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和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之启示

孔子和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之启示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知识资源总库显示,目前摘要中含有“孔子和谐教育思想”精确字眼的文章共有7篇,而模糊查询的结果则有256篇。本文拟追根溯源,多角度探求孔子和谐教育之真,剖析和谐教育之善,论证孔子和谐教育思想对教学过程诸多环节的具体指导,探索教学过程中如何达成和谐教育之美。西汉董仲舒传承孔子思想,强调仁智统一。

孔子和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之启示[1]
——基于《论语》的分析与思考

1.徐 珺 2.张慧琴[2]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务英语跨文化研究中心,北京100029;

2.北京服装学院外语系,北京100029)

摘 要: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倡导的和谐教育思想,历久弥新,影响深远。本文选取其教育思想,并以其经典之作《论语》作为研究文本,追根朔源,多角度探求和谐教育之真,剖析和谐教育之善,论证其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教学过程诸多环节的具体指导,以成就当代教育和谐之美。

关键词:儒学;和谐思想;当代教育

A Study on Effects of Confucius’s Harmonious Thought on Modern Education

XU Jun  ZHANG Huiqin

(1.Research Center for Business English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29, China;

2.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greatest educators, Confucius created the idea of harmonious education, which gave a deep effect all over the world. His great work The Analects has been chosen as the study text in the paper. Based on tracing back the origin of it, studying the truth of harmonious education from many different aspects, analyzing the goodness of harmonious education, and illustrat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in every step, we just want to achieve the beauty of harmonious of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Confucius; harmonious thought; modern education

1.引言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前479年)是儒家学说与思想的创建者和集大成者,2000多年来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无与伦比。不仅如此,儒学思想自介绍到西方后,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孔子本人也被推崇为世界十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如西方知名学者莫格在《他说的仍在实行》一文指出:“孔子的教诲属于全人类。他和莎士比亚一样,都有着实用主义哲学:相信和谐、等级、社会秩序和奉行爱国主义”(http://www.ldbj.com/lunyu/lunyu/26/01.htm20090729/)。香港《星岛日报》报道,英国政府有意在中小学引入教育家孔子的思想,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参阅中国新闻网2009年2月24日电)。1988年1月,巴黎第一届诺贝尔获奖者国际会议提出了16条以“面向21世纪”为主题的结论,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0100909/1002371/)。据《大公报》2012年3月10日报道,自2004年11月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揭牌,经过八年发展,全球已经有10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358所孔子学院和500余个孔子学堂,注册学员约为50万人。至2012年,仅美国就有76所孔子学院。我国知识资源总库显示,目前摘要中含有“孔子和谐教育思想”精确字眼的文章共有7篇,而模糊查询的结果则有256篇。笔者将其归类后发现,这些论文大多集中在孔子和谐教育思想本身的探讨(冯丽丽,2011(3);易永平,2003:183-185;皮江红,2008:5-6;李英华、郭嘉,2008:34-36;朱小曼,1999:5-7;燕国材,1998:1-6),以及和谐教育对于语文教学的启示(郭淑霞,2007:13-14;刘世团,2008)和对德育教育的启示(刘宏伟、高美庚,2009:74-75;童娟,2011:172-173)等,并没有把《论语》中倡导的和谐教育思想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逐一比照,深入剖析,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本文拟追根溯源,多角度探求孔子和谐教育之真,剖析和谐教育之善,论证孔子和谐教育思想对教学过程诸多环节的具体指导,探索教学过程中如何达成和谐教育之美。

2.和谐教育思想之源起与发展

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倡阴阳调和,宇宙万物调和,人类个体身心调和,并在教学理念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方面都非常注重和谐教育,关注学习者身心的和谐发展;倡导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师者应爱教育、爱学生,做到诲人不倦。继孔子之后,战国时期的荀子提出培养“成人”的教育目的,并主张通过全(指人的知识、才智、品质等发展完全、全面)、尽(指发展彻底、极度)、粹(指发展精粹、完美)之学去予以实现(源自http://www.studa.net/Education/080919/16362379.html)。西汉董仲舒传承孔子思想,强调仁智统一。董仲舒认为,一个人没有仁,只有智,就犹如“操利兵(好兵器)”,做出坏事业;同样,没有智,只有仁,也会如“迷而乘良马”,达不到目的(源自《春秋繁露·必仁且智》,http://www.studa.net/Education/080919/16362379.html)。此后,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如刘劭)、宋朝思想家(如朱熹)和明朝思想家(如王守仁)等都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例如明代王守仁提出了颇为明确的和谐教育思想。王守仁认为,教育就要“开其知觉”、“调理其性情”、“发其志意”或“顺导其志意”、“导之以礼”,使受教育者在知、情、意、行四方面得到协调统一发展。不仅如此,还要“动荡其血脉”、“固束其筋骸”,使其身心处于和谐发展之中,最终“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http://www.studa.net/Education/080919/16362379.html)。

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王国维继承发展孔子儒家思想,1906年在其《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认为教育的宗旨在于使人为完全之人物,实现知力、感情及意志三者和谐统一,使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欲)三者协调发展(参阅李峰,1990:3)。此外,蔡元培倡导五育并举(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陶行知强调手脑结合等主张,都寓有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据西方哲学史记载,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与学生近距离交谈(http://sq.k12.com.cn/discuz/thread-391091-1-1.html),对学生采取的诘难与追问“问答法”教学,与孔子倡导的“谈话法”与“叩竭法”同出一辙。亚里士多德则创立“散步学派”(http://www.beduu.com/zhexue/txt-577.html),也是通过个别教学式谈话法,帮助学生在肉体与灵魂的和谐中实现个人的完善发展,并提出了“和谐教育论”(harmonious education)。康德(http://wuxizazhi.cnki.net/Search/QSZZ200704055.html)致力于精神领域的分析研究后发现,和谐教育的实质在于德智美的和谐发展。马克思则在亚、康两者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及其科学内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在《资本论》等论著中也对和谐教育进行了更为透彻的阐述,并将人的和谐发展作为和谐教育的最终目标(参阅http://oldweb.cqvip.com/qk/81911X/200701/24709321.html)。无独有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谐教育”的主张(http://www.mas7z.com/xcr/ReadNews.asp?NewsID=354),认为教育的和谐性就在于把人的活动的两种机能协调平衡起来,即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理解与自我表现与自我发现协调统一,并对“和谐教育”大胆突破。他在巴甫雷什中学最先将“第二课堂”提升到与“第一课堂”(班级课堂教学)并置的位置。即上午进行班级课堂教学,学习教科书规定的知识内容,下午则全部安排课外活动与兴趣小组。为学生搭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与“自我表现、自我发现”两种能力协调发展的平台,在中小学建立“家长学校”。巴甫雷什中学开设周六晚和星期日的家长课程,通过主要讲授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学及婚姻与家庭等课程,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统一。

3.孔子和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之启示

3.1 对教学理念与教学态度之启示

在教学理念与教学态度上,教育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15·39),认为不分贵贱,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没有贫富、地位、地域等差别。尽管孔子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16·9)。但又指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由此可见,孔子实际并不真正承认“生而知之者”。而是事事向人请教,有人讥笑他不知礼。孔子的答复是不懂就问,正是礼(3·15)。他不仅自己勤学好问,以和谐的心态虚心求教,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17)。认为坦诚对待自己的知道与不知道,就是聪明智慧。同时还坚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这都体现了孔子与人为善,以和谐心态对待学习,并评价周围万物。据《论语》中记载,有人问孔子的学问从哪里来?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19·22)孔子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事实上,《论语》中有不少类似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师生关系和谐,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对他人缺点引以为戒,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 同时,依照孔子自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7·19)。这种终身学习、终身快乐的思想,既是教育家孔子对待学习的理念和态度,也是其学习的方法和目标。当今大众化高等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是一种信仰的理念,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享受学习的快乐,目前流行的网络课程,使世界名校的大学课程资源在全球分享,而人人都在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充电”,无不证实了和谐教育的需求与魅力。

3.2 对当代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之启示

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孔子非常注重乐学,教导学生学会体会学习的快乐。在《论语》开篇三句,句句谈学习的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谈学习的快乐,实践的快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谈学习快乐的延伸,是交友的快乐(1·1)。朋友来干什么?“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朋友来了相互切磋学艺、学问,共同探讨,相互交流,不是很快乐吗?因为“独学而无友,孤陋则寡闻”,在社会实践的舞台上,即有学习的快乐,又有交友的快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应该以君子的胸襟,时刻快乐。“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谈生活之乐,君子之乐,比学习交友的快乐境界更高,学习目标是体会生活的快乐。孔子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谈的也是沉浸于学习的快乐。孔子的教学思想也一直为后代文人贤士所推崇,如清代著名文学家、塾师蒲松龄(1640~1715)就发出“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http://cache.baidu.com/c)之感叹。面对当下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厌学心理,大学教学要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改变考核评价体系,提倡采用同级反馈,同级互评的方法,加强形成性评估,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与人交往,体验学习的快乐。老师和学生、志趣相投的友人同学,坐而论道,研而论学,人生最快乐之事莫过于此!

同时,孔子也十分重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循循善诱,教导有方。子夏所论“日知其所亡”是知新,“月无忘其所能”是温故。两者结合起来,正好是孔子“温故而知新”(2·1)的意思,同时,孔子认为“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即对一个有志者来说,当然应该追求超乎常人的能力和品格,不是要求别人做得跟自己一样好,而是要求自己做得比别人更好(http://www.yiyuanyi.org/rxzh/200904/29_7514.html)(2·13)。君子对于要说的话应该首先实践,即实践出真知、致知于行,知行统一。事实上,孔子也非常注重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15),尽管后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诠释不尽相同,如李泽厚的诠释为“学习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危险。”(参阅http://baike.baidu.com/view/285620/20120324.htm),杨伯峻(2011)的理解为“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确认了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论语》还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8),主张对待学生,应采取启发式教学,为学生答疑解惑应建立在学生百思而不得其解的基础上进行,注重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17)。要随时随地从别人的行为中反思自己的不足,向好的看齐。孔子自己也常常扪心自问是否真正做到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7·2)。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不仅如此,孔子还注意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特别是通过“谈话法”与“叩竭法”教会学生做人,把学生培养成“智仁勇”君子。

我国古代书院式教学把多个学生分为小组,由老师集中授课,基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与辩论后,老师再集中解答。这种教学形式的实质便是孔子和谐教育理念实施的集中体现,属于经典的小组教学形式下的和谐教育。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死读书和单一接收老师给予知识的做法,学生既可以向老师学习,也可以通过同学间研讨与自学获得独立见解,学生个体彼此之间不同的意见通过讨论,形成群体的和谐,个体和谐的过程培养了独立思维,群体与个体思想的碰撞与协调使大学生在知识与智慧间找到了和谐发展的机缘,体现出和谐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折射出孔子提倡在学会学习与学会与人交往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3.3 对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之启示

在教学内容上,教育家孔子皓首穷经改编出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后被荀子尊称为“六经”,除“乐经”失传外,其余五经在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强调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的协调统一。注重用“礼”来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通过“乐”(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帮助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所以乐礼互为表里,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射”和“御”分别是指射箭和驾驭战车的两项军事技能;“书”包括识字和自然博物常识,相当于现代的文化科学知识。对此,王炳照、阎国华教授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一卷,1994年6月版)中已有论及,该书列举了大量有关孔子亲身向弟子们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包括气象、天文、历法、动植物、地理和古生物等内容)的事例,其中有些事例还来自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所提供的资料。而《国语·鲁语下》中也有不少这类事例的记载。由此可见,孔子文理并重,其教育目的在于“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俱”(14·28)。如《论语·宪问》以培养学习者成为“成人”、“君子”乃至于“圣人”。“数”的教学不仅指一般的数学知识,还包括记日、记月、记年的历法,甚至“八卦”也属教的内容。实际上,“六艺”的教学内容已包括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三部分。但这三部分内容并非等量齐观,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这个关于“仁”的重要定义来看,孔子显然是把“学会做人”的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的地位来强调。由于“乐”教相当于现代的美育,军事技能相当于现代军事体育,科学文化知识就是智育,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在2500年前已明确提出了教学内容应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并且应以德育为基础,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特别是人们在感叹全民道德素质下降的当下,有着非同寻常的指导意义。

至于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即教学过程),孔子明确提出应划分为学、思、习、行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后两个阶段则是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躬行践履”的知识外化过程。这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伟大思想为儒家后学所继承和发展,并总结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第十九章》http://www.ebigear.com/news-490-62806.html),其中“博学”、“审问”属于学的过程,“慎思”、“明辨”是思的过程,“笃行”则是习和行的过程。这五个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内在联系,成为当代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阶段论研究的基础,有助于建构和谐、圆融的师生关系。

同时,教育家孔子注重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探索真理,“当仁,不让与师”(15·36)。这种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的思想,充分体现其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提倡师生之间以和谐的心态、宽广的胸襟,追求真知的行动与勇气。大学教育的目标“四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人相处)也正是在与教师、与同学的交往过程中,培养独立人格,开展独立思考,贯彻实施和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4.结语

和谐教育的实质是立体的、交叉的、多元的、全面的、多层次的和谐关系。随着全球孔子学院的建立,世界教育家孔子所倡导的儒家和谐教育思想,其深刻内涵、丰厚韵意以及对现代教学的指导与启迪,都将有待于我们继续探索与发扬;而其满足当下多元化教育需求,以及对教学全过程中诸多环节的指导,都将启发我们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开拓创新,探索和谐教育之真,体味和谐教育之善,实现和谐教育之益,成就和谐教育之美。

参考文献:

[1]冯丽丽. 论孔子“为仁由己”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 学理论,2011(3):85-86.

[2]郭淑霞. 和谐——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内在追求[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4):13-14.

[3]孔子. 论语[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1·4;1·6;2·1;2·13;2·15;a)4·17;7·2;7·8;14·28;15·36;15·39;16·9;7·20;3·15;2·17;7·2;7·19).

[4]李峰. 试谈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J].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0(3):24-28.

[5]李英华,郭嘉. 论孔子的和谐教育思想[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34-36.

[6]刘宏伟,高美庚. 孔子和谐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意蕴[J].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3):74-75.

[7]刘世团. 孔子和谐教育思想与当代语文教学[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马克思. 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者),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版.

[9]皮江红. 孔子的和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 教育探索,2008(3):5-6.

[10]童娟.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J]. 文教资料,2011(9):172-173.

[11]王炳照,阎国华.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1994.

[12]王刚,卫晓君. 和谐教育思想理论述评及其在高等学校的应用[J]. 社会科坛,2007(3):138-142.

[13]燕国材. 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及现实意义[J].上海教育科研,1998(12):1-6.

[14]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11(7).

[15]易永平. 孔子和谐教育思想初探[J]. 湖南社会科学,2007(4):183-185.

[16]中国新闻网2009年2月24日电

[17]朱小蔓. 谈和谐教育[J]. 深圳教育学院学报,1999(6):5-7.

[18]http://baike.baidu.com/view/285620/20120324.htm

[19]http://cache.baidu.com/c

[20]http://hi.baidu.com/tianzhongtaiji/blog/item/dd0764cad12fbb01bf09e632.html

[21]http://oldweb.cqvip.com/qk/81911X/200701/24709321.html

[22]http://sq.k12.com.cn/discuz/thread-391091-1-1.html

[23]http://wuxizazhi.cnki.net/Search/QSZZ200704055.html

[24]http://www.beduu.com/zhexue/txt-577.html

[25]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0090909/1002371/

[26]http://www.ebigear.com/news-490-62806.html

[27]http://www.ldbj.com/lunyu/lunyu/26/01.htm20090729/

[28]http://www.mas7z.com/xcr/ReadNews.asp?NewsID=354

[29]http://www.studa.net/Education/080919/16362379.html

[30]http://www.yiyuanyi.org/rxzh/200904/29_7514.html

【注释】

[1]基金项目:本研究系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汉文化经典外译:理论与实践》(项目批号:11YJA74010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创新团队资助项目”之成果之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面上项目(SM 201310012003)和北京服装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1122)以及基于生态翻译学的服饰文化研究项目(2011A-23)的阶段性成果。

[2]作者简介:徐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翻译学科带头人,商务英语与跨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商务英语,外语教学;张慧琴,北京服装学院外语系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外服饰文化翻译学与应用语言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