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情景】海宁蚕乡皮影戏

【学习情景】海宁蚕乡皮影戏

时间:2022-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宁蚕乡皮影戏赵福莲在我原有的知识范围之中,对于皮影戏的了解,似乎是比较“正统”的,那就是按照史书上的说法去理解与消化。皮影戏成为民间艺苑中的奇葩。有一种说法,现在海宁、嘉兴、桐乡一带也有皮影戏,这些皮影艺术就是从杭州传过去的。这样一来,海宁的皮影戏一度中落,许多艺人只能弃艺从农,只在节气期间,为乡民们演出。其实不然,经打听,解放后的海宁皮影戏不但没有消亡,而且还得到了新生。
【学习情景】海宁蚕乡皮影戏_江南水乡文化概论

【学习情景1】海宁蚕乡皮影戏

赵福莲

在我原有的知识范围之中,对于皮影戏的了解,似乎是比较“正统”的,那就是按照史书上的说法去理解与消化。

在我的印象当中,皮影戏起源于北方,尤其是陕西华县的皮影戏,闻名中外。华县皮影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同时也是被国内外皮影界公认的所有中国地方皮影乃至世界皮影艺术种类之集大成者。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完美、最经典和最有资格代表中外皮影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父”。所以专家们认为,华县皮影在国内外皮影史的地位,近似于秦始皇兵马俑在中外考古史中的地位。

皮影又叫灯影,因在灯下以兽皮刻制的影人演戏而得名,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戏剧之一。据有关史料记载,中国皮影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中国影戏》中说,皮影是从陕西发展,首先沿黄河流域传播的。早在汉文帝时代,就流传着一首关于皮影起源的诗:“汉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平天下,制乐传于百姓家。”这是皮影戏的初级阶段,而鼎盛期为唐朝,皮影造型优美,表演技术娴熟。以后的宋、元、明、清均有皮影表演和发展。皮影戏成为民间艺苑中的奇葩。“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灯下敷衍千古事,影中情舞鼓乐声。”这些对联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皮影戏的魅力。

南方的皮影戏显然是从北方带来的。根据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南宋杭城临安(今杭州)有皮影戏演出。南宋杭城的皮影戏是由汴京(今河南开封)艺人带到杭州的。有一种说法,现在海宁、嘉兴、桐乡一带也有皮影戏,这些皮影艺术就是从杭州传过去的。也有一种说法,海宁等地的皮影戏不是从杭州传过去的,理由是,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宗,北宋灭亡。徽宗之子赵构带领皇室南渡到杭州,定都临安。南宋皇室南渡时,大批随驾南渡的仕宦、富室等见杭州的西北群山连绵,南面又受钱塘江所阻,觉得在此定居太逼仄了,于是转向平原地区海盐县(今海宁市)一带。这些官宦与富室有张九成、杨由义、谈肇、木待问、王沆、李伯翼等,他们的后裔后来都成了海宁的显族。加上当时南逃的中原百姓,聚集而居。在这些移民中,有从河南曲阳来的皮影戏艺人,他们把这种艺术形式种植在了海宁的大地上。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可以归纳为一句话:皮影艺术是从北方传到南方的。

皮影最早用的是素纸雕刻,有人把戏中的人物称为“纸人”。但因纸张无法保存长久,后改用为羊皮彩绘,所以又叫“羊皮戏”。近代改用特制的半透明牛皮来镂刻人物,就叫“皮影戏”,但在海宁的乡间,人们还是把它叫做“羊皮戏”。这种皮影艺术往往得不到上层人士的首肯,总觉得登不上大雅之堂,于是,这种艺术一直行走于民间,受到了民间百姓的欢迎与喜爱。从北方而来的艺术形式,到了南方,势必会形成一种南北交融的艺术形式。皮影戏既保留了中州的古韵,又结合了吴越的乡间艺术,使海宁的皮影戏自成一格。到了元代,皮影戏流传到海盐的澉浦,经过民间艺人杨梓等人的加工发展,形成了著名的“海盐腔”,是明代四大声腔之一。

清末时,海宁的皮影艺人已达百人之多,较有名气的皮影戏班有:百花班、庆胜班、寿喜班等,他们一直来专为达官贵人家的寿期、弄璋、婚嫁、喜庆宴会等娱乐所用。后清廷下令,永禁皮影戏在显贵人家演出。这样一来,海宁的皮影戏一度中落,许多艺人只能弃艺从农,只在节气期间,为乡民们演出。

海宁地处杭嘉湖平原,物阜民丰,素有“蚕桑之乡”的美称,乡民每年都有祀“蚕神”以便祈求“蚕花廿四分”(丰收)的习俗,每年春秋两季,都要请皮影戏班子来演“蚕花戏”。演完戏,班主会把“银幕”(桃花纸)揭下来送给东家,珍藏到孵出小幼蚕时,粘在蚕匾上以示吉祥,祈望好收成。

在乡间,婚丧嫁娶,要演皮影戏;造屋上梁,要演皮影戏;家里有人生病,为了祈愿早日康复,要演皮影戏(还愿戏);有人偷东西,为了惩罚他,要他出钱请戏班子来演皮影戏;庙会期间,要演皮影戏;富裕人家的孩子满月,要演皮影戏。总之,皮影戏是海宁人最好的休闲娱乐的文艺形式。

原以为,古老的皮影戏艺术已经在海宁不存了,即便有,也形成一种图片进了博物馆。其实不然,经打听,解放后的海宁皮影戏不但没有消亡,而且还得到了新生。据说,原有正本戏七十多个,折子戏一百六十多个,还有不少剧目是独家所有的。后来在剧目上还新创作了童话剧和现代剧,如《仗义斩孽龙》《闹龙宫》《火焰山》《快活林》《水漫金山》《小青蛙的故事》《小花猫钓鱼》《翠岛歼敌》等节目,深受城乡居民尤其是小朋友们的喜爱。成立于1956年的浙江省皮影剧团,曾两次赴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观摩演出,并为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演出,曾经受到陈毅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

我在纸上谈着皮影戏,而亲眼看到皮影戏却还是在2004年的上半年,地点就在盐官风情街上。那是我第一次到盐官,盐官的国家级导游孙屹岳陪同我参观了海宁庙、陈阁老故居等处之后,把我领到了一个屋子里,让我坐在一条长凳子上等着。我问这样坐着干什么?旁边有人对我说:“到了盐官,不看皮影戏,等于白来。”听口音是上海人,听他这么一说,我就聚起精神来。果然,皮影戏马上上演了,我叫不出戏名,但看着银幕上刀光剑影的,人物动作有板有眼的,丝毫也不亚于看电影,就纳闷,这怎么弄出来的?我得去瞧个究竟。于是走到银幕后一看,就这么两三个人,站在幕后,提着丝线儿,戏里的千军万马玩于手掌之间,太神奇了。旁边还有挑线、二弦、板胡、月琴、碗、锣、鼓、梆、唢呐、号等二十多件乐器,一人会使好几种,一人会说好多人的话,一人会做好多人的动作,这把我给震撼住了,好身手!尽管那天只演了一场皮影戏,但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鲜明,表演操作灵活自如,唱腔圆润优美,对白风趣生动,在激越的鼓乐声中,表演艺人用几根细细的竹棍,舞弄得小小的皮影儿前奔后跃,活灵活现地演绎着世态万象。原先听说皮影戏有“两根竹棍表尽喜怒哀乐,一双巧手调动千军万马”之功能,我怎么也不相信,可现在,我非但相信,还真爱上了皮影戏这种艺术形式,它给我留下太难忘的印象了。

真希望,抽得浮生几日闲,再去盐官走一走风情街,品一品农家菜,看一看皮影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