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代泰国的文化和教育

当代泰国的文化和教育

时间:2022-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文学泰国的文学在缅甸入侵和阿瑜陀耶王朝灭亡时,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很多文学著作焚于大火。为了配合这一活动,在日本丰田基金会的赞助下,段立生从泰文翻译了《泰国当代文化名人披耶阿奴曼拉查东的生平及著作》,马宁从英文翻译了《泰国的传统文化与民俗》,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回国后于1963年办期刊《社会科学评论》,推动泰国的民主运动和文化复兴。

1.文学

泰国的文学在缅甸入侵和阿瑜陀耶王朝灭亡时,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很多文学著作焚于大火。曼谷王朝初期经过抢救、收集和补遗,得到了逐步的恢复,在整理和修改的过程中进行再创作,重建传统的民族文学。这段时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文学家,如拉玛一世,他组织宫廷写作班子整理了《拉玛坚》、《乌纳鲁》、《伊瑙》、《达朗》等4部剧本,并根据自己的戎马生涯创作了《战缅甸塔叮当纪行诗》。披耶康(洪)将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译成泰文。拉玛二世和拉玛三世都参加了诗剧《昆昌昆平》的编写。著名诗人顺吞蒲被誉为“泰国的诗圣”,创作了《帕阿派玛尼》等脍炙人口的诗篇。拉玛四世时期散文的成就令人瞩目,最著名的是出使英国的使节蒙拉措泰写的游记《泰国使节出使英国记事》,此书的版权于1862年被西方传教士柏拉雷用400英镑买去,这是泰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版权交易,也是泰国作家第一次获得稿酬。拉玛五世时期泰国文坛开始翻译西方的文学作品,这是泰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由古典文学转变为近代文学。拉玛五世本人也是一位作家,他旅游欧洲时写的43封信记录了旅途见闻和感想,被辑为《远离家门》一书。他的诗集《梦醒诗》取材于《一千零一夜》。丹隆·腊贾努巴亲王的《泰缅战争的历史故事》叙述了泰缅之间的24次战争,既是史学巨著,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拉玛六世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诗人和翻译家。他的作品数量惊人,有1 000多篇,大部分是译作。这时期最重要的作家是披耶阿奴曼拉查东,中文名李光荣,出身平民,自学成才,任泰国艺术厅厅长,主管文化艺术,受爵披耶,代表作有《泰国的传统文化与民俗》。1988年李光荣百年冥诞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他为世界文化名人。为了配合这一活动,在日本丰田基金会的赞助下,段立生从泰文翻译了《泰国当代文化名人披耶阿奴曼拉查东的生平及著作》,马宁从英文翻译了《泰国的传统文化与民俗》,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泰国当代文学的奠基人是西巫拉帕,原名古腊·柿巴立(Kulap Saipradit,1905—1974年),出身于铁路小职员的家庭。他读中学的时候就显露了文学才能,1929年成立文学团体君子社,出版《君子》杂志,标榜以正人君子的态度从事文学创作,主张“文艺为人生,文艺为人民”,一生创作了20多部小说。其中长篇小说《男子汉》、《降服》、《人魔》和中篇小说《向往》等,表现了作者反对封建等级观念、追求个性解放、主张婚姻自由的民主思想和抨击社会丑恶的勇气。不幸的是他屡遭迫害,两次被捕入狱,晚年流亡中国,至死未能回国。他的最后一篇长篇小说《向前看》被译成中文出版。

西巫拉帕

社尼·绍瓦蓬(1918—)是泰国当代受读者欢迎的一位业余作家。出生于北榄府的农民家庭。大学毕业后任外交官,被派往苏联和法国等国家工作,他的作品常以异域风情为背景。代表作《魔鬼》被译成中文出版。

克立·巴莫(1911—1995年)是一位亲王,祖母有华人血统,1975—1976年任泰国总理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他用业余时间进行文艺创作,写了许多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戏剧、散文和政论等,对泰国文坛有很大影响。代表作《四朝代》,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展示了拉玛五世到拉玛八世这段时期的历史。

萧素乐(Sulak Sivaraksa,1933—),父母双方的祖先都有中国血统,父亲是英美烟草公司的会计主任,属于中产阶级家庭。完成中学教育后,被母亲送到英国念大学,曾在英国广播公司工作。回国后于1963年办期刊《社会科学评论》,推动泰国的民主运动和文化复兴。他写了许多针砭时弊的政论,被誉为“泰国的鲁迅”。他与泰国民主主义革命家比里·帕侬荣总理有很深的交往,他于2002年出版了中文版的《我认识的比里先生》,增进了中国读者对这位泰国民主主义革命先驱的了解。

萧素乐与作者

诗歌方面以瑙瓦拉·蓬拍本(1940—)为代表,他在盘谷银行艺术中心工作,获朱拉隆功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出版诗集24部,其中《从星期天到星期一》、《策马观城》、《永不停息》和《田野笙箫曲》等诗集都曾获奖。《祖国颂》以饱满的激情,歌颂泰国的名山大川。

除了泰文文学外,我们还应该提及泰国当代的华文文学。自从有华人移民泰国,大概就有了华文文学,现在可以找到的根据是中式寺庙里保存的匾额、对联和碑铭。我们可以把这些东西视为广义的文学,因为对联往往是诗的浓缩,碑铭也是散文的结晶。当然,真正意义上的华文文学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活跃于华文文坛的作家有许征鸿、黄病佛、翁永德、陈棠花和林蝶衣等。他们成立了许多文学社团,举办纪念鲁迅的文学征文。他们创办了许多文艺刊物和华文报纸副刊上的文学专栏,如谢犹荣主编的《译报》、方思若主编的《华凤》、林清等人创办的《半岛文艺》、黎毅等人创办的《七洲洋》和张综灵主编的《玫瑰》等,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1983年泰华写作人协会成立,标志着泰国华文文学进入一个新起点。它把华文文学的作者、编者和读者团结在一起,利用华文日报副刊发表小说、诗歌和散文。只要作品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不愁没有地方发表,从而培养了一批新的华文作家队伍。一些老编辑本身也是作家,如肖汉昌、白翎、洪林、倪长游和子帆等。1990年,泰华写作人协会更名为泰国华人作家协会,协会历届领导人方思若、司马攻和梦莉等出钱出力,把泰国华人作家协会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近10年出版的书籍达130多种。中国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汕头大学、厦门大学的中文系,已开设了介绍泰国华文文学的课程。厦门鹭江出版社出版了东南亚华文文学大系的泰国卷,包括《司马攻文集》、《梦莉文集》、《陈博文文集》和《曾心文集》等10种。

2.戏剧

泰国民间流行的传统戏剧多种多样,主要有:

(1)皮影戏

皮影戏是泰国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娱乐形式。它用牛皮雕刻制成剧中的角色和布景,利用灯光投影在银幕上演出。皮影戏有两种:囊艾(大皮影戏)和囊塔侬(小皮影戏)。这两种皮影戏除了大小区别外,其他地方也有一些区别。大皮影戏的角色有1—2米高,有的一张牛皮只够雕刻一个角色,有的一张牛皮可雕刻2—3个角色,剩下的部分雕刻布景或花纹。小皮影戏的角色较小,一般不超过1米,只刻一个角色,没有布景、花纹和边框。小皮影戏是泰南流行的皮影戏,是从爪哇直接传入泰国,或者从爪哇经过柬埔寨传入泰国的。

皮影戏表演时必须用一块白布作为银幕,由扯皮影的演员负责动作表演和配音,还有乐队伴奏。

大皮影戏开场时的拜师傅,通常是将湿婆、帕那莱神和修行者的皮影抬出来表演一番,接着演序幕,之后才开始正式演出。序幕有若干幕,最常见的是“夜晚捉猴”,内容是白猴战胜黑猴的故事,表现正义战胜邪恶。正式演出的故事有《拉玛坚》和《伊瑙》等。表演时有说有唱,再配以音乐。

小皮影戏的演出要搭一个2米高的台,台上置一块2.5—3.5米的白色布幕,缀以红边。古时用蜡烛投影,现在用电灯。配乐是泰南的民间音乐。乐器包括大鼓1对、小鼓1对、高低音锣1对、镲1对、响板1对和箫。演出时开场照例是拜师傅,先上祭品,然后抬着湿婆等神的皮影演唱,由修行者来拜师(神)。接着演序幕,即《拉玛坚》中猴王与十首魔王大战一场。有时还有戏团主人介绍一下戏团,然后才开始正式演出。由于小皮影戏对角色、音乐和表演方面一直进行改进,所以至今在泰南农村仍广受欢迎。

皮影戏

(2)孔剧

孔剧与皮影戏一样,是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出现的一种文艺形式,而且孔剧深受皮影戏的影响,表演时有说、有唱、有舞,常在重大庆典时演出。追溯孔剧的起源,有证据显示源于古代的耍龙(纳加,Naga),是国王登基庆典上的一种表演。耍龙最早出现在印度,经吉蔑(柬埔寨)传入泰国,也有可能经爪哇、马来半岛再传入泰国。有的学者说,孔剧的“孔”(Kon),在吉蔑语中是指表演《拉玛坚》的男演员,跟泰语的“孔”意思一样,发音相近,由此证明孔剧是经吉蔑传入泰国的。

由于孔剧主要是表演《拉玛坚》,所以孔剧的角色分为4类:1)帕(Pra):男人和男性的神仙;2)喃(Nang):女人和女性的神仙;3)夜叉;4)猴子。此外,还有一些配角,如修行者、金鹿、祭祀马、三首象和小鸟。早期的孔剧演员皆是男性,后来吸收了女演员。演员的挑选十分严格,兼顾嗓音、相貌和身材。除了“帕”和“喃”这两类角色外,演员皆戴面具,每个角色都有自己固定的脸谱。

孔剧与一般戏剧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舞蹈动作。孔剧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并且每个角色都有自己固定的舞姿程式。演员自幼经过严格的训练,表演时边说边唱,演唱字正腔圆,声音洪亮。孔剧类似中国京剧,是泰国艺苑中的一朵奇葩

1900年孔剧演员

(3)木偶戏

泰国的木偶戏源于真人表演的戏剧,也就是木偶模仿真人的戏剧表演。根据文献记载,阿瑜陀耶王朝波隆摩阁王(Borommakot,1732—1758年在位)时期便开始有木偶戏的表演,以后一直流行到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初期。泰国的木偶戏有4类:1)大木偶戏;2)小木偶戏;3)竹木偶戏;4)小戏。演出的剧目大多来自《拉玛坚》和《帕阿派玛尼》等古典文学作品,但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

大木偶戏的木偶用木头制作,高约1米,身体各部分及面孔模仿真人,用一根木棍制成身体,头和手脚可以活动。角色的打扮和服饰一如孔剧和其他戏剧。木偶戴的面具跟孔剧一样可以脱下来。

小木偶戏是曼谷王朝拉玛五世时期才出现的,主要是用来演中国的古装戏。木偶高约0.33米,其装扮如同中国古典戏剧人物。后来也有人用于演泰国的宫内戏和宫外戏。木偶的操作跟大木偶相似。小木偶戏从拉玛五世时期到现在,没有什么变化和发展。

竹木偶戏是由名叫桃的亲王发明的。他从素可泰府的中国木偶戏得到启发,所以也叫桃木偶戏。这种木偶的身体使用竹筒制成,头和手用木头雕刻,体型较小,手脚用竹筷控制操作,竹筷藏在衣袖里。

小戏是继竹木偶戏不久由该·沙塔瓦尼先生发明的,木偶大小跟小木偶戏相似,手脚绑在一根木棍上,供演出者操作。

看木偶戏表演主要是观赏每个木偶角色的精致制作和表演者的操作技术,欣赏唱腔和音乐,以及从故事情节中获得乐趣。

(4)礼该戏

曼谷王朝初期,中央政权多次派兵征伐南方,把抓获的许多穆斯林带回曼谷。这些穆斯林聚居在朗希和巴吞他尼一带,保存了自己原来的文化风俗,如做祈祷、唱圣歌、诵可兰经等。这在马来语中称为礼拜,泰语发音偏为“礼该”。因此,泰国的礼该戏明显受到马来文化的影响,并非是泰国的土生文化。当然,礼该戏在发展中也逐渐适应了泰人的欣赏口味和喜好。

所谓礼该戏,就是把对真主的赞颂变成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最初,它在泰国民众中并不普及。到拉玛五世时期,开始用泰语演唱,表演者围成一圈,敲打着单面扁鼓,然后轮流站起来唱马来歌曲,朗诵泰文诗。打鼓的人一个人打一对鼓。

礼该戏的开场打一通鼓,唱一阵子,然后表演一小段。演唱经常变化着使用客家话、缅语、孟语和老语等,多以客家话开头。用一种语言唱完,演员到幕后更换服装,然后再出台用另一种语言演唱。

随着礼该戏的发展,泰式乐器也加入伴奏,并且有了剧情。最初的演员全是男子,后来有女演员加入,现在由“人妖”(两性人)演出。剧本来源于宫内剧和宫外剧的传统剧和历史故事,如《昆昌昆平》和《三国》等。也有的根据现代文学作品改编。舞蹈动作跟泰国舞剧大体一样,大多是一些基本动作。唱腔则跟其他戏剧不同,一韵到底。值得注意的是,礼该戏的角色打扮跟孔剧不同,而与拉玛五世时期的流行服饰一样。目前礼该戏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造,以适应观众的喜好。

(5)泰国潮州剧

泰国潮州剧是伴随着大批潮州人移民泰国而出现的,是潮州人移民扩张文化活动空间的一个表征。潮剧传入泰国以后,最初是以酬神潮剧的面目出现的。酬神潮剧跟潮州本土的潮剧一样,是用潮州话为表演语言,其音乐、唱腔、服饰和道具等皆与国内如出一辙,是国内潮剧的依样照搬。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早期移民泰国的潮州人,他们的心理和身份认同还跟在国内时一样,他们认为自己还是中国人,是华侨,其生活方式和文艺鉴赏的情趣跟在国内无异。潮商在经济上的强势,华校的开办,可以使潮州方言在泰国社会流通,因而使用潮语唱腔的表演具有一定的观众群体和市场。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民族文化的根。中文的长期广泛使用,使广大华侨保持了自己政治身份和文化身份的认同。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中国的入侵,不但激起国内民众的民族义愤,也激起了海外华侨的爱国热情。所以这一时期的泰国潮剧也成了抗战文艺的组成部分,出现了一些优秀剧目,参加到抗日募款义演的行列。

泰国政府对华语教育的限制始于1934年9月,改组后的亲日内阁銮披汶·颂堪政府推行大泰民族主义和反华排华的政策,以颁布《民校条例》为口实,将242所华校封闭,从语言教育上切断华人华侨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实行强制性的民族同化。几十年后,年轻一代的华人根本不懂华文,不会讲汉语。在这种情况下,以潮语为唱腔的潮剧必然向以泰语为唱腔的潮剧转化。鉴于华族子弟不太愿意投身潮剧戏班学艺,只好转向比较贫困的泰东北地区招收老族学员。泰语潮剧虽然演的依旧是中国的历史故事,但楔子、对白和唱词用的是泰语,演员也是泰人,由此完成了潮剧作为一种中国地方戏剧变为泰国戏剧的文化移植。

酬神潮剧是华侨时代的产物,而泰语潮剧则是进入华人、华族时代的产物。

文化的本质就是交流,没有交流,文化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文化的交流,促成了文化的融合,催生了一种新的民族文化。泰国的泰语潮剧已经不是中国潮州的地方戏,而是外来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而催生出来的新文化。

曼谷黎明寺(郑王庙)摆放着一些石雕人像,便是潮剧中的生、旦、净、丑、末,栩栩如生,不知镌刻于何时?看样子已有些年头了。这些潮剧角色,由舞台形象变成石雕艺术像,象征着潮剧已在泰国生根,潮剧已成为泰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3.影视传媒

(1)电影

泰国的电影起源于何时?根据1897年6月10日曼谷发行的一份报纸刊登的一个电影广告,说明那时电影已经传入泰国。那时的泰国人仅仅充当电影观众的角色,直到1927年泰国才拍出了名为《双重运气》的第一部自己的电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泰国所使用的电影机械装置基本上来自美国好莱坞。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使用16毫米的电影胶片,直到1972年才结束。

自从1973年10月14日的政治事件以后,结束了军人的独裁统治,出现了比较宽松自由的政治环境,电影创作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拍摄了一些具有一定深度的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国产片。1982年,泰国拍摄的各类影片多达256部,创年产国产片的最高纪录。1984年,国家电影档案馆建成。1986年,泰国影片《蝴蝶与鲜花》获得在夏威夷举行的“东西方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

但是1988年以后,由于西方和港台影片的大量涌入,以及电视和录像等其他传播媒体的冲击,泰国的电影事业逐渐衰落,出现了严重的票房危机,国产片不卖座。唯一的例外是1997年拍摄的以佛历2499年(1956年)的社会问题为背景的现实主义作品《2499,城市流氓》,创下了7 500万铢的票房纪录。

1987—1990年间,泰国共生产了130多部国产电影,在东南亚仅次于菲律宾,排名第二。到了1997年却下降到年产17部的最低水平。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占领了泰国的电影市场。根据泰国政府统计的数字显示,1995年美国电影占据泰国市场的60%,1996年增加到70%,1997年再度增加到80%。而泰国国产片在泰国电影市场占据的比例是,1995年占20%,1996年减为18%,1997年再度减为17%。

2000年以后,泰国电影业有了起色。GTH影业公司2003年拍摄的电影《小情人》获得观众的赞誉。此后每年都有一部电影打入国际市场。电影的创作题材也越来越广泛,计有青春浪漫类、励志感人类、武打动作类和鬼怪恐怖类等。特别是鬼怪恐怖类,除了恐怖刺激外,还带有许多人生哲理和宗教教诲,跟泰国的宗教信仰一脉相承。

2007年拍摄的《大狗民》展示了泰国文化的原汁原味。2008年拍摄的3D动画片《小战象》创造了2亿铢的票房价值。

泰国政府对电影产业采取了各种扶持措施,包括降低审查尺度,减免电影器材进口税等。从2002年起每年定期举办曼谷国际电影节,开展东盟电影竞赛,确立泰国在东盟电影界的领导地位。

(2)电视

泰国目前有14家电视台,其中6家在曼谷,其余8家在外府。曼谷的6家电视台是:

1)电视九台:建于1955年,由泰国政府创办,是泰国的第一家电视台。

2)电视五台:建于1958年,是泰国陆军部主办的电视台。

3)电视七台:1967年11月25日正式开播,是泰国第一家彩色电视台。建于巴博·乍鲁沙天将军担任泰国陆军总司令时期,现归泰国陆军部主办。

4)电视三台:建于1970年,系私人商业电视台。

5)电视十一台:泰国政府办的教育台。

6)ITV电视台:建于1995年,系私人商业电视台。

7)泰国中文电视台,在中泰两国政府支持下于2005年建立,2008年1月6日正式开播,是东南亚唯一的中泰双语电视台。

此外还有两家有线电视台(Cable TV),即UBC电视台和Thai Sky电视台,24小时播送,大多播送西方节目。

(3)电台

泰国历史上第一家电台始于1900年,是由德国人办的,设在曼谷金山上,带有试验性质。1906年在德国柏林召开了世界第一次国际无线电会议,泰国委派驻柏林大使馆的顾问H.Keuchenius作为泰国的代表参加会议。1970年,泰国海军和陆军拥有了第一家自己的电台。1928年,泰国邮电局开始与外国进行通讯业务。接着不久,建立了第一家播放节目的电台,发射功率只有1千瓦,波长320米,听众用矿石机收听。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无线电事业发展很快,泰国电台的发射功率增至40千瓦。全国共有电台26家。泰国的电视台和电台由泰国政府公共关系局(Government Public Relation Department)管理。

1998年统计,泰国电台总数达523家,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有泰国政府公共关系局下属的电台145家,军方下属128家,大众通讯组织下属62家。在523家电台中,调幅制电台(AM)有211家(曼谷38家,外府173家),其节目主要面向一般的听众,特别是居住在农村的听众。调频制电台(FM)共312家,其节目则偏重播放音乐、英语新闻和电影录音等。泰国电台平均每天提供4.15小时的英语节目。报告交通情况的电台是一个小电台,附属于泰国广播电台。每天上午7时和下午5时播送交通信息,其余时间停播。据1998年统计,泰国共有收音机10 300 000台,平均每100人拥有收音机185台。

2013年1月21日,泰国广电委颁发90家电台试运营资格证,其中57家为商业广播电台,13家为公共广播电台,20家为地方电台。

(4)报刊

泰国第一份泰文报纸发行于1844年7月4日,名为《曼谷纪事》(Bangkok Recorder),每半月出版一期,由西方人创办。因读者太少,发行仅一年就停办了。拉玛四世看到报纸既能发表国内外新闻又能启迪民智,便下令创办一份《政府公报》(Government Gazette),1858年3月15日创刊。这是泰国政府办的第一份报纸。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这份报纸只能不定期出版,到拉玛五世时期才改为周报。拉玛七世时期,泰国的报纸发展到121种,其中《京都日报》(Sri Krong)一直维持到现在。

据1999年统计,泰国共有报刊3 000多份,其中报纸500多份,比较有名的是《民言报》(Matichon)和《沙炎叻报》(Siam Rath),最高发行量达10万份。

英文报纸有两种:《曼谷邮报》(Banbkok Post)和《民族报》(Nation)。泰国的中文报纸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最早的一份报纸大概是《汉境日报》,据曼谷广肇会医局创立碑记载,《汉境日报》系捐款单位之一,时间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可惜的是至今没发现任何一张《汉境日报》留存下来。之后较有影响的报纸是革命党人萧佛成等人创办的《华暹日报》,大约创办于1906—1907年间,以拥护孙中山“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的革命目标为宗旨。此后泰国的华文报纸一直没有间断过,最多时达数十份,最萧条的时候也有一两份。中文报纸作为旅泰华侨的新闻阵地,在不同的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辛亥革命时期,《华暹日报》、《同侨报》等鼓吹革命,宣传爱国。抗日战争时期,《民国日报》、《华侨日报》、《曼谷日报》、《晨钟日报》、《暹京日报》和《中国报》等,积极宣传抗日,不屈不挠。有的报纸因发表抗日言论被封闭,但马上又更名注册,继续出版,坚持斗争,直至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泰国的华文报纸蓬勃发展,总数多达30多家。其后在军人专制时期,许多华文报纸又遭封闭的厄运。直到1975年中泰建交以后,泰国的华文报纸才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现在,泰国共有6家华文报,皆集中在曼谷。

1)《星暹日报》,1950年元旦创刊,原为星系报业成员之一。1971年李益森出任董事长,逐渐脱离星系报业,独立经营。是现存历史最久的华文日报。

2)《世界日报》,1955年8月1日创刊,初期老板为曼谷银行董事长陈弼臣。20世纪90年代为台湾联合报接办,成为联合报系成员之一。

3)《中华日报》,1958年创刊,是在《新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京华中原日报》,最初名叫《京华报》,1959年1月29日创刊,创办人为林志昂。20世纪80年代更为现名。

5)《新中原报》,原名《中原报》,由蚁光炎等人联合创办于1938年,后因日军南进被迫于1942年12月9日停刊。抗日胜利后,1945年11月1日复刊。1958年10月28日因“红色嫌疑”被封。时隔15年之后,1974年6月18日改名为《新中原报》重新出版。

6)《亚洲日报》创刊于1994年,由李光隆担任董事长。

泰国的华人日报每日总发行量为6万—7万份,以每份读者5人计算,读者大约为30万人,相当于泰国人口的0.56%。老一辈的华侨即使能看懂泰文报,也还要看华文报。因为只有华文报能提供大量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的信息,华人的婚丧嫁娶广告也喜欢在华文日报上登载。近年来涌入泰国的新移民总数约有40万人,他们也是华文日报的新读者。因此,华文报纸发展前途乐观,短时期不会消亡。

4.教育

曼谷王朝拉玛五世以前,泰国没有正规学校,家里和佛寺是教育小孩的主要场所,父母及亲属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假若是男孩,稍大一点,便送进佛寺当小沙弥,由长老教给泰文写作和一般常识。若是女孩子,便一直待在家中,直到成年出嫁。贵族的孩子,有被送进皇宫学习的机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宗教知识。

在阿瑜陀耶王朝那莱王统治时期,法国人到泰国传播基督教,顺带教儿童读书识字。那莱王曾派王族成员去法国留学,然而仅限于王族成员,可以说是凤毛麟角。那莱王去世以后,法国与泰国的交往也随之终止。那莱王时期使用的教科书《摩尼珠》是王室星象家奉那莱王之命编纂的,这是最早也是最权威的泰文教科书,从那莱王时期一直使用到曼谷王朝初期,历时200年。

泰国第一所正规学校的建立是在曼谷王朝拉玛五世时期。1871年,拉玛五世在皇宫里办起了第一所学校,让王室及贵族子女就读,主要课程有泰文、算术和王室礼仪。此外,还聘请外籍教员教王子和公主学习英语。1889年创办玫瑰园侍卫官学校。次年又创办一所地图测绘学校。拉玛五世为了解决泰文教材问题,命披耶希苏托威汉编纂了6册泰文教科书。1885年,民间也办起了正式的学校。玛罕帕兰寺的学校是泰国第一所平民子弟就读的学校。据1887年的统计,全泰国共有35所学校,教师81人,学生1 994人。

拉玛六世时期,为了培养政府机构所需的文职人员,将侍卫官学校改为文官学校。1916年又将文官学校升格为朱拉隆功大学。这是泰国的第一所大学,最初设有医学院、政法学院、理工学院和文学院4个学院。

1921年,政府颁布小学教育法令,规定8—14岁的儿童必须接受小学教育,违者家长要受处罚。地方小学由区长和民众筹资自办,每个公民每年要交1—3铢的教育税作为办学经费。儿童上学免费。这个法令实际难以贯彻执行,因此到了拉玛七世时期便被宣布取消。

1932年6月24日,泰国发生了民党领导的政变,泰国社会进入君主立宪的阶段。1936年,泰国政府制定教育计划,提出“政府的目标是使每个公民都有权接受教育,以充分实现每个公民的民主权利”,规定小学阶段学习4年,初中3年,高中3年。1951年,泰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泰国的教育现在已与国际社会接轨,并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

当代泰国的教育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教育部负责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大学部负责高等教育。

泰国政府把教育和培养人才作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从1966年起开始实行5个教育发展的5年计划。每个5年计划都有明确的目标。第一个5年计划的重点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第二个5年计划的重点是建立开放大学(类似中国的成人教育和函授大学),解决大学不够的问题。2000年已进入第五个5年计划的最后一年,重点是完善公立和私立大学的教学体系,与国外大学挂钩。

泰国政府用于教育方面的财政预算,大都保持在国民经济总收入的20%以上,有几年达到30%。目前,泰国学制分为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硕士研究生2—3年,博士研究生2—3年。一般的学校一年两学期,也有的一年三学期。

泰国实行小学义务教育,规定7岁以上的儿童都必须接受小学教育。在城镇中,小学教育的普及基本没有问题,但也有少数儿童因家贫不能入学,常用上课时间去做街头小贩,挣钱补贴家用。慈善机构和有关部门常给这些儿童提供经济资助。在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学校设施不足,经常是由当地政府和驻军设法解决。一些职业军人还临时充当小学教师。在广大的乡村,传统的寺院和僧侣式的教育仍在发挥作用,很多小学干脆就办在寺庙里。

中等教育分为初中3年,高中3年。普通中学的教育是为接受高等教育打下各种知识的基础,而职业学校则为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好准备。比较多的职业学校是培养会计、电脑、导游、厨师和酒店管理等专业人才,有的是大专水平。

高等教育在第二个5年计划时期有很大的发展。1972年开办了兰甘亨大学,这是泰国的第一所开放大学,在学学生多达100万人。学生不论年纪大小,也不论是否在职员工,都可以报名读书,修满学分即可毕业。从早上7时直到晚上10时都一直不断地有人上课,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上课时间。学费比一般高等学校便宜。学生毕业后享受与其他高等院校同等的待遇。1978年又开办了第二所开放大学——素可泰大学,在校学生达20万人。这就大大缓解了高校入学困难的问题。

除开放大学外,泰国一般的大学入学要经过全国统考,成绩优异者进入朱拉隆功大学、法政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其余按分数高低进入一般大学。除了政府办的公立大学外,还鼓励私人办大学。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大学,都受大学部领导。一些欧美国家也来泰国办私立大学,像爱博大学(ABAC)、圣约翰大学等,这些学校用英语教学,学分转到欧美一些大学有效。学生在这些学校里读了一段时间后,可转到欧美留学。

目前,泰国各大学竞争激烈,学生来源有供不应求的趋势,所以把吸引中国学生到泰国留学作为一项长远的政策。

附:华文教育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根源。海外华侨华人要保存和发展中华文化,就必须首先抓住华文教育,这已是旅泰华侨先贤的共识。所以早在1908年,在曼谷的石龙军路就开办了第一所华文学校。此后泰国的华文学校蓬勃发展,到1938年全国共有华文学校294所。但由于銮披汶·颂堪政府推行大泰民族主义和实行反华排华的政策,以颁布《民校条例》为口实,关闭了242所华文学校,剩下的几所华文学校,风雨飘摇,苟延残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势发生变化,中国成为战胜国,华侨华人也感到扬眉吐气,华文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正式注册的华文学校达600多家。然而好景不长,许多华文学校又先后遭到了被迫停办的命运,到1985年只剩下100余所学校,在艰难之中苦苦支撑。

泰国的华文教育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厄运,终于迎来了风光明媚的春天。1975年中泰建交以后,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通晓中泰文的双语人才。在这种形势下,泰国政府放松了对华文教育的限制。一些公立大学,如朱拉隆功大学、法政大学、农业大学和诗纳卡琳大学等,先后办起了中文系。私立大学如爱博大学、博仁大学和朗希大学等也从中国聘请教师来校教授中文。1994年,在郑午楼博士的倡导下,泰华社会集资创办了华侨崇圣大学,这是有史以来泰国华侨华人所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在其他国家亦属罕见。泰王陛下亲自为这所学校命名并出席揭幕典礼。华侨崇圣大学的中文系现有100多名学生。泰华著名慈善家谢慧如先生生前所创办的东方文化书院,在陈贞煜院长的精心擘画下,以夜校的方式教授中文,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学员人数已发展至数千人。此外,还兴办了一些专门教授华文的学校,如中华语文学校、中华国际学校、洲际语言学院和曼谷语言学院等。

华侨崇圣大学

截至1990年年底的统计,泰国民办教育委员会辖下的华文学校共有130所,其中全日制学校120所,夜校10所。就地点分布来说,主要集中在曼谷和中部地区。伴随着家长的要求和学生来源的增加,华文学校的数量一直在扩增,但边远地区还需创办新的华文学校。华文教育师资的不足也是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现有中小学华文教师550人,其中曼谷地区91人,远远不能适应华文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华侨报善堂又办起了一所华文师范学院,专门培训在职中小学中文教师,毕业后可获得学士学位和泰国教育部认可的教师资格。

进入21世纪以后,泰国的华文教育飞速发展。在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或汉办)与泰国教育部的密切合作下,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在泰国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泰国的中文教学。根据第一手的统计资料,目前泰国孔子学院的分布情况见下表:

泰国孔子学院统计表(截至2013年7月)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5.泰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1972年提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决议,1982年成立了专门委员会,由来自世界各国的21名委员组成,其任务是:(1)制定入选标准;(2)正式登记入册;(3)利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对成员国进行资助。

凡是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单位,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必须是历史古迹、古建筑、古代绘画或雕刻、古代文学作品及插图、碑铭、岩洞、住所,以及一切具有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东西。

(2)具有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建筑群,相连或者分开存在的遗址。

(3)重要的地点,人类创造的成果,或人类与自然共同创造的成果,考古遗址等。

世界文化遗产必须是原始的、真实的、建筑结构上独具特色的、与人类思想和信仰有关的、可以表现古人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并代表人类文化特征的东西。

入选世界自然遗产的标准是:

(1)独具特色并反映世界发展某个阶段的自然遗址。生物发展某个阶段的典型代表。濒临灭亡物种的栖息地。野生动物保护区。

(2)在地质学、地理学上具有显著特点或各种动植物的繁衍地。

(3)有突出价值的自然风景区,天然形成的景观。

根据上述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泰国3个世界文化遗产和2个世界自然遗产。

3个世界文化遗产是:素可泰—是塞察那莱—甘烹碧历史文化公园;阿瑜陀耶历史文化公园;班清考古遗址。2个世界自然遗产是:纳黎萱—惠卡康野生动物保护区;考艾国家森林公园。

(1)素可泰—是塞察那莱—甘烹碧历史文化公园

素可泰城是13世纪泰族建立的第一个王朝的首都,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素可泰王朝的统治范围主要包括素可泰城(Sukhothai)、是塞察那莱城(又名嵯良城)和甘烹碧城。素可泰老城是素可泰王朝的中心,面积70平方公里,13—15世纪,是它最辉煌发达的时期。城中的主要建筑是王宫和众多的佛寺。在中国史籍中被称为暹国,与中国元朝保持良好关系,并多次有使节互访。1349年,地处华富里的罗斛国举兵灭暹,从此改称暹罗斛或简称暹罗。现今素可泰城还保留着王宫和许多著名佛寺的遗址,供人参观凭吊。

素可泰历史文化公园

是塞察那莱(Si Satchanalai)是素可泰王朝利泰王(Lithai,1347—1369年在位)的国都。素可泰王朝时期的许多块碑铭都提到是塞察那莱城在佛历1780年(1337年)以前就存在了,最初规模很小,由披耶希瑙纳陀统治。在中国古籍中称为“上水”,交通方便,“可通云南后门”。现在是塞察那莱城还保留3处重要的遗址:

是塞察那莱城遗址

1)永河流域古代居民遗址。还可以看到城墙的土埂,铁矾土的痕迹。

2)四周用铁矾土筑的城墙围起来的旧城遗址。

3)永河流域工匠聚居的遗址。

这一地区使用的建筑材料最早是铁矾土,后来用砖瓦,屋顶是木梁上覆瓦。柱子、墙壁和门框用泥灰装饰。当地居民主要是高棉族,信仰婆罗门教和大乘佛教,素可泰王朝建立后才改信小乘佛教。现存佛塔有两种样式:一种是缅塔,状若覆钵;另一种称为“巴朗”,外观像玉米,源于印度和高棉。这里的人十分擅长泥灰雕塑,用泥灰雕塑佛像、神像、夜叉和各种动物。最享盛名的是宋加洛陶瓷,据说是来自中国景德镇的工匠传授的技术。当时宋加洛陶瓷曾远销东南亚各国,现在成了价格不菲的古董。

甘烹碧(Kamphaeng Phet)为泰北重镇,属素可泰王朝的统治范围。甘烹碧在泰语中是“金刚石城墙”的意思,至今仍保存约300米的城墙遗址。据说该城是1347年由素可泰王朝第四世王乐泰(Loethai,1298—1323年在位)所建。现存重要文物遗址有婆罗门教的大自在天神庙,曾经供奉过国宝玉佛的玉佛寺等。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3个地方作为相连的遗址,宣布为世界文化遗产。

(2)阿瑜陀耶历史文化公园

阿瑜陀耶(Ayutthaya)作为泰国的首都长达417年。虽然阿瑜陀耶城1767年遭到缅军的焚毁,但现存遗址足以证明阿瑜陀耶的辉煌及艺术成就不亚于同一时代世界其他大都市。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甘烹碧城遗址

阿瑜陀耶历史文化公园

阿瑜陀耶最负盛名的是王宫和佛寺的遗址。清人所著《皇清通考》四裔门说:“王居在城西隅,别建宫城,约周三里有奇。殿用金装彩绘,覆以铜瓦。室用锡瓦,堦砌用锡裹砖,栏杆用铜裹木。”现在我们能看到的王宫遗址有3处:故宫、前宫和后宫。故宫的范围很大,包括现今的希讪派寺和7座不同时期建筑的寝宫。前宫是纳黎萱大帝于1577年修建的。他作为储君和登基后一段时间都住在这里。后宫也称皇家花园,是厄迦陀沙律(Ekathotsarot,1605—1610年在位)的寝宫。至于佛寺,最盛时期城中佛寺达400余座,金碧辉煌,穷极奢靡。现存佛寺遗址、佛塔和佛像,彰显出独具特色的阿瑜陀耶佛教艺术。

柴瓦塔那兰寺遗址

城外的帕南车寺,建于1324年,比阿瑜陀耶城的历史还早26年。明永乐七年(1409)郑和下西洋时曾来到这里。后来当地居民将此寺改称为三宝公庙,以纪念郑和。明人张燮《东西洋考》暹罗条说:“三宝庙,在第二关,祀太监郑和。”

从帕南车寺以南,是日本人村、荷兰人村和阿拉伯人村。与帕南车寺隔河相望的是葡萄牙人村。这些外国人居住的地区,曾是阿瑜陀耶王朝与外国人进行贸易的重要场所。1984年,泰国艺术厅考古队对葡萄牙人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挖出许多葡萄牙人的骨骸、陶瓷制作的烟具,以及碗、碟、银元、贝币、铜钱。适逢笔者到此参观,工作人员拿出土铜钱让笔者鉴别,其中除了少数几枚越南铜钱外,绝大多数为中国铜钱,最早的是宋熙宁通宝,最晚的是清康熙通宝。这里被建成一个小型博物馆。

(3)班清史前遗址

班清(Ban Chiang)位于泰国乌隆府侬旺县,“班”是村子的意思,班清就是清村。1966年,一位名叫史蒂芬·杨的美国青年(当时美国驻泰国大使的儿子)到泰东北旅游,在清村无意拾到几块陶片,上面奇特的赭红色纹饰使他爱不释手。由于他的特殊身份,陶片被送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用碳14方法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3600—前1000年,引起了世界轰动,各国学者纷纷前来发掘。这就是班清文化遗址的由来。

班清博物馆

陶器是班清出土文物的代表,以红纹陶最著名。发掘出来的陶器分为3个时期:

1)早期,大约公元前3600—前1000年。有盛儿童尸骨的瓮,为绳纹,肩部有刻纹。此外还有一种长颈的陶器,颈上饰以刻纹或绳纹,外观呈筒状。至于外形近于圆球形的陶器,其肩部常有刻文或彩绘。

2)中期,大约公元前300—前200年。为白陶绘红纹或红色的泥水陶釉。

3)晚期,大约公元前200—公元200年。

不同时期的各种陶器大部分用于盛尸骨,相当一部分陶器保存良好,即使是破损的碎片,也可根据纹饰和外形将其复原。

专家对班清陶器的纹饰进行了收集、整理和研究,归纳为下述几类:

1)单螺纹。2)双螺纹。3)中国式的工字纹。4)钩形纹。5)蛋形纹。6)蛋形重叠为锁环纹。7)波浪纹。此外,还有鱼、牛等动物图形。

班清陶器纹饰的制作有固定的程序,通常采用刮、划、刻、刺、压、滚等方法。刻、划是用刀具在泥胎上制纹,刺、压则用来装饰花纹的细部。用绳子滚压常用于花纹不固定的情况。有时在陶胎上加泥成为凸起的纹饰,然后用笔蘸颜料彩绘。

班清出土的陶器最小的高15厘米,大的高达62厘米。陶器最常见的用途是盛死人的骨骸,也有造型不同的生活用具。

班清出土的青铜器和铁器有矛头、斧、箭簇、手镯、脚镯和鱼钩等。其中制作年代最早的是铜矛,大约有4 000年的历史,化学分析的结果是锡占3%,含量较一般青铜器低。除了铜矛外,班清出土的其他青铜器皆保持铜占85%—90%,锡占10%—15%的正常比例。

班清还发现了公元前7000—前500年的铁器,是一件矛,尖部是铁,尾部是铜,说明那时铁很稀奇,后来铁器才逐渐变得平凡。经测试证明,班清出土的铁器是用直接冶炼法从矿石冶炼的,跟中国的间接冶炼法不同,不必像中国先炼出生铁,再加工成熟铁。

虽然班清出土的青铜器和铁器数量不多,但代表了泰国冶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班清是东南亚地区著名的史前文化遗址,说明当地居民至迟于5 000年前就懂得烧制陶器,并在上面绘制精彩的纹饰。这种用泥巴烧制的陶器传递着史前文化的符号。从红陶、白陶和黑陶的胎质、形状和纹饰,可以看出它们的制作工艺和用途。多数陶器用于盛死人骨骸,由此可见当时盛行瓮葬习俗。班清文化遗址也可用来与中国仰韶文化遗址、越南东山文化遗址等进行比较研究。1992年,班清文化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992年,班清文化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4)纳黎萱—惠卡康野生动物保护区

1991年,纳黎萱—惠卡康野生动物保护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名录。

纳黎萱—惠卡康野生动物保护区位于泰国乌泰他尼府、北碧府和来兴府交界处,占地5 775平方公里,是多条河流的发源地,茂密的原始森林,繁衍着各种植物和动物,其中有28种濒临灭绝的重点保护动物,如野生水牛、羚羊和金钱豹等。

(5)考艾国家森林公园

2005年,考艾国家森林公园(Khao Yai National Park)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名录。

考艾国家森林公园是泰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帕侬冬拉山脉,面积2 168.64平方公里,覆盖北标、柯叻、巴真和那空那育等4府的11个县。它是那空那育河和蒙河的发源地,森林面积广阔,品种多样,有混交林、原始旱林和原始雨林等。绿草碧茵,水源充沛。栖息着500多种动物,250种鸟类,5 000种昆虫,216种蝴蝶。多处瀑布和湖泊构成美丽的自然景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