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情景】杭州文化之旅

【学习情景】杭州文化之旅

时间:2022-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杭州文化之旅杭州,别称武林,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杭州地处钱塘江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市区面积为430平方公里,有众多山丘、湖泊、江水与城市相依。隋时筑杭州城,因湖在城之西,遂名西湖。但此三塔后被捣毁。三潭印月的景致,即由三个石塔和小瀛洲两部分组成。他们皆具强烈的民族意识,故被尊为先贤。三潭印月,古来以赏月胜地著称。因处全湖最中心,人们称之为湖心亭。他诗文并茂,留下了不少吟咏杭州西湖的诗文。
【学习情景】杭州文化之旅_江南水乡文化概论

【学习情景1】杭州文化之旅

杭州,别称武林,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杭州的“杭”字有多层含义。《郡国志》载:“夏禹东去,舍舟航登陆于此,故名。”《西湖游览志余》载:“杭,方舟也,殆今这浮桥。禹至此造桥以渡。越人思之,且传其制,遂名余杭。”也有人认为,“杭者,渡也,盖古代浙东西之渡口在此,即以杭名”。杭州地处钱塘江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市区面积为430平方公里,有众多山丘、湖泊、江水与城市相依。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素以风景的秀丽和物产的丰美著称。

一、西子倩影

7000多年前,西湖为钱塘江的一个浅海湾。南面的吴山和北面的宝石山相对,是环抱这个海湾的两具岬角。由于长江、钱塘江和附近群山中的溪流带来了许多泥沙,不断堆积,塞住湾口,使沙洲增长,最后连接成陆地,其内侧便形成了一个潟湖,始称武林水,后称明圣湖,又因“湖有金牛”,而名金牛湖。唐代,因湖在钱塘县境内,更名钱塘湖。隋时筑杭州城,因湖在城之西,遂名西湖。因苏轼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句,又称“西子湖”。

西子湖中有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人称“蓬莱三岛”。

小瀛洲,是人工堆积而成的小岛。北宋元祐四年(1089),苏轼任杭州知县时,疏浚西湖,筑成苏堤,又在湖面上立三座石塔,名为三潭,禁止从苏堤到这里的水上植菱种芡,以防湖水淤积。但此三塔后被捣毁。明时,钱塘县令聂心汤仿苏轼募民浚湖之举,取淤泥在湖中堆积一岛,又在岛外筑一环状堤埂,成为“湖中之湖”,在岛上建一湖心寺,为了恢复三潭旧迹,又在堤南湖中,重建了三塔,远望似倒覆石香炉的三只巨足。民间据此而有“鲁班兄妹造石香炉、镇压湖中黑鱼精”的传说。三潭印月的景致,即由三个石塔和小瀛洲两部分组成。

小瀛洲上,原有清朝显臣彭玉麟所筑的退省庵。彭死后,改作彭公祠。辛亥革命后,又改为先贤祠,祀明末清初吕留良、杭世骏、黄宗羲、齐周华四学者。他们皆具强烈的民族意识,故被尊为先贤。后又废祠而改为敞轩,由赵朴初题额“小瀛洲”。

在康熙所题的“三潭印月”石碑前,有“我心相印亭”。亭正对三潭印月之石塔。“我心相印”系禅语,即“不必言说,彼此意会”之意。

“碧天清影下澄潭,万顷金波镜里看。”三潭印月,古来以赏月胜地著称。《西湖志》云:“月光映潭,分塔为三,故有三潭印月之目。”画家也绘三石塔,各悬一月影于中。而《湖壖杂记》则载:“顺治王辰春,偶同王子古直登教场山绝顶,下盼湖中有三大圆晕见于放生池之左侧。询之山僧,僧曰:‘此所谓三潭印月也。’因悟印月之说,谓其似月而非真月,向之画工大误矣。”

三潭印月北面是湖心亭。据说此处即苏轼所立三塔中北塔的旧址。明朝张岱《西湖梦寻》云:“游人望之如海市蜃楼,烟云吞吐,恐滕王阁、岳阳楼无其伟观也。”此岛在明嘉靖年间堆土而成,岛上建振鹭亭。因处全湖最中心,人们称之为湖心亭。康熙曾亲临岛上题“静观万类”“天然图画”。湖心亭上有对联云:“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阮公墩是阮元用疏浚西湖的淤泥堆积而成的。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又号公达,江苏仪征人,是清代的著名学者,被后人称为“才通六艺”的“一代经师”。阮元曾先后任浙江学政和巡抚。在这期间,他不仅修缮名胜古迹,疏浚西湖,而且提倡汉学,创办诂经精舍,创设浙江最早的公立图书馆“灵隐书藏”,并编纂《经籍纂诂》《畴人传》。他诗文并茂,留下了不少吟咏杭州西湖的诗文。后人曾在吴山重阳庵旧址建造阮公祠,并将此处称为阮公墩。100多年来,不少人想在上面建造楼台别墅,但均因土质松软而未果。清道光年间彭玉麟退居杭州,想在阮公墩上建一“闲放台”。他与儿女亲家俞樾同到阮公墩勘察址基,以竹竿戳地,竿即入土中。两人大笑:“阮公墩,真软公墩也。”后只好将“闲放台”筑在小瀛洲。

阮公墩的诞生,使西湖上形成三岛鼎足而立的布局。因此可以说阮元是“蓬莱三岛”园林布局的最后完成者。

知识链接

西湖十景

南宋十景:

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元代“钱塘十景”

六桥烟柳、九里云松、灵石樵歌、冷泉猿啸、葛岭朝暾、孤山霁雪、北关夜市、浙江秋涛、两峰白云、西湖夜月(其中两峰白云、西湖夜月两景与南宋西湖十景中的双峰插云、平湖秋月意思相同,所以后人常称“钱塘八景”)。

清雍正“西湖十八景”

湖山春社、功德崇坊、玉带晴虹、海霞西爽、梅林归鹤、鱼沼秋蓉、莲池松舍、宝石凤亭、亭湾骑射、蕉石鸣琴、玉泉鱼跃、凤岭松涛、湖心平眺、吴山大观、天竺香市、云栖梵径、韬光观海、西溪探梅。

清乾隆“西湖二十四景”

清乾隆后期,因乾隆皇帝南巡杭州游览时常有品题赋诗而列成杭州二十四景。景目取雍正间西湖十八景中之十三景点,另加十一景点而成。景名分四字、三字两类。

湖山春社、宝石凤亭、玉带晴虹、吴山大观、梅林归鹤、湖心平眺、蕉石鸣琴、玉泉鱼跃、凤岭松涛、天竺香市、韬光观海、云栖梵径、西溪探梅(原西湖十三景)。

黄龙积翠、六和塔、小有天园、漪园湖亭、留余山居、篁岭卷阿、吟香别业、瑞石古洞、香台普观、澄观台、述古堂(另增十一景)。

新西湖十景(1985年确定)

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

西湖新十景(2007年确定)

灵隐禅踪、六和听涛、岳墓栖霞、湖滨晴雨、钱祠表忠、万松书缘、杨堤景行、三台云水、梅坞春早、北街梦寻。

二、西泠印社

“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西泠印社,是我国金石篆刻的胜地,人称“湖山最胜处”。

西泠印社,坐落在孤山西端。此处既有清幽的环境,秀丽的风景,更有仰贤亭、宝印山房、山川雨露图书室、凉堂、四照阁、观乐楼、三老石室、遁庵、题襟馆、还朴精庐、华严经塔等建筑物及规印崖、小盘谷、印泉、闲泉、岁青岩、缶龛、潜泉、小龙泓洞等名胜。

西泠印社内,有一小巧玲珑的建筑,是一坐西朝东的竹阁。始建于唐朝,后曾多次毁建。相传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常来此偃卧憩息。白居易《宿竹阁》诗云:“晚坐松檐下,宵眠竹阁间。清虚当服药,幽独抵归山。巧未能生拙,忙应不及闲。无劳别修道,即此是玄关。”

竹阁东侧,有柏堂。据说南北朝时,有人植柏树于此,及至宋时,柏已枯萎,但质如金石,扣之有声。一位叫志铨的和尚就在其侧建了此堂。苏轼曾为柏堂赋诗:“此柏未枯君记取,灰心聊伴小乘禅。”

凉堂中原有四幅精美绝伦的巨型壁画,均出自宋朝画家萧照之手。《四朝闻见录》载:“孤山凉堂,西湖奇绝处也。植梅数百株,堂中素壁,四堵萧照画。”传说萧照作画时,宋高宗赵构特赐御酒四斗。入夜,萧照每闻一遍更鼓,则饮酒一斗。待落四鼓,酒尽,画亦完成。高宗叹赏不已。

三、岳飞墓

岳飞墓在栖霞岭下岳王庙西侧。墓前建有墓阙,阙前有照壁,上嵌“精忠报国”四字。墓左为其子岳云墓。岳飞墓四周古柏森森,有石栏围护。石栏正面望柱上刻着“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的对联。秦桧、王氏(秦妻)、万俟卨、张俊四个罪人的铁像,跪在墓阙之下。墓阙上有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宋绍兴十一年(1141)十二月二十九日,岳飞在风波亭遇害,同时被害的还有岳云和部将张宪。临刑前,岳飞无限痛心地在狱案上写:“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岳庙正殿西面是精忠柏亭,这里陈列着古柏的化石。据说岳飞被害后,风波亭边的这棵柏树竟也随即枯死,但仍坚挺似铁。1923年移此,并命名为“精忠柏”。

为了表达对陷害岳飞的奸臣贼子的愤恨,后人铸造了四具铁像,让秦桧、王氏(秦妻)、万俟卨、张俊缚手跪在岳坟前。相传铁像曾数次被窃,其中一次是一位姓秦的抚台所为。这位抚台看见秦桧下跪的丑态,觉得很让姓秦的人丢脸,半夜里命人将秦桧及王氏的铁像丢进了西湖。翌日清晨,百姓见铁像少了两具,就齐到抚台衙门告状。胆战心惊的抚台随众人来到岳坟,却见西湖水不停地向上翻腾,发出阵阵奇臭,不一会,铁像便自湖底泛起,直向抚台漂来。这位秦姓后裔吓得魂飞胆丧,当夜便羞愧交加地溜出了杭州城。翰林陆军修撰秦涧泉乃明公安派领袖袁宏道的门生,一日与友人同游西湖,在岳王墓题联:“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在墓前愧姓秦。”

四、苏小小墓

西泠桥畔,原有一座红柱翘角的慕才亭,亭中有苏小小的墓。

苏小小,文学故事人物,传为六朝南齐钱塘著名才女、歌妓。传说有一日,苏小小乘车出游,在西湖边遇到一位骑马缓缓而来的英俊少年阮郁,两人一见倾心。她即兴为诗:“妾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此即《乐府诗集》中的《苏小小歌》。后两人结为百年之好,如胶似漆,顷刻不离。但不久阮郁被父亲催逼回乡,一去不返。苏小小游戏于青楼红尘之间,看破人生,郁闷成疾,竟奄然而逝。“生于西泠,死于西泠,埋骨于西泠,庶不负我苏小小山水之癖。”遂葬于西泠桥下。

明代学者袁宏道云:“西陵桥一名西泠。或曰即苏小小结同心处。”苏小小那首诗一直流传了下来,这一则爱情故事也已成为千古佳话。白居易诗云:“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张祜诗曰:“夜月人何待,春风鸟为吟。不知谁共穴,徒愿结同心。”

五、灵隐寺

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位于西湖之西,是江南一所著名的古寺,我国佛教十刹之一。该寺从东晋咸和元年(326)创始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苏轼咏灵隐“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哺”,足见其盛。史料载,灵隐最繁盛时,有9楼18阁,72殿堂,3000余僧众。

宝坊阅千载常新,桂阁喜重开,依旧前台花发,清夜钟闻,东涧流水,南山云起;

胜境数西湖第一,林泉称极美,试看驼岘风高,鹫峰石峙,龙泓月印,猿洞苔斑。

灵隐寺大雄宝殿中的这副对联,是灵隐寺历史的写照。

《灵隐寺志》载:东晋咸和元年(326),天竺高僧慧理云游到此,他惊愕于此地山峦,竟与释迦牟尼修行的灵鹫山如此相似,认定“此天竺灵鹫山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在此建寺,取名“灵隐”。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这是一座石灰岩侵蚀残留下来的孤峰。山高209米,怪石嶙峋,林木苍郁。飞来峰的得名,源于印度僧人慧理的一句感叹:“此天竺灵鹫山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但民间的传说则认为此峰原在四川峨眉山上,后踪迹不定,到处飘移,最后落在了此地。

在飞来峰的悬崖峭壁上,有五代至元代的大小石窟造像380余尊。其中笑容满目、袒腹踞坐的弥勒佛最大,也最生动,是宋代造像的代表作。元代造像数目最多,保存完整。南端青林洞右侧崖岩上的三尊佛像,是五代广顺元年(951)的作品,可算是这里年代最久的石刻造像。

飞来峰与灵隐寺之间有一山溪,溪水“粹冷柔滑”,可涤“眼耳之尘,心舌之垢”,因此称冷泉。唐代最先发现冷泉,并为之建造了一亭,名冷泉亭。白居易《冷泉亭记》载:“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山树为幄,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观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

冷泉亭原在冷泉池中,后毁于山洪。明万历年间在岸上重建。亭内原有一匾额,“冷泉”二字为白居易手书,“亭”字为苏轼续写。此匾现已不存。另尚有对联:“雷不惊人,在壑原非真霹雳;泉能泽物,出山更有热心肠。”

六、良渚文化遗址

杭嘉湖平原还闪耀着一颗新石器时代考古皇冠上的明珠——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渊源于距今7000年的马家浜文化,承袭了崧泽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包括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北部的广大地区,距今大约4200—5300年。

良渚镇历史上就以出土古玉而闻名于世。民间传说清朝末年这一带曾掘出几担玉器。民国初年,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都有人购买过良渚玉器。20世纪30年代初,良渚镇及附近安溪、长命桥等地的村民们还挖到过璧、琮、钺等大批玉器。

从1936年施昕更第一次对良渚遗址发掘至今,考古工作者已经对100多处良渚遗址进行了发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在良渚镇西约5千米处的莫角山,发现了总面积达30余万平方米的大型礼仪建筑群遗址,推测这可能是一个中心城址,是良渚文化五国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中心。

在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已进入犁耕稻作时代;住房以干栏式为主;手工业有蚕丝和麻纺织、竹器编制,器物外表髹漆,琢玉尤为发达,大型玉器揭开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幕,贵族墓葬和平民小墓显示出社会分化的加剧。良渚文化器物上很多神秘刻画可能是中国文字的前奏。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说“中国文明的曙光从良渚升起”。

良渚文化进一步证明了长江流域在中国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长江流域在新石器时代曾经大放异彩,尤其是良渚文化的玉器,精美绝伦,神秘诡谲,令后人唏嘘不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