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海文化发展的历时态扫描

南海文化发展的历时态扫描

时间:2022-0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也正是岭南文化的基本精神,所以西樵山文化是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纵观整个历史,南海文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从历史纵向的维度来看,改革开放之后,南海迅速从“文革”的文化荒漠中走出来,文化发展驶上快车道,逐步开创文化建设的繁荣局面,为文化引领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海文化发展的历时态扫描_文化引领——南海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

第二节 南海文化发展的历时态扫描

用文化来统领一个区域的发展,南海具备这方面的底气。南海历来是岭南文化之乡,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在几千年的文脉传承中,南海西樵山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那就是:思想自由、开放融通、兼容并包、择善而从的社会心理,经世致用、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价值取向,敢为人先、勇者无惧的进取精神,清新活泼、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等。这些也正是岭南文化的基本精神,所以西樵山文化是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16]文翰樵山、南海精神,体现了地域文化的总体特征,是对南海历史文化丰富内涵和内在本质的高度概括。

一、历史上的南海文化传奇

南海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南海先民创造的西樵山文化,就被后人誉之为“珠江文明的灯塔”。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置南海郡,隋开皇十年(590年)设置南海县。南海历代文教昌盛宋朝开始独立设置县学,而设立民间书院,则盛于明代。清康熙、雍正、乾隆、道光期间,南海书院社学达500多所,居广东全省之冠。[17]在历史的长河中,南海人创造了厚重的地域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对形成人的精神禀赋和社会氛围起着潜在的巨大作用。有论者曾这样形象地描述南海的文化气韵:

南海的过去和现在都充满了刺激,她的未来也同样会刺激下去。这样的历史发端于南海人代代相传的秉性——这片骚动不宁的土地总是盛产那些骚动的思想和灵魂。武艺高超的黄飞鸿从南海闯荡江湖,不仅没有在险恶的江湖中失手,而且德艺双馨,弟子满门,备受膜拜;个子不高、身体也算不上强壮的康有为凭借他满脑子变革的思想,就把整个中国闹得天翻地覆;自称“一介书生,学识疏浅”的邹伯奇竟然捣鼓出中国第一台照相机;而从海外打工归来的陈启沅在家乡西樵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经营的机器缫丝厂,开启了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先河,也奠定了西樵成为当代中国三大纺织品批发市场之一的产业地位。

如果历史过于遥远,那么现代中国天空中的“南海之星”依然璀璨夺目:詹天佑、何香凝、马万祺、曾荫权、梁广大、陈香梅、石景宜……这份名单中的任何一个都有资格载入历史的大书中。因为他们,南海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已经成为一个文化概念。[18]

南海自古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有广东“首府首县”之美誉。南海与顺德、番禺,由于区域相邻、语言相通、文化同源,习惯上被广东人统称为“南番顺”地区。对熟悉广府文化的人来说,“南番顺”可是个响当当的名字,在海外华侨华人心目中,更是具有极大影响力。

纵观整个历史,南海文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在30多年的时间里,南海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实现历史性跨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文化普及盛况。从历史纵向的维度来看,改革开放之后,南海迅速从“文革”的文化荒漠中走出来,文化发展驶上快车道,逐步开创文化建设的繁荣局面,为文化引领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2003年设置佛山市南海区为分界线,我们大致可以将改革开放后南海的文化建设分为两个阶段:恢复中的探索起步期(1978—2002年)和崛起中的繁荣发展期(2003年至今)。

二、改革开放后恢复中的探索起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简称)以来,南海的文化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从1978年到2002年,南海的文化建设在百废待兴中探索起步。

“文革”期间,南海的文化事业同全国一样,遭到空前的破坏。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南海人不断解放思想,打破“左”的框框,促进文化事业复苏,推动文化市场起步、发展。南海人体现了一贯的“兴文重教风”,在城市建设方面,注重文化含量,包括“硬件”(文化设施)和“软件”(人的文化素质、人的文明行为),积极开展健康活跃的群众文化生活。1982年起,南海财政先后投资兴建粤剧团、图书馆、文化馆、文化宫、文化局、博物馆等单位的新楼舍,还修复康有为故居,兴建了康有为纪念馆等。各镇政府也投资、集资兴建文化楼或文化中心。1991年,南海用于发展文化事业的资金达1 500万元,新建文化阵地面积4万平方米。[19]同年,在全省文化馆(站)评估定级中,大沥镇文化站、西樵山旅游度假区文化站、丹灶文化站、松岗文化站被授予广东省首批特级文化站。

在文化经济方面,南海的文化娱乐市场萌发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文化市场的项目较小,全县只有30多家经营单位,主要是电影放映、音乐茶座、文艺表演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文化产品、文娱活动形式不断传入,南海的文化娱乐市场从小到大、逐渐繁荣。[20]南海人市场意识强,商业文化渗透在商品流通领域的各行各业、各类商品、各个过程中,包括商品文化(如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营销文化(如柜台艺术、经营哲学等)、环境文化(如交易环境、城市文化和人的素质等)、伦理文化(如商风、商德、伦理规范等)。[21]南海抓住这些环节,发展商业文化。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南海的文化市场也相继建立起来,文化产品、文化设施、文化活动也讲投入产出。文化作为一种产业以自己独特的形式,既讲求经济效益,更讲求社会效益,进入社会主义的大市场。如大沥镇文化站,挂上“社会文化管理办公室”和“文化娱乐发展总公司”两块牌子,起到行政管理、经营和业务辅导三大作用,充分体现经济与文化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作为社会文化管理办公室,大沥镇文化站负责了全镇的文化市场管理、组织和领导文化活动;作为文化娱乐发展总公司,大沥镇文化站是一个文化经济实体,实行“以文养文、自负盈亏”的经济;同时,大沥镇文化站又负责各种文化活动的业务辅导,向各管理区(村)、企业输送文化产品,提供服务,使以镇为中心的文化向各管理区和企业辐射,带动企业、村、户文化活动的开展,形成上下左右、纵横交错的文化发展网络。大沥镇文化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文化建设的发展有着坚强的后劲,同它适应市场的文化经营分不开。他们通过文化经营,每年积攒一点钱,办一件新事,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发展。[22]

1992年南海撤县建市后,进一步巩固、完善、扩大了文化阵地,壮大了文化工作队伍,群众文化活动空前活跃,文化市场日趋兴旺。1993年,南海文化系统和文化娱乐业所拥有的固定资产已达1.5亿元,从业人员达2 000多人,除文化系统审批的1 099个经营单位外,还有一批其他系统审批的文化娱乐项目(如广播电视局对音像制品的零售、出租、放映也有审批权)。各种文化娱乐场所、设施遍布城乡。[23]

南海一直重视文化活动设施建设。由于经济发展快,南海的文化建设有了物质的保证,建设了相当规模的文化设施。1995年,南海由政府、社会投资新建、扩建了一批投资大、规模大、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文化娱乐设施,总面积达6万平方米,总投资达1亿多元。1999年9月,南海市政府投资4 800多万元在南海桂城南新三路与南兴六路交汇处兴建了南海影剧院。南海影剧院实行企业管理,其主要任务是电影放映、艺术演出及会议活动。[24]

南海充分发挥文化站的阵地作用和龙头作用,基层的文化工作有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和载体。1997年,黄岐文化站、盐步文化站、平洲文化站、小塘镇文化站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文化站。特级文化站所占的比例在广东全省名列前茅。2000年,南海有镇(区)文化站20个,其中广东省特级文化站12个(包括广东省“十佳”特级文化站2个,全国民间艺术之乡2个,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3个)、一级站3个、二级站1个、三级站2个。文化活动场所总建筑面积25.3万平方米。[25]南海的各个文化站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规范培育文化市场,积极研究当地文化活动特色,发掘、保护和利用区域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同步、可持续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为全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由于经济的发展,群众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作为文化活动主体的普通群众,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到文化活动中去。随着南海“两个文明”建设发展,各项文娱、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其中,常规性的音乐赛事有:文明村合唱大赛、少儿艺术花会、艺术节等。此外,还经常参与一些佛山市及广东省所举办的各种类型音乐赛事。早在1987年,南海举办了第一届艺术节。1989年,南海举办了第二届艺术节。1992年,南海举办了第三届艺术节。1994年,南海举办了第四届艺术节。1998年,南海成功举办了第五届艺术节。2002年,南海成功举办了第六届艺术节。越是往后,南海艺术节的规模越大、水平越高,参与的人越多。如南海第六届艺术节以弘扬主旋律、创新传统文化、推广高雅艺术、繁荣群众文化艺术为目的,通过创作、展演反映当代南海风采的文艺作品和节目,激励人民群众保持和发扬奋发向上、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这届艺术节由五大板块组成:第一板块是文艺汇演;第二板块是大型系列组舞《金秋南海》;第三板块是话剧《红裙子》;第四板块是《南海文华》文艺作品集;第五板块是“情系南海”美术书法摄影展览。通过举办艺术节,南海精心打造艺术展示的舞台,弘扬岭南文化,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城市文化氛围,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欣赏水平,形成文化的凝聚力。

南海的文化建设,从“文革”遗留的衰败、凋零中探索起步,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91年,南海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1998年,南海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文化先进市”。

三、崛起中的繁荣发展

2003年设置佛山市南海区,新的文化发展思路开始形成。同年,南海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区的目标,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抓文化的责任,文化工作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到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到各级财政预算,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到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由此,南海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速。南海人深入探讨有关文化的话题,寻求文化发展的策略,规划文化前进的方向。从文化消费、文化事业建设到文化产业投资等各个领域,南海春潮涌动,进入空前的文化繁荣发展期。

凭着雄厚的经济基础,南海建立了稳定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区、镇(街道)、村(居)三级财政逐年加大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2006—2008年,财政投入的文化事业经费达3.1亿元。3年中,南海文化事业费的增幅为50.77%、47.31%和177.27%,均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3年中区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分别为27.44%、30.09%、21.01%)。3年中,南海人均文化事业经费分别为33.68元、41.97元、73.99元,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年中,广东省人均文化事业费水平分别是16.35元、18.54元、21.29元)。针对文化馆改造和博物馆迁建两项工程,区财政安排专项经费1.08亿元。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都是区财政全额拨款单位,经费得到稳定的保障,较好地解决了文化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人员经费等实际问题。

南海区、镇(街道)两级政府及派出机关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相继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加大了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兴建了一批档次高、质量好的标志性文化设施项目,投资规模和建设规模都有了较大的增长。如2003年开始投资1.53亿元建设南海文化中心,2004年九江镇投资2 200多万元兴建九江儒林文化广场等。全区8个镇(街道)文化站硬件设施完善,在2003年全省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中全部被评定为广东省特级文化站。其中大沥文化站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站和广东省示范文化站。全区283个村(居)都建有功能齐备的文化室。2004年,南海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县复评,2005年被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

2006年10月,南海区政府全面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认定和抢救了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海区现有南海醒狮、粤剧、茶基十番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官窑生菜会、乐安花灯会、盐步老龙礼俗、叶问·咏春拳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三山咸水歌、南海龙舟说唱、里水北沙武术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葛洪炼丹传说、佛鹤狮头扎作、西樵山传说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5项。

在大规模建设硬件工程的同时,南海也在打造“软工程”,塑造文化品牌与城市名片。早在2004年,南海积极实施精品战略打造文化品牌,注重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对文艺骨干、文化干部队伍加强培训和锻炼,有效地促进了文化繁荣。同时,南海着力对旅游景区进行文化提升,如西樵山、南国桃园、南海仙湖旅游度假区,还对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古村、古祠、古迹进行文化挖掘,如康有为故居、黄飞鸿故居等。另外,新兴的旅游景点也进行了文化包装,如蒙娜丽莎文化艺术馆、九江双蒸博物馆等。文化的介入,对旅游品牌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南海还积极承办世界级、国家级大型文化活动,如第七届亚洲艺术节、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音乐、曲艺复赛等,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各镇(街道)有各种节庆文化活动和单项艺术比赛,并积极探索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形成一镇一品。如桂城休闲时尚文化节、西樵体育艺术节、丹灶康有为文化节、狮山文化艺术节等已成为影响较广的艺术品牌。这些有示范性及导向性的文化活动活跃了广大百姓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推动南海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2006年,南海人提出要建设“五星级南海”的目标,其具体目标是:规划好、发展好、环境好、风气好、生活好。五星级在各行各业几乎是最高标准,五星的标准不单是经济方面的,应该包含更多社会方面,大概是从几个环境的营造、投资、创业、工作、生活,这几个方面都要达到五星级标准,硬、软环境都要达到这个标准。

2007年,南海区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将“提升文化建设水平,打造岭南文化高地”作为全区的七项重要工作任务之一提出来,对文化建设作出明确的新部署和新要求。

2008年8月,南海绿色美丽家园建设方案横空出世,南海以红头文件的形式提出了自己的宣言:2015年前达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标准,在国际上可与新加坡等世界级绿色城市相媲美。南海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轴线,推行“优化、活化、净化、绿化、美化、文化”六大工程,将节能减排治污、产业提升调整、内河涌综合整治、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健康村建设、岭南文化建设等重点工作贯穿起来,推动工业南海向城市南海、生态南海加速转型。在文化工程方面,全民参与,培育生态文化。南海致力建设魅力无穷、活力无限的岭南文化高地,赋予生态文化以新的内涵。

总体而言,南海区委区政府把文化建设作为城市发展和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抓手,以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群众关注的热点和发展的弱点为主要工作的着力点,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文化建设,进一步厘清“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扶持发展与规范管理”、“小文化与大文化”、“送文化与种文化”、“管文化与办文化”等关系,做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发展文化产业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两不误”、“文化活动与制度建设两同时”,加大区和镇级的财政投入,加强区、镇(街道)、村(居)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建设,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建设,繁荣群众文化,组织各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规范文化市场管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大文化”工作格局。

南海文化的繁荣,艺术节便是一个缩影和见证。2011年,以“幸福南海、文化共享”为主题的第七届南海艺术节一共举行了59场活动,历时80余天。南海艺术节包括开闭幕式、精品艺术板块、群众文化板块及文化论坛板块。其中除了群众参与性极强、原汁原味的“粤韵悠扬”岭南粤曲歌唱大赛、历史悠久的少儿艺术花会外,南海艺术节还通过政府采购,将交响乐、爵士乐等高雅艺术精品选送到区内基层文化场所演出,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到高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通过南海艺术节这个平台,一方面吸引群众参与并激励产出精品,同时还将以此提高南海群众文化艺术水平。“南海艺术节由过去的单一广场展示,通过不断丰富内涵,演变成社区群众的文化节日。”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杜佐祥表示,南海艺术节见证了南海文化的发展,而文化发展也为南海发展增添了活力。如今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各种文化展示中都有南海的身影。[26]南海艺术节办成百姓的文化嘉年华,实现文化惠民,营造精神家园,享受幸福生活,这也是文化发展的终极目的。

一股前所未有的文化浪潮在南海大地涌动,文化引领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南海文化发展合乎逻辑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