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口发展与高等教育

人口发展与高等教育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全国高等教育的重镇,上海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也面临着需求变化、质量提升、结构优化、体制革新、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国际合作等一系列崭新的课题。11年中,上海的高等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上海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50%,按国际标准达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经不同于以往的精英式教育。未来一定时期,上海高等教育的规模要有所控制。

第四节 人口发展与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要战线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尤其是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高等教育的发展充满了活力和生机,基本实现了改革和发展的一次历史性跨越。作为全国高等教育的重镇,上海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也面临着需求变化、质量提升、结构优化、体制革新、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国际合作等一系列崭新的课题。在“十二五”规划前期,有必要对上海高等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梳理,并根据未来高等教育的需求以及人力资本投资的重点,制定具体的改革和发展举措,以促进未来上海高等教育事业健康稳固地发展。

一、本地人口生源减少,对高等教育需求下降

上海户籍人口中18岁人群的规模可以看作高等教育生源的基础,根据对上海户籍人口发展的动态预测模型,高等教育的本地生源在2006年达到最高,为19.55万人,之后就开始下降,2022年跌到谷底,为6.17万人,不到2008年的一半,2023年开始缓慢回升(见表5-18、图5-4)。其中,2007—2010年下降幅度较大,平均每年下降2.11万人;2011—2022年下降幅度比较平缓,平均每年下降0.41万人。而中方案下,2023—2030年以平均每年增加0.69万人的幅度回升。

表5-18 上海户籍人口中18岁人口的规模变化预测(2003—2030年,万人)

img44

img45

图5-4 中方案下上海户籍人口中18岁人口的规模变化(2003—2030年,万人)

本地生源在2022年前呈持续下降的态势,如果上海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上升与外地生源比例的上升不能互相抵消,上海高等教育的需求将出现萎缩的局面。事实上,上海的普通高校录取率(录取人数与报考人数之比)从2006年开始就已经超过了80%,而且高中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的比例也逐年上升,未来时期上海高等教育阶段人群中本地生源不可避免地将逐年下降。由于上海聚集了大量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今后会招收更多的外地生源,这将改善当前上海高校本地化的现状,有利于高等教育公平原则的体现,也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开放和包容程度。

2000年,上海外来人口中有12.2%即47.38万人是18—22岁年龄群体,假设该年龄段外来人口的比例保持在12.2%不变,根据对上海外来人口发展的动态预测模型,上海的外来人口将继续呈现增长态势,其中18—22岁年龄组人群规模将进一步上升(见表5-19)。中方案下,2010年18—22岁的外来人口达到90.30万,2020年达到120.80万。由于该年龄段的外来人口基本是打工群体,他们也越来越注重自身修养和素质的提高,将对在职的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有较大的需求。

表5-19 上海外来人口中18—22岁人口的比例和规模预测(2010—2030年)

img46

二、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快,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1998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高等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11年中,上海的高等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从1998年高校开始扩招至今,无论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上,还是在办学水平、办学质量上,我国的高等教育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上海的发展速度更快。2005年,上海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12],居全国首位,按国际标准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2008年,上海普通高校[13]为61所,比1998年增加了21所;普通高校招生数[14]为14.58万人,在校学生50.29万人,毕业生数为12.21万,均为1998年的三倍左右;研究生招生数3.21万人,在校生数为9.55万人,毕业人数为2.58万人,均为1998年的四到五倍;成人高等教育招生数为7.25万人,在校学生21.38万人,毕业生数为5.69万,均为1998年的两倍多;而网络高等教育从2002年开始招生,2008年招生数为6.21万,在校生数为16.14万,毕业生数为5.14万,规模已经达到普通高等教育的近一半(见表5-20)。

表5-20 上海高等教育发展概况(1998—2008年)

img47

(续表)

img48

注:根据各年份《上海统计年鉴》整理,未包括招收硕士、博士的科研机构的情况。

此外,为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战略要求,市教委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对本市高等学校的布局结构进行了规划,详细制定了“2+2+X”的规划实施方案,即第一个“2”是以复旦大学为中心的杨浦知识创新区和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中心的闵行紫竹科教园区;第二个“2”为上海松江大学园区和南汇科教园区;X为若干所有特色的高校。经过几年的努力,本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有了很大进展,新建了松江大学园区、南汇科教园及多个新校区。2006年,在沪部属和地方高校校园占地面积由调整前的16 600亩扩大到40 100亩,净增23 500亩;校舍面积由调整前的742万平方米扩大到1 308万平方米,净增566万平方米[15]。然而,高等教育在短时间内如此快速地扩张必然要以一定质量的牺牲为代价。上海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50%,按国际标准达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经不同于以往的精英式教育。1998年以来,普通高校招生数以每年0.97万人递增,在校生数以每年3.38万人递增,而专任老师每年仅增加0.17万人,正、副教授每年仅增加0.08万人(见表5-20)。扩招前的1998年,高等学校平均每个老师负担学生数为8人,而2008年,高等学校平均每个老师负担学生数增加至14人,几乎翻了一倍。尽管如今的网络和电子多媒体设备非常先进,然而教育中老师的言传身教还是很关键。有些本科校区搬到郊区的大学园区后,老师只是上课才去,学生与老师见面的机会和时间很少。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无法很好地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独特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很大程度上只能把学生当作一种产品来批量生产,忽视了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而且,目前的本科教育中,专业划分过早也过细,过分注重专业教育,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而缺乏通才教育,忽视通才的培养。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面窄,很多学生一毕业就面临专业不对口的就业难题。

另外,过分注重建设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教育资源过分集中在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211工程”和“985工程”以外的学校被忽视,教育政策不适应,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对很多普通院校和普通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耽误和损失。

三、适应人口形势变化,调整高等教育的规模和结构

(一)控制高等教育规模的过快扩张,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未来一定时期,上海高等教育的规模要有所控制。这一方面是由于上海本地人口中18—22岁人口群体的规模将逐年下降,高等教育中本专科的本地生源减少;另一方面,上海高校生师比已经很高,教师负担过重,而高校队伍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年的积累。与其盲目地过快扩张,追求华而不实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倒不如踏踏实实地在现有的高等教育规模的基础上,优化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主要在于体现高等教育的公平性。要改变目前本地生源比例过高的现状,逐步增加对外地优秀生源的录取比例,发挥上海高校对全国的服务功能。要改变目前过分强调研究型大学的现状,我国目前的情况不宜过分注重培养研究型人才,而应把重点放在本科基础教育和应用型的高等职业教育上。要改变目前过分强调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的现状,对非重点大学和非重点学科的学生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使他们的大学生涯足以为今后的人生奠基。要改变目前教师和职员倒挂的行政化现状,给予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充分的资源,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更好地教书育人和从事科研工作。

(二)优化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夯实本科基础教育,着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中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资源相协调,并要有一定的前瞻性。鉴于上海目前的社会经济现状和教育资源现状,不宜过分地强调研究生教育的扩招,而应着重发展本科基础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

在本科教育中,不宜过早划分专业,也不宜将专业分得过细。在大学的前两年,应该注重大学生的通才教育,提供优秀的通识课程。就像密西根大学原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博士所说:“尽管难以给通识教育下定义,它的实现也极具挑战性,但这难以捉摸的通识教育的目标可能依然是使学生为终身学习和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的最好途径。”[16]而专业划分要更宽泛些,毕竟本科阶段还不是以研究为主要目的,主要还是培养个人面向社会的各种能力。

社会对高级人才需求也是多样的、多层次的,对实践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大高于理论研究型人才。要重新定位研究生教育,改变目前理论研究型人才多于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中也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同时也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非学历教育或培训,以适应上海外来人口中18—22岁及更广泛年龄层人群的需求,为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教育支持。

(三)增加外地招生数量,探索外来人口子女在上海参加高考的办法

根据上海人口发展预测结果来看,上海未来10年户籍高等教育阶段的生源数量将持续减少,事实上,这种现象已经开始发生,最近两年上海每年高考生源数量都比上年减少1万—2万人。与此同时,上海外地人口中处于高等教育年龄阶段的人口数量却会持续大幅度增加,因此,上海需要增加从外地生源中招生的数量。

现在上海有40多万外地人口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而按照现在的规定,这些外来人口子女不能在上海读高中和参加高考,给这些家庭带来了很多困扰,也不利于上海人口素质的提高,因此,上海急需探索外地人口子女在上海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并可在上海参加高考的办法。

向外来人口子女开放高中阶段教育不仅是需要,而且是可能的。向外来人口子女放开高中阶段教育,一方面,要不断加大中职对外来人口子女的招收规模。中职校招收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政策实施两年来,社会反响良好。今后要不断扩大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的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和专业数量,从而扩大中职校招收外来人口子女的规模。另一方面,对于符合一定条件的外来人口子女,如一直在上海读完小学、初中,并且成绩比较优秀者,可以允许他们继续读高中、考大学。这对上海长远发展意义重大,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促进城乡人口社会融合的重要举措。

(上海社科院人口研究所 周海旺、杨昕、高 慧、于 宁、杨晓萍)

【注释】

[1]中心城区包括黄浦区、卢湾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和杨浦区,近郊区包括浦东新区、宝山区、闵行区和嘉定区,远郊区包括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南汇区、奉贤区和崇明县。(本章节统一采取此标准,不再重复)。

[2]据2003年的3-5岁户籍人口数与当年在园幼儿总数的测算,2003年的流动人口入园率大约为70%左右。

[3]在本项研究中,参数假设为:以2003年的上海户籍人口的规模和年龄结构为基础,依据第五次人口普查中长表的上海分年龄育龄妇女生育率和分年龄死亡率(以1999年全市的分年龄死亡率代替)等相关资料,假设未来育龄妇女生育率逐渐回升,从2000年的0.70个逐步上升,到2020年以后保持不变,一直到2030年;人口预期寿命也逐渐延长,从2000年男性的76.7岁、女性的80.8岁逐年提高到2030年的男性79.5岁、女性85.0岁;人口的机械变动方面,假设2004—2010年每年净迁入11万人,接近近几年的增长幅度,2011—2020年每年净迁入10万人,2021—2030年每年净迁入9万人,迁入人口的年龄和性别结构因为没有过去年份的数据作为参考,假定按照2000年上海第一次流动人口普查中的流动人口年龄结构进行计算。

[4]“两为主”政策指2001年5月,中央出台的“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

[5]《上海明年实现农民工子女免费义务教育》,载《东方早报》2009年12月18日。

[6]高慧:《上海外来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现状》,载《当代青年研究》2010年第3期。

[7]具体内容参见阮来民、范红:《上海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后出路问题研究》,载《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3期。

[8]高慧:《上海外来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现状》,载《当代青年研究》2010年第3期。

[9]以上数据来源为《上海统计年鉴》(2009、2008),与表5-13中的部分数据由于来源和统计口径不同而存在一定误差,但不影响对上海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特此说明。

[10]本段数据除2003年升学率和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之比来源于《上海统计年鉴》(参见表5-4)外,其他均来源于李征、钱钰:《上海初中生五年减45%高中教育面临生源短缺》,载2008年9月12日《第一财经日报》。

[11]参见表5-9、5-10、5-11。

[12]上海教育委员会:《上海教育年鉴2006》,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14页。

[13]仅指普通高等院校,未包括科研机构、独立的网络高等院校及独立的成人高等院校。

[14]普通高校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均不包括普通高校中的研究生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网络高等教育部分。

[15]上海教育委员会:《2006年本市高校设置及布局结构调整情况》,http://www.shmec.gov.cn/web/concept/show_article.php?article_id=33733,2007年1月31日。

[16]杜德斯达·詹姆斯:《21世纪的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