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镇职业结构的总体特征

城镇职业结构的总体特征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近代山西城镇人口的职业结构情况,目前没有专门研究。因为在众多城镇人口当中,除农业人口数量较少之外,其他职业的人口均在各级城镇中大量存在。遍布全省的议会的设立,极大地扩充了山西省议员的数量。近代时期,山西各城镇从事商业的居民一直很多。
城镇职业结构的总体特征_近代山西城镇地理

一、城镇职业结构的总体特征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士农工商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农业人口占社会人口的绝大部分。城镇是各级政府进行社会统治的据点,和农村一样也存在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只不过和农村相比,农民数量较少而已。进入近代以后,山西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使人口结构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对于近代山西城镇人口的职业结构情况,目前没有专门研究。李玉文先生在《山西近现代人口统计与研究》一书中,对民国时期山西现住人口的结构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统计。从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山西城镇人口的结构情况。

表5-10 民国时期山西现住职业人数百分比历年比较表
(1912-1927年)

img22

资料来源:李玉文编著:《山西近现代人口统计与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第322-323页。

在上表中,我们把农业人口排除在外。因为在众多城镇人口当中,除农业人口数量较少之外,其他职业的人口均在各级城镇中大量存在。因此,上表可以大致反映山西城镇的职业结构变化情况。从上表中,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山西城镇的职业结构变化有阶段性。在1920年以前山西城镇人口的结构变化不是很大,各行业人口的比率基本保持稳定。1920年之后,山西城镇人口的职业类别比率开始发生比较大变化。(2)在从事各类职业的人口中,工作种类不同,变化的快慢不尽相同。在山西城镇各类职业人口中,比率提高最快的是议员、官吏、公务员、警士、军人和教员、医生、学生、律师、记者。在1912年,议员、官吏、公务员、警士、军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是0.12%,而到1926年在总人口中的比率则达到了0.82%,总比率提高了大约7倍。教员、医生、学生、律师、记者在1912年在总人口中的比率是2.98%,在1926年的比率是10.16%,总比率提高了大约3倍。从事工商业和矿业等工作的人口的比率则略有降低。

在上表中,议员、官吏、公务人员、军人、警察等人员的数量有很大增加,与近代时期山西推行的一些系列政制改革有很大关系。从晚清时期,山西就开始推行以议会为中心的政治制度改革。通过多年的努力,山西建立起一套自上而下的议会结构体系。在这个结构体系中,位居议会顶端的是省议会,位居其下的是各县的县议会。遍布全省的议会的设立,极大地扩充了山西省议员的数量。近代时期,山西推行的政治改革,还有所谓的“区村”制度。所谓的“区村”制度就是把国家的行政管理机关,由县级城镇延伸到各级村镇。“区村”制度实行,不但使县城行政人员的数量有很大增加,同时也使原来没有行政人员的村镇也产生的大量的行政人员,从而极大地增加了山西的行政人员的数量。

在各级公职人员数量有很大增加的同时,军人的数量也有很大增加。近代时期,特别是进入民国以后,全国军阀混战,相互之间的战争十分激烈。山西也卷入到了军阀混战的行列。从1917年起至到1929年山西省连续四次扩军,到1929年山西省军队已原有的一个混成旅和一个山西巡防营扩充为10个军,4个保安纵队。除此之外,山西还有大量的骑兵和炮兵(75),于是山西军队的数量也有很大的提高。

近代时期,山西从事教员、医生、学生、律师、记者这一类职业的人数有很大增加,与山西学生和教师数量的增加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民国时期,山西省政府十分重视教育。1918年山西省政府通过《山西逐年教育进行计划案》,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以义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计划。在山西省政府的积极推动之下,山西接受教育的人数迅速增加。据有关资料统计,到1921年,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小学校500所,在校学生约5万人。男女国民学校19463人、722156人。其中男校16297处,学生627571人;女小3166处,学生94585人(76)。这样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全省从事教员、医生、学生、律师、记者这一类职业的人数,也随之有很大增加。

在上表中,山西所谓的从事“工业”的人口,不但包括从事现代工业的人口,还包括大量从事手工业的人口。如民国《襄垣县志》在谈到工业时就说,“工业以木石铁工油画及打造铜锡银器为少,营业者居全县职业总数表百分之十五,惟铁木两项由东林县来者占半数,至机器组织各大工厂者尚不多见”(77),可见,《山西近现代人口统计与研究》所指的从事工业的人数,不仅包括从事现代工业的人数,而且还包括从事手工业的人数。虽然根据《山西近现代人口统计与研究》的统计,民国时期山西从事工业的人数没有太大变化,但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从事现代工业的人数应该有很大增加。如在民国初期,山西工业比较落后时期,从事现代产业的工人人数不多,而到1937年太原陷落时,山西省的现代产业工人已达到60000人左右,其中:铁路工人有10000余人;采矿工人22300人;机器制造工人有8088人;纺织工人有8010人;电力、火柴、面粉、造纸、卷烟等工人有10000余人(78)

近代时期,山西各城镇手工业者的结构变化比较复杂。在近代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下,一些行业手工业者数量大量减少的同时,另一些行业却因本行业比较适合市场要求,手工业者从业数量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如交城皮毛业工人数量的变化就是如此。交城的毛皮业在清末民初时期非常兴盛。随着交城皮毛业的兴盛,交城的皮毛手工业者的数量很大。1919年交城皮毛业组织皮毛公议社时,“参加公议社的皮毛工人已达3000多人”(79)太谷也是如此。“民国初年,太原艺匠数人到太谷谋生,相继开设春富斋、广义成、富锦斋等油刷彩绘作坊。其中春富斋为盛,职工100多人,承揽打顶棚、油漆、门面、彩绘庙宇等业务;广义成以经营油漆为主,可自制桶漆、大漆;富锦斋则专做油布”(80)。不过,我们应该看到的,手工业工人人数的变化是有波动的。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手工业行业的从业人数也随之变化。以交城的皮毛工人为例,在清末民初毛皮业比较兴盛时期,从业人数一度很多。而到“‘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日寇侵华,货币贬值,交通阻塞,商业萧条,皮坊相继歇业,皮毛工人队伍,日益减少”(81)

近代时期,山西各城镇从事商业的居民一直很多。晚清时期,山西商业比较发达,各地城镇商人数量较多自不待说。进入民国以后,虽然山西的商业逐渐衰弱,但数量仍然很多。对此,毕苑博士曾这样指出,在民国时期,“尽管晋商败落,但中小商人阶层仍然占有相当大比列”。对于这种情况,她分析说,“在商业衰败期,乡村社会仍凝聚着浓厚的经商风气,每况愈下的社会形势使破产商人部分转回农村,但失业之后仍有一半的商人重操旧业,可以说这是一种极为缓慢的‘业际流动’。至少这不是走向繁荣兴盛的表征,它只能意味着社会流动机制的滞缓”(82)。正因为如此,虽然民国时期的商业较之于清代有很大衰弱,但山西各城镇从事商业的居民仍保持着相当大的数量。

近代时期,山西城镇劳力和娼妓以及无职业者一直保持较大的数量,但人口数量也有一定波动。进入近代以后,随着商业的衰弱和手工业的破产,山西城乡出现了大量的无业人口。如太谷“近数年来,各省兵祸相寻无已,在外经商因失业而赋闲者所在皆是”(83);徐沟县“九一八”以后,东北沦陷“王答、里旺等村之人陆续归来者满坑满谷”,民国二十一年以前“山海关报告,晋人由山海关归者十七万”(84)。工商业破败之后,这些失业者不得不通过再次充当廉价劳力来维持自己最起码的生存,“近年省内社会凋敝,生活艰难,谋职业者,或往来与省会,每日移出入之人口,约七八千上下”(85)。充当劳力及无职业者的人数,和社会的经济状况是紧密相连的。每当经济衰弱之时,充当劳力及无职业者的人数便会大量增加,而当经济兴盛时,充当劳力及无职业者的人数便会大量减少。对于这一点,上表表现非常明显,如在民国初年山西比较经济衰弱时期,山西充当劳力和无职业者的数量占总人数40%多的比率。1920年以后,随着山西经济的发展,山西充当劳力和无职业者下降到只占总人数30%多的比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