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文化建设方向性原则的分析介绍

学校文化建设方向性原则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2-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确的方向和导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性原则,方向性原则体现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贯穿学校文化形成的全过程,起着主导作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了我国学校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学校的教育目标实现服务的。学校文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导向,需要把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和创新精神结合起来。

一、方向性原则

学校文化建设方向性原则是指: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旋律,遵循教育发展和学校文化建设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和引导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确保学校文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发展。正确的方向和导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性原则,方向性原则体现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贯穿学校文化形成的全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一)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所决定,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历史要求。马克思主义不但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而且指明了人类精神领域的发展规律,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成果,是“文明的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在五四前后传入的各种西学中之所以能独领风骚,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自觉选择并逐步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导力量,不仅在于它满足了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需要,而且也是近代中国文化冲突的必然结果。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不仅没有造成中国文化的断裂,相反,恰恰是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向现代化文化转变提供了契机,指明了方向。20世纪中国先进文化之所以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不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都不能替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相反,都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予以批判吸收,科学把握,这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史做出的正确结论。在新世纪,我们只有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才能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最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中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的论述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校文化指明了方向。在当前复杂的历史条件下,要保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能加强,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因此,在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中只有坚定不移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师生员工的头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并用于指导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才能确保学校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确保学校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了我国学校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学校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重任。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学校的教育目标实现服务的。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因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应成为学校文化建设导向的立足点,尤其是党的教育方针更是学校文化建设导向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这一点不容置疑。因此,每个学校文化建设的参与者特别是对学校文化建设负有导向责任的教育工作者都应时刻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宏观上,学校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总体思路、组织原则、大政方针、工作策略的制定都必须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进行。党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对学校文化建设导向有着具体的指导意义,更应落实到学校文化建设的实际之中。微观上,学校文化建设的每一时期、每一阶段的工作中心、工作重点都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并根据现实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推出,要自觉地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到学校文化建设的每个层面和每一环节。

坚持大学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要围绕实现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创造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性质的学校文化氛围,发挥学校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及潜移默化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德育功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必须综合运用思想、舆论、文化、法律、行政等方面的导向作用

思想导向,就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正确的思想导向,特别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导向,需要把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和创新精神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是从根本上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所以,学校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它指导下的中国先进文化也要与时俱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先进文化的灵魂,是文化与时俱进的不竭源泉。先进文化之所以先进,在于它倡导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要求人们在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的前提下,勇于探索,敢于“标新立异”,通过实践去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舆论导向,就是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一是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增强舆论引导的社会效果,深入实际,坚持“三贴近”原则,注重发挥新闻媒介的整体合力作用,提高舆论引导的实效;三是注重加强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要敢于接触热点和难点问题,要敢于揭露和批评违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求的行为和言论;四是加强新闻舆论管理工作,强化阵地建设。

文化导向,就是以建设和谐文化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谐学校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得到全面贯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力、亲和力和感染力,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一是要高扬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旗帜;二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四是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法律和行政导向,就是制定有关法规和政策,不仅要有利于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要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及时解决涉及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三)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必须做到四个统一

1.文化指导的一元性与文化建设的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观的灵魂。因此,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中的根本指导地位,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建设的全局。这里要着重注意两点:第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的概念,应当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开拓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新境界,用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新的实践;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观中的根本指导地位,并不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去取代一切,而是应当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科学文化艺术的方针,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下大学组织的文化个性,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促使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昌盛。

2.文化传统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观的核心,其中关键是必须坚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因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必须对以孔子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采取批判地继承和发展的态度,并在这个基础上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全面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在教育和办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积淀和创造深厚的文化底蕴,确保当代中国大学真正成为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思想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学术殿堂,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策源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

3.为社会主义服务与为人民服务的辩证统一

“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既是我国文化教育工作,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观的基本方针。贯彻“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进步,特别要弘扬民族文化,推进文化创新,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保证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贡献,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贯彻“为人民服务”的方针,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和教育哲学观,全面地承担起历史赋予现代大学的文化育人、文化创新、文化融合和文化引领的重大文化使命,自觉地以其拥有的思想、知识和文化的力量,特别是以其独特的着眼未来的批判精神,代表“社会的良心”,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正确导向,促进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整体”的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当代中国大学建设成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进行自主创新,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将科学技术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心,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国际多元文化沟通、融合的桥梁。由此可见,在当代,中华民族新文化和新教育应当既是社会主义的也是人民大众的。

4.坚持文化归属的民族性与文化联系的世界性的辩证统一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观的战略思想。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类社会正在逐步进入以“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崭新时代,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加速实现国际化的进程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应当具有一种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和广阔视野,坚持融汇中西自主创新的方针,既把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的重要基础,又坚持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主体融汇中西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在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融中使其与以“注重理性,崇尚学术”为核心的西方近现代大学理念和时代精神相融合,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活动永恒的主题,坚守为真理而献身的大学固有的基本精神,把我国大学建设成为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是发展人类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争取为建设人类文明的伟大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当前我们要特别警惕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一股新的“文化霸权主义”逆流,妄图把“全球化”的内涵由经济领域泛化到文化领域,进行文化渗透,为实现其全球霸权服务。必须指出,文化的本质是多元开放,在文化领域内根本不存在“全球化”问题,在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融中坚持走中国特色教育和大学创新之路,是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多元文化开放体系和创建和谐世界的文化基础。

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既要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又要保证方向正确和社会稳定。在社会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下,社会主义的高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弘扬主旋律,为培育社会主义新人服务,其主体文化应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完全一致。培养人才“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优秀精神的生产者。”要不断用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保证校园文化良好的运作秩序,促使大学文化健康发展是整个大学文化建设所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说明,凡是没有坚持大学文化的正确政治方向的学校,不管其文化活动开展得如何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最终都会适得其反,对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后果。凡是大学文化建设得成功的学校,都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了高品位的文化建设,引导师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奋进,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风貌,对社会的发展也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大前提下,还应积极提倡多样化,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繁荣和丰富大学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