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的规划、长期的坚持、全面的积累。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教师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因此,高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布局和长远规划当中,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学校各阶段发展的要求和目标相适应。总之,要根据高校培养人才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制定完善的各项学校规章制度。

第三节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的规划、长期的坚持、全面的积累。要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上协调一致地进行,全方位加强,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高度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要高度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发展,党的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人力支持和政策保障。

(一)加强校园文化的组织和领导

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必要的领导管理体制,指定分管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直接抓校园文化建设,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定期研究、检查、总结工作。同时,组成一个工作领导小组或委员会,由各有关部门如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处、人文学院、后勤部门、学工部、团委、学生会等有关人员参加,以便协调工作,常设机构可设在某一部门,一般设在党委宣传部。由这一领导小组(或称委员会)具体负责校园文化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统筹、协调、实施。要在机构、人员和经费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保证校园文化建设任务的落实和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健康发展。

(二)加强校园文化队伍建设

在校园文化队伍建设方面,首先要培养一批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过硬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通晓教育教学规律的管理者,这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软件设施。第二,重点抓好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带头人。要善于在广大师生员工中发现、培养一批有一定组织、管理、社交能力,或具有某种特长的人,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组织管理工作,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训,使他们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骨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榜样带头作用。第三,千方百计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搞好教师文化建设。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教师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他们的道德品质、治学态度、行为方式等对广大青年学生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整个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要充分发挥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体现“师生共建”和“重在参与”的方针,使校园文化成为师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统一规划部署,形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合力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因此,高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布局和长远规划当中,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学校各阶段发展的要求和目标相适应。

其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促使各部门齐抓共管。从高校内部来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的局面。从外部环境来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包括学校在内的整个社会一起来抓。只有校内校外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校内“小气候”和良好的社会“大气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才可能取得更大成绩。

二、促进高校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作为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载体,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规划设计好校园建筑

对校园建筑要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使校园的整体布局、建筑风格、色调等符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同时,校园内的雕塑景观要具有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并且与各种建筑融为一体,集中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让广大师生看后有赏心悦目的感觉。

(二)建设完善各种教学文化设施

完善校内各项文化活动设施,如规划建设好大学生日常的文艺、体育、科技活动的场所,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特别要重点建好教室、食堂、图书馆、宿舍、运动场等物质文化设施,对这些师生每天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其要进行重点规划和建设,并进行整体设计包装。

同时,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的阵地建设,不仅要完善校报、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橱窗等固有的阵地建设,还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努力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并根据师生员工的新需要,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渠道、新载体,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权。

(三)搞好校园美化绿化

良好的校园美化绿化会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使人的修养不断得到提升。因此,校园的美化绿化要别具匠心,努力做到校园园林化、公园化,给广大师生员工以“人在园中走,如在画中游”之感。对于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指导下,努力做到校园建筑的使用和审美的有机结合,力求教学设施与文化设施相对完善,校园环境中软、硬件共同发展,以实现学校的各种建筑和设施和谐有序,浑然一体,融实用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使师生员工从中获得方便,受到熏陶,得到启迪,为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奠定坚定的物质基础。

三、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各组成部分的联结点,是维系高校正常秩序和校园文化整体发展的保障系统,是由高校校园文化精神、价值信念凝结而成,并以文字为载体,通过一定程序的组织活动显现于外的,是高校的外显文化。重视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一)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

一所学校不仅要有优越的环境,良好的精神文化传统,还需要有科学的规章制度,否则,学校纪律涣散,管理混乱,非常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对校园文化建设十分重要。

在制定制度时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一是民主性原则。即任何制度的制定都要关注最普通师生的心声和需求,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到中去的最起码的民主路线。二是平等性原则。校园制度的制定应关注各个阶层的利益,领导和普通教师员工要一视同仁,学生和老师在人格上要平等。三是可操作性原则。制度要具体,能够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也要尽量细化,让人有评价标准。四是稳定性原则。制度一旦产生,就要严格执行,不能朝令夕改,要保持严肃性。五是科学性原则。专家的意见非常重要,如有可能,尽量找相关专家咨询,不能由领导拍脑袋就决策。六是融合性原则。制度必须与文化相融合,必须借助制度的力量引导成员逐步接受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念,重塑行为准则。总之,要根据高校培养人才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制定完善的各项学校规章制度。

(二)注重制度的执行

制度再科学,也仅仅是制度而已,不能称之为制度文化。要想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制度文化,必须要在有制度的前提下,坚决贯彻执行。为此要多宣传、多强调,久而久之,制度规则所提倡的、禁止的要求就会被广大师生所接受,内化为他们的自身行为模式、心理倾向、思维习惯。只有当一系列有形的准则、规章、制度成为无形的文化习惯,才能对师生员工发挥约束和激励作用。这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文化管理,也是学校管理所应追求的目标。前哈佛大学校长霍里厄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哈佛大学的理念是让校规看守哈佛大学,这比用其他东西看守更加安全有效。”但制度再好,也有漏洞,也有达不到的地方,也有不力的时候,需要使制度内化为校园人的精神之中,转化为自觉的心理习惯,便会时时处处起作用。

(三)强化“以人为本”的制度建设理念

高校要站在广大师生员工的立场上制定和实行各项规章制度与管理条例,所制定和实行的各种规章制度应当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其次,充分发挥文化在管理中的作用。要善于将文化融入管理制度之中,使校园制度人格化,用人格化的规章制度激励、凝聚和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学习、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注重制度的刚性管理与人文的柔性管理相结合。“柔性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依据学校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倡导柔性管理并不是为了取代、否定刚性管理。因为两种管理模式虽然在外部特征上有所区别,但它们在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本质上是一致的,柔性管理实质上是刚性管理的完善、补充,是在具备刚性管理框架的基础上,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升华。正像人的肌体一样,刚性管理犹如人的骨架,柔性管理犹如人的血脉,离开刚性的学校管理,学校运行将陷于瘫痪,流于无序;离开柔性的学校管理,学校发展将缺乏动力,缺少活力。“刚柔相推,崇德广业”才是现代学校管理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四、大力开展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校园内各方主体的行为方式的引导与行为模式的构建,而且涉及校园文化、社会文化与岗位文化的渗透与融合。高校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发挥教师主导性行为的引领作用

教师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主导,他们的文化观念、行为方式、风格等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学生群体,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主导性行为包括与高校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建设行为、教学组织行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行为、教师团队的培养行为,以及为人师表的示范行为、不断探索的创新行为等,教师在这些方面应发挥示范性作用。

2.注重学生良好行为的修炼

可以通过开展行为礼仪教育、争创和谐之家文化节、军训、实地参观等活动,强化校园基础文明建设,规范提升校园文化行为。同时,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将吃苦耐劳、乐于奉献、踏实肯干、勤于钻研等行业品质要求为重点内容纳入其中,加强职业行为规范教育,并认真落实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实训实习、社会实践、教育管理等各个环节,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道德素质高。

(二)加强校园活动文化建设

1.开展科学研究,浓厚学术氛围

科学研究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知识,更好地追随真理,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批判的创新精神。高校应该注重学术文化环境的构建,始终把培育浓厚的学术氛围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高校校园学术环境的构建离不开高校学术水平的整体提高,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学术队伍的建设,培养或引进各学科各专业学术研究的领军人物,培养广大学生学习研究的习惯,并千方百计提高他们学术能力,大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同样,高校校园学术环境的构建也离不开学术文化的不断创新。因此,在高校校园学术文化的建设中,要突出创新这个主题,通过一系列途径丰富广大师生的知识,激发师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师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师生自己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逐步形成浓厚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

2.开展各具特色的社团及文体活动

要充分发挥校园活动的阵地和载体作用,开展符合学生特点、学生参与性强和支持度高、能够引导学生全面成才的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具体来说,一是全方位开展学生的社团及文体活动。校园文化活动要精心设计、形式新颖、吸引力强、适应于学生爱好,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活动之中;内容可以丰富多样,包括:举办知识竞赛、演讲赛、辩论赛、大合唱、诗朗诵、动画美术作品大赛和计算机编程成果展等;召开运动会,举办广播操、篮球等比赛活动;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学雷锋、扫墓、郊游等活动。二是规范各类重大仪式活动。要使学校各种文化活动、庆典仪式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将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表彰颁奖等仪式以及运动会和文化艺术节此类活动办得隆重、热烈、简朴、富有特色,激励师生奋发向上,珍视荣誉;充分利用青年节、建党日、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和入学、毕业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

3.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科技服务等众多的实践形式,在社会这个大课堂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同时,鼓励大学生开展社区援助活动,通过义务社区援助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奉献精神;积极鼓励大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参与社会的科技创新活动,建立起系统,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制度。可以考虑启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基金、划拨专项经费资助大学生的科研课题,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成立大学生课外科研导师团,发挥教师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作用。

(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1.完善校园网络服务体系,发挥网站教育功能

学校网站要以“弘扬先进文化、塑造高尚人格、引导健康成才”为主旨,提高校园网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活跃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可以围绕“诚信网络、和谐校园”组织开展以“打造诚信网络,倡导信息文明”为主题的网络文化节,开展以“兴网络文明,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文明上网系列宣传等活动。以网络为载体,组织网络文化活动,开展网络在线访谈活动;组织网络版块交流、宣传志愿者服务精神;开展网络、校报、校广播电视台舆论宣传互动工作。开设诸如教育资讯、校园采风、理论学习、网上党校、学生社团、名师导航、心理辅导、创业就业、勤工助学等栏目,着力将网站打造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渠道,成为向大学生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网上精神家园和在线课堂。

2.加强对校园网络资源的规范管理

设立专门的网络管理岗位,加强对网上舆情信息的搜集研判,建立网络管理的日常联系协调机制,积极推动网络管理体系的建设和管理机制的健全,指导和协调各项活动的开展。要完善媒体管理的技术手段,坚决防范网上有害信息,切实防范和打击利用网络进行犯罪的活动。要选调政治素质较高、熟悉新闻宣传、掌握网络技术、党风廉政建设过硬的管理人才进行网络管理。着力培养一批能够紧跟信息科技发展前沿、具备较强研发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确保最新技术能够及时运用到网络管理工作中来。要建立网络管理人员学习、培训、考核机制,不断提高网络管理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网上舆论引导能力。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规范上网行为

互联网是个万花筒,真善美与假恶丑都可能在网上出现。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文化殖民,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其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加强学生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自律意识的培养,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的阵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充分发挥网络灵活、便利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拓展教育空间,充分发挥网络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促进高校文化建设有新的飞跃。

五、加快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继承、借鉴、创新的综合过程。尤其是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冲突在丰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同时,也对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领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全局。具体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这是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根本。在推进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进程中,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大学精神文化弘扬时代主旋律,高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成为社会先进文化的引领者。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现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社会的深刻变革,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对大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高校只有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上明辨是非,才能适应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

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构建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即要求学校师生员工对学校共同体的发展前景、发展方向和目的有一种相对共同的要求和想法,这是学校师生员工对自己长远的根本利益和需求认识的结果,也是学校共同价值观中比较长远和稳定的因素。学校管理者要千方百计地向师生员工传达学校所形成的一套清晰明确的价值系统,使师生员工能够理解、接受、认同它,从而自觉地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意识追求,并为实现这种共同的价值目标而竭尽全力。

(二)弘扬大学精神

弘扬大学精神,首先要重塑学者的道德品质,消除个体追求的急功近利。近年来,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高校某些政策导向的失误,一部分大学生、学者急功近利的心态相当严重,表现为不再踏踏实实搞研究、做学问,而是急着发论文,比着拉项目,忙着做买卖,争着短平快,这是大学精神文化中近年来滋生的影响最深的糟粕。

第二,由于传统和现实的诸多原因,人与人之间的人文关怀和团结合作意识不足,这是大学习俗文化中近年来出现的不能忽视的现象。因此要加强学者的团队意识,消除群体内部的冷漠涣散。

第三,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创新文化氛围的缺乏,高校在育人、科研和管理上创新精神明显不足,因循守旧和故步自封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与大学的创新品质格格不入。为此,要重塑大学的创新灵魂,消除各个层面上的因循守旧。

第四,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精神不仅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科学的理念、运用科学的方法,强化自身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率先垂范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自身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结合起来。

总之,高等学校要努力确立教学和学术自治的中心地位;形成办学的鲜明个性和独到理念;学者要树立社会良知和学术自尊;要坚守大学特有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自由精神、社会关怀精神等。

(三)加强对学生的精神引领

1.重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把人文精神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为此,要引导学生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客观地学习民族的历史,全方位地了解中国的国情,进而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做人的责任感,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完善他们的道德境界。

2.大力开展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创新精神的认知误区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仅说明了认识的来源,更表明了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学生发现自身的价值,体验自身的力量提供了平台,还可以正确地解决学生的认知问题。由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走出创新精神的认知误区是解读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

3.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至今仍是民族性格、社会心理以及价值取向中活的民族文化的灵魂。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发扬儒家的文化精神,让儒家思想参与人们的精神生活,不仅能培养人们自觉的道德意识,而且能造就一种具有理性特点的和谐的社会秩序。

4.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精神追求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互动,是一个社会稳步向前迈进的永恒的因子。正因为如此,必须始终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使学生对现实保持适度的超越。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更是不容忽视。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引导人们理性地追求合理的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帮助人们正确地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四)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

1.培育优良的教风

好的教风是一种无声的力量,它会激发学生勤奋学习、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精神品格。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开展教风建设。

第一,教师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敬业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教师职业的无比热爱,认识到教师岗位是非常光荣而神圣的,从而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将一流的科研成果奉献给学生,用一流的教学艺术指导学生,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在人才培养的舞台上。

第二,教师要热爱、关心和尊重学生。教师要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学生,在生活上亲切关怀学生,用高尚的情怀感染学生,用美好的心灵激发学生。在日常教学和生活实践中,教师要有平等、宽容、民主的精神,允许学生大胆创新,独立思考,甚至对老师的观点进行反驳和批判,让学生具有“我爱老师,我更爱真理”的勇气。教师要和学生交朋友,真正成为广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加强相互交流与合作,实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第三,教师要为人师表,品行端正。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无声的教材。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真正成为值得学生模仿的楷模。

培养良好的教风要着重提高广大教师的综合素质。切实解决教师重业务轻思想、重教书轻育人、重功利轻精神等问题。同时,高校要积极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为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教师的待遇。建立健全教师工作激励机制,对那些在工作岗位上创造杰出成绩的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彰,使他们的劳动成果得到肯定和认可,对那些工作不积极主动,工作成绩不好的教师要在了解原因的基础上给予批评和教育。

2.培育良好的学风

高校的学风集中体现大学的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它是高校良好的校园风气的最好落脚点。学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良好的学风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好的学习风气有利于同学之间相互促进、相互竞争,从而推动学生不断追求知识、积累智慧和增长才干。相反,不良的学习风气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影响着大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加强学风建设,努力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显得十分重要。

一般说来,好的学风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学习目的明确;学习高度自觉、刻苦勤奋;讲究学习方法;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为此,要注重加强对大学生学习目的和意义的教育,引导他们自觉地把学习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起来,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读书活动等,营造浓郁的学习风气,使学生树立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全部力量的共同理想,培育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共同意志。此外,还要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制定具体实方案,分阶段、分层次加以落实,与学生毕业、就业直接挂钩,引导他们从文明习惯的点滴细节做起,努力形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风气。同时,在学风建设过程中,高校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批判和纠正各种消极的学习风气。

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校园文化通常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  )四个层面。

A.学校文化

B.学生文化

C.精神文化

D.网络文化

2.下列不属于高校制度文化的是(  )

A.学校的领导体制

B.校园绿化

C.人事管理制度

D.教学管理制度

3.关于高校行为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B.行为文化处在校园文化的最表层

C.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D.行为文化是各种精神文化传播的组织与设计,是校园文化的主要体现者

二、多项选择题

1.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包括(  )

A.创新性

B.超前性

C.高雅性

D.多样性

2.下面所列选项属于校园标识的是(  )

A.校徽

B.学风

C.校服

D.校歌

E.校旗

3.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  )

A.校训

B.校园标识

C.文体活动

D.校园设施

E.校园环境

三、问答题

1.简述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概念、特征和功能。

2.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3.简述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