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的介绍

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的介绍

时间:2022-1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次,学校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再次,学校文化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因此,建设学校文化,要有长远的规划,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大学文化建设、文化育人的路径是多方面的,根据我国大学的现实状况,尤其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这种变化的主因是美国与德国不同的文化环境。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包括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国际等多方面影响,要通过学校文化作为中介。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

学校文化建设,要明确几个前提。首先,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融合问题。从历史发展来看,文化经过了以人文文化为主和以科学文化为主的两个阶段,现在正走向两者的融合。科学文化没有国界,可以造福人类,解放人的思想,启迪人的思维,但它不具独特的民族性、价值性,主要是提供工具理性,解决不了政治信念、伦理规范、终极关怀等问题。人文文化则具有民族性,有国界、民族之分,具有价值导向性,为人类提供价值理性。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将两者融合。

其次,学校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科是学校的基本元素,学校文化形成首先受学科文化的影响;学校文化受学校领导者教育理念,办学思想、风格的影响;教师教学的品质、品格、品位,学生学习的学风,以及学校的建筑风格,校园设施等,都对学校文化产生影响。因此,学校文化建设要从多方面入手。

再次,学校文化是历史积淀的结果。我指导的一位博士生到北大、清华调研回来后对我说:“北大、清华的石头是文化,我们学校的石头就是一块石头。”意思是,北大、清华有较长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北大、清华的石头,毛泽东、李大钊、胡锦涛、朱镕基,蔡元培、胡适、闻一多、冯友兰等人坐过,就成为文化了。华中科技大学建校历史不长,学校文化是在发展过程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形成的。因此,建设学校文化,要有长远的规划,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

大学文化建设、文化育人的路径是多方面的,根据我国大学的现实状况,尤其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凝练大学核心教育理念

理念是文化的集中体现。第二章已经对理念、教育理念、核心教育理念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核心教育理念的内涵、意义和建构。这里进一步强调,凝练大学核心教育理念要有文化视野。

大学是文化集成的产物,没有文化底蕴的大学理念,成不了大学的核心理念。任何一种理念与文化创新都需要传达大学核心理念,同样,任何大学的核心理念都要集中彰显大学的特色内涵。不同的核心理念催生了学校文化形态的差异,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管理风格,产生了不同的办学效果。在知识社会,大学具有与知识或学问直接相关的文化特性,是以知识探索为使命的非营利性特殊社会组织,这种文化定位也提供了现代大学核心理念形成的首要依据。从理念发展史来看,当一种基因进入新环境时,形态就会发生变化,如德国人关于大学的理想越过海峡到美国就发生了某种变化。这种变化的主因是美国与德国不同的文化环境。即使是同一类大学,各大学的教育理念也存在着鲜明的差别。同样是“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在斯坦福大学主要体现于其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中,而在芝加哥大学,则体现在其高度重视学术的教育理念上。尽管它们都包含着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基本思想,但透过教育理念的不同表述,即能感受到不同大学的文化传统与历史底蕴。

因此,我国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历史文化基因对理念进行调适,选择不同的切入点,逐步创造和形成由精神、行为、制度与环境文化构成的独特核心理念,这是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育人的基础和前提。如何凝练大学核心教育理念,在前面已有论述。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生产方式、历史经验、社会政治生活结构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也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常常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它使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互相区别开来。世界上的人类文化,都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呈现不同的形态。民族性是文化的基本特性,文化首先是民族性的,然后才是世界的。不同民族为人类奉献着具有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呈现出文化的民族性、多样性。

中华民族有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不少学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进行了概括,例如,按照张岱年先生的观点,“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四项基本观念:一是天人合一;二是以人为本;三是刚健自强;四是以和为贵”[3]。张岂之先生在其《中华人文精神》中指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七点:一是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二是刚柔相济——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三是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四是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五是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六是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七是生生不息——中华人文精神在近代的丰富与发展。[4]我国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方法是读经典,经典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经就是“常”,就是生活中经过不断实践,永远不会忘记的东西,它构成了国人生命的根基。经典内容非常丰富,我们认为可以从读《论语》开始,然后《老子》、《庄子》等。

《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生百科全书,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学习《论语》,能帮助我们懂得社会,认识人生,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做一个“人”,做一个“好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2011年,我在文华学院,和154名同学相约自愿用半年时间将《论语》读10遍。通过阅读深深感到,《论语》中有不少论述可以直接指导我们学习、做人。这里以学习为例,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反复领会、吸收。

3.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加强文化建设,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育人,我们要努力创建优良的学校文化。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包括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国际等多方面影响,要通过学校文化作为中介。因此,华中科技大学学者曾提出“泡菜理论”,“办大学就是要办一个氛围”。学校文化的形成取决于学校的学科文化,领导者的办学思想,教师的人格、学识,学生的学风等多个方面,需要师生员工共同努力。

加强学科文化建设,营造鼓励师生质疑、求真、创新的氛围。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优良的学科文化犹如优质的土壤和空气,对高校的健康发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科文化建设,涉及学术自由、学术道德、学术责任、学术规范和学术生态等多方面。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生命,是大学学术活动的第一要务。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规范,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保证。学术责任是为了维护和保证探索真理过程中,不受外界的不合理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保持学术研究的求真性,为学术成果的真实性和有用性传承责任。学术规范是遵循学术发展规律,在学术活动中形成的合乎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学术评价的标准。学术生态指高校是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体,为达到学术创新的目的,进行复杂的学问探究和科学实验等活动的生态系统。我们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努力,加强学科文化建设,营造鼓励师生质疑、求真、创新的良好氛围。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营造相互包容、容忍失败、奋发进取的氛围。制度是高校组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制度影响甚至决定人的全面发展,制度是社会变革和高校变革之间协调的中介。制度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所认识。但是制度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产生不同的作用,而制度的价值取向取决于制度文化。我们在重视制度建设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制度文化建设。通过创建优良的制度文化,鼓励师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激励师生奋发进取,为繁荣祖国的科学而献身;促进不同学术背景、不同类型的学科人才相互合作、相互包容,创造成就、容忍失败。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情景”。文化具有整体性、弥散性、渗透性。学校文化除体现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外,还体现在物质文化中。学校建筑、道路、景观、设施等是物质文化的载体。中国古典大学在“书本”中心的知识活动外,一直并存着“情景”中心的知识活动,因为“情景”中蕴涵着不可言传的“道”,对情景的体验就是对“道”的把握。以学校建筑为例,学校建筑可以通过两个渠道进入“情景”化的知识活动:一是媒介形式,建筑用自身的外在形态表达某种难以用语言传达的知识;二是场所的形式,建筑提供能够激发知识活动主体情感并与其行为模式适应的环境设施。前者如深圳大学建校初与众不同的学生宿舍,企图传达一种倡导学生自由、创新的信息;后者如学校的礼堂、广场、体育馆、三角地等。因此,在学校物质形态的建设中,要有文化意识,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物质文化,从而创设良好的文化育人情景。

学校文化建设还包括校风、教风、学风、作风建设,社团文化建设,等等,这里不一一阐述。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育人,我们还要努力让学生融入学校文化,吸收优秀文化,在融入学校文化中感受,在感受中感动,在感动中净化心灵;在学校文化中感悟,感悟社会,感悟人生,在感悟中提升自我,丰富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

4.创造文化建设的平台

学校文化建设要有载体、平台,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建设平台十分重要。课堂是最重要的文化建设平台之一,对此前面已有论述。下面,以文华学院十年文化建设平台的创建为例,加以说明。

(1)创建《文华》刊物。为促进学校发展、特色创建、教师提高、学生成长,学院创建了《文华》刊物。由于内容丰富、深刻、生动,制作大气、精美,给人以美的感受,《文华》已成为文华学院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长江日报》的一位总编曾对我说,他收到过很多大学的刊物,《文华》最有看头。为使《文华》在学院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我曾给编辑部提出以下要求:

让《文华》成为“喷泉”。文华文化以个性化教育为特色。文华人对个性化教育的认识、做法、经验、成效,通过《文华》,以师生的创造,形成各具特色的思想、语言、方法,像清新的泉水那样喷发出来,香甜可口,易于大家接受。

让《文华》成为“园地”。我们要把《文华》建设成为一个万紫千红的、丰富多彩的园地,吸引师生共同在这片园地上耕耘、劳作、交流、生长、开花、结果、收获。

让《文华》成为“名片”。让《文华》能代表文华、表达文华。为此,我们要注意将师生典型、生动的语言,加以凝练、提升、推广,成为文华精神。

(2)建设有特色的人文景点。一所大学要建设自己的人文景点,这些景点要体现文化的深度,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给师生以深远影响。人文景点不在多,而在精。在文华学院文化建设研讨会上,对学院文化景点建设提出了思路、规划。建设的第一个人文景点是,孔子向老子“问礼”,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对话”。大学是创新性和保守性的统一。一方面,大学要有批判精神,不断反思、创新,为社会提供新思想、新理论;另一方面,大学要坚守古典人文精神、中世纪大学精神。孔子、老子、苏格拉底、柏拉图,是人类轴心时代最伟大的理论家、哲学家、思想家。要让他们的精神在大学校园生根。文华学院以个性化教育为办学特色,“问礼”、“对话”既体现了个性化教育的思想,也是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方法。“问礼”、“对话”雕塑安放在图书馆的东、西两侧,师生随时随地可以观赏,从而欣赏大师的风采,领会大师的思想,想象大师们对话、问礼的情景,思考自己的学习、成长。

(3)创建有特点的制度性活动。活动也是重要的载体、平台,既要丰富、多彩,又要形成一些制度性的活动,长期坚持下去。文华学院“周日晚点评”,就是这样一种制度性活动。2003年学院建立时,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开始周日晚点名。辅导员将自己所负责的学生集中到一个教室,检查到校情况。后来,活动发展了,形成了多种功能,如,辅导员向学生介绍学校的情况,学生反映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问题;围绕一个共同关心的主题,师生共同探讨,发表各自的意见……这一活动成为学院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相互了解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学习、成长中的问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能力、增长才干。

因此,学院将“周日晚点名”改为“周日晚点评”,这项活动也成为文华学院长期坚持的一项制度性活动。

(4)有文化含量的绿化。现在,大学都重视绿化,如何将绿化、美化、文化结合起来,十分重要。文华学院十分重视绿化,尤其是种植红枫,在校园里的山上、在大路的两旁种植了大量的红枫。一到秋天,一片红叶。红代表了向上,正直,激昂。董事长吴文刚先生有一个愿望,几年之后,武汉市民春天到武大看樱花,秋天到文华看红枫。这就将绿化、美化、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了。

学校文化建设的平台,需要全校师生在共同创造中搭建,在运用中丰富,在丰富中提升。

【注释】

[1]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7-16.

[2]Bennett,WJ.the New Devaluing of American:The Fight for Our Culfure and Our Children [M].New York:summit Books,1992:194.

[3]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4]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