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文化发展对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上海文化发展对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教育历来讲究“教书育人”,将“育人”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当今人文教育、通识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就反映了这一改革的潮流。上海在未来文化发展中着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将对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切实实施公民教育提出迫切要求。国民普遍具有公民意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公民教育是将青少年和社会成员培养成合格的社会公民的教育。

第三节 上海文化发展对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在未来的文化发展中,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等需求出发,需要教育在文化价值观人文素质、公民理念、社会工作、创意培训等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并贡献出应有的成就。

一、上海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上海在未来文化发展中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将对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人文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深刻转型的时代,同时也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经过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体制结构特别是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型。它不仅直接冲击人们旧有的思想,也进一步引起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并更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对社会生活利益追求和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领域必然会出现不同的价值观念。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求有一套与之相应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强调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为我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总的要求。

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当然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但是,学校教育是继承人类文化、传播人类价值的重要手段,各级各类学校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将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传授给年青一代,促进人类思想的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学校教育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无疑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毋庸讳言,以往各级学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上海在未来文化发展中,要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这必将对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应在各级各类学校加强人文教育,使人文教育成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人文教育的本质是做人的教育,人文素养的本质是做人的素养。

人文教育是用古今中外的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来培育学生的人格、气质,提高人的品德修养。中国教育历来讲究“教书育人”,将“育人”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现代教育的一对基本矛盾。如今工具性教育成为压倒性主流,被学校和学生视为头等大事的各种考试都是以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落脚点,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反而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盲点”,这是亟待改革的。当今人文教育、通识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就反映了这一改革的潮流。虽然“人文教育”是一个终身教育的概念,但更是各级各类学校有义务有责任为学生提供的教育。

二、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对实施公民教育提出的要求

上海在未来文化发展中着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将对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切实实施公民教育提出迫切要求。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是上海文化建设长期致力的目标。政治文明需要丰厚的“公民资本”,城市文明同样需要丰厚的“公民资本”。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得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基础与核心问题,便是公民意识的普遍养成。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能停留在器物层面,而必须深入到制度层面,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深入到更深层的社会文化和精神价值层面。一个国家的国民只有具备了完整的公民意识,才能成为合格的公民。只有国民普遍具备了完整的公民意识和公民性格,成熟的公民社会才能真正建立。国民普遍具有公民意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的基石。所以,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任务。

中国的传统历来是“重私德轻公德”,缺乏公民意识、公民精神。因此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形成和获得不易,在社会和人心中生根更不易。公民意识并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它一方面需要通过教育来获得,另一方面更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获得。公民教育必将成为今后学校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

公民教育是将青少年和社会成员培养成合格的社会公民的教育。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公民道德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实际上公民道德建设正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公民教育是一种既将个人培养成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又能改善个人与政府、社会关系的教育。各级学校的公民教育实质上是使莘莘学子明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成为有理性、富有政治觉悟而又负责任的公民,使他们能在民族、国家、世界的使命中,担当一个建设性角色。

公民教育应从小抓起。必须针对儿童、青少年的不同成长阶段进行合理安排,使每一个人在18岁成人之前,都受到基本的、科学的、完整的公民教育。

过去我们的品德教育培养目标是“四有”新人,比较强调公民的遵守和服从的义务一面,现代社会中,公民不仅要遵守道德、服从法律,而且要知道这些规则和法律是怎样制定出来的,知道在发生矛盾和出现问题时,人们如何通过协商来修订规则,化解矛盾。现代公民教育比较强调公民的权利一面,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些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人格素质的发展,并认为在学生没有充分行使参与权的德育中,学生很难接受价值观、道德、情感和秩序,因而也就难以培养出学生的责任心、使命感、集体意识和独立人格。

应通过公民教育来打通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社会教育。传播公民知识,培育公民意识,张扬公民权利,呼唤公民责任,为21世纪中国培养合格公民。

三、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社会工作教育提出的要求

上海在未来文化发展中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对社会工作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上海把“构建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相符合,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一致的上海文化发展格局,建立相互协调、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体系”作为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总目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任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将社区建设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创建文明小区、文明社区、文明城区的发展过程中,依托和利用原有和新建的文化设施,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体育健康、科普宣传、知识咨询等各类活动,对于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培育和发展了基层各类社区文化群众组织。

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持续的努力,发展迅速。截止到2008年年底,上海各级政府已出资30.49亿元,建造了136个具有一定规模、设施齐全的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8]。与以往的基层文化馆(站)相比,这些新建的文化活动中心具有设施功能先进、标准统一、综合兼容度高等特点,使居民能享受到便利的一站式文化服务,成为社区居民喜爱的文化休闲乐园。

表4-2 2005—2008年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学校建设情况

img17

资料来源:上海市统计局、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编,《2009文化统计概览》,2009年8月。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需要大量合格的专业社会工作者

目前,上海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有两种管理模式。一是由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自行组织运行机构负责管理。这种运行方式约占总量的79%,具体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交付给原来的文化(广)站(服务中心)事业机构管理,如浦东新区三林镇、花木镇文化中心等;另一类是由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直接派员,组织工作机构运行,如虹口区四川北路文化中心,由街道宣传科长出任中心主任,吸纳原来文化站工作人员,同时招聘一部分社会人员,组成运行机构开展工作。

二是由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委托社会机构管理。这种运作方式约占总量的21%,具体又分为两类不同情况:一类是完全委托社会机构运行管理,如卢湾区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委托“华爱社区服务管理中心”进行管理。自从委托“华爱”运行以来,街道办事处觉得这样做使办事处的职能得到很大改变,已从直接组织运行转变为管理监督,侧重于规划、监管、考评和制度建设,成为真正的管理者。另一类是由街镇自己培育一个民办非营利机构进行运行管理,如浦东新区梅园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由受托的民办非营利机构直接招募工作人员负责运作。但是,由于现在社会上这种合格的非营利专业机构太少,有的可信度不高,因此采用这种管理模式的比较少。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市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有一批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社会组织为社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迫切需要培养大量合格的社工队伍,为社会工作提供有力支撑。社会工作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国外每千人中就有2至2.5名社会工作者,按此标准,我国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300万人[9]。但我国的社工专业人才培养起步比较晚,直到1993年才成立了第一个社会工作系,之后逐步有200多个高校设立了这一专业,但每年毕业生只有1万多人,与庞大的社会需求相比,缺口仍然非常大。

社会工作将来必然要走职业化与专业化的道路。上海应未雨绸缪,一方面大力加强社会工作学历教育,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课程教学与实习,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针对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现状,加强社会工作职业培训,将社会工作职业培训纳入正常化轨道,开展不同类型、不同期限、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提供不断充实专业知识和提升能力的机会,使其在社会工作岗位上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加快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步伐,建立社会工作就业准入制度和职(执)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专业化的职业、职称体系,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

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培养创意人才提出的要求

上海在未来文化发展中,要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这必将对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推广创意教育、培育创意人才提出迫切要求。

目前上海正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提升、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城市功能转换的关键时期,较为粗放的低端生产力正在逐渐调整转移,新的高端生产力正在集聚。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正在上海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人才是创意产业的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和根本问题。在纽约,创意产业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口总数的12%;伦敦是14%;东京是15%[10]。而目前上海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也仅仅8万人[11],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仅有0.8%[12]。文化创意产业本身的特性决定这个产业对其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要求都非常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现有人才无论是数量、质量和结构,都还远远达不到产业发展的要求。与该产业发展巨大的潜力和前景相比,上海人才集聚效应还不够明显,而人才后备力量的储备也严重不足。从上海创意产业的人才结构来看,一是缺少真正具有影响力、号召力的领军人物;二是缺少既懂专业业务又有管理能力的管理人员;三是缺少既懂专业业务又通晓科技和研发、既懂专业业务又擅长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上海的文化创意人才是一个结构性的短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