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如何和谐发展呢?

高等教育如何和谐发展呢?

时间:2022-1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教育如何和谐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现代化发展观。教育实践中,只有将科学与人文教育相融合,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才可能为现代化发展打好培养人才的基础。反思我国近几十年来的人文教育是颇发人深省的。强调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式教育,既顺应了整个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又正在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及新的大学理念。

高等教育如何和谐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现代化发展观。这种发展观以经济、工业、科技和理性为中心,它把现代化单一地理解为经济、物质和技术现代化,而将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视为空虚无用、华而不实之物,极力加以贬低和排斥。与此相应,在世界各国的教育体系中,也普遍出现了重视科技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的倾向。它不只表现在教育规模、教育结构方面,更表现在课程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人文知识和人文教育的正确引导。教育实践中,只有将科学与人文教育相融合,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才可能为现代化发展打好培养人才的基础。

所谓和谐发展,是指人类在物种平等思想指导下,自觉汲取大自然的生存和发展智慧,使组成生态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各子系统内部不同部分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共进从而使生态系统不断优化,因而能够为未来进一步发展积蓄能量—— 至少不削弱未来发展能力的发展。和谐发展理论认为:和谐是在不同层次整合力的作用下不断升华的结果,不同事物内在与外在关系的和谐既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事物发展的最佳途径;所有存在的发展共进则又是和谐的必然指归,发展既是事物变化的最优方向,也是事物存在的最优态势。和谐发展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天地万物、社会人生的最佳状态,就是和谐与发展。

新世纪,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休戚与共的关系日益凸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过去不曾是、现在更不是一个自然、社会截然二分的世界,而是一个复杂的自然—— 社会实践系统。现代科学日益呈现出整体性、综合性和协作性的特点,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渗透和融合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单独以自然界演进规律为探索对象的自然科学或单独以人类社会演进规律为探索对象的人文社会科学,都不可能胜任认识客观世界和认识主观世界的任务,都不可能解决在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自然科学内部各学科在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各学科在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同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也在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自然科学“显”的“硬件”作用和人文社会科学“隐”的“软件”作用共同构成科学在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过程中的支撑点和驱动力。爱因斯坦曾经讲:“科学虽然伟大,但它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应当如何’的价值目标,却在它的视野和职能的范围之外。”邓小平在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时也强调指出:“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从不同的角度却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类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不断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断融合、发展与完善的过程,而每一次新的融合,就出现科技与人文双重繁荣的社会景象。

科学教育重在培养科学素质,其工具性价值超过目的性价值;而人文教育的目的性价值超过工具性价值。事实上,人文学科与科学有着不同的功能与作用。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在于揭示自然和运动的规律,人文则在于探求人类生活的意义;科学追求的是精神性和简约性,人文追求的是生动性和事实性;科学的标准是规范的、统一的,人文的标准是多变的和多样的;科学强调客观事实,人文强调主观感受。相应的科学教育更多的是为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为了提供一种工具,是“启智”的过程;人文教育虽然也要传授知识,也为人们提供一种生活的工具,但它更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而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人类在进入近代工业文明社会后,在大机器的轰鸣声中,在极端功利化思想指导下,社会给教育和科学套上了功利性底色,愈演愈烈的功利教育取代了教育的一切。过分注重工具理性、排斥价值理性的工业文明虽然成功地构建起了一个以工具为核心的物质生产系统,却未能建构起一个以满足人类精神需求为核心的精神支持系统。与工业文明一起成长起来的现代教育的另一半也是更重要的一半—— 人文教育日渐失落,于是,人文生态发生了严重的断裂与失衡。

断裂的人文生态危机四伏。表现在有的国家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和潮流扭曲了教育的本质,留下了难以根治的后患。如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看似发达的教育,没有培养出理想的公民,却造就了迷惘的一代;又如资本主义国家物欲的浊流横冲直撞,人类陷入物质主义的泥坑而难以自拔,有用性成了生活的唯一尺度,使20世纪成为一个技术起决定作用的世纪,并且技术由掌握、控制自然力量扩张为掌握、控制社会生活。在许多国家,伦理道德就出现了可怕的滑坡。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若只是培养了一个人的智性而没有培养他的德性,就等于给社会造就了一个具有反社会倾向的人,这对社会的和谐与安定都是潜在的威胁。

反思我国近几十年来的人文教育是颇发人深省的。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那种极端的“左”倾错误,极大地摧残了我国的人文学科和人文教育,几乎把整个文科世界都视为社会科学,而社会科学又都仅仅归结为阶级斗争学说,都被视为政治科学即政治学说。在这种思潮下,有的人文学科被改变面貌了,有的人文学科被批判、取消了。

针对这种状况,国内外许多著名教育家和著名大学领导人都指出,高等教育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要逐步从科学教育为主向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转变。在“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大学校长论坛”上,哈佛大学校长N.L.陆登庭认为,大学应提供这样一种教育,“这种教育不仅赋予他们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使他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塑造完善的人格。”

强调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式教育,既顺应了整个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又正在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及新的大学理念。中外教育史上无数事实经验告诉我们,社会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人才,不仅应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及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崇高的人文精神。诸如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健康宽阔的心灵世界等等。

进入新世纪,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我们应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要求,更新教学观念,文理渗透、构筑文理大平台,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首先,要确立人文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并将其努力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人文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使之具有独立性的教育教学内容,紧密地同其他教育教学环节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教育学生,用现有法律、法规教育学生。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的根本,以鲜明的指导性、政治性、政策性和时代性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必须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培育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较,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可以实证的知识体系、科学体系、文化体系,而且是一种非物化的思想体系、理想体系、价值体系、道德体系。如果说先进生产力尤其是科学技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主体,那么先进文化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主体。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坚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思想道德;要在日常生活中提倡高尚的情操、高雅的情趣、多样化的健康的民俗和时尚活动。我们需要理想、原则,需要情感、魅力,需要严肃、刚健,也需要活泼、柔美,这些共同构成我们美好的生活。

第三,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文化成果。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我国当代先进文化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融会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一切优秀思想和文化成果的文化。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仅使世界充满活力,也使不同文化相互影响,从而使先进文化获得向前发展的动力。

第四,重视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养,是科技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基础和前提。由于长期以来大学学科专业之间分工很细,大部分从事自然科学的教师文、史、哲基础学科的知识、修养相对较为薄弱,就是专门从事文、史、哲基础学科的教师,也需不断补充艺术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因而,提高大学教师综合素质,是实施科技与人文教育的重要课题。

提高大学教师综合素养的途径、模式不宜整齐划一,应从各专业出发选择不同途径和模式。还可多读一些由著名科学家写成的人文与科学精神紧密结合的著述、文章作为向导与启发,促其思考领悟。

第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人文科技氛围。一所现代化的大学,应具有很高的校园文化品位,构筑开放的、朝气蓬勃的人文科技文化氛围来感染人、熏陶人、启迪人、引导人。这需要长期的人文科技文化教育及实践,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的原则,使课内教育与课外实践教育相结合,特别是创造条件,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科技文化氛围。经常举办科学、文化、艺术的系列专题讲座,鼓励学生通过社团实践活动,丰富知识,增强才干,愉悦身心,使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

21世纪的大学培养的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会一体的人才,他们才能真正地推进国家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时代需求、世界潮流,是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从事大学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如此,我们的国家定会在未来成为世界的科技、经济、文明强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