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改革开放历程回顾

上海改革开放历程回顾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上海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海的改革也是20世纪80年代初自农村开始。同时,上海市各个领域的改革也相继展开并推向深入。改革开放之前,上海的所有制结构单一,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公有制几乎是“一统天下”。人口结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后上海所面临的重大经济社会变化之一。例如,目前上海的户籍人口为1400万多一点,而常住人口接近2400万,也就是说,没有上海户籍的外来人口达到了1000万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上海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国的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上海同全国一样,也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中国的改革最早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了包产到户。上海的改革也是20世纪80年代初自农村开始。首先是行政体制改革,包括人民公社转变为乡镇政府,生产大队转化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转化为村民小组。其次是生产方式改革,即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时的说法是“三分法”——交给国家的,留给集体的,剩下的是自己的。与此同时,以乡镇企业为特征的农村工业化迅速发展起来。

农村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以后,中央决定推动城市改革。城市改革大致开始于1985—1986年之间。城市改革的内容很多,其中有两项很重要。一是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商品经济的概念,实行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实行双轨制。二是推进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推动了厂长负责制、承包责任制以及企业改制改造改组,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行讲话之后,企业改革逐渐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入。同时,上海市各个领域的改革也相继展开并推向深入。

从开放来看,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南方广东和福建建立了4个经济特区,因此,广东和福建得开放之先,当然,上海的开放工作也在推进,尤其是1990年中央批准浦东实行开发开放以后,上海的对外开放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现在看来,如果要很好地回顾上海改革开放的整个历程,那么,内容一定十分丰富,回眸的角度一定也非常多。如何回顾?我们就从“结构”两个字切入。这是因为,自从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结构”都发生了十分重大的变化。

一、所有制结构变化

改革开放之前,上海的所有制结构单一,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公有制几乎是“一统天下”。改革开放以后,所有制结构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回想起来,上海的非公有制经济最早发端于个体经济,比如城隍庙的福佑街,那里是全市小商品市场早期的集聚地。以后,新的民营企业出现了,再加上一部分公有制企业改制成为民营企业,同时,随着招商引资的推进,大量的“三资企业”涌现出来。因此,到了今天,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大约各占“半边天”,当然,还出现了股份制经济、混合经济等所有制形式。

二、产业结构变化

新中国成立前,上海是远东地区重要的工商城市,也是远东地区的金融中心。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受到计划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上海的制造业比重逐渐走高,尤其是重化工业比重很高,服务业发展相对薄弱。全市服务业的再度兴起,应该始自1990年的浦东开发开放,自此,上海提出了长期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随后,又确立了“三个中心”建设的目标,即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接着又确定了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经过不懈努力,到了2012年,上海服务业比重首次突破60%,第二产业占39%强,而农业占1%不到。根据目标,2015年服务业比重还要达到65%。

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来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的来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型,制造业和服务业按照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两个优先”方向转型。从农业结构来看,原来的农林牧副渔结构发生了变化,例如,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农产品的自给率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不少农产品自给率逐渐下降了。从制造业结构来看,动态变化也非常大,例如,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所确定的“六大支柱产业”出现了变化,原来的家电产业现在没了,目前,除了“六大支柱产业”之外,还发展了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当然,还有很多传统的品牌也随之消失了。从服务业结构来看,不仅金融业、航运业、物流业等得到了大发展,而且服务业发展模式也得到了创新,例如,连锁业、电子商务的崛起等。

三、人口结构变化

人口结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后上海所面临的重大经济社会变化之一。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人口的分布是固化的,不流动的,改革开放以后,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成为一个十分显著的经济社会现象,大量的、来自国外的、来自国内不同地区的、不同层面的、不同工作生活目的的人来到了上海,使得上海再一次成为新移民城市。例如,目前上海的户籍人口为1400万多一点,而常住人口接近2400万,也就是说,没有上海户籍的外来人口达到了1000万人。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上海的人口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给上海的未来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挑战。以前,我们都知道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现在还要加上一个老上海人与新上海人的二元结构,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存在着两个二元结构。

四、市场结构变化

对上海来讲,市场结构可分为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结构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结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结构不丰富、不活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结构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活跃。以前,所谓的市场主要还是产品市场,比如农产品、工业品市场等,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结构的变化十分巨大,除了传统的产品市场之外,各类要素市场得到了蓬勃发展,例如,人力资源领域的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金融领域的证券、期货、外汇、拆借、黄金等市场,建设领域的土地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还有产权市场、拍卖市场等,全国性的要素市场都向上海聚集。当年,为了推动房地产市场发展,上海还实行过外来人员购买商品房获得蓝印户口的政策。

五、城镇结构变化

全市城镇结构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变化。主要的线索:一是行政区划进行了大调整,不仅区与区进行了合并,比如,川沙县和南汇区先后被并入了浦东新区,南市区与卢湾区也先后被并入了黄浦区,今天的上海行政区划已经由原来的20个区县归并为现在的17个区县。同时,街道、乡镇之间的合并也很多,使得全市街道、乡镇的数量有所减少。二是实行了“翻牌”,除了崇明县之外,其他县全部改为区的设置,还有一些乡镇改成了街道,一些乡改成了镇。三是城镇布局和城镇规模进行了调整,例如,除了中心城区之外,全市还要建设5个中等城市,也就是人口规模在80万~100万的新城,包括松江、嘉定、南汇、南桥、青浦新城等的建设。

六、城乡结构的变化

实际上,上海城乡结构的变化存在着一条重要的主线,那就是城乡融合发展愈来愈明显。例如,由于城镇布局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需要,早先中心城区的制造企业逐渐转移到了郊区,使得今天的郊区成为全市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也为郊区的城镇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与基础,并且形成了“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优势。又如,从农村角度看,农民进城现象以前是想都想不到的事情,现在城乡之间人员流动没有了障碍,比如,今天的崇明县就有3万多农民到市区做出租车司机,这在过去是不能想象的。今天,郊区的许多工作,市区的人在做,而市区的许多工作,郊区的人在做,尽管各自的身份基本上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比如工人就是工人,农民就是农民。还有,城乡之间在公共服务、公共实施等方面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七、形态结构的变化

形态结构主要是发展载体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例如,经济发展形态结构的变化,过去主要是见缝插针、分散布局,今天强调的是“集群”发展理念,因此,发展载体的建设与过去完全两样,20世纪90年代上海曾经提出过“繁荣繁华看市区,经济实力水平看郊区”,也就是市区发展服务业,郊区发展制造业。在这种大背景下,郊区先进制造业发展主要采取的是开发区形态,市区现代服务业也构建了集聚区的发展形态。发展模式像商业连锁店一样,可以克隆与复制。现在,市区正在搞100多个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又如,社会发展形态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比如“街道”变“社区”,居住区业主委员会的出现等,这些变化都会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回顾上海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也有现实意义。通过回眸与思考,可以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对今天的上海,对未来的上海,都是至关重要的。实际上,回顾的方法和角度可以很多,比如,可以划分时间段来回顾,可以找个切入点来回顾,也可以通过重大事件来回顾。如果大家一起来梳理一下,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在各个方面的各个“全国第一”或者“上海第一”,那么,一定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第一个外资企业、第一个个体户、第一只股票、第一个业主委员会、第一个民营企业,如此等等,我们就能得出在上海历史上发生的每一件大事、要事对上海乃至全国的影响与重大推动作用。

(原文刊于《浦江纵横》,2013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