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观念摄影释义

观念摄影释义

时间:2022-09-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观念是在人的意识中反映、掌握外部客观现实环境并在意识中创造对象的形式。观念会触及所有人的意识活动。观念的产生与所处的客观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正确的观念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环境的正确反映。艺术的创造始于观念,观念具有建构艺术的力量。观念艺术是从达达主义的观念和实践中演变发展过来的。

第一节 观念摄影释义

一、观念与艺术

“观念”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本意是“看得见的形象”。观念是在人的意识中反映、掌握外部客观现实环境并在意识中创造对象的形式。

观念是人类支配自身行为的主观意识,是人类自身知觉、意识、思想、理智的对象。观念会触及所有人的意识活动。观念是将人类大脑所获得的信息贴上好与坏、对与错、利与弊等这样的互为反义的标签之后,长期在人类大脑中作用而形成的思维习惯,也就是说,观念是极化后的,在大脑中形成记忆的信息。观念的产生与所处的客观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正确的观念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环境的正确反映。

观念对艺术史上的艺术流派和类型的建构所产生的影响更为内在,也更为深远。艺术的创造始于观念,观念具有建构艺术的力量。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观念之所以具有建构艺术的力量,其原因在于观念是人类在认识理解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产生的成果,它里面既包含着外在世界的内容,又包含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全部过程。那些在人类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作用的观念,都是深刻反映了世界的本质,都是对世界、人生、社会和艺术等具有独特理解和认识的观念。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就包含了思想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认识,后来被艺术家所接受,并以艺术化的表达方式、艺术符号的形式与之相匹配,在艺术作品中融入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这就使这个中国古典哲学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成为了建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力量。通过艺术实践,人们从观念与艺术实践的辩证关系中,逐步认识到观念是表达作者情感、思想的根源,且可以通过艺术实践促进观念自身向更深层次的发展。观念的本质是对世界的理解与认识,但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领域的观念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不同的观念相互转化,相互影响,某种观念一旦被客观世界认同,它也就成了另外一种或几种观念认识和理解的对象。

“观念”这个词的含义在今天的应用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的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生活等的理解和看法;狭义是指艺术家进行创作的思想、理念。

20世纪60、7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观念艺术,是观念(Idea or Concept)这个词在艺术中运用的开始。

观念艺术,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西方美术。观念艺术认为真正的艺术作品并不是被艺术家创造出来的物质形态,而是艺术家观念或概念的组合。

观念艺术和其他一些名目繁多而渊源相近的名为人体艺术、表演艺术和叙事艺术的艺术倾向一样,是一种影响广泛的潮流的一部分。这种潮流要求弃绝作为传统艺术品的那些珍奇的、永久性的又便于搬动的(因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出售的)奢侈品。代之而起的是前所未有的对观念的强调:艺术和其他一切东西所包含和表现的观念,以及关于艺术和其他东西的观念,这是一系列庞大而杂乱的信息、主题和事物,用一件单一的东西难以包容,它们必须以书写计划、照片、文件、图表、地图、电影以及录像等材料,以及艺术家自己的身体,特别是语言本身,才能更恰当地表达出来。其结果是产生了这样一种艺术,它不论采取什么形式(或不采取任何形式),皆可极完整而复杂地存在于艺术家和他们的观众心中。这种存在要求一种崭新的、来自观众的关注和心理上的合作。它摒弃在珍奇的艺术品中体现这些观念,而致力于另辟蹊径,以取代美术馆受限制的空间和艺术界的市场制度。

关于观念艺术的定义,美国观念艺术大师索尔·里维特在 1967—1968 年的两篇短文中第一次给出了关于观念艺术的明确定义:

观念是艺术的发动机,观念艺术的目的是诱发观众思想上的兴趣,是吸引观众的思想而不是他们的眼睛和情感;只有当观念是好的时候,观念艺术才是好的;观念和构思是不同的,前者是一个总体的取向,后者使前者得以实现;大多数成功的构思都非常简单;一个被实施的作品后面可能有许多不同版本的构思;构思是凭灵感和直觉的;构思本身不一定要转化成视觉形式,它本身就是完成的艺术作品;显示艺术家思考过程的中间步骤比完成的最后作品更有趣……三维存在的外形、色彩、质地等物理属性可能会妨碍观众对观念的理解;应该尽可能简单,能用二维就不用三维,也可以用数字、摄影或语言文字等方式;构思和形式在艺术家的头脑中决定以后,完成的过程是机械的或自然的,而不应该受到人为的干扰;那些意料之外的边际效应可以用作下一个作品的构思;成功的艺术通过改变我们的感知而使我们对习惯的理解发生变化;一件作品是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导体,但它可能什么也没有传导过去;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理解并不一定比别的艺术家或观众的理解更好;艺术家不是必须训练有素的天才,而是富有创造性思维的思想者;艺术不是天才的视觉作品,而是一个思想的载体,不是神谕,不是大本的哲学,而是一个诉诸感官的“现象”或“事件”(图1-1、图1-2)。

img2

图1-1  鹈鹕·萝卜 [澳大利亚] 玛瑞安 摄

img3

图1-2 泉 [法国] 马塞尔·杜尚 摄

观念艺术是从达达主义的观念和实践中演变发展过来的。真正溯源的话,观念艺术的开始还得从20世纪初达达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的马塞尔·杜尚算起,1917 年,马塞尔·杜尚,一个声称对观念本身比对最终完成的艺术作品更感兴趣的年轻的法国艺术家,在纽约一个他帮助组织的展览“独立艺术家协会展”上,把一个被安置在雕像基座上、被署名为 R·Mutt 的小便池,作为艺术品展出,并命名为《泉》(图1-3)。他的同事们拒绝这件作品,无形中使得杜尚自称为“现成作品”(Readymade)(或许这就是第一件纯的“前观念”(proto-conceptual)艺术作品)成为首批有意识地、毫不客气地就艺术自身地位和展览、批评标准以及观众愿望等多方面环境因素提出质问的艺术作品之一,而这些环境因素在传统上是左右着艺术的地位的。杜尚自己对这件作品的具体阐述为:“这件东西是谁动手做的并不重要,关键在于选择了这个生活中普通的东西,放在一个新地方,给了它一个新的名字和新的观看角度,它原来的作用消失了,却获得了一个新内容。”《泉》的展出,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艺术的进程——对艺术价值的判断不在于作品显示了怎样的自身价值,而在于艺术家选择什么对象呈现给观众,这个客观物既可以是成品,也可以是架上绘画(也是一种人造的现成品)。由此,艺术家主观上的选择和意象拼接就成为最重要的因素,这一点改变了自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以来的欧洲古典主义艺术注重对象价值的审美观,但它的划时代意义并未在杜尚《泉》的时期显现,而是在西方后现代艺术中才得到最有力的呈现。直到1963年,“观念艺术”这个概念才由美国艺术家爱德华·基因荷兹提出。

img4

图1-3 克隆人工厂 [阿根廷] 尼可拉斯·贝尔林吉埃 摄

源于西方后现代社会并波及全球的一种艺术形式——观念摄影,同样是观念艺术,它具有观念艺术的所有特点,是一种以摄影为媒介的观念艺术(或概念艺术)创作。是观念艺术表达观念的一种手段,一种媒介。

二、观念与摄影

图像是人类最直接、最简单的认知客观世界和彼此沟通的方式,自从摄影术成为人类捕捉记录图像的工具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追求感光材料、摄影器材等物理机械方面的更新发展和摄影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摄影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和深远意义。20世纪中后期,摄影逐渐摆脱了较为滞后的摄影器材和工艺技术的局限束缚,相机的光学化、机械化在这个时期里得到完善和成熟,使摄影可以大批量地生产影像,逐步从单纯地捕捉记录图像发展到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利用摄影技术、器材生产影像。这种意识的转变,标志着摄影不再是人们单纯地、无意识地记录客观世界的工具,它跟绘画等其他艺术一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的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上,是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

摄影是视觉的艺术、瞬间的艺术,摄影艺术是一门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现代造型艺术,它是摄影者以相机作为创作工具,根据创作构思,运用摄影技术和技巧,按照摄影艺术的审美规律和特点,把被摄对象拍摄记录下来,后期再经过传统暗房技术或电脑图片处理软件的处理,从而塑造出可视的艺术形象,反映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情感和思想的视觉艺术样式,也是艺术家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进行提炼、加工、改造的艺术化的再现过程(图1-4、图1-5)。

img5

图1-4 逆空间 [澳大利亚]

img6

图1-5 逆空间 [澳大利亚]

观念对摄影的影响,从摄影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经融入到了摄影的创作过程中,在摄影刚刚诞生之际,人们只是用它来记录身边的客观事物、环境,看似并没有任何拍摄者主观的情感和思想的流露与表达,只是一种单纯的记录。其实,观念此时已经贯穿整个拍摄创作过程之中,由于拍摄者自身的阅历、生存方式、观察角度、世界观、人生观等诸多因素的差异,这就造成了不同的人即使拍摄相同的事物,在拍摄时选择的角度、光线、画面的色彩、构图等都不会相同,这些来源于拍摄者的潜意识中的创作,已经表达了拍摄者对客观事物、自然环境的看法、观点,只不过在摄影诞生的初期并没有给予明确的界定。因为,早在摄影术诞生之前,观念与艺术的关系就已经在无数艺术家的探索中发展了数百年,摄影的出现只不过为艺术观念的表达增添了一种手段,一种媒介而已。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观念艺术在西方风行一时,艺术家使用物质、语言和照片来提示艺术家有关艺术与世界的想法与定义,质疑既成的体制化了的艺术制度、艺术市场、艺术与艺术品的本质,同时,从观念的角度把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作为一种新的表现方式,也备受瞩目。虽然这些新的表现方法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绘画式的表现,但作为作品,毕竟需要一种见证与传播的手段。此时,摄影作为一种记录方式被运用到观念艺术中去。摄影与这些表现方式的结合,既引起了艺术传播方式的变化,同时也引起了对于摄影自身的思考。一般而言,观念艺术中引入摄影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摄影本身被有机地组织进观念艺术中,而另一种摄影介入的方式纯粹是对艺术行为与艺术空间的记录。因此,对于摄影来说,观念艺术引入摄影的结果是引起人们对艺术、对摄影本身的更深入的思考(图1-6)。

img7

图1-6 窥 刘萌萌 摄

摄影究竟能否表达观念?究竟能表达多少观念?作为理性认识的观念,无论人们通过什么样的媒介,即便是文字的,也是很难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作为理性认识的观念,它的表达并不是依靠一种或者几种媒介就能传递、表达清楚的,观念的表达是个需要不断完善和探讨的过程,越是艰深的观念,就越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就越需要运用更多的媒介来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阐释,只有这样,才能使观念在人类思想进程中逐步升华,走向更高的境界。作为表达观念的媒介,摄影对观念艺术的介入也是其中一种。其中的差别只不过是有的深一些,有的浅一些,有的简单一点儿,有的复杂一点儿而已。摄影史上著名的以追求客观纪实的摄影团体 F/64 小组,他们追求力图通过相机的物理和光学功能,向世人精确展现尽可能多的自然世界的细节魅力,从而传达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这就是“观念”的能动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这种观念即是“摄影的观念”,同源于西方后现代社会并波及全球的一种艺术形式——观念摄影,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每一门学科都有它自己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摄影术是现代出现的,现代摄影的技术和艺术也是和其他门类的学科一样,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也会有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各种观点流派之间的争论、继承与演化等一系列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不同观念之间的碰撞。所以要了解摄影的观念对摄影的影响,就必须了解摄影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理解各种摄影观点、理论之间的继承和演变。在这里,我们通过摄影发展史中的几个重要的风格的产生渊源、特征以及所持观点来阐释观念与摄影的关系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图1-7)。

img8

图1-7 网 鲁承星 摄

1839年,达盖尔“银版摄影法”公诸于世之后,摄影成为人类对世界进行记录的最便捷的工具,很快在欧美形成了一股摄影热潮,许多画家和具有深厚美学修养的艺术人士痴迷于摄影神奇的再现力,纷纷转向摄影艺术创作。绘画与摄影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在早期的摄影作品中体现得尤为直接,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与美国,主张从形式到内容都模仿绘画的意境与意趣的画意摄影(Pictorialism)一度盛行。这个明确追求摄影的绘画效果的“画意摄影”潮流继而扩散到亚洲的日本、中国等地。“Pictoria”一词,意为“绘画的”,但在摄影史的脉络中,则有了摄影家追求摄影的绘画效果之意。当时的人们认为摄影只不过是一种绘画工具的代替,那个时候的摄影作品画意浓厚,摄影家们直接模仿绘画的肖像、场景进行创作,多以历史故事和神为题材,从创作构思到最后完成作品,有着相当理性的连贯性和严格的理论规范,既有绘画般的美感,也有电影式的故事情节,同时讲究画面布局结构的严谨,以及利用光线表现绘画式的素描关系和轮廓勾勒。这样的摄影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并耐人寻味。

被后人誉为“艺术摄影之父”的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是当时画意摄影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常以圣经、寓言等为题材,运用绘画的理念,独具匠心地创作出绘画效果的摄影作品。他的作品《两种人生》(图1-8),借鉴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绘画大师拉斐尔的绘画风格,被视为“画意摄影”的经典之作。

img9

图1-8 两种人生 [英国]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 摄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摄影感光材料的感光速度和镜头感光能力也随之提高、加强,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些突破“画意摄影”的风格摄影家,新的写实主义风格开始兴起。画意摄影随着新的写实主义风格的兴起,在19世纪80年代末逐渐被自然主义摄影所取代,这并不是说画意摄影已经消亡,而是在摄影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新的观点、新的观念,出现了新的摄影风格而已,画意摄影依然存在并发展着。

自然主义摄影反对模仿绘画的那种矫揉造作,提倡用写实的手法展现自然质朴的美感,要求拍摄的内容具有真实性,强调忠实地记录,如彼得·亨利·爱默森在1886年创作的《采集睡莲的人》(图1-9)。1889年,英国摄影家彼得·亨利·爱默森出版了《自然主义摄影》一书,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自然主义摄影的理论体系。他认为,自然才是艺术的开始和终结,只有最接近自然、最酷似自然的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提倡摄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他认为没有一种艺术可以比摄影更精确、细致、忠实地反映自然,“从感情上和心理上来说,摄影最好的效果就在于感光材料所记录下来的,没有经过修饰的镜头景象”。自然主义摄影的精神对后来的现代摄影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后的印象主义摄影、现实主义摄影都从自然主义摄影中受益匪浅。

img10

图1-9 采集睡莲的人 [英国]彼得·亨利·爱默森 摄

1840年,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工业科技飞速发展,社会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人的观念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摄影的观念也跟着人的观念和时代在不断演变。

印象主义摄影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是摄影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风格,它是随着印象主义绘画出现的,是绘画印象派在摄影领域中的反映和延伸。自然主义摄影的代表人物彼得·亨利·爱默森的“焦点摄影理论”,照片不应该一样的清楚,应该选择主要的拍摄物体对焦,其他部分模糊一些的观念成为了印象主义摄影的理论基础。印象主义摄影的特点是摄影家运用各种柔焦和软焦的手段,刻意使照片显得朦胧,表现其绘画般的艺术感。印象主义摄影力求再现强光线的气氛和被摄物体给人的视觉上带来的印象。虽然承认画面的锐度、清晰度在某些情况下是至关重要的,但同时认为这些在某些情况下完全用不着,甚至有些时候可以把焦点放置在画面之外。随着“溴化银洗相法”和在颜料中混入重铬酸盐印相工艺的出现,印象主义摄影作品从对镜头成像的控制发展到暗房加工,提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像照片”,并且认为“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的摄影”。印象主义摄影家还用画笔、铅笔、橡皮在照片画面上加工,以此改变其原有的明暗变化,追求“绘画”的效果,如拉克罗亚在 1900 年创作的《扫公园的人》,就像是一幅画在画布上的炭笔画(图1-10)。这样经过后期加工的照片虽然富有装饰性,但是缺乏画意摄影那样的细腻质感和空间感。印象主义摄影的作品完全丧失了摄影艺术自身的特点,所以有人又把它称之为“仿画派”。

img11

图1-10 扫公园的人 [英国]拉克罗亚 摄

随着时代不停地向前推进,人的观念也随之变化,原有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新观念的需要,表现在摄影的发展过程中,就是越来越多的摄影家随着观念的转变不断地在探索新的更直接的摄影技法,也就形成了更多新的观念、新的风格。如19 世纪末创立的连环会以及 20 世纪初从其中脱离出来的摄影脱离派,还有以后的纯粹主义摄影、新客观主义摄影、未来主义摄影、超现实主义摄影等等。

观念是艺术的发动机,是推动艺术发展的力量,观念的改变和发展推动着艺术不断向前发展,艺术史上一种新的潮流、新的风格、新的流派的产生,都是不同观念作用的结果,一种新的艺术观念的产生,可能是一种或几种已有观念的继承,也可以是背叛,但这并不代表产生了新的观念,旧的观念就会消亡。它们会同时存在,在传统与现代的观念冲突中,在不同艺术观念的争论和相互演化中,使艺术观念不断地改变,使人类艺术不断地向前发展,摄影艺术也必然要经历这样的过程,观念摄影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产生的。

三、观念摄影的概念

“‘观念摄影’在英文中的原文为‘Conceptual Photography’,在中国又译为‘概念摄影’。观念摄影流派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绘画中的概念论者运动,它研究和探索摄影的本质。鉴于电子和常规成像的相互作用日益增大提供了操作上的潜力,以及人工智能方面的成果对‘含义’的系统的表达及所起的影响,概念论者的态度将继续影响摄影的努力是不可避免的。”观念摄影是区别于传统以“自然”对象(包括纯自然与人和社会)的,以人们既有形成的各种思想观念和概念为创作资源的摄影,也可以理解为对思考的再思考。它的态度和立场基本上是质疑的,也就是提出问题的。所以它有强烈的主观态度,不是过去的那种借拍摄“自然”去抒发情感态度的摄影,它往往直接提出问题,但是手法多样,尤其是找不到“自然”对应物时,直接通过摆拍、导演方式制造更强烈的视觉效果以加强人们关注的方式来提问。

观念摄影,就是将摄影人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用摄影的手法进行可视性的表达。要想做到可视性的表达,一是你必须要有思想,独特的思想观念;二是必须要掌握视觉表达的技能。它是表达拍摄者对某一事物观点和思想的摄影形式。它以将个人观念视觉化为最重要的诉求点。它同时也是现代艺术的重要分支。它将摄影这一方式作为拍摄者个人观念的依存体,在拍摄和制作手段上不受传统摄影观点和要求的限制。观念摄影以一种全新的思维和观念来关照客观世界,追求摄影表现过程中主观情感的自由抒发。从其对主观意象与客观物象的关系处理方面,观念摄影显现出摄影现代艺术意识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图1-11、图1-12)。

img12

图1-11 [英国]约翰·理查德·劳 摄

img13

图1-12 [英国]约翰·理查德·劳 摄

从语义角度上说,“观念摄影”可以涵盖以往的通俗的说法“艺术摄影”,较为正规的分类说法的“表现主义摄影”、“抽象主义摄影”、“超现实主义摄影”等。在语义层面上,它与写实、纪实、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摄影等语汇相对应而存在。“观念”的语义是思想和意识,简单说是思想意识的特定表现。但“观念摄影”作为艺术学的特定词语,是有其时代内涵的。它并不是简单地对旧有相似称谓的带有时尚转换性质的时间性替换,而是后现代社会复杂的文化欲求在摄影和艺术行为上的重新定义。具体来说,是指艺术家摒弃了带有之前农业社会手工文化色彩的架上绘画加入到媒体实验的行列,装置、行为、影像等混合媒介技术作为自己的表达形式。通过拍摄拟态化现实,如表演、装置制作、改变事物的客观形态,或创造性地运用了图像资源等,表达摄影者个人情感及对外在世界独特理解的图像(图1-13、图1-14)。

img14

图1-13 装在套子里的人 王长坤 摄

img15

图1-14 精神寄托 吴洁 摄

摄影这种从“手段”到“目的”作品的转变是意味着摄影作为艺术在观念上的根本性转化——摄影从此具有了不同以往的观念诉求。一幅好的观念摄影作品并不意味着通过高技术指标呈现其所摄对象,符合美的形式原则,重要的则是要通过图像有力地表达出艺术家主体独异的精神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