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天人合一”审美生存的本原与精神

“天人合一”审美生存的本原与精神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溯源于商代的占卜。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审美意蕴主要源于庄子的“天人合一”生态审美思想。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最早的崇拜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经过了宗教化、哲学化的演变过程,最终形成追求“天人合一”审美生存的理想境界。“天人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又是社会法则,更是审美存在的人生理想,是中国古代先贤们对于天人关系的主流思想。
“天人合一”审美生存的本原与精神_回乡之路寻皈审

第一节 “天人合一”审美生存的本原与精神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老庄生态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实现人和自然的和合共生。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溯源于商代的占卜。《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人把有意志的“神”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万事求卜,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建屋等,都要求卜于神,以测吉凶祸福。这种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由于殷人心目中的神的道德属性并不明显,所以殷人与神之间基本上采取绝对崇拜、盲目屈从于神的形式。

先秦时期,周人从人性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境界论述了人与天地的合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文言》),提出了“先天弗违”即不违背天道,“后天奉时”即顺应天时的“天人合一”思想观念。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了宇宙论命题:“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认为,天不言不语,却操纵着自然界四时的变化和万物的生灭。孔子心目中天是有意志的天,人格化的“天”。“天”是操纵人间万物命运的主宰,而皇帝是授命于“天”管理国家的“天子”,是“天”在人间的代理人。这样,天人合一的国家政治结构就稳固地搭建起来了。

战国时期,孟子的天人观具有浓厚的主观伦理色彩,即“尽心、知性、知天”,认为“人性”是沟通天人关系的桥梁,要求人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扩充善端,来实现知天达命、天性与人性、天心与人心的统一。荀子对于天作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认为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会因为人的好恶而改变。故而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天与人各司其职。

汉代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观点,认为天与人具有相同性,天人可以相互感应。这一认识既不同于原始神秘主义的神灵崇拜,也不同于自然天道观,而是融自然规律、伦理原则和神秘权威于一体的天人观。

宋明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几乎为各派思想家所共识与接受。张载在中国文化史上首次提出“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正蒙・诚明》)学说,认为人性与天道存在着有机统一的品性——真诚。有诚故有明,但人需要通过“明”达到对“诚”之天道的把握,以实现天人合一。“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正蒙・诚明》)心学一派从道德心理的根源性和心的体用关系阐发了天人合一观。王阳明说:“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传习录》)王阳明“天地万物一体”的泛爱万物的思想,通过“良知”,把天与人及世间万物统一起来,既是人性的自然表露,也是人类最高的伦理情感,是人对天地万物的一种责任意识,达到了儒家天人观的最高成就。

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不同于孔孟以及其他诸子百家。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三者以“道”贯之,人生追求的目的不是认识、征服自然,而是博爱万物。庄子认为,人与天、地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与人是统一的,因而反对人为干涉自然,主张通过“坐忘”、“心斋”的忘我体验来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老庄思想中的天,无论是指自然而然之“道”还是指自然本身,都没有人伦的含义。老庄极力推崇的“自然无为”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究竟至极的意思。“道”是最高的原则,是自己如此,不受制于任何他物。在老庄那里,“一”既是“道”,“天人合一”是指人与天共合于“道”。与道为一则“无为”,“无为”即听任万物之自然。人能顺乎“道”,顺乎自然而然就是“无为”,而“无为”就能做到“无不为”。庄子在老子道论的基础上,更多地讲人的精神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就是他所明确界定的一种“天人合一”境界。这里的“一”也是指“道”即自然,自然而然,人与天地万物共合于自然而然之道。一旦通达“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与我、人与物的分别,都已经不各自存在,而已融化成一体了。“庄周梦蝶”就是人臻及“天人合一”境界的最典型、最生动的表现。庄子的“天人合一”境界比起老子的“复归于婴儿”的境界来,更多地具有审美意蕴。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审美意蕴主要源于庄子的“天人合一”生态审美思想。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最早的崇拜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经过了宗教化、哲学化的演变过程,最终形成追求“天人合一”审美生存的理想境界。“天人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又是社会法则,更是审美存在的人生理想,是中国古代先贤们对于天人关系的主流思想。老庄生态美学思想以“天人合一”作为终极旨归和最高境界,具有无限超越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