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历程

上海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历程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回顾40年来上海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高等教育在上海是如何从精英教育进入普及化教育的。回顾上海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有些时间节点和事情是难以忘怀的。上海高等院校的实验室、实验设备遭到极大的破坏。1999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致函教育部《关于我市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需配套政策的函》。教育部表示将会同上海市人民政府及时总结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的经验,在11个方面把改革不断推向深处。

马宪国[1]

1977年,党中央决定恢复高考,通过正规考试招收大学生。当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宣布中断多年的高考恢复,全国上下一片欢腾。12月11日起,11届学生共570多万人走进考场参加高考。虽然经过扩招,本专科也只招收了27.3万人,录取率仅为4.8%,是中国高考史上录取率最低的一届,但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的希望之火点燃了无数人的心头渴望。参加高考、上大学,成了许许多多青年人的梦想。

如今,40年过去了,对于高考,似乎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对于那段历史,很多人没有忘记,特别是经历那个年代的人,无论是考进大学的,还是没能如愿考进的。

回顾40年来上海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高等教育在上海是如何从精英教育进入普及化教育的。现在,上大学已成为家常便饭似的普通事情,老百姓的愿望已经从追求上大学变为追求上好大学。回顾上海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有些时间节点和事情是难以忘怀的。

一、上海高等教育的劫后发展

文革”对上海高等教育带来的浩劫是巨大的,1965年全市有高等院校24所,1972年减少到16所。其中,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经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等被撤销;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教育学院、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5校合并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机械学院和上海工学院合并为上海机械学院;上海水产学院和上海铁道医学院被迁往外地。这些院校在撤、迁、并的过程中,损失极为严重。

由于4年停止招生,本、专科在校学生数从1965年的5.2万人下降到1971年的0.35万人,为建国以后的最低点。上海高等院校的实验室、实验设备遭到极大的破坏。复旦大学原有101个实验室仅剩50个,国家投资很大的半导体、固体能谱、等离子体等实验室被化整为零或“扫地出门”;生物实验室连一台合格的天平也没有。上海中医学院的8个基础实验室被搬走了6个。

从1977年开始,“文革”中被强行合并的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教育学院于1978年相继恢复了原来的建制。上海财经学院于1978年恢复,华东政法学院也于1979年复校。上海水产学院1979年从厦门迁回上海,上海工学院与上海机械学院在1979年各自恢复原来建制。

1983年上海高校增加到38所,2004年上海高校增加为59所,2015年已达到67所。

1978年上海高校共招收本专科新生2.47万人(包括77、78两级,77级为1978年春季入学),在校生只有4.96万人,本科生所占比例仅为31.9%。2004年上海高校招收本专科新生13.06万人,在校生41.57万人,本科生所占比例为59.0%。2015年上海高校招收本专科新生14.07万人,在校生达到51.16万人,本科生所占比例为71.8%。

自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招生,1981年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后,上海高等院校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步扩大。1978年上海首批招收研究生1072名,1983年上海已有21所高等院校招收研究生,在校研究生总数达到3605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00人,硕士研究生3505名。2004年上海共有52个研究生招生单位共招收研究生2.53万人,在校研究生达到6.94万人。其中,博士招生0.55万人,博士在校生达到1.76万人。2015年上海共招收研究生4.60万人,在校研究生达到13.83万人。其中,博士招生0.65万人,博士在校生达到2.86万人。

1977年,上海高等院校专任教师仅1.55万人。其中,正高级314人,副高级351人,讲师2323人,高级职称教师所占的比例仅为4.3%。1978年国务院恢复了教师职称评定工作。1983年上海高等院校专任教师上升到2.18万人。其中,正高级478人,副高级1995人,讲师10519人,高级职称教师所占的比例上升到11.3%。2004年,上海高等院校专任教师为2.87万人。其中,正高级4214人,副高级8699人,高级职称教师所占的比例为44.9%。2015年,上海高等院校专任教师已达到4.16万人。其中,正高级7541人,副高级13541人,高级职称教师所占的比例上升为50.7%。

与1977年相比,2015年上海的高校数增加4.2倍,在校生规模(包括研究生)增加18.5倍,专任教师增加2.7倍。

二、上海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历程

1995年2月上海市撤销了原上海市教育卫生办公室、市高等教育局和市教育局,成立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标志着一个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的教育管理层正式形成,也开启了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历程。

上海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包括三个方面: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①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统筹全市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②上海高等院校实现校区与社区、科研园区的“三区联动”,③形成“一府三院”(市教委、市教科院、市考试院、市评估院)的管理结构,实现“管、办、评”既相互配合,又相对分离的结构。

·形成高等院校依法自主办学的科学机制:①高等院校学会优化依法自主招生,②高等院校能合法使用权力,管理学校各类事务(包括专业设置、人力资源开发等),③高等院校善于融入社会相关领域(如校企合作、毕业生就业、科研开发等)。

·形成高等教育发展机制:①建立社会职后高等教育体系,②形成高等教育社会评价和监管体系,③探索高等院校的促进和退出机制。

上海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主要内容有以下四项:

(一)制定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配套政策

1999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致函教育部《关于我市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需配套政策的函》。教育部在同年11月复函,明确教育部“赞成和支持上海市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支持上海市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范围内进行省级政府统筹教育的大胆探索,并原则同意《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需配套政策的函〉》”。教育部表示将会同上海市人民政府及时总结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的经验,在11个方面把改革不断推向深处。

这11个方面主要包括:上海市统筹或参与教育部在沪共建高校的发展计划、招生计划、重点学科建设等的编制和安排;由上海市规划、审批在沪专科层次高等学校的设置;可根据国家需要、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有关规定,统筹和审批设置专业目录内本科专业和硕士点的设置和调整;教育部帮助上海市积极推进部属高校科研机构进入高科技园区开展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

(二)推出上海研究生教育改革计划

2001年3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组团赴京向时任教育部长的陈至立同志作了六项汇报。其中,第一项是关于上海市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计划,并得到教育部的支持。教育部认为,上海是我国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之一,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很快,教育发展也快。上海融合中西方文化,又敢于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干部思想解放,是经常出经验的地方,也确实出了很多经验,教育部一直将上海作为试验区。上海广大教育工作者很勤奋,上海的教育动态对全国有影响,上海的工作对全国的工作有指导意义。对于有些工作,别的地方不能做,上海可以先试,可以让上海有自主权,可以让上海自己定,上海先走一步有好处,可以给全国提供一些经验。

上海提出的研究生教育改革计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研究生招生与考试制度的改革,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③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

(三)上海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

2002年10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上报《关于我市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请示》。2003年2月,教育部根据国务院批转的要求,复函上海市人民政府,进一步支持和推动上海从三个方面实施教育综合改革。

(1)关于学校和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的审批

授权上海市按照国家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进行试点审批,并报教育部备案;涉及教育部所属高校的事项,由上海市初审后,报教育部审批。具体范围包括:

· 本科层次普通高等院校;

· 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高等学历教育机构;

· 上海高校在境外设立办学机构;

· 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招生计划;

· 普通高校自筹资金研究生招生计划;

· 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外的新兴、交叉学科的本科、研究生新专业;

· 高等学校硕士授权点。

(2)关于高校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

· 在全市高校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由上海市对所有在沪高校的布局和用地进行调整、整合,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效益;

· 在不改变学校隶属关系和领导管理体制的前提下,由上海市全面统筹和实施共建高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并通过项目共建投入机制,鼓励共建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积极为全国和上海多作贡献,促进共建高校办出特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在具备条件的高校,进行多元投资合作办学试验,探索新机制。

(3)关于课程教材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

·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制订本市中小学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审查教材,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教材编写、发行和选用进行管理,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 按照国家教育招生考试的基本方针,进行各级各类教育招生考试改革,包括在具备条件的高校,扩大招收直升研究生和硕博连读的改革试验;

· 成人高校招生,由上海市统一命题,统一考试。

(四)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

2004年9月上海召开教育工作会议,会上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了市委、市政府文件《关于全面实施教育综合改革,率先基本实现上海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到2010年上海教育发展的目标是,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主要指标是,建立以开放多样、高标准、高质量为特点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以学习型城市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各类教育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人才观,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现代化标准;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结构。

《意见》明确,到2010年,上海各类教育发展要达到以下基本要求:有效提供0~6岁婴幼儿学前教育服务;实现普及、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8%以上;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约9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70%左右;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和老年教育等各类社会教育普遍开展;社会弱势群体中适龄儿童、青少年的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关注和保障;全市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5年。

《意见》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具体内容包括:①加快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②加强重点学校和重点学科建设,③推动高等学校与经济科技紧密结合,④切实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

三、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

以1994年组建新上海大学为标志,上海分阶段开始了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探索进程,经历“九五”和“十五”两个重大历史时期,成效明显。

(一)优化重组,实现高校合并与资源整合

这段时期,上海积极推进高等教育资源整合,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和多校区办学,扩充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资源。

上海法律高等专科学校(1994年3月)、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1994年4月)分别并入上海大学。

华东工业大学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1996年5月),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2003年7月)。

华东化工学院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3年),上海石化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10月)。

上海农学院并入上海交通大学(1999年8月)。

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00年4月)。

上海医科大学并入复旦大学(2000年4月)。

上海铁道大学并入同济大学(2000年4月)。

上海技术师范学院(1994年4月)、上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7年9月)分别并入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7年9月)、上海教育学院与上海第二教育学院(1998年8月)分别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铁道学院与上海铁道医学院合并组建上海铁道大学(1995年3月)。

上海城建学院、上海建材学院并入同济大学(1996年7月)。

上海财贸管理干部学院、上海商业局第一职工大学、上海粮食局职工大学、上海供销职工大学合并组建为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1998年3月),后升格本科院校,更名为上海商学院(2004年)。

中国纺织大学与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东华大学(1999年8月)。

上海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上海中医药大学(2000年3月)。

2001~2006年,新设置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等17所高等职业院校。

2001~2005年,转设上海海运职工大学、上海建设职工大学、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等7所成人高校为高等职业院校。

2002~2005年,杉达学院、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等8所高校升格为本科院校。

2003年,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11所院校被确定为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2004~2006年,设置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同济大学同科学院等5所独立学院。

通过高校升格、合并、新建,上海在探索办学体制改革的同时促进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扩展,成为这个阶段上海高校布局结构调整过程中一道靓丽的风景。上海高等教育基本形成了本科和专科层次、公办和民办院校、普通和成人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高等教育办学结构。

(二)形成“2+2+2+X”高校空间布局基本形态

在“十五”期间的前几年,上海最初是照“2+2+X”调整方案开展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和推进大学园区建设。

第一个“2”,即建设南北两个以重点大学为核心的高校集聚区,北面是以复旦大学为核心,具有综合性、多层次特点的杨浦知识创新区,南面是以上海交通大学为核心、具有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特点的闵行紫竹科学园区。

第二个“2”,即建设东西两个采取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大学园区,西面为松江大学园区,东面为南汇科教园区。

“X”,即建设嘉定安亭、浦东张江与金桥等区域若干个与产业联系紧密,依托产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的高校。

在建设大学园区和高校新校区过程中,2003年12月16日,中共上海市委八届四次全会通过的《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纲要》明确提出“推动以复旦为核心的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此后,上海市委、市政府连续召开了十次推进高校布局结构调整专题联席会议,研究、协调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相关事宜,出台多种举措积极推进松江、南汇、杨浦、闵行等区域以更大力度建设大学园区。

“十五”期间的后几年,随着上海城市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定位的进一步清晰化,为适应城市建设、产业布局和高校发展实际需要,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2005年前后,在按照“2+2+X”布局结构调整基础上,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奉贤区和临港新城再创建两个大学园区,即奉贤大学园区和临港新城科教创新园区,结合这些区域产业优化升级、高新技术发展和新城区建设,推进上海高校空间布局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为城市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经过几年建设,上海高等教育布局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形成了“2+2+2+X”高校空间布局形态和高校集聚区,详见表1。

表1 上海市高等教育空间布局与高校集聚区分布

通过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建设,上海已初步奠定了高等教育新的发展格局,有效拓展了高校办学空间,明显改善了高校办学条件,使上海各高校发展步入了历史性的崭新阶段。“十五”期末上海普通高校新增校园面积2.8万亩,比“九五”期末增加1.4倍,新增校舍面积544万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加0.6倍。2001~2007年期间,全市高校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58亿元,竣工校舍建筑面积达602万平方米。

至2007年,上海普通高校占地面积从2000年的2万亩增加到4.8万亩,在校生规模从37万人发展到58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超过60%。

40年弹指一挥间,忆往事峥嵘岁月稠,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上海高等教育在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基本满足了适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未来,在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中,上海高等教育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

[1]作者简介:马宪国,男,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原院长,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