作品堪与媲美。看剧中,龙寮岭洪秀全率全军将士丧服冲杀的复仇之师,城陵矶决战中老将曾天养倒卧在如血的残阳下的沙场,林凤祥率北伐军残部在大运河畔决战僧格林沁兵败集体投河,罗大纲、苏三娘血战芜湖竹签陷坑双双遇难,陈玉成、曾晚妹颖州刑场婚礼,石达开大渡河紫打地身陷绝境英雄末路,洪宣娇率众女兵天王府前引爆自焚共赴国难……一场场戏,一幅幅画面,真会令人唏嘘不已,久久难以忘怀!听剧中,韩磊深情演唱《浩浩乾坤》,感受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英雄们“生死路一条,聚散酒一杯”的磅礴大气,体味那“何以成败论英雄,浩浩乾坤立丰碑”的历史沧桑,真叫人荡气回肠。再听那阎维文倾情演唱《大英雄》,“一辈辈的硬骨头,生死不服输,为你洒热血,为你抛头颅。滴血水就是一个故事,一杯烈酒就是一部史书”,你会觉得西风猎猎,战旗翻卷,战马嘶鸣,英雄赴难,血泪正在写就风云,烈酒已然长祭丹青!再听那满文军如泣如诉、一腔苍凉地唱起了《风中泪》,眼前闪过天京事变中自相残杀的血腥场面,你真会觉得,仿佛拷问苍天,又仿佛追向大地,“不问那千秋大业为何毁一旦,只叹那剑上血还是那么咸,风中泪还是那么酸!”这一首首的歌,一种种的情,裂人肺腑,撼人心弦,真令人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这就是电视剧《太平天国》的悲剧审美给我们带来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认真地说,用46集近2000分钟长度的画面讲述14年间的空前规模的农民革命战争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从它在广西金田村起事说到天京陷落天朝大厦倾倒,要做到纷纭繁复尽在其中,爱恨情仇全入镜头,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做到了。何况,它还把故事讲得具有了英雄史诗的风格,显得更不容易。这成功,自然来自多方面的艺术创作活动,多方面的创作观念和技巧付诸实践了。其中,有鲜明的宏大叙事色彩的史诗叙事结构艺术,功不可没。研究这种史诗叙事结构艺术,对于准确地解读《太平天国》的艺术文本,总结其叙事艺术的经验,为别的大型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的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很有必要。

按常规,作为长篇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在结构形态上,采用的是戏剧式结构;在结构模式上,叙事线呈网状延伸。只是,它演绎的是一个中外闻名的重大的历史故事,要十分小心地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追求历史与艺术的和谐统一;还有,它创造的是一种悲剧审美的艺术,无论是悲剧冲突的设置,悲剧形象的塑造,还是悲剧激情的升华,悲剧价值的创造,或者当代社会主义中国英雄悲剧格调的凝定,民族特色的形成,都要格外谨慎地加以把握;另外,它既要在势不两立的敌我之间的尖锐冲突之中,还要在太平天国内部领导集团权力之争的两方乃至三方、四方、五方之间的尖锐冲突中,甚至还有太平天国内部一对一、一对二乃至一对三的男女情爱纠葛的尖锐冲突之中,为各种人物塑形画像,也要审时度势,把握好各种分寸;由此,还要使全剧礼赞太平天国运动,抒发痛惜太平天国失败的一种国殇情结,在艺术审美的基础上,综合地实现审美的、认识的、教育的、愉悦的功能,实现策划者、制片人和编导演及其他造型艺术工作者的创作宗旨,这,也都要求《太平天国》一剧有一种高妙的叙事艺术,尤其是高妙的叙事结构的艺术。这种情景,就是贺拉斯所说的,“因为安排和条理起了作用,使平常的事物能升到辉煌的峰顶”了。电视剧《太平天国》的史诗叙事结构艺术,成功之处,我在本书第三章第一节已经说过,这里不再重复了。

除了上述四个方面,在叙事结构上,《太平天国》一剧在画面的剪辑上,即画面语言的“句法”“词章”上,还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是长镜头的大量地、创造性地、卓有成效地运用。有关《太平天国》一剧运用的长镜头的多方面的功能,以及在电视剧《太平天国》中,这种长镜头还基本上防止了镜头过碎和蒙太奇滥用的弊端,等等,我在本书第四章第三节已经有了详尽的论述,也不再说了。

我在上面以46集的《太平天国》为例说明的长篇电视剧的“气象”,也许因题材、集数而异,并不是所有的长篇电视剧都像这样完美的,不过,就它应该具有的一些基本的特征而言,还是说得过去的。

当然,还有不少的长篇电视剧,被市场利益所驱动,有意撑长而用各种办法注水,那都不足为道。

【注释】

(1)王淑秧:《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Ⅱ》卷第1085页条目“小说”的《释文》。《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Ⅱ》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

(2)郑国铨、周文柏、陈传才编著:《文学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第402-403页。

(3)鲁迅:《〈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134页。

(4)郑国铨、周文柏、陈传才编著:《文学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第404-407页。

(5)郑国铨、周文柏、陈传才编著:《文学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第407-408页。

(6)温广鲤:《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第108页条目“多幕剧”的《释文》。《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

(7)温广鲤:《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第107页条目“多幕剧”的《释文》。《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

(8)比如,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学术委员会、中国应用电视学编辑委员会编著,朱羽君、王纪言、钟大年主编的《中国应用电视学》第九章《电视剧》(高鑫执笔)写道:“根据目前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规定:三集以下(每集50分钟)均称单本电视剧,也就是说:电视单本剧可由‘上、中、下’三部所构成。”《中国电视应用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304b页。

(9)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于1981年设立,中央电视台为发起、主办单位,旨在提高全国电视剧创作的质量,繁荣电视剧的创作。初创时名为全国优秀电视节目评选。1982年更名为全国优秀电视剧评选。1983年广播电视部委托电视文艺杂志社、中国广播电视杂志社和电视周报社联合主办,并冠以“飞天奖”。1984年改由中央电视台和电视剧艺术委员会(简称艺委会)联合主办。1989年起改由艺委会承办。每年评选一次。2005年,国家有关方面整顿全国文艺奖评奖秩序,“飞天奖”归入“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成为它的“子项目”性的大奖。实际上,这也是中国电视剧的“政府奖”。

(10)实际上,也有在这之前播出的,比如,获得一等奖的《有一个青年》就是在1979年播出的。

(11)中央电视台研究室编:《荧屏金杯录——历届电视节目获奖目录》。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第354页。

(12)金鹰奖设立于1983年,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所属的《大众电视》杂志社主办,由电视观众和刊物读者自由投票,通过电子计算中心统计,对在上一年中向全国播出的电视剧及电视剧主创人员按照获票多少选拔出优秀节目和优秀主创人员。初创时名为大众电视金鹰奖。每年评选一次。从1997年第15届起改由中国文联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共同主办,更名为中国电视金鹰奖,旨在贴近广大电视观众,充分发挥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优势,采用观众投票和专家评选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繁荣我国电视艺术事业。

(13)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学术委员会、中国应用电视学编辑委员会编著,朱羽君、王纪言、钟大年主编:《中国应用电视学》第九章《电视剧》。《中国电视应用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299b页。

(14)同上。

(15)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学术委员会、中国应用电视学编辑委员会编著,朱羽君、王纪言、钟大年主编:《中国应用电视学》第九章《电视剧》。《中国电视应用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300a页。

(16)赵玉明、王福顺主编:《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第82a页。

(17)同上。

(18)程放:《电视喜剧小品断想》。《中国电视》,1995年第4期。

(19)陈孝英、王幼贝:《呼唤襁褓中的“电视晚会学”》。《电视剧》,1996年第2期。

(20)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第1版,第20页。

(21)李恒基、王汉川、岳晓湄、田川流主编:《中外影视名作辞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11月第1版,第775a页。

(22)解芳:《聚焦百姓生活弘扬短剧艺术》。北京电视台编《〈咱老百姓〉电视文学剧本专辑》11《聚焦百姓》,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0一11页。以下,凡出自此专辑者,不再注明编者、出版社与版别,只注书名、辑数、辑名和页数。

(23)仲呈祥:《〈咱老百姓〉电视文学剧本专辑·序一》。专辑11《聚焦百姓》,第1页。

(24)陈建功:《〈咱老百姓〉电视文学剧本专辑·序二》。专辑11《聚焦百姓》,第5-6页。

(25)北京电视台编有《〈咱老百姓〉电视文学剧本专辑》。第1到第10辑,是100个短剧的文学剧本。这100个短剧是:《等待星期六》、《偶一回眸》、《回家的萨克斯》、《征婚轶事》、《寻找真情》、《证明》、《咱们结婚吧》、《先生有疾》、《情感错位》、《爱要明媚》、《胜负攸关》、《性本善良》、《红尘一日》、《羊倌别克》、《奶娘》、《阿斯卡尔和他的舅舅》、《情牵》、《明明》、《再相逢》、《心锁》、《人情》、《又见老罗》、《都市彩虹》、《同学》、《拜师》、《火车上的信》、《祥子的后人》、《阳台》、《新来的钟点工》、《祝你生日快乐》、《昨天的哨音》、《电梯上的故事》、《今夏有约》、《敖包相会》、《红舞鞋》、《伤心酒店》、《李治的情感》、《留在北京》、《果路风情》、《项链》、《一厘米》、《华仔的故事》、《寻人启事》、《青青》、《窗外有蓝天》、《一夜逃亡》、《寻找英雄的日子》、《花开时节》、《白乐与米加》、《儿子啊儿子》、《老费头》、《两个人的婚礼》、《地震风波》、《半日奇缘》、《无事生非》、《鱼票》、《滑梯》、《票友》、《妈妈请打开您的门》、《天边晚霞》、《工钱》、《村长和鱼》、《铁算盘办学》、《找驴》、《背猪》、《塘边故事》、《老木》、《桃花湾》、《能婆婆巧媳妇》、《遗赠》、《血沁》、《古玉》、《良心问题》、《生命驿站》、《分房》、《较劲儿》、《请模特》、《琵琶手的烦恼》、《孩儿枕》、《老干外传》、《婚礼》、《意外》、《百万横财》、《无端介入》、《目击者》、《哥哥》、《失踪》、《队长慢走》、《乡村警察》、《最后一天》、《门里门外》、《谁发现的》、《爱的谎言》、《良知一悟》、《谁是编剧》、《过渡》、《买砚》、《雄花瓶》、《替身女婿》、《一张电影票》。第11辑《聚焦百姓》,辑存仲呈祥、陈建功两位的序言2篇,郑洞天、解芳两位的工作小结3篇,刘扬体、梁光弟、黄式宪、雷达、尹鸿、苗棣、郑伯农、王啸文、贾磊磊、杜高、宋家玲、张德祥、路海波、童道明、唐玉籍、高鑫、彭加瑾等京城电视剧评论界诸名家和其他有关人士的评论文章7l篇,还有郑洞天、黄建中、蔡晓晴、林洪桐、古榕、刘书亮等导演的“导演阐述”文字也是71篇,交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于2000年12月出版。这些文章、意见,都对《咱老百姓》作了整体的或者个案的评论。那《导演阐述》也都或多或少地向我们展示了大部分短剧的创作意图。所有这些,都有益于我们从理论上对电视短剧作一番认真的审视。

(26)郑洞天:《我们究竟做了什么》。《〈咱老百姓〉电视文学剧本专辑》11《聚焦百姓》,第5页。

(27)刘扬体:《百姓生活的全景画卷——漫评百部电视短剧〈咱老百姓〉》。《〈咱老百姓〉电视文学剧本专辑》11《聚焦百姓》,第15—16页。

(28)刘扬体:《百姓生活的全景画卷——漫评百部电视短剧〈咱老百姓〉》。《〈咱老百姓〉电视文学剧本专辑》11《聚焦百姓》,第15—16页。

(29)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学术委员会、中国应用电视学编辑委员会编著,朱羽君、王纪言、钟大年主编:《中国应用电视学》第九章《电视剧》。《中国电视应用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304b-305a页。

(30)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学术委员会、中国应用电视学编辑委员会编著,朱羽君、王纪言、钟大年主编:《中国应用电视学》第九章《电视剧》。《中国电视应用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305a页。

(31)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学术委员会、中国应用电视学编辑委员会编著,朱羽君、王纪言、钟大年主编:《中国应用电视学》第九章《电视剧》。《中国电视应用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307b页。

(32)李三强:《短剧走红现象的启示》。《中国广播影视》,2006年3月15日,3月下半月号。尹鸿:《电视单本剧的劣势与优势》。《中国广播影视》,1992年第2期。

(33)《外来媳妇本地郎》2000年底创办,栏目化以后,随片广告水涨船高。2002年春,其广告已经从原先的7条猛增到37条。2003年,其直接广告收入已经高达4000万元。2004年则据说已经差不多达到1亿元。此外,还在2003年、2004年衍生出广东台的“外来媳妇本地郎”除夕春节晚会,即使是和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同时播出,收视率居然只比中央台的晚会少不到1个百分点。

(34)且不说这些电视短剧使用方言有悖于国家规定而不利于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还且不说这些电视短剧的选材和表演乃至制作难以使它在文化蕴含和审美格调上臻于完美,仅仅是局限于一时一地的传播,就限制了它的繁荣了。

(35)尹鸿:《电视单本剧的劣势与优势》。《中国广播影视》,1992年第2期。

(36)张笑天著《孙中山》文学本原著封底勒口题词。《孙中山》由中国言实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印行。

(37)84集的《三国演义》是迄今为止已经拍成并正式播出的最长的一部电视连续剧。其分集的题名是: 1.《桃园三结义》;2.《十常侍乱政》;3.《董卓霸京师》;4.《孟德献刀》;5.《三英战吕布》;6.《连环计》;7.《凤仪亭》;8.《三让徐州》;9.《孙策立业》;10.《辕门射戟》;11.《宛城之战》;12.《白门楼》(上);13.《白门楼》(下); 14.《煮酒论英雄》;15.《袁曹起兵》;16.《关羽约三事》;17.《挂印封金》;18.《千里走单骑》;19.《古城相会》; 20.《坐领江东》;21.《官渡之战》(上);22.《官渡之战》(下);23.《大破袁绍》;24.《跃马檀溪》;25.《刘备求贤》; 26.《回马荐诸葛》;27.《三顾茅庐》;28.《火烧博望坡》;29.《携民渡江》;30.《舌战群儒》;31.《智激周瑜》;32.《周瑜空城计》;33.《群英会》;34.《草船借箭》;35.《苦肉计》;36.《庞统献连环》;37.《横槊赋诗》;38.《诸葛祭风》;39.《火烧赤壁》;40.《智取南郡》;41.《力夺四郡》;42.《美人计》;43.《甘露寺》;44.《回荆州》;45.《三气周瑜》;46.《卧龙吊孝》;47.《割须弃袍》;48.《张松献图》;49.《刘备入川》;50.《凤雏落坡》;51.《义释严颜》;52.《夺战西川》;53.《单刀赴会》;54.《合肥会战》;55.《立嗣之争》;56.《定军山》;57.《巧取汉中》;58.《水淹七军》;59.《走麦城》;60.《曹操之死》;61.《曹丕篡汉》;62.《兴兵伐吴》;63.《火烧连营》;64.《安居平五路》;65.《兵渡泸水》;66.《绝路问津》;67.《七擒孟获》;68.《出师北伐》;69.《收姜维》;70.《司马复出》;71.《空城遇敌》;72.《司马取印》;73.《祁山斗智》;74.《诸葛妆神》;75.《六出祁山》;76.《火烧上方谷》;77.《秋风五丈原》; 78.《诈病赚曹爽》;79.《吴宫干戈》;80.《兵困铁笼山》;81.《司马昭弑君》;82.《九伐中原》;83.《偷渡阴平》; 84.《三分归晋》。(说明: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第1版印行的《白话本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只有80集。)

(38)《成败都英雄荧屏铸乾坤——电视剧〈太平天国〉的礼赞品格》、《天朝壮士泪荧屏走惊雷——电视剧〈太平天国〉的国殇情结》、《天国儿女行荧屏诵史诗——电视剧〈太平天国〉的英雄群像塑造》、《天京城头血耻辱柱上恨——电视剧〈太平天国〉的曾、左、李自画像》、《史实溶神髓史剧唱妖娆——电视剧〈太平天国〉历史与艺术的和谐统一》、《血泪写风云烈酒祭丹青——电视剧〈太平天国〉的悲剧审美艺术和格调》、《赋宏大叙事镌史诗风格——电视剧〈太平天国〉的史诗叙事结构艺术》、《长卷孕浩然荧屏尽风流——电视剧〈太平天国〉的长镜头叙事和抒情》、《厌恶和尚恨及袈裟——关于当前电视剧〈太平天国〉批评现象的对话(一)》、《女人何以不能入戏——关于当前电视剧〈太平天国〉批评现象的对话(二)》、《再说“厌恶和尚恨及袈裟”——借题发挥的电视剧〈太平天国〉批评观》。这些文章先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后来,收进我的《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一书。《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39)那诗的前十句,描写了激烈战斗的场面,颂扬了当年楚军将士为保卫国家而英勇奋斗死而不悔的英雄气概;而后八句,则抒发了诗人对以身殉国的楚军壮士们的热烈赞颂和深切悼念,他们虽然战死沙场,身首异处,但精神不灭,英魂永存,死后也将成为鬼中的雄杰,激励生者的士气。那后八句诗是:“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40)那是1852年4月7日,太平军永安突围北上之师,在龙寮岭遭乌兰泰部清兵一万多人伏击。5分54秒的一场大戏里,曾水养、洪宣娇、洪大成掩护的太平军将士随军家属两千余人惨遭杀害,损失极其惨重,太平军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接下来,又是一场6分钟的大戏,演绎的是洪秀全和首义各王,各将领,亲率几万人的复仇之师,决战大峒山的悲壮故事。画面上,只见漫山遍野满眼都是白色丧服,太平军列阵出征之时,洪秀全居中,前后左右威武地围着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五王,还有林凤祥、洪宣娇、罗大纲、苏三娘等众将领,走在最前头,冲在了最前列。这时,天上乌云翻滚,地上炮声隆隆,风卷战旗,马蹄声碎,洪秀全率众英雄拔刀相向,冲杀过去,投入了浴血的奋战。刀光剑影之中,拼搏厮杀,血如泉涌,洪、杨、冯、萧、韦、石诸王,还有男女老少各位将领,分明都个个英勇善战,威镇清妖。这是什么?这就是同仇敌忾!这就是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事业,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爱恨,将这一群天朝的儿女集合成了一个情同手足的不是同胞胜似同胞的革命的群体!他们展示给世人的,展现在电视剧画面上的,原来就是英雄的群像。

(41)剧中的洪宣娇,是位英勇善战的女将。作为洪秀全的妹妹,金田起义后,统领太平军女营,屡建战功。定都天京后,作为丞相之一,她随侍天王右右,辅佐朝政,又有汗马功劳。天京陷落前,她拼死保卫,最后以身殉国,足可彪炳青史。在儿女感情生活上,她对谢满妹与陈宗扬,对苏三娘与罗大纲,对曾晚妹与陈玉成,以至于对傅善祥与谭绍光,都能义理为重,常常挺身而出,解人之困危。可是,在自己的感情世界里,却又不得不扮演了悲剧的角色。明明深爱林凤祥,却又听凭洪秀全摆布,嫁给了自己不爱的萧朝贵,完成了一笔政治联姻的交易。萧朝贵遇难之后,固然觉得自己欠萧朝贵太多而有歉意,也还是难断情丝,而心里永远装着一个林凤祥。然而,待到林凤祥再一次走近她的生活,她又裹足不前了。她怕的是天王不允,东王更不会答应,都不许西王妃下嫁一个丞相,于是,屈服于封建观念和权势,她只能和林凤祥以来世相许了。最后,她北上寻救林凤祥,抬棺大闹法场,又痛极而欲殉情,倒是表现了一个烈女子的气节,也还是尝到了她人性的弱点为自己酿造的苦酒了。剧中的苏三娘,与罗大纲率“艇军”来投,一路上,为消灭清妖而战,用洪秀全的评价说,是上马杀敌,下马露布,真是文武全才,堪称女中豪杰。她爱罗大纲,也爱得坚贞不渝。不料,洪秀全看上了她。戎马生涯之时,洪秀全可以隐忍,定都天京之后,他就无所顾忌了。于是,定都伊始,庆典过后,洪秀全召苏三娘进宫,封她这个“检点”当了“掌朝仪”。她当然反感,可又回天乏术,只得顺从,小心翼翼地过起了伴君如伴虎的日子。直到最后,洪秀全强占之心毕露,苏三娘才以死抗争,夺回了自由,回到镇江罗大纲的身边。这,也是她人性的弱点酿成的一段悲剧。至于傅善祥,更为复杂。身为太平天国科取的头名女状元,她才学过人,妙笔生花,无论是在杨秀清的东殿女薄书兼领礼部尚书任上,还是在天王府出任掌朝仪,她都为天朝效力,身手不凡。然而,她美丽、姣好,“太平之花”实在魅力诱人。面对垂涎欲滴的杨秀清,她躲之犹不及。却不料,为救曾水源一命,她屈服于杨秀清的淫威了。接下来,女状元的贞操挽救的不是生命,只换来一个连环阴谋,曾水源还是被处死了。她傅善祥呢,不明不白地被东王宠幸,无奈成了没有东王妃名份的小妾。这一份男女之事的牵连,竟把她变成了东殿的人,虽知杨秀清多行不义必自毙,倒也曾劝告杨秀清改弦易辙,却还是愚忠愚义到准备为东王一死而殉葬了。就个人情感而言,她分明属意于天国小将谭绍光,却又无力迈出这勇敢的一步。直到最后,还是靠了洪秀全恩准,靠了洪宣娇相助,才真正获得了自己的幸福。人性的弱点,再一次在傅善祥身上逞威了。

(42)当时,美国华纳公司买断海外播映权的消息公布后,我们南方一个大城市的一家晚报上就发表过一篇署名的“特别报道”,大字标题就用的是《电视剧〈太平天国〉是“戏说”》。这篇报道说,到南京参加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罗尔纲史学馆开馆活动的我国太平天国史学界研究专家们,对这部电视剧采取了较宽容的态度。据说,“有关专家再次向记者强调,电视剧《太平天国》是‘戏说’,绝不能当做历史来看。南京大学历史系专家已率一批博士生针对该剧编出向广大观众普及太平天国史实知识的书籍《太平天国概说》,将在《太平天国》电视连续剧播映前出版。”这篇报道指出的电视剧不符合历史真实的地方有天京内讧的描写,太平军相互灌酒的场面,男女纠葛,林凤祥与洪宣娇的一段情,及以女状元傅善祥其人,等等。对此,编剧张笑天别有一番说法,已经见诸多家媒体。张笑天说,电视剧《太平天国》的创作既不是在做编年史,枯燥乏味,也不是在演义戏说,那样会误导观众。《太平天国》不走那两个极端。他还说:“我绝不‘戏说’,绝不能把历史当成橡皮泥,随意捏扁、搓圆。”他给自己创作的定位是:《太平天国》这部戏按正史写,写历史本来面貌。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均不虚构。每一次重大事件都会打出字幕,标明时间。需要虚构的是真实人物的生活细节和一些次要人物的行为故事。后来,这部电视剧的完成片已经播出,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天国悲歌——太平天国兴亡实录》一书,也早于该剧播出而在1999年10月出版发行。这部史著,从该社1991年版的茅家琦主编三卷本《太平天国通史》精编而成。《天国悲歌》的主编崔之清是《太平天国通史》的主要撰稿人。就在崔之清为《天国悲歌》写的卷首短文《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太平天国史与电视剧〈太平天国〉》里,人们终于读到了南京大学太平天国史专家们作出的这样的评价:“这是一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结合比较完满的文艺作品。其中,主要历史人物的性格、语言、风貌、戏剧线索和情节的设计,矛盾、冲突的演变和发展虽然大多是作者的形象思维产物,但基本符合历史真实……电视剧本是相当成功的。作为史家,我们迫切期待它的上映,有助于广大观众了解和熟悉太平天国运动,从中获取历史教益。”另外,据张笑天《〈太平天国〉赘言》一文所说,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清史专家戴逸看片以后,也认为这是一部好片子,把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比较好地结合起来了,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历史真实,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太平天国前期胜利、后期又为什么走向失败,片子符合历史真实,有教育意义,也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第一条线的正面形象,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陈玉成等,大的史实基本真实,甚至细节都真实,如内讧、逼封万岁、杖责洪秀全等,写出了杨秀清的跋扈,基本情节不是虚构。第二条线是曾国藩、李鸿章等写得栩栩如生,有虚构,是艺术的需要。第三条线是女英雄,虚构的成分多,但艺术不同于历史,没有女的,没有爱情不行,合理的虚构是允许的、必须的,写成历史书就没有人看了。过去写太平天国的作品,没有一部写得这么全面、这么真实的。太平天国有几个分寸不好把握。这部作品把握得好。第一是史实与虚构,不能拍成戏说,干巴巴的没有虚构也没人看,这里虚实之间分寸掌握得合理。第二,歌颂与批评的分寸,既不能全部肯定,也不能不揭露太平天国的教训。这部片子注意得好。第三,历史与现实的分寸,历史是与现实息息相关的,有些对现实生活可能有类比,我看分寸感恰当。这部片子好,就好在写了太平天国的14年,反映一个局部不行,是第一部全面反映太平天国大场面的作品,气势磅礴,又具有观赏性,很值得一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