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白山旅游文化的特征与创新

长白山旅游文化的特征与创新

时间:2022-0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加快长白山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在长白山西坡专门建设了长白山旅游机场。目前,为保护长白山,树立长白山的世界品牌,国家各部委正积极组织长白山的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工作。
长白山旅游文化的特征与创新_中国长白山文化

第三节 长白山旅游文化的特征与创新

一、长白山旅游文化区域范围

由于文化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文化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因而,可以把长白山旅游文化的区域范围作如下区分:核心区,即广义长白山所涵盖的地理区域,在行政区划上包括辽宁省的大连、鞍山丹东、抚顺、沈阳、铁岭;吉林省的白山、通化、四平、长春、吉林、松原、延边辽源等市州;黑龙江省的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鸡西、七台河、双鸭山、(伊春市、鹤岗市),这是长白山文化的主要区域;影响区,也就是旅游文化的传播区域,长白山旅游文化源于长白山,向外传播,区域大致包含为整个东北三省,东部包含朝鲜半岛;联系区,是长白山文化受其影响的区域,这里主要指内蒙古地区以及中原地区。我们所指的长白山旅游文化区,一般是指其核心区,但由于文化的联系性,在行文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周边地区。

二、长白山旅游文化的地理环境基础

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类。自然环境指地球表层的岩石(包括各种矿物)、土壤、大气、水(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和动植物等自然物质与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和地球内部热能相互作用所共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地理系统,即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

长白山地区包括我国东北辽吉黑三省东部的全部山地,山地北部深入三江平原,西南部延伸到辽东半岛和黄海、渤海之中,东与朝鲜和俄罗斯为邻。这些排列整齐的山地和山间盆谷地是长白山旅游文化发端的基础。第三纪第四纪以来的火山熔岩运动是长白山火山熔岩地貌分布广泛的主要原因。长白山也是东北地区河流的主要发源地,它孕育了松花江、图们江和鸭绿江三条主要河流,这些河流及其支流哺育了长白山地区的人民,是长白山文化得以孕育的基础。长白山地区地处中纬度,但在我国则是纬度最高的地区,也是气候最寒冷的地区,这里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炎热多雨,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它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以及长白山地区地形综合影响下形成的。长白山地区由于地势比较高,距海较近,东南季风带来大量温湿空气,受地形抬升影响,雨量充沛。因而长白山地区的冰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冬季冰雪旅游的首选地区。同时形成了许多特殊的自然景观,如在山谷中、江岸边等水汽比较充沛的地方,受其他因素影响形成的雾凇。长白山地区的景观为温带针阔混交林地带,针叶林是以红松为代表,阔叶树主要有枫桦、紫椴、水曲柳、胡桃楸、蒙古枥、黄菠萝等,这里还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景观。林下有许多珍稀动物,如东北虎梅花鹿驼鹿驯鹿、麝、黑熊、紫貂等。这里已经建立了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来保护这些珍稀动物。

三、长白山旅游文化特征

(一)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品位高

长白山是欧亚大陆北部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自然综合体,1980年加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被誉为世界少有的天然博物馆和生物基因库,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形成了以“火山口湖、雪山、林海雪原、温泉、冰斗、雾凇”为代表的特色旅游品牌。

长白山旅游资源的品位也比较高。首先,长白山总面积大约20万平方千米,其中60%为原始森林,并且地带性分布明显,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这种特殊的植被演替现象使得长白山号称生物种基因库。其次,长白山的冰雪资源丰富。独特的冰雪资源与地形的完美结合,为冬季开展滑雪等冰雪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地。长白山火山地貌特色鲜明,特色的火山地貌和由此形成的瀑布、温泉更为旅游业发展增添了几分特色。

(二)长白山对外联系的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

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和吉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的实施,使得长白山地区的对外联系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目前,长春经通化通往白山市,由长春市通往长白山旅游机场的高速公路已经立项。并且,东北区也有启动“东边道”铁路的想法,吉林省已经把二道白河—和龙的铁路建设纳入了建设计划。为了加快长白山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在长白山西坡专门建设了长白山旅游机场。由此可见,长白山对外联系的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长白山旅游的对外通达性日趋良好。

(三)长白山旅游开发条件优越

长白山区的平均海拔高度为1640—1826米,气温常在-15℃左右,结冰期为11月到第二年的4月份之间,每年的10月至第二年的5月初都是冰雪旅游、滑雪、滑冰、登山、运动训练的极佳季节。长白山积雪厚度为1—2米,积雪日数为250余天,降雪日数为140余天。长白山现建有高原冰雪训练基地,总占地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是我国目前为数不多的集滑冰、滑雪训练和体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这里的平均雪深为1.5米左右,雪的质量和雪期都达到了亚洲乃至世界的一流水平,达到举办国际级比赛的标准。

长白山不仅是我国的十大名山之一,同时以其广阔的森林面积成为东北地区乃至全世界的生态绿肺,受到国家的广泛关注。目前,为保护长白山,树立长白山的世界品牌,国家各部委正积极组织长白山的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工作。在吉林省,为保护长白山生态环境,规范长白山资源的合理永续利用,解决多年来的“条块”分割问题,专门成立了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是长白山得到全面保护、科学利用的有力保障。

(四)历史上对长白山的封禁,使得长白山生态环境保存完好

历史上,长白山曾经有过农耕历史,但是对长白山的生态环境影响不是很大。清朝时期,长白山被作为清廷的发祥地,作为龙脉加以封禁,保存了大量的原始森林。近代,东北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一度大力采伐长白山木材,使得长白山周边原始森林受到一定的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保护长白山,1960年4月18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并于1980年1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吸收纳入国际生物圈保护网,列为世界自然保护基地之一。对长白山保护工作的不断完善与加强,使得长白山生态环境保存完好,为开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

(五)长白山的气候条件优越,体验价值极高

长白山由于海拔较高,纬度高,气候瞬息万变,云雾雨雪说来就来,山在云雾中变幻莫测,这是长白山难得的气象旅游资源。在气候方面,天池气象站与全国的气象站记录相比,有众多的全国之最和地区之最。年平均气温为-7.3℃,为全国最低,比号称“中国寒极”的漠河和西藏的“寒极”那曲都低;年平均风速11.7米/秒,为全国最大;超过8级的大风天数269天,为全国最多;积雪日数258天,降雪日数145天,均为全国最多;年降雪量(320毫米)、积雪深度也为“全国之最”;雾凇日数165天,为全国最多;年降水量1333毫米,年降水日209天,都为秦岭—淮河以北最多;年有雾日数265天,为北方最多,比“雾都”重庆多了近两倍。优越的气候条件,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大量的旅游体验。

(六)与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发展优势明显

近邻长白山区的集安市拥有大量的高句丽文化遗址,已经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长白山的自然特色风光奇特,火山地貌景观特色突出,长白山管委会正在积极申报使之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因此,长白山管委会将来可以与集安市合力发展旅游业,共同打造自然与人文风光交相辉映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同时,加强长白山自然遗产和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也可以更多地发掘该区域自然环境演化规律与人文历史变迁轨迹。

(七)热情奔放的民族文化

长白山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至今仍有很多满族聚居区。满族有四合院、口袋房、万字炕为代表的民居景观;有旗袍、马褂为代表的民族服饰;有萨其马、黏豆包等饮食习俗;还有萨满教等宗教习俗。朝鲜族主要居住在吉林省东部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习俗很有特色。朝鲜族的饮食已经成为长白山地区重要的餐饮代表,如打糕、冷面、狗肉、酱汤、泡菜等;此外朝鲜族文娱活动也比较多,如长鼓舞、扇子舞、顶水舞等舞蹈形式,也有摔跤、跳板、荡秋千等体育活动项目,十分具有吸引力。

四、长白山旅游文化创新

旅游文化不是各要素简单叠加组成的,它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是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动态的开放系统。旅游文化,这种以历朝历代的文化传统继承、综合、更新所形成的灿烂缤纷的文化形式,它所具有的传承性,是它发展壮大的前提和基础。“一个民族或国度的文化系统只有在其生命运动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与自我更新,求得延续与变异、稳定与动态的对立统一,方能生生不息,昌盛繁荣;反之,则有可能衰落甚至灭亡。”[1]长白山旅游文化也必将伴随着长白山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去其糟粕,得其精华,使长白山旅游文化向着健康、积极、主动的方向去发展。

(一)树立旅游文化的新观念

传统的旅游文化是消极被动的,长白山地区的旅游观念既受本地传统文化的影响,又不可能脱离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观念的根基。中国自古“安土乐天”的观念很深,儒家“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近游理论一直被信奉与推崇。新中国成立以来,长白山地区的旅游业开始有所发展,人们的旅游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旅游一直没有成为人们一种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旅游支出占的比重也不高。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属落后地区,尤其是吉林省,这从其在全国旅游业中的地位、旅游企业的数量以及旅游从业人数等指标可以看出。今后,长白山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有赖于旅游文化观念的更新。现代旅游文化建设,必须打破传统旅游文化观念的束缚,树立新型的、开放的旅游观。

(二)向开放型的旅游文化转变

传统的旅游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这种文化孕育在长白山山水之间,因地域条件而与其他地区相对封闭,形成了自身的区域特色和魅力。旅游活动已经使得世界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普遍和自然。因而,必须改变传统的因循守旧的、封闭自守的传统观念,建设具有开拓性的、外向型的旅游文化;这就需要我们同区外获得更为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宣传发展长白山旅游文化,增加人们对长白山旅游文化的了解和兴趣,使长白山旅游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同时,要不断吸收各地和各国先进的旅游文化,使长白山旅游文化不断走向现代化

(三)向应用性的旅游文化转变

旅游文化能够解决旅游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因而,无论是旅游消费文化,旅游开发文化、旅游企业文化的目标模式以及建设机制,旅游地整体形象的塑造、辐射、维护以及旅游污染的防治问题等都是旅游文化发展的方向。例如,旅游消费行为文化,是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高级的文化消费活动,它既包括物质消费,又包括精神消费,而精神消费更为重要。旅游者之所以出高价购买旅游产品,就是追求美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精神消费就是文化消费。长白山地区旅游者消费行为特征表现为,他们有强烈的旅游动机和超前消费的倾向,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是走出大山,到阳光明媚的海滨或大城市去休闲和观光,领略与大山密林迥然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但长白山地区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人们因循守旧、不求变化的心理特征,而在这样的地理和历史背景下,旅游文化亦呈现了趋同的弊端,扼杀了个性和创新,这与旅游求新求异的主要心理动因刚好背道而驰。长白山旅游文化应克服这种弊端,突破缺乏创造力和求同思维模式,在产品开发上重视其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增加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如建筑、工艺、饮食、服饰等方面,实现旅游文化的现代化。

(四)提升旅游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促进旅游文化继续向广度和深度上发展。长白山旅游文化向广度发展,就是在保持长白山旅游文化历史的继承性的同时,不断融合外来文化的精髓。长白山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吸收能力强,就是说它不排斥其他地区或民族的文化,相反,却是极力加以吸收,为己所用,故能使长白山文化不断得到充实、补充新营养,增加同外部的抗衡。这与长白山地区地域辽阔,交通较为发达,与外界联系较为密切,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少数民族或逐水草而居或逐利而行,流动性大,与中原汉民族相比,较少安土重迁的观念,能勇于开拓进取,并能兼容广收。随着旅游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华夏文化能够进一步为长白山的旅游文化不断吸收与融合,同时外来文化同样能够与长白山旅游文化发生剧烈的碰撞,彼此之间会出现一个交叉渗透的局面,经过自身的调节,融于长白山旅游文化之中,会更加丰富长白山旅游文化,使其不断得到充实、完善。长白山文化向深度发展,就是长白山旅游文化要不断地传承、演变和进化。长白山旅游文化就其发展过程来说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循环渐进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即长白山旅游文化会不断发展,永远不会终止。因为历史的传承性和时代的发展性是长白山旅游文化的重要特点。有了它,长白山的旅游资源才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对旅游者有强烈的吸引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